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玲
“讀與寫”是兩個重要的語文技能,是一個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和素質(zhì)的體現(xiàn)。但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許多學生不喜歡寫作文,不愿意寫,教師對教學生寫作文也是望而生畏。如何改變這一狀況,突破這一教學的難點,使學生喜歡作文,樂于表達,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zhì)量?
一、以讀促寫的策略
1. 仿句子
葉圣陶先生在談到課文要細細品讀時說:“閱讀時最緊要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語都不能輕輕地放過,務(wù)必發(fā)現(xiàn)它的特性。唯有這樣,才能夠發(fā)掘文章的蘊含,唯有這樣,閱讀才能夠養(yǎng)成用詞造句的好習慣?!币虼?,仿寫句子是初學寫作的有效手段,是走向獨立習作的橋梁。語文教材有許多文章的修辭手法、好詞佳句運用得非常精妙,在教學中要抓住這些語句引導學生反復品悟,并適時指導練筆。例如在教學《師生情》一課,可以讓學生用“首先……然后……最后……”句式寫話。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可以讓學生用“有的……有的……還有的……”練習寫話。這樣不僅加深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還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2. 仿片段
仿片段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它是訓練學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種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學《趙州橋》一課,當學習了中心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照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學習“圍繞中心句寫清楚一段話”。學生仿寫前,還要告訴學生這種片段在寫法上的規(guī)律:①總起句位于句首,是全段的中心句;②分述句之間的關(guān)系大都是并列的或連貫的。教學《尊嚴》一課,教師可以著重引導學生品悟描寫年輕人外貌、動作、神態(tài)、語言的句子,適時指導描寫人物的寫作技巧,隨即訓練學生寫一個片段:仿照寫法,選擇一種描寫人物的方法(外貌、動作、神態(tài)、語言)寫一個熟悉的人某個特點。這樣遷移文本片段中的精彩表達方式進行練筆,使學生有規(guī)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3. 仿篇
仿篇是從整體上模仿范文作文的方式。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因題材和體裁不同,表達的方法和表達的順序也各不相同。教師要選擇經(jīng)典和示范性的課文引導學生進行仿寫。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去體會發(fā)現(xiàn)寫作方法,弄清課文重點寫什么,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具體敘述的。在討論理解的過程中,教師加以適當?shù)狞c撥,使學生弄清本文的敘述方法:整體——部分——整體。接著教師抓住事物特征,引導學生感悟漓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以及在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同時展開聯(lián)想、抒發(fā)感情。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本文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物。再如教學《凡卡》一課,教師可以緊緊地抓住文本中凡卡回憶的內(nèi)容來引導學生體會插敘、對比的表達效果,再創(chuàng)設(shè)一個故事情景讓學生嘗試運用插敘的表達方法把故事表達得更清楚、更完整。這樣依據(jù)課文教學作為引子,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拓寬文本視野,尋找練筆空間
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有意留下空白供讀者品味,教學時教師要抓住這關(guān)鍵點進行練筆。
1. 合理想象補白
想象力不僅對習作極其重要,也與創(chuàng)新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我們必須去啟迪、開發(fā)提高、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利用課本內(nèi)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方法。語文課文中基于主題和表達的需要,省略了某些內(nèi)容,例如課文中配有的插圖、課文的省略號、課文中省略的心理活動或語言、神態(tài)、動作等。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感悟人物形象,教師應(yīng)利用對文本中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部分誘發(fā)學生去大膽想象,自由補充。例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可以在學習“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唯一沒有任何反應(yīng)的是他自己?!边@處表現(xiàn)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繪畫技藝引來了圍觀的人的地方時,教師要抓住了“人們贊嘆著、議論著”教材這一生成點,順勢誘導:“圍觀的人在議論些什么?”然后利用文中插圖,播放背景音樂、創(chuàng)設(shè)情景,由一個學生尖叫起來為引子,讓學生在小組中體驗不同人物角色,最后設(shè)計了小練筆:把圍觀的人議論的情景寫下來。這樣將閱讀教學和習作練筆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就能相得益彰。
2. 改寫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不同的體裁,如有古詩、詩歌、說明文、記敘文等。當品析感悟課文后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用另一種體裁來表達,有效地促進學生深層體驗文本內(nèi)容,提高寫作技能。如學習完《植物媽媽有辦法》,讓學生把它改編故事;學習完《記金華的雙龍洞》,讓學生改編成導游的解說詞;學習完古詩《夜書所見》《乞丐》《嫦娥》等,讓學生改寫成故事……這樣源于課文又超越課文的練筆,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