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愁苦之情而溢于言表,謂之愁眉苦臉。然而,“愁眉”和“苦臉”在古代卻并非此意。
“愁眉”原本是一種化妝術。漢朝婦女在畫眉上頗為講究,有諸如“遠山眉”“新妝愁眉”“八字眉”等式樣。
《風俗通義》曰:“愁眉者,細而曲折。啼妝者,薄拭目下若啼處 ,示心中憂愁?!?后漢權(quán)臣梁冀家婦人善作愁眉妝,即把眉毛畫得細而曲折,顯得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啼妝,即在眼瞼下面畫成黯淡似淚痕狀,再勾出眼影,使眼窩看上去深邃無光,襯托得雙眸分外明亮。愁眉妝和啼妝是當時京師婦人的時髦打扮,乃千嬌百媚,風姿綽約的嫵媚形象,而并非今人所理解的“滿臉舊社會”。
苦臉,源于佛教。佛家認為,人生如苦海,佛教對人的臉型也作了解釋。說人的臉呈一“苦”字形:雙眉是草字頭,兩眼與鼻子合成中間的“十”字,下面正好是一個“口”,合在一處恰似一個“苦”字。(文/張艷飛)
“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早出自誰手
提起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大多數(shù)人會不假思索地想起文天祥,但鮮為人知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早并非出自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起碼,稍早一些耶律楚材的《嶧山書懷》詩中,就有該句:“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惱苦樂由他人!望極天涯路漫漫,才如江湖命如絲?!?/p>
嶧山,位于山東鄒城市東南12公里處,“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中的“東山”,說的就是它,素有“岱南奇觀”之譽。
耶律楚材,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生于金明昌元年(1190),卒于乃馬真后三年(1244)。在其逝世30多年后,文天祥始作《過零丁洋》,因而,耶律楚材的創(chuàng)作毫無疑問要早于文天祥。
耶律楚材,其父親耶律履官至金國尚書右丞(耶律履任右丞時,曾偕部下登嶧山,并題壁留念),而自己又投靠了滅掉金國的蒙古國,追隨成吉思汗平定四方,太宗時官至中書令。盡管他深受蒙古兩代君主的信任,政績卓著,且精通佛理,但面對蒙古貴族的歧視和非議,仍深感“才如江湖命如絲”。他登上父親曾經(jīng)游歷過的嶧山,觸景生情,于是發(fā)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最惱苦樂由他人”的感慨。1242年,乃馬真后當政,耶律楚材不再被信任,兩年后抑郁而終,享年54歲。 (文/任小行)
峨眉山緣何是普賢菩薩道場
峨眉山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總稱。位于四川中南部的峨眉境內(nèi)。
據(jù)《峨眉山志》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六年(63)“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藥于云窩,見一鹿欹跡如蓮花,異之,追之絕頂無蹤”。因問在山上結(jié)茅修行的寶掌和尚,和尚說是普賢菩薩“依本愿而現(xiàn)像于峨眉山”。蒲公歸家后即舍宅為寺,于是峨眉山就發(fā)展成普賢菩薩的道場。另有資料說,是晉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藥時,見一老者騎白象隱去。兩種記載基本上是一致的。
《華嚴經(jīng)·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晉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F(xiàn)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3000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p>
《華嚴經(jīng)》在東晉時傳入中國,因此自東晉時便開始把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道場。以后歷代修建寺廟時,都以普賢菩薩為中心,并發(fā)展成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傳佛教于公元1世紀傳入峨眉山,漢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廟。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主要崇奉普賢大士,是普賢菩薩顯圣和講經(jīng)說法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