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
(長樂市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長樂 350200)
管建剛老師談作文教學建議時強調:少訓練“文字”,多養(yǎng)育“文心”。何為“文心”?《文心雕龍·序志》中寫道:“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文心,就是一顆對于寫作敏感的心,一顆熱愛寫作的心靈。技巧人人學得會,而心的修煉,就是“工匠”與“大師”的分水嶺。寫作過早或過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訓練,就會失去了文字的激情與夢想。作文教學,當從單純文字技巧訓練的桎梏中解脫而出,從養(yǎng)育“文心”開始。
“文心”首先是學生寫作的心靈,是心靈的蘇醒,是心靈的敞開,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對理想的追求。文心如同初生的嬰兒一般,需要精心呵護。激發(fā)寫作興趣,保持寫作熱情,讓學生養(yǎng)成用文字記錄生活表達心聲溝通情感的習慣,從而讓寫作不僅成為一種需要,更是一種享受。
“水,氣也;言,浮物也?!蔽男乃扑?,在于它是人類心聲的自然流布,恰似清清流水。激發(fā)寫作興趣,就要鼓勵學生在作文中說真話、寫真事、訴真情。如考試面對不會解答題目時的思想斗爭《抄,還是不抄》,語文教師抽查背誦時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動《做‘賊’心虛》,上課鈴聲響后教師還未進班級時的場面《安靜之前的“歇斯底里”》,憋著勁拿到高分就為了讓教師兌現免做作業(yè)的承諾《我與暑假作業(yè)說“拜拜”》等。要有勇氣和胸懷,去包容學生這些“不好聽、不正確、不健康”的話語,去回應“成人不以為然卻是學生沸騰”的聲音。精心呵護學生稚嫩真實的感情與思考,鼓勵他們寫“放膽文”。包容了回應了,寫作就有趣了,文字就會如清泉一般滔滔汩汩而出,自由活潑、清澈動人,寫作自然就成為“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方式。
置身于多彩生活中的孩子天生就是言語天才。培養(yǎng)學生每天10 分鐘練筆的習慣,儲蓄生活的精彩,打通作文的源頭活水。練筆的范圍包羅萬象,既可以像素描一樣記錄下日常生活中有意思的人、事、物,又可以摘錄讀書看報時特別欣賞的一段話,或附上評價和感受,也可以是自己或快樂或愁悶的心路歷程……可以是生活手記、讀書札記,也可以是心情隨筆、創(chuàng)作改篇。它不受字數、體裁的限制,自由靈動,隨遇而作,還可以從中了解到學生的思維動向,捕捉到靈感閃光點,及時疏導,巧妙引領。如學完古詩《牧童》,有位學生突發(fā)靈感,在當天日記上根據《聲律啟蒙》的格式把古詩進行改寫:“草對笛,鋪對弄。橫野對晚風,草鋪對笛弄。六七里,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再去臥在月明中?!苯處熉詾橐桓?“草對笛,鋪對弄。橫野對晚風,草鋪對笛弄。六七里,三四聲,草鋪六七里,笛弄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復去臥月蓑衣中?!比缓笞x給全班同學聽,大家覺得既新鮮又有趣,掌聲如潮。這樣每天都寫一點兒,既是練筆,又為寫作積累了寶貴的素材。
“文心”作為寫作的心靈,需要外界不斷熏陶給予營養(yǎng)。國學詩歌經典、優(yōu)秀文學作品等璀璨的中華文化,都可以作為學生精神的打底,讓心靈健碩、飽滿。孫紹振老師認為,“有志于創(chuàng)作的人,要有意識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蒙昧的、麻木的感情進入一種藝術的、凈化的、發(fā)達的、靈敏的、個性化的境界。”用經典熏陶文心,從而讓文字充盈飄逸,流淌著生命成長之美。
把經典誦讀課納入校本課程以保質,固定晨讀課大量吟誦以保量,同時輔以課堂相關詩詞的創(chuàng)境鏈接,經典誦讀活動的競賽呈現。主輔相依,經緯交織,形成一個網狀的經典誦讀文化氛圍,讓學生浸潤書香,親近經典。
1.保證時間,精選內容,落實到位
