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
西酞普蘭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王雪萍
目的 觀察西酞普蘭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及不良反應。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 選取符合羅馬Ⅲ標準的腸易激綜合征(IBS)患者104例, 失訪2例, 其余患者分為觀察組(52例)及對照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內(nèi)科治療(匹維溴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莫沙必利等), 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西酞普蘭治療, 比較兩組療效。結(jié)果 治療后觀察組焦慮抑郁量表癥狀積分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西酞普蘭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療效穩(wěn)定, 不良反應少,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西酞普蘭;腸易激綜合征;焦慮抑郁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 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改變?yōu)橹饕R床表現(xiàn), 在消化科門診中, IBS患者占28%[1], 該病可因情緒、飲食、寒涼刺激等因素誘發(fā)或加重, 病程反復,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已知的IBS發(fā)病機制主要有:胃腸運動功能異常、內(nèi)臟感覺異常、腸道感染及精神、心理、社會因素等。目前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在發(fā)病中有重要作用, 多數(shù)患者在精神緊張、情緒焦慮、抑郁及憤怒等因素誘發(fā)后發(fā)病。國外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 >50%的IBS患者出現(xiàn)精神癥狀, 其中以焦慮、抑郁多見。IBS患者的遷延不愈可致情緒的焦慮、抑郁, 而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態(tài)又會加重患者的軀體癥狀, 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作者將確診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西酞普蘭, 分析兩組治療后焦慮及抑郁量表差異性。旨在分析西酞普蘭的療效及不良反應。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診的104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 符合2006年羅馬Ⅲ標準[4]的IBS患者, 年齡19~73歲, 男女不限。要求患者在發(fā)現(xiàn)癥狀1年內(nèi)作過結(jié)腸氣鋇造影或結(jié)腸鏡檢查中的一項, 同時排除結(jié)腸腫瘤、炎癥性腸病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器質(zhì)性疾病。所有患者在治療1周內(nèi)未服用對療效判定有影響的藥物, 包括抗膽堿能藥物、解痙及鎮(zhèn)靜等藥物。104例患者中有2例失訪脫落, 最終研究對象10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52例(腹瀉型34例, 便秘型18例), 對照組50例(腹瀉型30例, 便秘型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內(nèi)科治療(匹維溴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莫沙必利等), 觀察組在給予常規(guī)內(nèi)科治療基礎上加西酞普蘭(西安楊森公司)20 mg q.d., 療程均為6周。從觀察開始, 要求患者填寫“每日病情日記卡”反映每天的癥狀, 每2周進行1次評估。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1.3.1 癥狀積分評定 治療前后均進行癥狀積分評定, 積分來源于每日病情日記卡, 按腹瀉和便秘、腹部不適等的不同程度進行評價。按癥狀輕重不同, 相對應分數(shù)為0~3分:0分=無;1分=輕微;2分=介于1分和3分之間;3分=嚴重, 不能忍受。
1.3.2 焦慮抑郁量表測評 所有IBS患者在治療前后均進行焦慮、抑郁量表分析。焦慮抑郁癥狀, Zung抑郁自評量表分>53分,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7分者[2]。測評由2名正規(guī)培訓的精神科工作人員進行, 評分前2名工作人員均不知患者屬何組, 獨立評分后取二者的平均值。
1.3.3 綜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4 在治療前、后患者均做1次常規(guī)檢查(包括三大常規(guī), 肝腎功能, 心電圖等)。根據(jù)患者病情日記卡和檢查確定是否存在不良反應, 其反應是否與藥物有關。因不良反應中止治療者不計入研究。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HAMD、Zung、癥狀積分變化比較,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HAMD、Zung均有下降, 觀察組HAMD、Zung、癥狀積分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0%,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HAMD、Zung量表分均數(shù)比較( x-±s,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療效比較(n, %)
2.3 不良反應 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主要癥狀的功能性疾病, 常伴有排便習慣改變, 缺乏可解釋的形態(tài)學和生化學改變。IBS的癥狀常對患者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造成直接或間接的經(jīng)濟損失。已知的IBS發(fā)病與下列因素有關:胃腸道動力異常、內(nèi)臟敏感性增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知異常、腦-腸軸調(diào)節(jié)異常、精神心理異常等[3-5]。部分IBS患者存在精神緊張、情緒焦慮、抑郁等異常心理, 而精神心理應激、抑郁等心理障礙也可誘發(fā)或加重IBS癥狀。
西酞普蘭是一種新型的具有高選擇性的5-HT再攝取抑制劑, 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神經(jīng)元對5-HT的再攝取, 增強中樞的5-HT神經(jīng)功能, 達到抗抑郁、改善情緒的效應[6]。通過觀察, 應用西酞普蘭治療伴有焦慮抑郁的IBS患者, 癥狀改善明顯。西酞普蘭的高選擇性還表現(xiàn)在對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攝取影響較小[7], 其生物轉(zhuǎn)化通過P450系統(tǒng)的多個同工酶代謝, 意味著西酞普蘭與其他藥品合用發(fā)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少[8]。
綜上所述, 應用西酞普蘭的患者副作用很少, 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頭痛、惡心、出汗增多、口干等癥狀, 大部分隨抑郁狀態(tài)的改善逐漸消失。在常規(guī)的化驗檢查中, 未發(fā)現(xiàn)肝腎功能損害及心電圖異常等, 具有較高的藥物安全性且療效顯著。
[1] Isenberg J.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medical position stateme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Gastroenterology, 2002, 123(6):2105-2107.
[2]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34-36, 122-126.
[3] Frexinos J, Fioramonti J, Bueno L.Effect of trimebutine on colonic myoelectrical activity in IBS patients.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985, 28(2):181-185.
[4] Dentino AN, Pieper CF.Association of interleukin-6 and other biologic variables with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 living in the communi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1999, 47(1):6-11.
[6] Empana JP, Sykes DH, Luc G, et al.Contributions of depressive mood and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markers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healthy European men: The 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PRIME).Digest of the World Core Medical Journals, 2005, 111(9):2299-2305.
[7] Hyttel J.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1994, 9(1):19-26.
[8] 姚貴忠, 舒良.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1999, 13(3):16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088
2015-04-14]
277102 山東棗莊市立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