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鋒,周莉莉
(南昌工程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外宣翻譯中的修辭因素
宋平鋒,周莉莉
(南昌工程學(xué)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從西方修辭學(xué)的視角來看,外宣翻譯就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現(xiàn)代修辭行為。外宣翻譯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修辭因素,外宣譯者需要了解中西方修辭傳統(tǒng)的差異,在外宣翻譯的選材上貼近外國受眾的需求,盡量使譯文話語要貼近外國受眾的文化背景、思維習(xí)慣和認知特點,此外,還需要訴諸合理的修辭勸說手段。只有這樣,外宣翻譯的譯文才能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
外宣翻譯;修辭因素;修辭傳統(tǒng);貼近;修辭勸說手段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宣翻譯已經(jīng)成為外國受眾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重要途徑,外宣翻譯質(zhì)量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外國受眾對中國的認識,甚至還可以改變某些外國受眾對中國的態(tài)度。然而,現(xiàn)實中的外宣翻譯卻往往并沒有達到應(yīng)有的宣傳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譯者沒有關(guān)注外宣翻譯中的修辭因素。外宣翻譯不僅僅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理解的漢譯英,它更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現(xiàn)代修辭行為;外宣翻譯過程中充滿了修辭因素,要更好地實現(xiàn)對外宣傳的目的,必須關(guān)注這些修辭因素,關(guān)注譯文話語的修辭力量。
對外宣傳是指通過各種形式、手段、渠道等向國外傳播有關(guān)中國的信息,宣傳中國對國際事務(wù)的認識、觀點和態(tài)度,而“翻譯工作是對外宣傳的一部分”[1]272,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外宣翻譯就是指“外宣領(lǐng)域的翻譯行為”[2]9。外宣翻譯有三個重要任務(wù),首先是向外國受眾介紹中國,特別是那些對中國一無所知或者知之不多的外國受眾,而對那些對中國存在偏見或誤解的外國受眾,通過外宣翻譯逐漸改變他們對中國的態(tài)度和看法;其次,外宣翻譯的任務(wù)是向外界準(zhǔn)確傳達我國的態(tài)度和觀念;除此之外,外宣翻譯還承擔(dān)著改變中國在國際上的修辭話語權(quán),不僅讓外國受眾聽到、聽懂中國的聲音,還要真正通過“譯文話語及其呈現(xiàn)方式對國際受眾真正產(chǎn)生影響力、感召力和吸引力”[3]95。
外宣翻譯既要遵循一般的翻譯準(zhǔn)則,但是又不同于一般的翻譯,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外宣翻譯的素材要貼近外國受眾的真實需求,即外宣翻譯的素材往往是外國受眾感興趣的材料,例如旅游、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其次,外宣翻譯具有較強的政治敏感性,特別是在涉及到國家大政方針、領(lǐng)土與主權(quán)完整,關(guān)系到國家利益和安全的外宣材料翻譯時,譯者需要深思熟慮、反復(fù)推敲,翻譯出準(zhǔn)確的、恰當(dāng)?shù)淖g文。最后,外宣翻譯要以外國受眾為中心,譯者要熟悉外國受眾的文化背景、思維習(xí)慣和認知特點,用外國受眾熟悉的語言、熟悉的方式傳遞中國的東西。
外宣翻譯與西方修辭學(xué)看似兩個互不相關(guān)的學(xué)科,但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許多共通之處。首先,外宣翻譯和西方修辭學(xué)都是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外宣翻譯在本質(zhì)上涉及兩種不同語言,是主要由譯者和外國受眾參加的、有目的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行為。而修辭是有效運用語言手段,通過修辭者與受眾的互動,勸說并有效影響受眾的交際活動。其次,二者都關(guān)注語言的象征力量。在當(dāng)代西方修辭語境中,修辭是“有效運用象征表達(語言)……旨在影響聽眾接受某種思想,并付諸相應(yīng)行動”[4]12-13,即通過語言這種象征符號去影響、改變修辭受眾的實踐活動。相對于一般的翻譯而言,外宣翻譯尤其注重譯語的傳播效果,其根本任務(wù)是使譯文話語對外國受眾產(chǎn)生影響力、號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外宣翻譯關(guān)注的是譯文話語的象征力量,即譯文如何影響譯語受眾的觀念、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再次,二者都以受眾為中心。外宣翻譯中的受眾是譯文的接受者——外國讀者,為了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譯者就必須以受眾為中心。修辭活動中的受眾是演說或論辯的聽眾,任何修辭活動都必須圍繞受眾展開,修辭者要想說服受眾,就必須了解他們,這是確保說服受眾、有效影響受眾的前提條件,任何修辭活動都必須以受眾為轉(zhuǎn)移。
1.關(guān)注中西方修辭傳統(tǒng)差異。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中西方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修辭傳統(tǒng)。外宣翻譯不僅涉及到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涉及到跨文化的傳播,因此,在進行外宣翻譯的時候,譯者需要了解中西方修辭傳統(tǒng)的差異。長期以來,西方修辭傳統(tǒng)關(guān)注的是事實和如何使用勸說的方式或手段(包括邏輯、理智、情感三種勸說方式或手段),崇尚用真實、樸實的語言去表達思想和觀點,崇尚“不示人的藝術(shù)才是真藝術(shù)”[5]164。而漢語中的修辭關(guān)注的是如何修飾言辭,即如何使文章語言更加優(yōu)美、富有文采,或者說是美言術(shù)。因此,漢語的修辭傳統(tǒng)通常強調(diào)美文,即語言上表現(xiàn)為大量使用文采洋溢、辭藻華麗、文筆生動的文字,大量使用夸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格;形式上常常表現(xiàn)為整齊押韻的四字結(jié)構(gòu)和對偶結(jié)構(gòu)。