經典誦讀要有科學的規(guī)劃安排,才能成效顯著。時間固定,每周設置一節(jié)經典誦讀課為校本課程,以專任教師執(zhí)教。固定的晨讀時間讀學校推薦的閱讀內容,由語文落實。提倡把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與校本、地方課、綜合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精心篩選各年段的誦讀內容。如:一年級《三字經》(節(jié)選)、優(yōu)秀兒歌童謠20 首;二年級有關“花的世界”詩20 首、《聲律啟蒙》(節(jié)選);三年級有關山水的詩20 首、《聲律啟蒙》(節(jié)選);四年級《笠翁對韻》(節(jié)選)、有關節(jié)日的詩20 首;五年級《論語》(1—10 章);六年級:宋詞15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各年級有所側重,由淺入深,有規(guī)劃地整體推進。鼓勵在完成規(guī)定的誦讀內容之余,學有余力,靈活添加。
2.課堂滲透,活動呈現,享受趣味
孩子易背也易忘,誦讀內容還得鞏固不斷復現。以課堂滲透為主,如一位教學《四個太陽》,品讀“春天彩色的太陽”段落時,先讓學生說說:“彩色”包含哪些顏色?你知道哪些形容色彩多的詞?然后配上春景畫面與音樂,鏈接有關春天顏色的詩詞,“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蓖高^詞句,走進相應的詩境中,頓感美侖美奐,原本簡單的語句折射出豐厚的文化內涵,既達到了回顧滲透的目的,又給學生以沖擊:原來我們吟誦的詩詞隨處可見!再以活動呈現為趣,如開展《經典誦讀親子一刻鐘》《詩詞短劇表演會》等經典誦讀活動,提倡經典誦讀與美術、音樂、舞蹈結合起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倡導讀出來、唱出來、動起來,讓師生在活動中迸發(fā)創(chuàng)意,享受趣味,提高誦讀積極性。
“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追求海量閱讀,須師生共同參與。聚焦閱讀交流課的“點”,把課外閱讀引進課內,再從課外的“面”上有序地鋪展,課內外互補,點面結合。學生有了大量的閱讀體驗,人文精神無形中蓄積了許多正能量,從而在作文中折射出豐富細膩的情感態(tài)度。
選擇學生共同感興趣的名著,定期開展閱讀交流會。根據不同作品的特點,引導學生觸摸作家用語言描繪的世界。與學生聊聊情節(jié)、評評人物、讀讀句段、品品文字、談談人生……把閱讀指導的“點”落到實處,再相機推薦其他的閱讀篇目。如曹文軒的《草房子》,結尾處桑桑坐在浸月寺臺階上的描述“他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這一串串輕松與沉重、歡樂與苦澀、希望與失落相伴的遭遇中長大的”,以此跳出作品中一個個鮮活人物,以及他們與命運抗爭的撼動人心的故事,品味作者高雅純美的文字,滲透“人生總有孤獨、挫折、大悲大喜”,后推薦閱讀作者另一唯美作品《青銅葵花》。又如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以歌曲《送別》創(chuàng)設憂傷的氣氛,以此展開一幕幕回憶的畫卷,了解白描的手法,品味語言的質樸諧趣之美,滲透“人生就是一場場送別”,后推薦閱讀相類風格作家琦君的作品《母親的菩提樹》等。
以課堂的點輻射課外的面。“流動‘漂流箱’”“評選本月閱讀之星”“家門口的圖書館”等活動擴大閱讀量,鼓勵學生飽覽古今中外書籍,去廣闊駁雜的閱讀世界里自由馳騁。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贝罅空b讀、海量閱讀,在拓展視野熏陶凈化孩子精神世界的同時,也為他們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功底。詩歌的凝煉神韻,國學的博大精深,優(yōu)秀著作中不同作家獨特的觀察視角,巧妙迥異的表達方法,都會不自覺地滲透于學生的寫作思想,豐實“文心”。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改?!毙逕挕拔男摹?,還在于學生能夠換位地修改作文。作家福樓拜認為,修改是天才的標志。未經過反復修改的文章,不能算是已經寫好的文章。修改是寫作行為的一部分,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態(tài)度和精神,更是言語生命的境界。
