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燕
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涵,豐富情感體驗。語文教學目標的設置應以學情為前提,充分考慮本單元的整體目標,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記承天寺夜游》單元閱讀主題是“江山多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入文本,理解“美麗江山中寄托的無奈又超然的復雜情感”。
《記承天寺夜游》寥寥百字,就把夜游的時間地點、同游者、周圍環(huán)境交代清楚,還抒發(fā)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學生學完此課,既能領略秀麗的景色,又能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顯得尤為重要。
目標一:誦讀夜游之情,讀出韻味。
《記承天寺夜游》中的這一份情感該如何把握呢?唯有把反復誦讀作為教學目標,方能解得其中味道。閱讀,不僅僅是誦讀文字,更是融入真情,加入理解。采用教師范讀、全班讀、小組讀、個人讀等形式,感受作品的韻味,鼓勵學生在讀中有所悟,有所得。
當作者“解衣欲睡”時,這是一個尋常的夜晚,閱讀語氣較為平淡?!霸律霊?,欣然起行”就要讀出發(fā)現(xiàn)的興致盎然和出行的迫不及待。到“念無與樂者”時,轉為悵然,語調隨即低落。忽然想到好友張懷民,“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帶著一絲期盼。等到發(fā)現(xiàn)“懷民亦未寢”,就要讀出“心有靈犀”的竊喜和欣慰。進而有了“相與步于中庭”的默契、溫馨?!巴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閱讀月下散步賞景部分應是一種享受,一種陶醉。畢竟身處貶謫,“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既要讀出不得志的悲涼,仕途失意的落寞,也要讀出自適的坦然。學生根據(jù)理解,誦讀再誦讀,就能從文中讀出深意。教師的相機閱讀非常重要,學生會被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感染,能迅速融入文本,沉浸于文本的深邃意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潛能。
目標二:感受月色之美,掌握方法。
誦讀之余,教師引領學生學習寫景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方法,懂得更好地描寫敘事抒情。我們一起追尋作者行蹤:屋內“解衣欲睡”,步出屋舍“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相與步于中庭”,這一路走來,心情起伏變化,感觸良多。
“月色入戶”是月色不忍看到作者孤單寂寞,就悄悄進入屋子,巧妙運用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月色的多情,善解人意,給失意之人帶來溫暖?!巴ハ氯绶e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積水,取其相似點“空明”,營造出一個空透明澈的氛圍?!霸遘艚粰M”,庭院里哪來的水草?原來是竹柏的倒影。作者進一步想象,月光下的竹柏倒影不就像水草嗎?新奇的比喻給人錯覺的美感,似乎在湖畔賞月,使我們不知不覺進入迷離的境界。
行文至最后,作者發(fā)出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運用反問,追問哪里沒有月色?哪里沒有松柏?唯蘇軾和友人張懷民能夠用心體悟。再次瀏覽全文,作者以行蹤為線索,綜合使用擬人、比喻和反問等修辭方法,借用豐富的想象,虛實結合,讓學生既感受了月夜的美景,又學到了寫景抒情的方法。
目標三:品味心境之閑,解讀主題。
解讀主題,要引導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從而明了作者的復雜心境。寫作本文時,作者被貶謫已有四年了?!盀跖_詩案”讓蘇軾死里逃生,凄涼孤寂。他在黃州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寫下這篇短文,真實記錄了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段。解讀本文主題,就要細細品味人物的心境之“閑”,這也是教學本文的目標之一。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薄伴e”頗有深意,入“夜”即“解衣欲睡”,無雜事擾之;“月色入戶”即“欣然起行”,可率性為之;與懷民“相與步于中庭”,細賞“竹柏影”,能盡情賞之。此情此景讓蘇軾不由自主地抒發(fā)了胸臆,被貶后的惆悵,與友人同賞月的愉悅,自我調侃的豁達。
作者被貶期間,沒有公務纏身,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最終發(fā)出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他有遠大的抱負,有執(zhí)著的追求,但是被一貶再貶?!拔醿扇恕笔恰伴e人”,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幾多欣喜,幾多凄涼,幾多豁達……作者雖被貶但依然保持達觀的心境,使文章更富感染力。把握這些,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記承天寺夜游》的深刻內涵源于夜游之情、月色之美、心境之閑,如同行云流水,于無形中見技巧。夜晚的皎潔明月激起作者游興,故而前往尋友,觸景動情,記下此景此情,既自然親切,又發(fā)人深思,意蘊豐富,達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臻境,文章讀來雋永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