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芬
曾經(jīng)在書中體會過“怦然心跳”;曾經(jīng)在書中有一種“莫名感動”;曾經(jīng)在書中進行自我審視,也曾經(jīng)在書中看到人生百態(tài)……讀書是高尚的享受。我重視讀書,它是我的一種寶貴的習慣。通過閱讀,讓我感受一個個作家的思想,同時讓我思考自己的教育人生。
一、讀本的詮釋——愛的教育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確實是一本讓人看后難忘的好書,它不僅讓我感覺到愛和成長的份量,還能收獲教育啟迪。書本的字里行間我都為這個小學一年級的淘氣孩子而欣喜,因為透過頑皮的舉動與字句,總讓我回想起那些竟有些遙遠的時光,總讓我感慨那年代也有這樣的教育,所以印象一直都很深。
文中的小豆豆是一個天性活潑,淳樸善良的小朋友,在原來的小學被視為搗亂分子而開除,在巴學園卻是校長稱贊的百分百“好學生”,道理不說自明。真感嘆二戰(zhàn)前在日本就有這樣好的教育嘗試,有這樣的辦學理念。特別要提到小林校長,他不僅是在辦學理念上進步,先進的教學理念更反射出他做人的亮點。他以自己博大的愛來對待這些可愛的孩子,而不是強迫他們干什么,是讓他們想干什么干什么,但不會越界,在點點滴滴中教育孩子,感化孩子,幫助孩子。小林校長身上透露很多令人羨慕的特質(zhì):寬容考慮教員的尊嚴,一切都從利于學生的發(fā)展考慮。
二、 工作的感悟——成長的態(tài)度
這讓我想起魏書生老師,他與文中的小林校長極為相像:魏老師寓教于樂,“松、靜、勻、樂”這四個字是他工作的寫照?!八?、靜、勻、樂”這四個字給了我人生很大啟迪:工作時“松、靜、勻、樂”,學習時“松、靜、勻、樂”,教學時“松、靜、勻、樂”,面對領(lǐng)導時“松、靜、勻、樂”,教育學生時“松、靜、勻、樂”,面對困境時“松、靜、勻、樂”……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歌,這是一個高境界的覺悟,這是人生的一種豁然的態(tài)度。
工作中“松、靜、勻、樂”。接受任務(wù)時,我總以一種輕松、寧靜、呼吸勻稱、快樂的情緒面對,就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因為工作會讓我成長,工作會讓我長智慧,工作會讓我有成就感。學習時“松、靜、勻、樂”,活到老,學到老。我覺得應該不斷的為自己充電,知識底蘊豐厚了,底氣足了,教學才會有實力,教學才會行之有效。教育學生時“松、靜、勻、樂”,我把孩子當作自己的親人,用愛心感染他們,用智慧教育他們,用人格去熏陶他們,讓孩子來到學校即學會做人,又掌握知識;即尊敬我,又愿意靠近我。面對困境時“松、靜、勻、樂”,俗話說: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勇于迎接挑戰(zhàn),勇于承擔工作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是一名教師應該有的精神和魄力。
讀本中巴學園里面曾經(jīng)真實的世界,對我來說,竟是那樣的新奇,我好羨慕里頭的裝飾與安排,好像是個到不了的遠方。要知道這是二戰(zhàn)前日本一個只有五十個學生的學園。黑柳徹子寫這本書的時候已是1982年,而校長也在1963年去世,可我怎么覺得,校長說的:“你們大家都是一樣的,無論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樣的?!薄澳阏媸且粋€好孩子!”“絕對能做到!”他的聲音,好像就回蕩在我的耳邊,讓我感動也讓我明白——賞識孩子是我們職業(yè)良知的告白。
三、 殷切的期盼——成長的動力
我喜歡閱讀,喜歡從中思考我的教育人生,找準我的成長方向——讀書總是好的。作為教師要有終生學習的理念,以便具有廣博的知識。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要讓知識與頭腦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教師要在教育的實踐中游刃有余,必須具有嶄新的知識觀,即終身學習的觀念。作為教師必須要在某一領(lǐng)域達到精深程度,還必須不斷學習專業(yè)知識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在博覽群書中思考、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拓寬文化的視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我喜歡閱讀經(jīng)典,與人類的思想家、教育家對話,學習他們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養(yǎng),尤其要提高人文素養(yǎng),并在此基礎(chǔ)上培養(yǎng)科學精神,這是我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發(fā)展的基礎(chǔ),也是我成長的必備條件。