修改能力需要培養(yǎng)和訓練。可針對學生實際的寫作問題,選取典型片斷組織集體評改,把寫作上存在的問題,化整為零。如有位利用著名詩人張秋生的詩《“死”了十二次》,“在校園的籬笆下,有兩個小朋友在說話——/一個說:昨天晚上,爸爸送我一副軍棋,我高興死了/一個說:前天夜里,有只老鼠爬上床,把我嚇死了……”短短的一首小詩,用了十個“死”,詩歌滑稽有趣引人啟迪,在學生為兩小孩的語言感到好笑時,讓他們動用形容詞詞庫,為語言化化妝,讓對話“起死回生”。然后出示學生作文本上類似問題的段落:“我們的夏令營小隊走過小橋,走過土坡,走過田野,走過小溪,終于來到了小山下的樹林里。”小作者連用了四個“走過”,動詞使用重復單調,缺少美感。先讓學生找出這一段的問題,然后集體為它潤色,美化語言。修改為:“我們的夏令營小隊走過小橋,翻過土坡,穿過田野,趟過小溪,終于來到了小山下的樹林里?!奔由锨‘斬S富的動詞,句子一下子就顯得生動有活力了。
有了這些寫作技巧的滲透積累,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上,就會以讀者、編者和作者的三重眼光換位審視,反復修改,就像藝術家對待自己的作品,珍愛卻精益求精,盡力以最完美的姿態(tài)呈現。在這過程中,技藝悄然生長,“文心技巧”自然提高。在自覺地不斷地自我修改中,感受到進步的愉悅,悟到寫作的奧秘。
聲音渴望回響,“文心”需要綻放。鼓勵學生勤于動筆,還得搭建作品發(fā)表平臺。聲情并茂地朗讀,張貼作文墻,投稿雜志校報,制作優(yōu)秀作文集萃,班級博客上“發(fā)表說說”……許多途徑都可以達到“發(fā)表”的目的。發(fā)表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聲音的價值所在,這種快樂會讓他們源源不斷地獲得寫作的動力和能源,從而讓寫作良性循環(huán),持之以恒。
網絡上的發(fā)表,自由通暢、務實高效,是學生所積極歡喜的。利用現代高科技資源,鼓勵學生寫寫博客、發(fā)發(fā)評論、聽聽言說。如登山活動中突遇雷陣雨事件,班級博客上就熱鬧非凡,有表示掃興不應該半途而歸提倡勇者無畏的;有表示外出活動必須有安全常識不逞匹夫之勇的;有表示做好事前準備工作以備不時之需的等,表達、碰撞、爭議……極大地滿足學生言語發(fā)表的欲望,既與時尚接軌,又學會多角度地考慮問題。
相對于網絡上冰冷的文字,人對紙質的傳媒,有著一種至今難以割舍的情結。投稿命中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創(chuàng)辦班級報刊,可以彌補這份缺撼。《班級作文報》,定期出版,調用資源,請家長幫忙打字,學生分工負責。當有了固定的模式進入軌道后,實施起來就得心應手,還能培養(yǎng)一批編輯、排版、美工等小能手。報紙更新快、命中率高,傳播便捷,是享受也是提升,極大地讓學生感受到了寫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一份份帶著油墨香氣的《班級作文報》,滋養(yǎng)著學生精神的芳園。一學年下來,還可以把優(yōu)秀作品匯編成冊,如《青青小樹》《蓓蕾初綻》《梔子花開》《那一年,我們畢業(yè)了》等班級作文集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了精美的印跡。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這些網絡博客、班級報紙、作文匯編……篇幅不論長短,文字不拘幼稚老成,都是每個人的一部分,是當時學生的最高水準,是最美麗的文心綻放。
養(yǎng)育“文心”,用心呵護、熏陶,讓它修煉、綻放,不斷成長、成熟,寫作之樹必定滋意生長,枝繁葉茂。學生養(yǎng)成了言說的習慣,與文字相依相伴,汲心靈之泉,植一樹歡歌,愛上并享受寫作,他們用言語創(chuàng)造的人生必定是美麗和豐碩的。
[1]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主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陳琴.經典即人生[M].北京: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