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瑞
近些年來,伴隨著對宋朝歷史的再發(fā)掘,宋朝皇帝的面孔似乎要好看得多了,宋仁宗的開明形象就是一例。但是,這種對帝王開明的贊譽,往往會落入“仁宗恭儉仁恕,出于天性”(《宋史 · 仁宗紀》贊語)的老套,而忽略了制度本身的善惡問題。
人們對宋仁宗的贊揚,實際都同制度有關,這里列舉三事。其一:某日早晨,仁宗告訴身邊近臣說:“昨夜因不寐而甚饑,思食燒羊?!苯挤磫枺骸昂尾唤抵既∷??”仁宗的回答是:“比聞禁中每有取索,外面遂以為例。誠恐自此逐夜宰殺以備非時供應,則歲月之久,害物多矣。豈可不忍一夕之餒,而啟無窮之殺也。”其二:某日仁宗散步宮苑,一回到宮中,立即向嬪御要水喝:“渴甚,可速進熱水?!眿逵贿吂┧贿厗査骸按蠹液尾煌饷嫒∷戮每室??”仁宗回答說:“吾屢顧不見鐐子(盛水的銀器)。茍問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歸?!逼淙菏竦匾恍悴沤o太守獻詩,其中有“把斷劍門燒棧道,成都別是一乾坤”之句,太守趕快把此人抓起來上奏。仁宗斷曰:“此乃老秀才急于仕宦而為之,不足治也??墒谝运緫魠④姟!?/p>
制度的善惡,首先來自人對制度的期許。仁宗半夜肚子餓了想吃點烤羊肉,怎么說也不過分。然而仁宗忍餓未索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知道凡是皇帝有所索取,外面就會把這種索取常規(guī)化。一旦形成了成文的或習慣的“例”,那就得常態(tài)供應。仁宗擔心的是由于偶爾索取演化出常規(guī)供例,從此以后不管皇帝吃不吃,天天晚上都有烤羊肉供應,這就為害大了。反過來,如果仁宗只是出于滿足自己需求的期許,那就很有可能每晚除了供應烤羊肉外,還得再準備些海鮮以便隨時換換口味。一個制度的出臺,如果缺乏了這種善惡判斷,或者在常識層次上善惡顛倒,制度的出發(fā)點就隱含了惡意。
有不少人強調,制度就是要防范作惡,因此就要假定人都是壞人。如果從這一邏輯出發(fā),仁宗會毫不猶豫地制定出夜間供應烤羊肉的制度,為了防范烤羊肉供應過程中的徇私舞弊,還要配置全方面的監(jiān)控體系,從采購羊肉到制作供應都要嚴格掌握,防止擾民,防止坑官。而仁宗并未作這樣的假定。恰恰相反,他不是把別人都作為壞人加以提防,而是警惕自己的需求異化為惡的源頭。
其次,執(zhí)行制度的自由裁量至關重要。任何制度,都給執(zhí)行者留有或大或小的自由裁量空間。仁宗在宮苑散步,按照相關制度,皇帝出行,所有應用物品都有隨從供應規(guī)范,大到衣物傘扇,小到擦手毛巾,規(guī)定極為細密。仁宗散步時想喝水,但幾次觀察,沒有看到供應熱水的鐐子,這就意味著隨從伺候人員出了紕漏。而這時仁宗說一句要熱水喝,馬上就會啟動問責機制,立即就會有忘記帶鐐子的人員被追責問罪。如何處理這種情況的主動權掌握在仁宗手里,他的辦法是忍住口渴,放過有錯失的侍從人員一馬,從而使制度在執(zhí)行中表達出善意。
相比之下,法家就不這樣認為。《韓非子 · 二柄》稱:韓昭侯醉酒而寢,管衣服的“典衣”沒有動靜,而管帽子的“典冠”擔心韓昭侯著涼給他加蓋上衣服。韓昭侯醒來后問明情況,以失職之罪殺了典衣,以越權之罪殺了典冠。單純就職責條文來看,不能說韓昭侯的處置是完全錯誤的,然而其中卻充滿了惡意。法家贊賞的法治,最大的問題就是這種惡意的放大和擴散。
再次,制度要有合法規(guī)避通道。任何朝代,謀反都是重罪。蜀地秀才的詩句“把斷劍門燒棧道,成都別是一乾坤”,以謀反罪判決滿門抄斬都綽綽有余,最少也能判定他“心懷怨望”。當然,這不由蜀郡太守判決,而需要皇帝決斷。對此,仁宗在“謀反大逆”與“心懷怨望”之間,選取了最輕微的一端。這種對死罪的合法規(guī)避,給制度之善留下了最終出路。即便是心懷怨望,也可輕可重,在罪與非罪之間。仁宗又從動機考量,強調其是“老秀才急于仕宦為之”,出其罪責。由此層層規(guī)避,最終把一件謀反大案,定性為可以不受任何處罰的尋常牢騷。但是反過來,如果仁宗認定老秀才是謀反,而老秀才自我辯解說喝多了發(fā)發(fā)牢騷,那么,允許不允許老秀才的合法規(guī)避,是檢驗仁宗善意或者惡意的尺度之一。
古代刑房老書吏的辦事準則有一條“救生不救死”。死者已逝,所能爭取者不過是盡可能給其家人補償;而活者尚有一線生機,能救一命則積德無限。如果法治教育僅僅使人看到“救生不救死”中的弊端,而不能看到對生命的尊重,那么,這種所謂法治教育,不過是惡的濫觴??纯垂糯乃痉▽嵺`,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著名官員,面對死刑案件,少不了要反復多次追問:有沒有不判死刑的理由?沒有這樣的追問,就可能是在制造叢林社會。
制度與人的關系是十分復雜的,但有一點非常清楚:任何制度,都要靠人來制定,也要靠人來執(zhí)行。人有善惡,制度隨之也就有了善惡。制度在形成之初起源于善意期許,制度在執(zhí)行中具有偏向善意的自由裁量,制度本身包含有合法規(guī)避通道,乃至能不斷完善規(guī)避手段,這些都是制度為善的基本要素。社會究竟向哪個方向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度向哪個方向誘導。宋仁宗在歷史上不算壞皇帝,但也問題不少。按照后人的說法,他在位達42年之久,吏治并不算好,但朝野風氣鄙視苛刻之官;刑法有所荒廢,但決獄斷案推崇寬厚平允之士;國家存在不少弊端,卻沒有動搖治國的根本;朝廷確實有得志小人,卻無法改變向善的大勢。后來的熙豐變法,則在根本上改變了制度的善惡走向。當人們進行制度的利弊分析時,北宋歷史提醒人們,還應該進行制度的善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