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愛芬 肖滿田 鐘婷婷
新生兒黃疸是因膽紅素在體內(nèi)積聚引起的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分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原因主要有感染、溶血、圍生期窒息、先天性膽道畸形、母乳性黃疸等,其中因感染而引起的溶血在臨床多見。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急性時相蛋白之一,其臨床上一旦出現(xiàn)升高則是組織損傷修復或者參與了炎性反應,因此C-反應蛋白可作為一個非特異性的細菌感染指標[1-3]。轉鐵蛋白(Transferrin,TRF)是一種由肝細胞合成轉運鐵的血漿蛋白,在機體一旦出現(xiàn)能量不足及或蛋白質不能充分攝入時,其水平下降,血清轉鐵蛋白測定可反映缺鐵性貧血等多種疾病,臨床上主要作為評價營養(yǎng)狀態(tài)的一項良好指標。本研究探討血清轉鐵蛋白與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黃疸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來本院就診的新生兒黃疸100例,出生時間1~30 d,平均(17.28±5.11)d;出生體質量(3826±256)g。其中足月新生兒79例,早產(chǎn)兒15例,過期產(chǎn)兒6例。病例選擇標準:(1)血清膽紅素>205 μmol/L或每天上升速度 >85 μmol/L;(2)血清結合膽紅素>26 μmol/L[3]。按新生兒黃疸原因分組:分為感染因素組32例,圍產(chǎn)因素組28例及其他因素組40例。按總膽紅素水平分組:100~200 μmol/L為輕度黃疸組45例;201~300 μmol/L為中度黃疸組40例;301~400 μmol/L為重度黃疸組15例[4]。選取同時間段生產(chǎn)的足月、無黃疸新生兒50例為對照組。患兒的年齡、性別、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兒入院后、未用抗生素前采取靜脈血2 mL。正常對照嬰兒查體后,取靜脈血2 mL,3000 r/min,離心15 min獲取血清。TRF檢測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盒由日本第一化學株式會社提供。C-反應蛋白檢測:由上海同舸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 NEPHSTAR PLUS 三通道特定蛋白分析儀在全血檢測模式下通過配套試劑完成檢測。檢測范圍0.5~350 mg/L,推薦參考值:<8 mg/L。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5.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行方差分析,以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四組血清TRF和CRP水平比較 感染因素組、圍產(chǎn)因素組及其他因素組血清TRF和CRP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三組間血清TR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感染因素組CRP水平明顯高于圍產(chǎn)因素組及其他因素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四組血清TRF和CRP水平比較(x-±s)
*與對照組比較,t=4.154、6.112,P<0.05;△與對照組比較,t=3.116、4.367,P<0.05;#與對照組比較,t=3.059、5.116,P<0.05 2.2 不同程度黃疸患兒與對照組血清TRF和CRP水平比較 輕度黃疸組、中度黃疸組及重度黃疸組血清TRF和CRP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三組間血清TR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度黃疸組CRP水平明顯高于輕、中度黃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程度黃疸患兒與對照組血清TRF和CRP水平比較(±s)
表2 不同程度黃疸患兒與對照組血清TRF和CRP水平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t=4.054、7.254,P<0.05;△與對照組比較,t=3.241、5.367,P<0.05;#與對照組比較,t=3.125、7.529,P<0.05
組別 TRF(g/L)CRP(mg/L)輕度黃疸組(n=45) 1.51±0.26* 8.25±2.13*中度黃疸組(n=40) 1.43±0.18△ 8.67±2.22△重度黃疸組(n=15) 1.33±0.15# 29.28±31.16#對照組(n=50)1.97±0.36 7.05±1.02 F值 6.214 7.354 P值 <0.05 <0.05
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期常見,是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xiàn)于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征的病癥。其可由膽紅素生成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膽汁排泄障礙等多重原因引起,而且病機比較復雜[4-7]。其分為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后2~3 d出現(xiàn),4~6 d達到高峰,7~10 d消退,早產(chǎn)兒持續(xù)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無其他臨床癥狀。若生后24 h即出現(xiàn)黃疸,2~3周仍不退,甚至繼續(xù)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復出現(xiàn)或生后1周至數(shù)周內(nèi)才開始出現(xiàn)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原因主要有感染、溶血、圍生期窒息、先天性膽道畸形、母乳性黃疸等。早產(chǎn)兒因自身免疫力低下,因此其引起黃疸的原因以感染多見[8-11]。
