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波
國際檔案館建設新情況新趨勢
莊惟敏、張博雅、張維在《中國檔案》2014年第10期上撰文,首先,指出國際檔案館建設的新情況是:隨著檔案載體的變化,對檔案館建筑提出了新要求,檔案的聯網查閱和備份,信息化、數字化已成為檔案事業(yè)的大勢所趨。為進一步提高檔案館的利用服務效率,數字化閱覽、網絡服務等功能逐漸成為檔案館建筑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隨著各國民眾利用公共檔案館的意識不斷增強,檔案館建筑的職能定位也愈發(fā)博物館化,文化教育功能越來越成為檔案館建筑公共服務的重中之重。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檔案館和圖書館自發(fā)聯合起來,共享資源為公眾服務。其次,指出了國際檔案館建設的新趨勢是:一是人性化。國際上新建的檔案館普遍對人性化有較為深刻的思考,更加重視檔案館建筑的文化教育功能,強化民眾的互動。二是智能化。作為國際檔案的重要發(fā)展趨勢,智能化在新時期主要體現在檔案管理與修復方面新途徑、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三是批判的地域主義?!芭械牡赜蛑髁x”嘗試通過對地域社會、技術資源的利用,從新角度闡釋傳統建筑,在建筑風格上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四是綠色可持續(xù)。所謂綠色建筑,強調的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如德國包豪斯檔案館是綠色建筑思想融入檔案館建筑設計的先驅,美國克林頓總統圖書館堪稱檔案館建筑在綠色可持續(xù)方面的典范。五是防災減災。這是檔案館建筑設計中必須考慮的元素。最后,對我國檔案館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一要建設方關注新趨勢;二要建設方進行設計前期建筑策劃研究;三要加強對現有建筑的使用后評估和新建筑預評估。
檔案文化產品開發(fā)
李新宇在《中國檔案》2014年第11期上撰文,以自己參與檔案文化產品策劃、開發(fā)、設計工作的體會與大家分享:一是產品設計與檔案內涵一致。一個好的文化產品,應該具備反映時代風貌的特征,除了能夠向消費者傳達產品自身的基本信息外,最主要的是要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滿足受眾的功能需求。二是保證與產品相應的生產水準。作為一種高端文化產品,檔案文化產品在注重精神內涵的同時,也要在產品的整體設計、制作工藝和生產質量上達到與之匹配的專業(yè)水準。如,檔案仿真復制品重要的是還原和強調產品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它的制作不能違背這一理念。作者在從事毛澤東手書和毛澤東藏畫復制品的制作過程中就將這一理念加以運用。三是開闊思路確定選題。具體體會有三點:第一點,檔案文化產品與大編研思路結合。檔案文化產品開發(fā)中要實現跨地域、跨部門、跨行業(yè)協作,整合方方面面的資源為我所用,才能多出精品,提升檔案文化傳播檔次。第二點,項目設計盡可能地承接地氣。檔案文化產品在設計時要因地制宜,承接地氣。各地館藏都因歷史傳承、地域文化等因素而各具特色。這些特色往往是最大看點。第三點,聯合社會力量,拓寬檔案文化產品渠道。除了在本行業(yè)、本系統開展聯合外,走向社會,尋找合作伙伴很有必要。
《檔案法》規(guī)制下的政府信息公開問題探析
盧小賓、高歡在《檔案學通訊》2014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從“文件”到“檔案”是政府信息流轉的必經之路,政府信息在歸檔之后將受到《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與《檔案法》的雙重規(guī)制。檔案的常規(guī)封閉及期間內的檔案利用規(guī)則,為行政機關在實踐中的部分信息不公開留下了漏洞,通過利用檔案封閉期滿后的審核機制,行政機關又不斷取得延遲部分信息公開的時間。近年來,造成政府信息不公開而申請行政復議,提出行政訴訟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其原因為:一是文件轉化為檔案后遭遇“一般封閉”(文件自形成之日起到移交到檔案館的封閉三十年);二是依申請?zhí)峁├玫臈l件與對象不清;三是封閉期滿的檔案不能自動公開。如何實現政府信息公開,其解決途徑有三:一是協調封閉期管理與公開利用。為推進國家信息化建設,行政機關應將檔案的封閉期管理與政府信息的公開利用協調同步。二是加強檔案館信息公開職能。三是要主動及時審核、審查封閉期滿的檔案。
大數據時代檔案館服務創(chuàng)新研究
