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安徽省徽京劇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徽劇舞臺上的戲裝藝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服飾藝術。它所體現(xiàn)出的秾麗之美、古樸之美、凝重之美、典雅之美,令人目不暇接,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舞臺服裝作為徽劇表演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所呈現(xiàn)出來的鮮明藝術特征,幾百年來一直深受人民的欣賞和喜愛,并被視為中華民族獨具風格的服飾精華。
徽劇傳統(tǒng)的服裝和京劇一樣包括蟒、靠、褶、盔帽、靴鞋等附件,又名戲衣,俗稱行頭,人物的冠戴即稱盔頭。過去徽班且有“江湖行頭”“內班行頭”“私房行頭”與“官中行頭”之分。戲服的穿戴規(guī)制,早在宋、元時期已有“披秉”“素扮”“道扮”“藍扮”等名目的文字記載。尤其是到了明代后期,由于上演的劇目不斷更新,表演藝術的發(fā)展提高,使歌與舞有了進一步的綜合,演員行當?shù)姆止じ泳唧w明確,以及戲班經(jīng)濟條件改善,從而在舞臺美術方面出現(xiàn)了一個戲衣、盔帽、化妝、裝置等全面發(fā)展的新局面。如當時由徽商資演的徽班行頭已經(jīng)分成衣、盔、雜、把四箱。雖然傳統(tǒng)的徽劇服飾成型于清代,但其規(guī)格式樣基本上是以明代服飾為基礎,并參酌唐、宋、元、清等朝代服飾之典型,加以綜合與美化創(chuàng)造的。
徽劇的傳統(tǒng)演出劇目,上至商周,下至明清。盡管朝代歷經(jīng)變遷,但服裝作為戲曲的整體,在使用上無論是生、旦、凈、丑,還是忠、奸、貧、富,都可一服多用,靈活性很大。比如唐代戲與其他朝代戲可以完全采用一套服裝,來表現(xiàn)不同的人物。其特點就是不受時代、地域和季節(jié)的限制,而主要根據(jù)劇中人物的社會地位、階層職業(yè)、等級身份、生活條件的不同,在演出中與觀眾約定俗成,形成了一套嚴謹規(guī)范的舞臺穿戴規(guī)制。因此,行內常流行“寧穿破,不穿錯”的說法,意思是破舊是經(jīng)濟條件問題,而穿錯則視為藝術素養(yǎng)上的原則問題??梢妭鹘y(tǒng)的徽劇服飾是經(jīng)過了歷代表演藝術家的精心設計,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變革與不斷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
徽劇服裝的色彩美,具有很濃烈的民族性與服飾性。它在設計中充分運用和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學和工藝美術的繪畫諸原則。把龍鳳、花鳥、走獸、魚蟲、云水等各種紋樣飾物夸張變形,以絢麗奪目、對比強烈的技法,使自然美和諧地與服飾性、圖案性統(tǒng)一結合,從而構成對舞臺人物性格、形象的表現(xiàn)力,能夠充分發(fā)揮色彩給人們帶來的美感和共鳴?;談》椩谏实倪\用上,不僅以美術功能和傳統(tǒng)的美學原則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和歷史知識,給人美的享受和感染,而且它在各種綢緞用料、棉麻織品等繡制工藝的觀感方面,還十分講究用五光十色的平金、平銀繡,以及富麗輝煌的金絨繡和清雅俊美的絨繡制作而成,被人們視為珍貴的藝術品。
徽班的服裝除繼承了傳統(tǒng)戲曲服裝的特點外,還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有了豐富的發(fā)展。按其類別可分為“大衣箱”“二衣箱”“盔頭箱”等。