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是由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之一,是一種全身炎癥的非特異性標志,其因能與肺炎球菌細胞壁C多糖結合而得名。在健康人血清中,其含量很低<5 mg/L。超敏C-反應蛋白的升高反映了介導炎癥的細胞因子(如TNF-α、IL-6等)的存在,其迅速升高參與炎性反應和組織損傷修復有關[12-15]。在炎癥或急性組織損傷后,在4~6 h CRP的合成迅速升高,高峰出現(xiàn)在36~50 h,經(jīng)臨床上積極治療,隨著病變消退、組織、結構和功能的恢復,其在3~7 d才能夠降到正常的水平。此反應不受放療、化療、皮質激素治療的影響。因此,CRP的檢測在臨床應用相當廣泛,包括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手術后感染的監(jiān)測;抗生素療效的觀察;病程檢測及預后判斷等。持續(xù)升高的CRP值表示炎癥無好轉,常是治療失敗和預后差的證明,如惡性疾病,感染和心肌梗死。
血清轉鐵蛋白(Transferrin,TRF)是一種由肝細胞合成在血清中結合并轉運鐵的β球蛋白,為單鏈糖蛋白,負責運載由消化管吸收的鐵和由紅細胞降解釋放的鐵。其儲量小,且半衰期比較短,在機體一旦出現(xiàn)能量不足及或蛋白質不能充分攝入時,其水平下降。TRF水平可用于貧血診斷和治療監(jiān)測。在缺鐵性低血色素貧血中,TRF的水平增高(由于其合成增加),但其鐵的飽和度很低。相反,如果貧血是由于紅細胞對鐵的利用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則TRF正?;虻拖拢F的飽和度增高。在鐵負荷過量時,TRF水平正常,但飽和度可超過50%,甚至達90%。TRF在急性時相反應中往往降低,因此在炎癥、惡性病變時常隨著白蛋白、前白蛋白同時下降。在慢性肝疾病及營養(yǎng)不良時亦下降,因此可以作為營養(yǎng)狀態(tài)的一項指標[16-17]。
本研究中,感染因素組、圍產(chǎn)因素組及其他因素組血清TRF和CRP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RF對細菌感染引起的黃疸有一定診斷意義,其能反映嬰兒黃疸病情的程度。但三組間血清TR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感染因素組CRP明顯高于圍產(chǎn)因素組及其他因素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輕度黃疸組、中度黃疸組及重度黃疸組血清TRF和CRP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三組間血清TR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度黃疸組CRP水平明顯高于輕、中度黃疸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作為正急性時相蛋白CRP和負急性時相蛋白TRF,對與新生兒黃疸的類型鑒別和疾病演變有關。因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宜兩者同時監(jiān)測、動態(tài)觀察,以便做到及時準確的治療。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69-293.
[2]熊燾,唐軍,母得志.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光療的副作用[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2,14(5):396-400.
[3]賢永嫦.C-反應蛋白測定對新生兒黃疸的診斷與療效觀察[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2,9(15):1945-1946.
[4]李薇,陳自勵.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矛盾和對策[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14):1064-1066.
[5]高偉.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多項指標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9):121-122.
[6]韋祖巧,王宏虹.新生兒黃疸治療進展[J].藥學研究,2013,32(4):42-43.
[7]黃永梅.47例新生兒黃疸的治療體會[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3,13(4):70-71.
[8]丁媛媛,楊可達,楊金慧.新生兒黃疸診療的若干進展[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3,21(9):132-135.
[9]馬琳,江蓮.膽紅素對早產(chǎn)兒T淋巴細胞功能的影響及相關機制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15):2287-2291.
[10]陳昌輝,李茂軍,吳青,等.新生兒黃疸的診斷和治療[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13,39(2):154-161.
[11]胡婭,劉麗.新生兒黃疸膽紅素和總膽汁酸測定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5):117-119.
[12]佘志婉,薛立軍,童和平,等.新生兒感染性黃疸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51(11):53-54.
[13]梁燕清,邢子君,陳銳芳.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檢測在新生兒病理性黃疸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15):209-211.
[14]隋華,王晶晶.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感染性黃疸中診斷意義[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27(10):48-49.
[15]沈紅紅,袁秀麗,陳斌斌.新生兒感染性疾病血清C-反應蛋白和前白蛋白檢測意義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44-45.
[16]劉慧,張璐,代玉龍,等.血清轉鐵蛋白與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黃疸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9):1007-1008.
[17]范公忍,熊錦華,孟丹,等.血清鐵、鐵蛋白和轉鐵蛋白聯(lián)合檢測在兒童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