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拙
[摘要]趙孟兆頁是元代著名的書畫家,處在民族融合的動蕩歷史時期,其入仕受到了后人的政治詬病。從現(xiàn)有的史料來看,趙孟頫仕元有著多重因素,他“隱不能隱”不得已而入仕,“忍還得忍”而盡力做到有用于社會,最重要的是他“我還是我”的真實面貌,始終正確面對時代與社會的現(xiàn)實,并把握自我,努力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從而成就了一代天才,成為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畫大師。
[關(guān)鍵詞]民族融合;趙孟頫;仕元;人格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000-3541(2015)03-0031-02
[收稿日期]2015-02-20
趙孟兆頁生活的時期是南宋末年和元朝初期,主要經(jīng)歷在元朝。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由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統(tǒng)治的朝代,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由集賢直學(xué)士、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趙孟兆頁仕元問題,后官至一品,卒后“追封魏國公,謚文敏”[1](p.4022)。關(guān)于趙孟兆頁仕元問題,是一個歷史疑案,近千年爭執(zhí)不休,既影響了其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評價,也直接關(guān)涉到他的歷史地位。這是一場歷史的尷尬,也是一場歷史的誤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這段歷史,盡管歷史的煙云掩藏著諸多疑惑,但我們都有責(zé)任還歷史的本來面目。
一、“隱不能隱”決定了趙孟兆頁忠與不忠的大是大非
王朝更替,受到?jīng)_擊最大的莫過于前朝故舊,首當(dāng)其沖的應(yīng)該是皇親國戚。歷朝歷代面對改朝換代,皇族的選擇基本上有三種:一是降,二是隱,三是仕。從歷史記載和史家評價上看,只有一種是符合趙孟兆頁的歷史真實,這就是仕。但七百多年的疑問就在于由降到仕還是由隱到仕的界定上,也就是說趙孟兆頁是主動仕元還是被動仕元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趙孟兆頁的歷史冤案?!对贰ぺw孟兆頁傳》記:“至元二十三年,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于江南,得孟兆頁,以之入見?!盵1](p.4018)
《元史·程鉅夫》載:“二十三年,見帝,首陳:‘興建國學(xué),乞遺使江南搜訪遺逸;御史臺、按察司,并宜參用南北之人。帝納之。”[1](p.4016)又載:“二十四年……遂以鉅夫仍為集賢直學(xué)士,拜侍御史,行御史臺事,奉詔求賢于江南。初,書詔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漢字書之。帝素聞趙孟藡、葉李名,鉅夫臨當(dāng)行,帝密諭必至此二人;鉅夫又薦趙孟兆頁、余恁、萬一鶚、張伯淳、胡夢魁、曾晞顏、孔洙、曾沖子、凌時中、包鑄等到二十余人,帝皆擢置臺憲及文學(xué)之職。”[1](p.4016)
從正史記載來看,主要信息是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得孟兆頁”,時間當(dāng)以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為準(zhǔn)。這里的關(guān)鍵在于一搜一得,也就是說趙孟兆頁是“搜得”的,而非自愿的。再看清代陸心源的記載:
趙若恢,字文叔。東陽人,咸淳乙丑進士。宋亡,避地新昌山,遇族子孟兆頁,與居,相得甚。時元主方求趙氏之賢者。子昂轉(zhuǎn)入天臺,依楊氏,為元所獲。若恢以間得脫。程鉅夫之使江南也,有司強起之,稱疾,且曰“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孟兆頁孟貫已為微、箕,愿容某為巢、由也?!扁牱蚋衅淞x,釋之。[2](p.11)
陸心源,湖州人,著名藏書家,其學(xué)識稱譽晚清,其所著《宋史翼》也被認為是權(quán)威性史籍,所記趙孟兆頁避難新昌山,后為元所獲,應(yīng)該是不可爭辯的史實。這足以說明,趙孟兆頁在宋亡后,選擇了隱,避于新昌山,后轉(zhuǎn)入天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元所獲。可以想見,一介書生在金戈鐵馬壓迫下的無奈選擇,如果拋開這一歷史真實去評價趙孟兆頁的忠與奸是不公平的。
從史料上看,仕元以后的趙孟兆頁始終糾結(jié)在“隱不能隱”的困惑之中。在中國封建史上,關(guān)于隱有著諸多豐富的內(nèi)涵,最為文人所接受并趨之若鶩的是所謂“大隱、中隱、小隱”之說。所謂小隱是隱于野,中隱是隱于市,大隱是隱于朝,而最高境界是大隱。從趙孟兆頁的生平過程看,他先是選擇隱于野,而后不得已仕于朝,在看破仕于朝的危機后,他選擇了隱于外任。在《元史》中記載了他自世祖二十四年(1287年)入仕大都,世祖二十九年(1292年)“出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1](p.4021),后又幾度回京,幾度外任,但始終沒能找到隱于野的辦法,在仕于朝、躲于外和隱于野之間艱難應(yīng)付,可謂“隱不能隱”。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趙孟兆頁真心于隱、而客觀上又不能隱的境地,這說明在本質(zhì)上他是不愿意仕于元,只是迫于無奈罷了。因此,可以說趙孟兆頁并非全心全意地效忠于元,在他的內(nèi)心中還是想以遺民的身份隱野,不去背負前朝皇室效力于后代王朝的不忠之名。
二、“忍還得忍”決定了趙孟兆頁順與不順的人生境遇
趙孟兆頁仕元后的心態(tài)與作為是后世關(guān)注的另一個焦點問題,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其人生境遇的順與不順。
首先,我們看其心態(tài)。對于趙宋王朝來講,元朝是敵對的;對于歷史來講,元朝是客觀的合理存在。而對于趙孟兆頁來說,仕與不仕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從歷史記載來看,趙孟兆頁的內(nèi)心世界仍然是趙宋王朝的故舊,承受著人們善意的譏諷、警告,故而把他對故國的思緒寄托在詩書畫之中。首先我們看他的詩中寄托的情感。公元1292年,趙孟兆頁暫還吳興,寫了兩首詩《至元壬辰繇集賢出知濟南蹔還吳興賦詩書懷》:
五年京國誤蒙恩,乍到江南似夢魂。云影時移半山黑,水痕新漲一溪渾?;峦揪糜新葜荆槿⒔K尋尚子言。政為疎慵無補報,非干高尚慕丘園。
多病相如已倦游,思歸張翰況逢秋。鱸魚莼菜俱無恙,鴻雁稻粱非所求??沼械ば囊牢宏I,又攜十口過齊州。閑身卻羨沙頭鷺,飛去飛來百自由。[3](p.17)
“依魏闕”是他的自嘲,還是他的真正“丹心”。如果是“丹心”,就不會用“魏闕”,“閑身卻羨沙頭鷺,飛去飛來百自由”才是他的內(nèi)心寫照,這兩首詩表現(xiàn)的還是他內(nèi)心的苦衷。而在他的另一首詩《罪出》中更是明確地表明了不愿仕元的心態(tài)和對仕元的深深自責(zé)。詩曰:
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平生獨往顧,丘壑寄懷抱。圖書時自娛,野性期自保。誰令墮塵罔,宛轉(zhuǎn)受纏繞。昔為水上鷗,今如籠中鳥。哀鳴誰復(fù)顧,毛羽日摧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病妻抱弱子,遠去萬里道。骨肉生別離,丘壟誰為掃。愁深無一語,目斷南山杳。慟哭悲風(fēng)來,如何訴穹昊。[4](p.12)