大衣箱:置放文服——男蟒、女蟒、老旦蟒、改良蟒、男官衣、女官衣、男帔、女帔、觀音帔、閨門帔、宮女服、男褶子、女褶子、開氅、青衣、道袍、法衣、青袍、宮衣、舞衣、馬面裙、百褶裙、老旦裙、蝴蝶裙、腰包裙、大腰包、便裙、斗篷、一口鐘、龍?zhí)滓?、太監(jiān)衣、男坎肩、女坎肩、馬甲、背心、罪衣、雷公衣、鐘馗衣、水袖、水裙、彩褲、胖襖、云肩、護領等。
二衣箱:置放武服——男靠、女靠、軟靠、改良靠、開氅、箭靠、箭衣、龍箭衣、花箭衣、素箭衣、大鎧、站堂鎧、戰(zhàn)裙戰(zhàn)襖、抱衣抱褲、豹衣豹褲、打衣打褲、英雄衣、上手衣、下手衣、快衣、馬褂、團龍馬褂、劊子手衣、孝衣、露肚、僧衣、猴衣等。
三衣箱:置放——水衣、胖襖、護領、彩褲、小袖、水袖、狐尾、彩旦衣、靴鞋,以及草把、駝背、佝僂、腆腹等塑形用品。
盔頭箱:置放——帥盔、夫子盔、罐子盔、側纓盔、霸王盔、中軍盔、蝴蝶盔、獅子盔、虎頭盔、荷葉盔、扎巾盔、八角盔、八面威、二郎岔、鉆頭盔、九龍冠、平頂冠、沖天冠、玉皇冠、草王冠、紫金冠、五佛冠、半鳳冠、皇帽、王帽、堂帽、紗帽、羅帽、僧帽、太監(jiān)帽、汾陽帽、學士帽、皂隸帽、風帽、皇巾、帝巾、將巾、相巾、夫子巾、東坡巾、一字巾、員外巾、小生巾、八卦巾、扎巾、高方巾、四輪巾、四棱巾、荷葉巾、文生巾、公子巾、武生巾、鴨尾巾、老人巾、秀才巾、窮生巾、苦生巾、許仙巾、如意巾、橋梁巾等??毕渲羞€有各類須、發(fā)、雉尾翎、狐貍尾、假臉、螺絲頂?shù)取?/p>
徽劇舞臺上的戲鞋分為靴、鞋兩類,靴可以分為厚底、薄底和方頭三種。
穿蟒的皇帝、親王、官衣玉帶的大臣、頂盔扎靠的武將和一些自立為王的山寨王都穿厚底靴。關羽的厚底有些特殊:綠緞面、繡花靴尖有虎頭,這是為突出他的威武并和他所穿的服裝一致,如徽劇《古城令》《水淹七軍》等。
一些綠林英雄、仗義俠客、捕盜快手,可以說凡是短打武生和武丑扮演的角色都穿薄底,薄底分為黑色、白色和花色幾種,穿黑的較多,像《夜奔》里的林沖,《探莊》里的石秀,《四杰村》里的余千等;穿白的如《三岔口》里的任堂惠;其他花色的薄底是為和服裝的顏色一致的緣故等。一些能征善戰(zhàn)的女將、女英雄,如穆桂英、何玉鳳都穿繡花女薄底鞋。
方頭靴,又名朝方,應用較窄,只有方巾丑穿它。像《刺湯》里的湯勤、《盜書》里的蔣干都穿這種靴。
徽劇舞臺上的鞋很多,青衣和花旦穿的都是彩鞋,如《武家坡》里的王寶釧、《宇宙鋒》里的趙艷榮、《西廂記》里的崔鶯鶯等。
襪子鞋是彩旦穿的,緞面、鞋頭是尖的并穿有鞋帶,《拾玉鐲》里的劉媒婆、《能仁寺》里的賽西施都是穿大紅襪子鞋。
花盆底鞋又叫旗鞋,由兩部分組成,穿這種鞋的全是外族有地位的女子,像《四郎探母》里的鐵鏡公主、《劉銘傳》里的慈禧太后、《大登殿》里的代戰(zhàn)公主。
夫子履(又名福字履)、云履、如意履三種鞋的樣式差不多,可以說都是緞子面、高麗紙的厚底鞋,夫子履和云履在緞面上繡有一層層云彩,云履的底較夫子履的厚,如意履是在鞋前訂一個緞面的如意頭。夫子履的應用很廣泛,一般老旦都穿這種鞋。另外,一些窮書生像《洪鸞喜》里的英稽,《打棍出箱》里的范仲禹也都穿它。云履又叫登云履,老道經(jīng)常穿它,諸葛亮在《借東風》里穿它。穿如意履的多是讀書的公子或受人尊重的長者,像《柳蔭記》里的梁山伯、《三顧茅廬》里的黃錄彥等。
方口皂鞋是勞動人民穿的鞋,所謂方口皂并不是口是方的,而是指鞋底是長方的,黑緞面,和現(xiàn)在男人的布鞋相似,老百姓、家院、店家都穿它。還有一種厚底方口皂鞋,《四進士》里的宋士杰、《蘇武牧羊》里的蘇武穿它。
魚鱗灑鞋,水路英雄穿得很多,草莽中善于飛檐走壁的英雄穿它,像《時遷偷雞》里的時遷、《三岔口》里的劉利華。
另外,打柴的樵夫、撐船的漁夫穿的是草鞋,和尚的鞋是黃緞面,叫僧鞋。
自徽班進京二百多年以來,徽劇服裝一直都是為塑造人物輔助表演并為劇情服務的,它一直成為伴隨舞臺表演的重要手段,以特有的功能和特征得到演員和觀眾的認可。它不僅有實用價值,而且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成為我國戲曲特有的服飾美的精粹。這種以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相結合逐步積淀形成的徽劇服裝,具有我國戲曲服飾獨特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