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摘要】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經過20世紀,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中國近現代研究具有自己的學科特點和研究對象,但對于該學科的研究者,僅明了學科特點和研究對象是不夠的。作為對當代中國音樂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學科,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需要明確學科的責任和研究方向,筆者以為“記錄和引領”能夠代表該學科的研究責任和方向,并能夠使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研究更具有高度和深度。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
歷史的車輪已經走入21世紀的又一個15年,回看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的路程,讓人感慨頗多。作為一個年輕的學科,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幾經波折,逐漸走向成熟。當我們站在21世紀再次回望,筆者以為在20世紀研究的基礎上,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更需要明確學科研究的責任和方向,可以用兩個詞語來概括:記錄與引領。
一 記錄
目前,音樂學領域的音樂史研究以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西方音樂史研究三個方面為主體。相對于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和西方音樂史研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很多研究資料還沒有被塵封、很多研究對象還健在于世。如何去記錄、怎樣記錄,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以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中的記錄工作可以歸結為幾個方面:
(一)對不同時期音樂現象的記錄
在中國近現代發(fā)展的歷史上,音樂呈現出的表現形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同時期的音
樂現象具有不同的特點。這些音樂現象作為整個社會音樂文化變化的表層體現,有的是暫時現象、有的是對傳統(tǒng)的融合、有的是實驗性行為,作為音樂文化變遷的一部分,它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必然要在這些音樂現象上尋找規(guī)律、發(fā)現問題,因此對不同時期音樂現象的記錄必然是中國近現代史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梁啟超《飲冰室詩話》、胡懷琛的《上海學藝概要》中對學堂樂歌相關內容的記錄。
(二)對不同時期音樂文獻的記錄
對于中國近現代而言,音樂文獻的內容包括音樂評論文章、論文、專著、樂譜等。隨著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不同時期音樂文獻的內容在不斷變化。20世紀早期,我國的音樂文獻大體是一些評論性的文章。新音樂運動后,我國的音樂活動越來越多樣和豐富,不同風格的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也逐漸增多,有關音樂研究的論文與專著在也隨應增加。這些論文與專著已不限于簡單的評論,而是具有專業(yè)性的分析,并試圖尋找中國音樂發(fā)展的方向。對中國近現代音樂文獻的記錄、整理與分析,有利于理清中國近現代音樂發(fā)展的脈絡,總結中國近現代音樂發(fā)展的特點。
(三)對不同時期音樂人的記錄
中國近現代發(fā)展的歷史是一段曲折變化的歷史,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fā)展也體現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曲折和多變。在中國近現代不同時期,很多音樂人從不同的側面為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們的創(chuàng)作和音樂活動使中國近現代音樂具有了多元性的特征,記錄他們的創(chuàng)作和音樂活動歷程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工作者應該重視的工作內容。記錄可以留下鮮活的資料、記錄可以看清更多的歷史、記錄可以使這些音樂工作者和他們所付出的努力繼續(xù)活在人們的心中。
(四)對不同時期音像資料的記錄
音像資料的記錄是20世紀音樂研究者需要面對的一個比較特別的工作內容。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音樂的呈現方式越來越多樣。不同質地、媒介的音像資料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音樂風貌。在不同的時期,這些音像資料以不同的形式表現著音樂,也表現著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在人民文化生活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因此,對不同時期音像資料的記錄、分類和總結是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者不容忽視的內容。
在以往的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中,學者們做出了很多研究范圍的嘗試和探討,但筆者以為對于中國近現代研究而言,記錄的份量應該大大增加。在逝去的20世紀,已經有一部分研究材料遺失在民間,已經有很多的音樂人相繼去世,他們的離去帶走了很多中國近現代音樂發(fā)展歷程中的經歷和思考。而當前,中國音樂發(fā)展的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一過程中有無數新鮮又深刻的材料需要我們去留存和歸檔。否則,有一天我們會發(fā)現,我們的當下已經成為一種研究缺失,那將是多么可悲的境況。讓意識走在研究的前面,讓記錄成為一種研究習慣,對于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引領
對于社會文化生活而言,我們必須承認,某些元素能夠承擔引領的作用。而對于中國未來的音樂發(fā)展而言,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能夠、也有責任和義務發(fā)揮引領的作用。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范圍涵蓋了現、當代音樂的發(fā)展情況,作為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者需要對現、當代音樂發(fā)展的現狀和趨勢有明確、清晰的認識,并應該具有高于當下音樂發(fā)展現狀的高度,能夠為當下的音樂發(fā)展提供發(fā)展參考意見,進而引領未來音樂發(fā)展的方向。
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者,其具有的引領意識可以表現為幾個方面:
(一)對音樂創(chuàng)作意識的引領
音樂創(chuàng)作既是社會音樂生活的再現者,也是社會音樂生活的促動者。雖然說音樂創(chuàng)作是個體行為,但作為創(chuàng)作者的個體必然受到所處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中國近現代研究應通過自身的研究,結合當前的音樂創(chuàng)作模式,提出學科意見,潛在影響音樂創(chuàng)作意識,進而有可能促進音樂創(chuàng)作的繁榮和健康發(fā)展。
(二)對大眾審美認識的引領
中國近現代大眾音樂審美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每次變化都是由音樂本體的變化促動和引領的。在中國近現代音樂發(fā)展歷史上,一些學者和音樂人通過他們的評論和文章對大眾審美產生過促動作用。如今,中國近現代音樂研究者應積極主動利用先進的媒體途徑繼續(xù)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通過對當今音樂創(chuàng)作及音樂現象的密切關注和參與,間接引領大眾的審美認識。
(三)對當代音樂研究的引領
當今的音樂研究范圍比較廣泛,隨著學科的細化,研究者的研究對象也在不斷細化。但是,在細化的過程中,學者有可能過分關注細化而忽視了研究的實用價值。在我國近現代音樂發(fā)展史上,音樂曾在社會運動中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近現代音樂研究者可以將音樂與社會發(fā)展的結合點進行多角度、多層面長期的宣傳,影響當代音樂研究者的關注點,進而對當代音樂研究的著眼點起到引領作用。
任何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有被引領的可能。作為引領者,是比較困難的角色。但筆者以為,作為一個研究者需要有意圖引領的愿望。只有具有這種愿望,研究的高度和深度才會有所不同。也只有具有這種愿望,才有可能真正為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積極力量。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是在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fā)展中完成的,其研究重點也要客觀、如實的體現中國近現代音樂發(fā)展的歷史,更要盡可能促進中國當代音樂的發(fā)展。因此,記錄和引領是一個學科需要具有的態(tài)度和高度,是一個優(yōu)秀的音樂研究者需要具有的態(tài)度和高度。確定了這樣的責任和方向,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才會真正實現自身的研究價值,成為社會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