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用全新的知識和全新的理念來教育富有時代精神的學生,我的教育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一定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師。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心理健康,樂觀向上,這種人生態(tài)度自然就會感染著學生。教師才可能實現(xiàn)立教作貢獻,才可能實現(xiàn)育人的夢想。
有著豐厚的人文素養(yǎng)的教師,就必須要會讀書,善于把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變?yōu)闇厍槊}脈的智慧、文質(zhì)彬彬的教導來喚醒學生個體生命的覺醒,為其注入更強大的精神力量?!洞斑叺男《苟埂愤@本書讀到最后,讓我感慨:書中提到的小林宗作真是位偉大的校長,偉大的教育家。他很多的課程與說法,也顛覆并啟發(fā)了我對教育的看法。當年所謂的“搗亂分子”豆豆,也就是如今的作家黑柳徹子就是在這濃濃的愛與關(guān)懷下,在小林校長的教育理念熏陶下,成長為一個這樣優(yōu)秀的人。
我明白了:教育要肯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發(fā)展機會,使他們茁壯成長。其實,孩子不應該有“優(yōu)生”和“差生”的區(qū)分,他們只是各具有自己的智力特點,學習風格和發(fā)展方向。我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強勢智慧,指引他們成長的方向。因此課堂內(nèi)外要尊重孩子的特點,善于挖掘,提供機會,對每個孩子都傾予希望與關(guān)懷,讓他們的智慧得以充分的發(fā)展。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真切地感覺到每個孩子的特性都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思維敏捷的孩子,可記憶力差;而有些孩子的基礎(chǔ)還不錯,但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又欠缺……所以必須結(jié)合這些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好的智力發(fā)展。孩子們是一棵棵小幼苗,需要我們耐心、細心、用心的培養(yǎng),我們的教育不是改造孩子,而是在課程開發(fā)與建構(gòu)中,延伸和拓展生命的力量,讓孩子根據(jù)自身的特性,彰顯自身的優(yōu)勢智能。有了這股動力,孩子真正的做到人皆有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就離我不遠了。
四、熱切的呼聲——立德樹人
成長一本無字的書,你只有書寫它,才會留下歲月的印痕;成長是一首無言的詩,你只有解讀它,才會體會詩意的胸懷;成長是一眼無底的泉,你只有深挖它,才會品味清洌的甘醇;成長是一面無形的鏡,你只有對照它,才會映照出奮進的影子。
我們培養(yǎng)的人應該是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有個性,有特長的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于是,我對孩子的教育做到關(guān)注差異、尊重情感、釋放潛能。就像書中巴學園的小林校長一樣,以自己博大的愛來對待每個不同的孩子。如果我們總糾結(jié)于一時的成績,總與孩子“過不去”,總為一個字、一道題而與孩子反復糾纏。天長日久,分數(shù)也許會提高,但他們原有的優(yōu)秀特質(zhì)卻可能永遠被我們“磨”沒了。其實我想,什么是“德”?我覺得,能夠熱愛自己的工作,不斷地學習,有足夠的責任心,有樂觀向上的陽光心態(tài),并把自己的良好行為播種在孩子心里,然后讓它轉(zhuǎn)化為孩子的行動,接著把行動強化為習慣,一種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一以貫之的習慣,一種無論有沒有人監(jiān)督都不會改變的習慣。而這樣的習慣就是“德”。
我想,一個懂得孩子語言的老師,一句賞識的話語,一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一個精心的安排,一次嘗試的機會,就能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并不時撫慰著他幼小的心靈。我會讓我的學生成為更多的小豆豆,同樣能擁有那樣的幸福童年。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