詩中“野性期自?!笔撬胧饲暗男膽B(tài),而“受纏繞” “籠中鳥” “日摧槁”是他入仕后的狀態(tài),表露了他苦悶的思想境遇。他的書法長卷《歸去來兮辭》及繪畫《歸去來圖》都是這種情感的抒發(fā)。對于趙孟兆頁的仕元心態(tài)史料很多,但宗其一點,是隱忍,還是委屈,還是在仕元的路上有說不出的苦衷,這些也正是趙孟兆頁的神秘之處,讓人既愛又憐又惜。因此,我們說趙孟兆頁是在逆境中掙扎的趙宋宗室后裔,是在痛苦心態(tài)中飽受折磨的文人典型。
其次,我們看其作為。從正史上看,趙孟兆頁在仕元過程中盡管心態(tài)上有諸多不情愿,但在實際仕途中,他也追求有所作為,如利用皇帝的信任,最大限度降低元朝制度對百姓的苛待;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提攜、推薦人才等等。雖然受到排擠,有些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的想法沒能推行下去,但他還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減少新王朝對百姓的傷害。這些順與不順也都說明了趙孟兆頁艱難的人生境遇,真可謂“豈能盡如人意,但求少愧吾心”。
三、“我還是我”決定了趙孟兆頁真與不真的人格品質(zhì)
在委屈中求全還能否有真正的自我?我們看趙孟兆頁的實際作為。從歷史記載上看,趙孟兆頁對現(xiàn)實的自我是敢于承認和擔(dān)當(dāng)?shù)摹T诒娙藥в凶I諷的態(tài)度面前,他不唯不喏,依舊保持著對舊人的尊重,盡管別人的話語刺痛他的內(nèi)心,如他與牟巘父子的交往。牟巘曾對趙孟兆頁仕元有過責(zé)備,其《簡趙子昂》詩中寫道:
君維大雅姿,被服藹蘭絲。胸次綜流略,本本又元元。手追七子作,凌厲氣所吞。余事到翰墨,藉甚聲價喧。居然難自藏,珠玉走中原。四年郎省戶,小滯當(dāng)高騫。[5](p.5)
一種來自長輩的責(zé)備,其口吻還是親密的。而趙孟兆頁沒有因此而怨恨,而是一如既往地尊重牟巘,在其身故后,還為其寫墓志銘;而趙孟兆頁還與其子牟應(yīng)龍交厚,并推薦其入仕。在眾多的譏諷聲中,趙孟兆頁沒有失去自我,把真正的我藏在心中,并以青松、白雪自喻,以告白世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品質(zhì)。他在《自釋》詩中寫道:
君子重道義,小人貴功名。天爵元自尊,世紛何足榮。乘除有至理,此重彼自輕。青松與蔓草,物情當(dāng)細評。勿為蔓草蕃,愿作青松貞。[4](p.9)
他自號松雪道人,并在書畫中寄托其如松如雪的情感。趙孟兆頁在那樣一個世道、那樣一個境遇之中,在能為之時有所為,在不能為之時保持自我,并在藝術(shù)方面取得了前人所不能及的成就,這種自我意識和自我追求的境界是一般人所不能達到的。
以唯心史觀來看,趙孟兆頁或忠或順尚存爭議。但從唯物史觀上看,時勢造就成敗,歷史潮流不可阻擋,為一個不可救藥的王朝殉葬不是古之君子所為,也更不是我們今天評價古人的公平尺度。因此,我們看待趙孟兆頁不能用唯心的觀點,而要真正體會其所處的時代,體會其艱難的處境,如此也更能體會到其所達到的人生境界和藝術(shù)高峰是何其不易,又何其偉大。
[參考文獻]
[1]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2]陸心源.宋史翼:卷34[M].北京:中華書局,1991.
[3]松雪齋文集:卷4[M].上海:涵芬樓四部叢刊初編.
[4]松雪齋文集:卷2[M].上海:涵芬樓四部叢刊初編.
[5]牟巘.陵陽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作者系湖州師范學(xué)院教師)
[責(zé)任編輯洪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