石富全
著名學者于丹教授,在一次電視節(jié)目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秋收后,田野一片金黃,三只田鼠知道寒冷蕭條的冬天就要來了,所以都在囤積過冬的物資。第一只田鼠拼命地往回搬糧食,一趟一趟把谷粒堆得高高的,第二只田鼠拼命往回拖稻草,第三只田鼠在原野上悠悠蕩蕩,一會兒看看這,一會兒瞧瞧那,一會兒曬曬太陽。那兩只辛勤的田鼠就一個勁地罵它,說只有你不勞動,等過冬時看你怎么辦?冬天來了,它們吃著第一只田鼠弄回來的糧食,睡在第二只田鼠用稻草圍成的溫暖窩里,不挨餓、不受凍。當它們很寂寞的時候,第三只田鼠開始滿面笑容地跟它們說,一個下午,它曾經(jīng)看見一個小孩和老人在田地里有趣的生活;一個上午,它看見螞蟻怎么搬家;一個中午,它聞到了香香的太陽……當它給這些衣食無憂的田鼠講故事的時候,它們明白了貌似無用的時光,其實也是一種儲備。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像第一只田鼠那樣勤勤懇懇、埋頭實干的人,也需要像第二只田鼠那樣講究秩序、按部就班的人,但也不能鄙視像第三只田鼠那樣看似慵懶、超逸灑脫的人。正是因為第三只田鼠的存在,生活才如此豐富多彩。
教育就是為孩子一生儲備美好的過程,然而,反思我們的教育過程有兩種現(xiàn)象。一種是強制灌輸?shù)慕逃袨?,另一種是矯枉過正的教育態(tài)度。前者是應試背景下,以分數(shù)為標桿的知識灌輸教育,學校成了車間,孩子們站在“流水線”上被加工,直至一個個被貼上“中國制造”的標簽;后者是在過度追求安全平穩(wěn)的前提下,強化循規(guī)蹈矩,決不允許犯錯誤的守成教育,學校限定動作,強行復制行為,讓孩子的天真和那份創(chuàng)造美好的能力,過早地被扼殺在萌芽階段。
于丹教授從一個母親和家長的角度,談到最期待的三種小學教育,“擁有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生命常識,讓孩子懂得和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鼓勵和培養(yǎng)孩子那種異想天開的天真和創(chuàng)造美好的能力?!爆F(xiàn)實中,我們卻一直為孩子反反復復抄課文、長期奮戰(zhàn)在題海中不能自拔而感到苦惱,為他們的墨守成規(guī)、缺乏創(chuàng)造、過度依賴而揪心。有時候,孩子因犯錯誤受到非常規(guī)懲罰而被迫停學、轉(zhuǎn)學,當我們看到孩子連犯點小錯誤的勇氣都沒有時,又顯得無可奈何。是教育失去了本真,還是我們本身就缺乏底氣,是教育創(chuàng)造了“我們”,還是我們生成了這樣的教育,讓大家值得深思。
事實上,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做第一只“田鼠”和第二只“田鼠”,也習慣了把孩子培養(yǎng)成這兩只“田鼠”的教育,為了孩子們“冬天不受凍、不挨餓”,什么樣的教育方式都不為過,都習以為常了。而對于第三只“田鼠”,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甚至打壓鄙視,冠以不學無術、好吃懶做的惡名。在學校里,這樣的學生往往被稱為“學困生”,他們僅有的一點創(chuàng)造也被貼上“胡說八道、亂七八糟”的標簽,引不起任何人的注意,也享受不到學校生活的幸福和尊嚴,為他們的一生蒙上灰暗的陰影。
于丹教授認為,孩子幼年時的異想天開和天馬行空般的想象,正是藝術氣質(zhì)和科學天資的前期準備,我們誰也沒有權力剝奪和扼殺這種創(chuàng)造力。教育不光為孩子儲備知識,還應該儲備一些創(chuàng)造美好的能力,三只“田鼠”相依存在,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