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平++++秦杰
《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怎樣在高年級識字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讓自主識字更加高效?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
一、自主預習,探究詞語含義
詞,查義,記形。要求每字組兩個詞語,其中一個是成語,再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成語探究它的意思、出處、用法、典故或相關的故事。課堂上小組展示交流,互補互學,在合作交流中分享、積累詞語。
二、結合語境,探究字的讀音
初讀課文中有爭議的字音,不要急著給學生答案,要抓住爭議、錯誤,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查找字義,然后結合語境選擇正確的讀音,尤其是多音字。如“播種”既可讀bō zhǒng,也可讀bō zhòng,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買種,翻地,播種,澆水……”中的“種”讀幾聲?學生查字典發(fā)現(xiàn):三聲表名詞,物種的簡稱、人種、類別。四聲表動詞,種植。再看語境,買的是種,翻的是地,澆的是水,這組詞語都是動詞加名詞,結合語境播種這里指播撒種子,讀bō zhǒng。
三、舍易求難,探究識字方法
為了讓識字課更加高效,教師要深入了解學情,凡是學生自學能學會的不講。講字形之前先聽寫,篩選出錯誤率高的字,把握“三講”原則:易錯、易混字講;重難點字講;有擴展性內容的字講。難字全班一起探究“你是怎樣記住它的?”有規(guī)律的字可以采用加減筆畫法、部件識字法、比較法等識記;沒有規(guī)律的字可以通過謎語法、聯(lián)想法、游戲法、故事法、笑話法、圖解法等識記;筆畫較多,不好拆分的字,可以采用擴大、縮小法,利用視覺的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字的細微處,減少錯別字的發(fā)生。將出錯的字整理到“我的錯字集”中,并批注識記方法,養(yǎng)成好的復習習慣。
四、擴展聯(lián)系,探究構字規(guī)律
進入高年級,識字量增大,在使用中易發(fā)生混淆的是形聲字、同音字,而形聲字約占漢字的82%。可以利用字族識字或集中識字進行擴展,探究構字規(guī)律。如教學“魁”字,可以引出帶鬼的字“瑰、愧、槐、傀”,編順口溜區(qū)別:王旁組瑰麗,奇特又珍貴;心旁組慚愧,悔過在心里……通過探究,聞一知十,擴大識字數(shù)量,理解漢字意義。
五、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語用形式
識用結合是減少錯別字的重要途徑。常規(guī)的機械抄寫、反復聽寫不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復習的欲望,根據(jù)遺忘規(guī)律,我們定期開展探究性的鞏固活動。
一課學完,編寫文段。展開合理的想象,創(chuàng)設情境,將生字編成一段話,生字用得越多、越準確的文段,獎勵為全班聽寫的范本。既巧妙地運用、強化了生字,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和寫作能力。
一單元學完,出自主測試題。學生針對單元的重難點出一份10分鐘能完成的字詞檢測題。必出題型重在基礎,如易錯字的看拼音寫詞語,易錯音的注音。創(chuàng)新題型重在運用,如結合語境選擇正確的字義,運用詞語多義造句,在語境中正確使用同音字、形近字等。
六、開設講壇,探究漢字字理
漢字的構造特點是“寓以于形,構形有據(jù),據(jù)有明理,形理相通”。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針對易錯字質疑,探究字理。同時,給學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每周五早讀開設“說文解字小講壇”,由學生主持,展示字理探究的結果。如探究“攵”與“夂”易混部件,查找大量帶部件的字后總結出規(guī)律;探究“不字加一點,一人一口田的字謎”后知道了編字謎不能將部件拆開,要遵循漢字規(guī)律;探究“的地得”用法后,對本學期習作中出現(xiàn)的“的地得”進行糾錯……
當學生把探究作為一種學習的需要,學習就會由被動化為主動,就會成為一種內驅動力。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中自主識字,在探究中明白字理,在探究中感受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