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妹
摘 要:《浮云》是日本作家二葉亭四迷的小說作品,作者通過明治初期的一個小人物文三丟了工作、失去戀人,小小的愿望被無情地粉碎后,成為了社會上多余的人的遭遇,反映了明治初期日本知識分子的苦惱,揭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黑暗和世態(tài)的炎涼,批判了當時社會中單純模仿西方社會的種種淺薄的所謂“文明開化”的現(xiàn)象。小說的寫作深受俄國文學的影響,運用了追求內(nèi)容與表現(xiàn)一致的言文一致體,以及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將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是近代文學作品中第一部反應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
關(guān)鍵詞:二葉亭四迷;《浮云》;文學;知識分子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3-0191-02
一、作者簡介
二葉亭四迷,小說家、翻譯家,原名長谷川辰之助。在明治維新“開化革新”的社會變革中成長起來,從小接受漢學教育,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他為人正直,把“俯仰無愧于天地”當做自己的座右銘。1881年考入東京外國語學校俄文科學習俄語。學習期間,二葉亭四迷大量閱讀了19世紀俄國優(yōu)秀作家的文學作品,接觸到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對他的人生觀與文藝觀的形成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1886年,二葉亭四迷發(fā)表了第一篇文學評論《小說總論》,針對當時日本文壇占主導地位的娛樂文學與單純描寫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方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主張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式的小說應該是直接表現(xiàn)和宣傳真理的手段,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應通過現(xiàn)象描寫現(xiàn)實中的本質(zhì),在日本首先倡導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1887年,發(fā)表處女作《浮云》,以此實踐自己的文學觀,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奠定了二葉亭四迷在日本文學界的地位。此后,他認為文學不是大丈夫的終身事業(yè)而停止了文學創(chuàng)作,直到1906年才發(fā)表第二部長篇小說《面影》。1907年發(fā)表了最后一部小說《平凡》。他一生追求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與“言文一致”的文體給日本近代文學的發(fā)展以極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的先驅(qū)者。
二、小說概要
出生在靜岡縣的內(nèi)海文三從小聰明好學,15歲時由于父親離世,被迫寄宿在叔父孫兵衛(wèi)家,嬸母阿政是個非常精明的勢力小人,家中的大事小情都由她一人操持,雖然文三非常尊重嬸母,但還是經(jīng)常受到嬸母的厭惡。文三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可以寄宿的大學,文三的刻苦學習成績優(yōu)異,受到了學校老師們的贊揚。期滿學成后,文三又回到了叔父家,在找工作的半年里一直忍受著嬸母的排斥。不久,文三在機關(guān)里找到了一份工作,生活開始走上正軌。文三穩(wěn)定的工作使勢利的嬸母阿政開始轉(zhuǎn)變對他的態(tài)度。同時,文三愛上了叔父和嬸母的女兒阿勢。天生麗質(zhì)的阿勢是阿政的掌上明珠,雖然接受了明治時期新時代的教育,看上去聰明伶俐、學藝兼優(yōu),實際上是一個很淺薄的女孩。文三在一個美麗的月夜和阿勢獨處時,深深地被她的美麗所吸引并愛上了她,但文三一直不敢表白自己的心情。兩年后,阿政打算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老實穩(wěn)重的文三,但就在這時,機關(guān)實行行政改革,平時不善于巴結(jié)上司的文三被免了職。這使阿政大失所望,轉(zhuǎn)將女兒的終身寄托在文三的同事本田身上。本田是一個老于世故、蠅營狗茍的卑鄙小人,在改革中,它不但沒有被免職,反而升了官,當上了科長。阿政對文三的態(tài)度又回到了從前,開始時阿政還為文三辯護幾句,但不久阿勢就與本田走到了一起。本田與阿政母女的交往日漸頻繁,他還示意文三如果愿意,自己可以向上級疏通一下恢復文三的官職,但卻遭到了文三的拒絕。文三已經(jīng)無法再住在這個家中,但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不被本田這種只知道向上級獻媚求寵的庸俗之輩所傷害,決定找阿勢好好地談一次話,然后堅決離開這個家。
三、作品評析
(一)言文一致體
言文一致體,是指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語來寫文章,追求內(nèi)容與表現(xiàn)一致。在日語中,古典的文體在平安時代之前就已經(jīng)完成。中世紀以后,逐漸與口語背離。到了明治時代,很多文學家興起了改革運動。《浮云》等作品成為言文一致小說的開端。二葉亭四迷在寫《浮云》時,參照了第一代單口相聲演員三游亭元朝的單口相聲演說筆記。他在翻譯俄羅斯作品時,試著從文言體中脫離出來。當時除了二葉亭四迷之外的很多作家也在摸索著言文一致的新文體。其中,山田美妙的《蝴蝶》中的“です、ます體”、尾崎紅葉的《多情多恨》中的“である體”都可以視為言文一致運動的成果。《浮云》中的“だ體”,為近代日語文體的形成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成了日本近代文學中的基礎(chǔ)文體。
(二)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手法
