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二語習得文化適應模式之運用

2015-05-09 02:45何夢婕
青年文學家 2015年35期
關鍵詞:社會因素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因素

摘 要:美國學者John.H.Schumann在70年代末提出文化適應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的理論假設。從社會認知學和心理學角度探討二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在習得速度和成效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的原因。本文回顧文化適應模式的主要內(nèi)容,從社會和心理兩個因素談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會遇到的問題和可行的辦法。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文化適應模式;社會因素;心理因素

作者簡介:何夢婕(1989-),女,漢族,四川成都人,中學語文教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35-0-02

一、引言

美國學John.H.Schumann在70年代末提出文化適應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的理論假設,為對外漢語的研究開辟了一條從文化角度看待語言學習的角度。因為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有許多語言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語言中滲透著文化,當我們用文化的視角來進行語言教學時,我們所遇到的困難也就迎刃而解。文化適應模式理論就是一種從文化視角闡釋二語習得效果的優(yōu)劣。所以筆者在文中專門就文化適應模式理論的觀點談談它對外漢語教學的一些啟迪,并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文化適應模式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運用。

二、文化適應模式的內(nèi)容

(一) “文化適應“的定義

文化適應這個概念是美國民族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拉爾夫·林頓和梅爾維爾·赫斯柯維茨等人于1935年提出的?!拔幕m應”最開始被美國社會人類學家用于社會融合的研究之中,他們認為“距離”是導致兩個文化群體分隔的重要原因,從社會和心理因素上做出改變將有助于兩個文化群體更好地融合。

Schumann在70年代末將“文化適應”這個概念擴展到二語習得領域。他認為,文化適應指的是學習者在社會和心理上與目的語群體的融合,任何學習者在社會和心理上都始終處于與目的語群體從陌生到熟悉的這一進程中。學習者的文化適應程度是決定其二語習得水平高低的唯一因素?!?/p>

(二)社會距離與文化適應

社會距離是指二語學習者群體相對于目的語群體而言的地位,或學習者被目的語群體容納并相互接觸的程度。Schumann提出了決定社會距離的7個因素。(1)社會主導:二語學習者群體跟目的語群體相比,在政治、文化、科技或經(jīng)濟地位上處于優(yōu)勢或者劣勢。雙方社會地位越平等,社會距離就越小,越有助于學習者群體的目的語習得。(2)結合方式:二語學習者群體對目的語群體的文化所采取的三種不同融合策略——同化、適應、保留(3)封閉程度:目的語群體和二語學習者群體在職業(yè)、貿(mào)易、教育、文化娛樂、醫(yī)療衛(wèi)生等社會基礎設施使用上的共享程度。雙方共享基建設施,群體封閉性低,社會距離小,有益于二語習得。雙方各自封閉,群體封閉性高,社會距離大,無益于二語習得。(4)凝聚性和團體規(guī)模:指二語學習者群體在目的語群體里的團結緊密度以及群體的規(guī)模大小。二語學習群體在目的語群體中的團結緊密度越高,群體規(guī)模越大,雙方群體的相互接觸就越少,從而導致社會距離變大,二語習得的成功率降低。(5)文化相似性:目的語群體與二語學習者群體在文化上的相似性越高,群體融合就越容易,社會距離就越小,從而二語習得的成功率越高。(6)態(tài)度):目的語群體和二語學習者群體彼此間所持有的態(tài)度。 雙方所持態(tài)度越正面,社會距離越小,越有助于二語習得。(7)預計居留時日:二語學習者群體期望在目的語群體中居留的時間。時間越長,雙方接觸越多,社會距離感越小,從而二語習得的成功率越高。

Schumann認為學習者與目的與社團之間的社會距離是制約文化適應程度和第二語言習得水平的重要原因。只有當社會因素不起決定作用時,心理因素才起作用。

(三)心理距離與文化適應

心理距離是二語學習者個人對目的語群體的語言和文化的總體心理感受。Schumann提出了4個構成心理距離的心理因素。(1)語言休克:指二語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過程中產(chǎn)生焦慮和恐懼,不敢開口說話的心理狀態(tài)。(2)文化休克 :是二語學習者在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文化中失去了熟悉的文化土壤而產(chǎn)生的壓抑和焦慮。(3)動機 :是指學習者學習目的語的原因和愿意為之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希望達到的目標。(4)自我透性:又稱為“語言疆界滲透性”。指的是二語學習者語言自我的塑性和僵化程度。學習者對外語學習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強,自我透性越弱,語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Guiora (1972)認為,成功的二語習得或許建立在學習者能否消除心理抑制和心理上對目的語輸入的開放程度上。