田偉、韓海濤在《檔案學研究》2014年第5期上撰文,首先,分析了大數據給檔案事業(yè)發(fā)展帶來的影響,有兩點:一是大數據給檔案事業(yè)帶來的挑戰(zhàn),主要表現為,檔案海量數據將迅速增長、數據處理發(fā)生變化和檔案工作流程和檔案服務模式也將隨之改變;二是大數據給檔案事業(yè)發(fā)展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為,大數據的支持能夠提升檔案館的服務質量和利用大數據的分析和預測能夠科學制定檔案館的發(fā)展策略及大數據將成為檔案館的核心資產。其次,設計了大數據時代檔案館的服務模式,主要有:一是檔案館的人性化服務。人性化服務理念就是在檔案館的服務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二是檔案館的個性化服務。檔案館要以用戶個性化需求和大數據科學分析結果為依據,引入個性化推薦的思想,進行檔案資源的個性化推薦,對檔案數據資源個性化服務系統進行改進,為用戶提供安全、高效、滿意、低碳的個性化大數據閱讀服務,體現大數據時代檔案館的價值。三是檔案館的智能化服務。大數據背景下的檔案館服務,對技術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服務的智能化程度也將達到一個新的水準。四是檔案館的知識化服務。在知識經濟蓬勃發(fā)展的新形勢下,我們分析大數據時代檔案館具有的知識優(yōu)勢,從數據資源、數據價值性、數據分析技術等角度去構建基于大數據時代的檔案館知識服務引擎,從而充分滿足大數據時代檔案利用者對檔案資源精品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
利用檔案部門優(yōu)勢,開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王靜在《北京檔案》2014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隨著《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與實施,使檔案館進一步走入公眾的視野,作為檔案部門如何能抓住機遇,推動檔案工作的發(fā)展,做好公開信息的利用工作,使之真正成為服務民生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對我們的挑戰(zhàn)和需要進一步深思的問題。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實踐與摸索,提出幾點看法:一是利用檔案部門完善的制度和規(guī)范化體系優(yōu)勢開展政府公開信息的接收和整理工作。二是利用檔案宣傳方面的優(yōu)勢開展工作,首先是通過檔案館查檔大廳這個窗口,宣傳公開信息查閱工作,其次是利用全市聯動的“檔案館日”活動,為參觀者詳細介紹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意義與利用方式。三是利用檔案部門人力和物力資源優(yōu)勢開展公開信息的利用工作。
我國傳統村落檔案管理路徑探析
王云慶、韓桐在《浙江檔案》2014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傳統村落是農業(yè)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近年來,傳統村落的保護因為多種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而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傳統村落寶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屢遭破壞。如何遏止這一現象的蔓延?作者從檔案工作視角揭示傳統村落建檔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期借檔案工作之力對傳統村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記憶予以保護,并對傳統村落檔案實體的收集、整理、保管提出了建設性措施:一是明確傳統村落檔案的收集范圍。主要包括:傳統村落的概況(如,所處地區(qū)、地理位置、占地面積、人口數量、民族情況、生態(tài)環(huán)境、傳統選址格局、村落規(guī)則、基礎設施、家庭組成、家族情況、家族群體情況、家譜族譜、村落公共事務狀況等)、物質文化(如,衣冠服飾、特色食物、傳統鄉(xiāng)土建筑、交通工具、生產工具、生活工具、農林牧副漁業(yè)的生產資料情況、手工業(yè)生產情況、商業(yè)貿易情況、村落自然景觀、村落歷史文化景觀、名人實物等)和非物質文化(如,特色節(jié)日、宗教信仰、成年婚姻喪葬習俗、娛樂民俗、語言民俗、傳統手工藝技能、民間美術、地方戲曲、特色音樂、民間舞蹈、傳統醫(yī)藥、口頭表演藝術等)內容。傳統村落檔案的收集范圍是因地制宜,不是一成不變。二是傳統村落檔案的整理。首先,傳統村落檔案一般按問題特征來確定分類方案。其次,采取問題分類法,按照收集范圍中的村落概況、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等類目編寫立卷類目并歸檔立卷。之后進行案卷排列、編檔號、編制案卷目錄并進行數字化,從而完成傳統村落檔案整理工作。各地檔案館接收傳統村落檔案時,應按照“一村一檔”的形式接收(一村檔案裝一盒或數盒)。傳統村落檔案中的照片、錄音、影像等材料因載體特殊,可單獨立卷裝盒,但要標明參見號(與原村落紙質檔案同屬一個全宗號)。三是傳統村落檔案的保管。經濟條件不好的傳統村落,不具備成熟的保管條件,可移交給當地檔案館,村里可自留一份移交目錄清單。經濟條件較好的傳統村落,可自行保管,但要嚴格執(zhí)行國家保管檔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