小說《浮云》寫作于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剛剛走上新興資本主義道路的時期,它以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真實地描寫出新舊思想的碰撞與矛盾。表面上看,小說的主人公是代表資本主義新思想的內(nèi)海文三,但實質(zhì)上,小說的核心人物是游離于內(nèi)海文三和本田之間的女主人公阿勢。內(nèi)海文三鄙視虛偽的人際關(guān)系,憎惡靠惡意奉承的“厚黑”手段在官場上獲得地位與利益的行為,代表新資本主義健康向上、欲以自己的真才實學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一代有志青年,這也是作者四迷想要歌頌的人物。相反,本田則是八面玲瓏的官場高手,貌似具有新思想,實際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舊思想的衛(wèi)道士。但作者并沒有將小說描寫成贊美文三否定本田的愛憎分明的說教,深受俄國文學影響的二葉亭四迷熟練運用俄國文學中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準確寫實地描寫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小說《浮云》雖然歷時三載完成了三部,但仍沒有最終完成。根據(jù)二葉亭四迷的寫作預想本田在玩弄了阿勢后最終拋棄了他,文三在自身的絕望和愛人的不幸中最終精神崩潰。這種悲劇性的結(jié)尾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性,印證了小說現(xiàn)實主義的寫作手法。
(三)人物的塑造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四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果我們把阿政的功利主義看作是封建時代的舊思想的代表,而把文三的鄙視虛偽看作是資本主義初期新思想的代表,那么,本田就是一個貌似具有新思想、實為地道的舊思想的衛(wèi)道士,而阿勢正是游弋在這幾者之間的一朵浮云。女主人公阿勢是小說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小說人物關(guān)系中的一面鏡子。小說細膩地描寫了介于文三和本田之間的阿勢的心理,她那種沒有主見、易受他人思想影響的性格使讀者在她的身上既能找到文三,又能找到本田的成像。同時,阿勢的性格特點正代表了日本青年男女的精神傾向。在這里,二葉亭四迷又一次運用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將當時處于新舊思想交替、心中沒有堅定信念而動搖不定的青年一代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矢崎嵯峨分析道:“像阿勢這樣天真單純,因周圍的人而能輕易改變自己的性格,正是日本人的性格。換言之,她的行動不是‘自動而是‘他動。因此,如果受到好的影響她會愈好,相反則愈壞。小說《浮云》正是將阿勢作為日本人的代表來描寫的?!?/p>
(四)細膩的心理描寫
作者將主人公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通過近代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進行了細膩的描寫。其中,在對與周圍人物的不融洽以及對立關(guān)系上,進行了深入的展開,這些周圍人物都已被官僚主義所包圍。另外,對有深深覺悟的主人公陷入深深孤獨的經(jīng)過也做了詳實的心理描寫。作者的這種對人物做精確心理追究的精神,對后來的心理學家夏目簌石的《明暗》等心理小說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同時,也成為石川啄木的優(yōu)秀小說的先驅(qū)。
(五)與俄國小說的關(guān)聯(lián)
《浮云》受俄國文學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從小說的構(gòu)思來看是受俄國文學主題的影響,從人物的刻畫來看,是直接以19世紀俄國一系列長篇小說的“多余的人”的形象作為參照系,來塑造自己的人物形象。比如屠格涅夫的《羅亭》中的羅亭,岡察洛夫的《懸崖》中所描寫的俄國新青年一代的“多余的人”,都可以從文三這個人物身上找到他們的影子。其次,叢書名來看,二葉亭四迷翻譯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時,書名譯作《羅萍》,表示了小說中羅亭這個人物是個“多余的人”的意義。他寫《浮云》采用了近似的主題和描繪了相同的“多余的人”,所以取了一個與《羅萍》近似的名字。從這幾點可以看出《浮云》與俄國寫實主義文學的密切聯(lián)系。
四、結(jié)論
《浮云》是近代文學作品中第一步反應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小說描寫了當時在腐敗的半封建明治官僚政府的專制下,一個平凡而正直的近代知識分子,在成長的初期就遭到殘酷的蹂躪而痛苦掙扎的過程;揭露了明治官僚社會的腐朽,抨擊了賣身求榮的新型官僚的卑鄙無恥以及小市民貪財俯勢的庸俗心理。但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小說揭示了封建落后性與近代自我覺醒的矛盾,對日本近代社會的陰暗現(xiàn)實進行了批判。
參考文獻:
〔1〕孟慶樞.小森陽一關(guān)于《浮云》的新闡釋[J].外國問題研究,2009(3).
〔2〕于九濤.二葉亭四迷與魯迅的關(guān)系考辨[J].日本文學論壇,2003(2).
〔3〕高寧.試論《浮云》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J].南開學報,1999(3).
〔4〕楊再明.《浮云》的產(chǎn)生及其思想內(nèi)容[J].榆林高專學報,1995(4).
〔5〕李亞白.論二葉亭四迷的文學貢獻[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1984(4).
〔6〕李均洋.《浮云》對國內(nèi)外文學遺產(chǎn)的繼承與借鑒[J].西北大學學報,1984(3).
(責任編輯 張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