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明 (天津市武清區(qū)中醫(yī)院外一科,天津 301700)
膽囊切除術是普外科治療膽囊疾病常用的手術方式,開腹手術是最常規(guī)的膽囊切除方式,會對機體功能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術后恢復較慢。近年來,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因其創(chuàng)傷小、視野清晰而被越來越多的用于臨床治療。在下列研究中,我們從術后恢復情況和免疫功能兩方面分析了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3 年4 月~2014 年6 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膽囊切除術的90 例患者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膽囊切除術的治療指征,告知手術風險和研究事項后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入組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45 例。觀察組患者接受腹腔鏡下手術,其中男29 例,女16 例,年齡(44.95±5.96)歲;對照組患者接受開腹手術,其中男30 例,女15 例,年齡(45.15±6.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1.2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平臥位下進行手術,觀察組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方法如下:采用4 孔法建立氣腹,氣腹壓力10 ~12 mm Hg(1 mm Hg=0.133 3 kPa);插入操作器械以及視頻探頭后,辨認并分離膽囊三角周圍的解剖結構,小心分離膽囊管、膽囊動脈并妥善結扎;確認結扎牢固后,將膽囊切下并縫合膽囊三角的創(chuàng)面,不留死腔,適當沖洗后關閉切口;對照組患者進行開腹手術,方法如下:取腹正中切口進入腹腔,在直視下分離膽囊三角,結扎膽囊管、膽囊動脈后切除膽囊,沖洗腹腔并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的肛門排氣時間、流質進食時間;在術后第3 天時,采集兩組患者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細胞的含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 軟件錄入數據并進行t 檢驗,按照P <0.05 判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1.08±0.15)d、流質進食時間(1.42±0.17)d,均短于對照組的(1.85±0.24)d、(2.58±0.32)d,t 值分別為8.239、7.41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細胞含量(42.32±5.96)%高于對照組的(30.52±4.58)%,細胞含量(21.34±3.04)%低于對照組的(32.45±4.52)%,t 值分別為6.293、5.99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膽囊炎和膽石癥是普外科常見的疾病,結石和炎癥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當膽囊結石進入膽總管后容易引起膽管梗阻、膽汁淤積,嚴重者會發(fā)生急性膽囊炎。在臨床實踐中,多采用膽囊切除術來治療膽囊炎和膽石癥。常規(guī)的開放手術切口較大,且術中為了充分暴露視野,對腹腔臟器的牽拉也較為劇烈,這就會對機體功能造成損傷,表現為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較慢以及免疫功能低下[1]。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通過腹腔鏡探頭的使用可以取得清晰的手術視野、避免對局部臟器過分的牽拉,這就有利于減小手術操作對機體功能的創(chuàng)傷、加速術后恢復的過[2]。
國內宋建寧等[3]已經報道了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的積極臨床價值,認為腹腔鏡下手術可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我院于2013 年4 月開始開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并在本研究中通過胃腸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分析來反應腹腔鏡下手術的臨床價值。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流質進食時間可以直接反應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情況,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流質進食時間短于對照組。這就說明腹腔鏡下手術有助于促進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手術創(chuàng)傷同時還會抑制免疫反應,尤其是細胞免疫反應;是重要的輔助性T細胞、直接參與細胞免疫反應的過程,而CD8+T 細胞則是抑制性T 細胞、抑制細胞免疫反應。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細胞含量高于對照組、細胞含量低于對照組。結論: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有助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改善細胞免疫功能,是理想的膽囊切除術方法。
[1] 趙 強.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60 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29.
[2] 孫 凱,龔自啟.急性膽囊炎開腹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對比[J].現代預防醫(yī)學,2011,38(23):5014.
[3] 宋建寧,羅玉政,洪明.腹腔鏡下治療急性膽囊炎130 例的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0,39(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