三、文化適應模式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

學習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目的在于尋找學習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即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和作用。文化適應模式從文化的角度看語言習得,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的同時,也啟示著我們的教學實踐。

(一)創(chuàng)造真實的教室環(huán)境

改變教室的環(huán)境陳設,讓陌生的教室環(huán)境變得真實而親切,可以減少學習者的文化焦慮。在教室里放置有文化特色的工藝品,張貼中國山水畫,在學習環(huán)境中盡可能的滲透進中國的文化元素,讓學生母語在文化的氛圍中。實物展示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加他們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二)開辦國際間的合作項目。

為了降低封閉性和凝聚性,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展國際,校際間合作辦學來加強國際交流,互派留學生,使外語學習者真切地體驗目的語社團文化。

(三)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和信心。

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加強對學生的鼓勵,鼓勵學生用目的語交流,克服語言休克,要及時肯定學生所取得的進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首先,鼓勵要具體: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表揚學生在學習中展現(xiàn)出來的獨特的優(yōu)秀的方面。其次,每個人都得到賞識的機會,注意鼓勵的多元化。比如在教室展示他們的書寫作品和作文。

(四)采用文化對比法。

將二語學習者的母語同目的語從詞匯、語法、語用等項目加以對比,指出其中的差別。比如英語和漢語中的親屬稱謂的詞語,很能反應中外親屬關系的不同。中國的羊年,英國人不知道該用Sheep還是Goat,還甚至引發(fā)了中國民俗專家的討論。中國的羊年是泛指的羊,而由于歐洲的牧羊業(yè)發(fā)達,對羊的認知是不同的,所以反應在詞匯上。

(五)在教學中加入文化旁白。

在進行語言教學的時候把文化因素融入教學內(nèi)容介紹給二語習得者。為了增強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主動地加入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例如每逢到了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老師可以在課堂上介紹我國民俗傳統(tǒng)的由來,在講解生詞,尤其是我國的成語時,可以為漢語學習者講一講每個詞語的由來。這樣對于枯燥的字、詞學習也增加了一定的趣味性。

(六)進行角色扮演,融入現(xiàn)實生活

大多數(shù)漢語學習者來華學習,都只是在課堂上進行學習,遠離目的語的團體。正如Schumann 為“心理距離”下定義時所說“心理距離是從個人與群體間的關系出發(fā),考察作為個體的學習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與目的語群體的距離”的觀點,我們在進行漢語教學活動時,除了課本上要求規(guī)定漢語學習者需要掌握的字、詞、句式、語法等外,對外漢語教師還應該進行適當擴展,根據(jù)課文規(guī)定的情景分別進行不同角色扮演,增加學習趣味性,寓學于教。

四、結語

文化適應的過程就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二者密不可分。這就啟示對外漢語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文化觀點,建立系統(tǒng)的文化教學方法。在教學語言的過程中,促使學習者也能樹立起跨文化的語言觀,對文化差異有一個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習者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盡量減少學習者和目的語文化的心理距離,并從學習中去適應中國文化,去培養(yǎng)自己的交際能力,真正的掌握這門技能,真正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J.H.Schumann,1986,Research on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L2 Acquisition,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7, 379-397.

[2]許菊,文化適應模式理論述評,外語教學,2000.

[3]韓祥生, 陳鈺, 文化適應模式理論及外語教學,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

[4]陳思芮, 略論文化適應模式對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啟示, 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社會因素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如何影響男性勃起功能
鋼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與心理調(diào)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響男性勃起功能
淺談組織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對外漢語課堂游戲教學設計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初探
網(wǎng)絡學習社區(qū)中情感因素和社會因素分析
陸游羲皇情結形成的社會因素
語言接觸角度下的英源外來詞的發(fā)展
軍事謀略與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