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銘
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臨床觀察
郭廣銘
目的 探討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治療的效果。方法 7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治療, 分析臨床效果。結果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30~65 min, 平均手術時間(47.30±6.02)min, 術中出血量8~20 ml, 平均出血量(12.50±2.10)ml。術后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指數)和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與術前比較均明顯降低,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效果明顯, 手術創(chuàng)傷小, 術后恢復快, 值得臨床重視和推廣應用。
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孔鏡;椎間盤摘除術;疼痛程度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中十分常見, 是引起患者腰腿疼痛的主要因素, 主要癥狀表現為腰部、下肢麻木、疼痛及皮膚感覺異常等, 在體力勞動者中較為多發(fā), 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的影響[1]。傳統(tǒng)臨床中主要采用后路椎間盤摘除治療, 手術創(chuàng)傷大, 出血量多, 需要較長時間的術后休息, 不便于恢復。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 椎間孔鏡技術逐漸成熟, 并在椎間盤摘除術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本文以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對象, 探究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的治療效果, 現將治療情況整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入住本院接受治療的7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全面、嚴格的檢查和診斷, 均符合WHO中規(guī)定的診斷標準[2]及以下手術適應證:①經保守治療無效且有反復下肢神經癥狀表現;②經CT或磁共振檢查結果與神經根定位體征相同。排除符合以下手術禁忌證患者:①腰椎間盤髓核鈣化或椎管內游離;②骨性腰椎管狹窄, 椎間隙極度狹窄;③合并腰椎不穩(wěn)、滑脫和畸形;④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孕婦;⑤馬尾神經受壓致大小便障礙者;⑥不能耐受麻醉者;⑦L5~S1椎間盤退縮變髂嵴較高者。其中男38例,女34例, 年齡最大64歲, 最小21歲, 平均年齡(53.20±10.4)歲。其中L5-S1椎間盤突出者22例, L4~5節(jié)段椎間盤突出者28例, 合并L5~S1及L4~5節(jié)段椎間盤突出者22例。
1.2 方法 手術準備:手術治療前行常規(guī)X線、CT及MRI腰椎正側位、動力位檢查, 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了解患者的合并癥情況, 以做好相關控制。手術治療:取患者俯臥位, 將手術床調整至弓形。經C型臂機透視檢查確定手術間隙, 行棘突旁側后方手術入路。明確皮膚穿刺點后, 使用1%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3]。在透視引導下, 經椎間孔直接穿刺進入椎間盤, 沿導針切開皮膚, 長度為0.7 cm, 經導針置入擴張管, 隨后順沿擴張管將工作套管置入, 透視下明確椎間隙及深度后, 行1 ml亞甲藍(江蘇濟川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83164)椎間盤內注射, 以使變性髓核組織染色。連接好椎間孔鏡, 在監(jiān)視器監(jiān)視下, 使用微型髓核鉗將染色的變性髓核組織取出。注意觀察患者的神經根減壓情況, 是否有硬膜波動, 再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切口和通道的反復沖洗,隨后拔除器械, 行切口縫合。注意患者治療期間的膚色、體溫等各項指標變化, 注意有無不良癥狀, 術后1周、3個月、6個月進行門診復查。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情況, 采用VAS評分及ODI指數評估患者的術前、術后1周、術后3個月及術后6個月的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手術時間30~65 min,平均手術時間(47.30±6.02)min, 術中出血量8~20 ml, 平均出血量(12.50±2.10)ml。
2.2 ODI指數和VAS評分 術后患者的ODI指數和VAS評分較術前均明顯降低,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72例患者治療前后的ODI指數和VAS評分比較±s)
表1 72例患者治療前后的ODI指數和VAS評分比較±s)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指標術前術后1周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ODI指數29.99±4.397.39±3.21a7.39±3.02a6.78±3.30aVAS評分(分).4.96±1.201.80±80.9a1.77±1.16a1.61±1.10a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中較為多見, 是引起患者腰痛的主要因素, 在L5~S1和L4~5間盤處常見, 退變的椎間盤內組織代謝結構異常和功能紊亂, 進而引發(fā)炎性物質產生, 刺激神經根導致神經根性疼痛[4]。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應考慮采用手術方式治療。
傳統(tǒng)手術主要采用椎間盤減壓的方式緩解腰痛, 但手術操作的創(chuàng)傷較大, 術后臥床時間長, 不易恢復。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 微創(chuàng)技術成為外科手術治療的主要措施,能夠在達到治愈目的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減少組織損傷及并發(fā)癥。本組研究中納入的患者均行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治療, 較之傳統(tǒng)手術其優(yōu)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①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 患者保持清醒狀態(tài), 術中可與患者交流, 有效的避免了麻醉風險, 降低神經根損傷的發(fā)生率[5];②手術切口約0.7 cm, 術后疼痛輕微, 基本無需鎮(zhèn)痛藥物輔助治療[6];③不破壞椎旁肌肉及韌帶, 對椎管內結構和神經無太大干擾,出血量少, 術后通常無椎管內瘢痕組織;④手術操作時間短,術后臥床時間短[7];⑤術后恢復快, 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也較大程度的降低了治療費用。本組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 平均手術時間(47.30±6.02) min, 術中出血量8~20 ml, 平均出血量(12.50±2.10)ml, 效果明顯。且患者治療后的ODI指數和VAS評分均較治療前發(fā)生明顯改善, 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證實其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 采用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效果明顯, 可有效減少治療時間和出血量, 促進患者康復。手術中使用椎間孔鏡配合操作, 可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 降低患者痛苦, 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1] 李國祥.23例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4.24(4):2013.
[2] 隰建成, 馬遠征, 胡明, 等. Disc-FX系統(tǒng)經皮椎間盤摘除、射頻消融術治療包容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早期臨床療效分析.中國骨與關節(jié)外科.2012, 5(3):252-254.
[3] 燕飛.23例椎間孔鏡下骨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2.22(2):48.
[4] 謝林, 顧軍, 賈晉輝, 等.經皮5.9 mm全內窺鏡后路椎間孔切開髓核摘除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10):1074-1075.
[5] 劉中收, 白世明, 王云峰, 等.經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60例臨床觀察.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9):37.39.
[6] 宋西正, 王文軍, 薛靜波, 等.經骶前間隙軸向椎間融合聯合內窺鏡下后入路椎間盤摘除治療腰骶椎退行性疾病.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3.23(9):778-782.
[7] 張西峰, 王巖, 肖嵩華, 等.局部麻醉下經皮摘除治療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23(22):3479-348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36.069
2015-03-10]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協和骨科醫(yī)院脊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