例如,我國的外宣材料中往往有很多這樣的美言,“秋高氣爽,陽光明媚”,“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等等;我們的會議沒有一個不是“隆重召開”和“勝利閉幕”的,取得的成就動則就是“國際領(lǐng)先”、“世界一流”、“零的突破”、“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在面對這些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詞匯時,譯者需要仔細地想一想,外國受眾真的會這么說嗎?如果簡單地將這些直譯過去,真的能起到應(yīng)有的宣傳效果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秋高氣爽,陽光明媚”,“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等美言在翻譯成英語的時候大可省略不譯;“隆重召開”和“勝利閉幕”等套語大可簡單地譯為“open”和“end”;“國際領(lǐng)先”、“世界一流”、“零的突破”、“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等鼓舞人心的大話還是要盡量低調(diào)的處理。
又如,新華社曾在紐約時代廣場液晶顯示屏上刊登其宣傳廣告詞——“新華把世界帶到你身邊”,其英文翻譯為:Xinhua Brings the World to You。在中國讀者看來,這句宣傳口號完全符合漢語修辭傳統(tǒng),可謂是“高端、大氣、上檔次”和鼓舞人心;然而其英文譯文卻違背了西方修辭傳統(tǒng),難免會有故意夸大事實之嫌。誠然,作為國內(nèi)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新華社完全有能力將中國的信息傳遞給美國,但是在西方媒體掌握修辭話語權(quán)的當(dāng)今世界,新華社尚沒有能力將全世界的信息傳遞給美國,毫無疑問這種夸張的口氣很難獲得西方受眾的認同,譯文不妨改為“Xinhua Brings China toYou”。
因此,在翻譯諸如宣傳口號、會議致辭、廣告詞、旅游景點介紹等外宣材料時,常常需要對這些“美文”進行刪減或改寫,用清晰的、樸實的、符合西方修辭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將其傳達過去,只有這樣才能符合西方受眾的心理預(yù)期,才能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和修辭效果。
2.外宣翻譯需貼近譯文修辭受眾。首先,外宣翻譯素材要貼近外國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外宣翻譯素材要貼近外國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這是外宣翻譯成功的第一步。具體地說,并不是所有的外宣材料都適合翻譯給外國受眾。我們要首先了解國外普通受眾,分析他們對中國信息的需求和喜好,然后選擇他們感興趣的、看得下去、容易接受的素材進行翻譯。例如,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強勁發(fā)展,西方特別想了解當(dāng)代的中國,包括中國的文化,尤其是北京奧運會之后,英國企鵝出版集團、哈珀柯林斯等西方出版巨頭紛紛在中國尋找西方受眾感興趣的素材,相繼翻譯、出版發(fā)行了魯迅、錢鐘書、張愛玲等一系列知名作家的作品。
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最暢銷書之一的《狼圖騰》,這本書在國內(nèi)發(fā)行4年多時間,總計發(fā)行達240萬多冊,連續(xù)4年高居中文圖書暢銷書榜。該書不僅引發(fā)中國讀者的熱議,也引起西方讀者的極大興趣。2008年3月由美國著名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譯、由英國著名的企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狼圖騰》英文版(WolfTotem)正式出版發(fā)行。該書的出版在西方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美國的《紐約時報》、《時代周刊》,英國的《泰晤士報》、《衛(wèi)報》,德國的《明鏡周刊》、《德意志報》,意大利的《意大利郵報》等幾十個國家的主流報紙和雜志都發(fā)表了評論和對作家的專訪消息。除此之外,由中華書局與英國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共同出版的 《于丹 〈論語〉 心得》 英譯本(Confucius from the Heart—Ancient Wisdom for Today’s World)也獲得了極大成功,引起了西方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和西方讀者的大量閱讀。
這兩本書翻譯的成功經(jīng)驗不僅在于譯者精湛的翻譯水平,還在于翻譯選材貼近了外國普通受眾的需求。由此可見,外宣翻譯通過“合適的選材,加上譯文以修補改善西方普通大眾讀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之甚少的‘缺失’為出發(fā)點,根據(jù)受眾和相關(guān)制約因素,有針對性地巧妙設(shè)計譯文話語”[3]98,往往就能夠吸引外國受眾,達到最佳的修辭效果。
其次,譯文話語要貼近外國受眾的文化背景、思維習(xí)慣和認知特點。外宣翻譯的修辭受眾是外國讀者,為了讓他們理解和接受來自中國的聲音,譯者需要充分考慮外國讀者的文化背景、思維習(xí)慣和認知特點。
一、要充分考慮到外國受眾的文化背景。外國受眾畢竟不是中國讀者,普通的外國受眾(國外漢學(xué)家、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和學(xué)者除外)往往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特色的東西知之甚少或者一無所知,因此在翻譯帶有中國文化內(nèi)涵和中國特色的語言時,我們要盡量用西方受眾熟悉的語言來傳遞其中的文化因素,必要的時候可以多做解釋性的翻譯。以旅游外宣翻譯為例,某個旅游景點名為“知青故居”,其英文譯文為“The Old House of the Intelligent”,顯然譯文忽視了外國受眾和本國受眾存在的文化背景差異。對普通的中國讀者來說,“知青”是一個耳熟能詳?shù)闹袊厣~,尤其是對經(jīng)歷過那個“上山下鄉(xiāng)干革命”時代的中年人來說,“知青”更是一個既讓人心情復(fù)雜,又充滿懷念的詞;而對于那些毫無背景知識的外國受眾而言,“知青”就等同于“intelligent”,知青就是知識分子“A person or animal that is intelligent has the ability to think,understand,and learn things quickly and well”(來源于《柯林斯詞典》的解釋)。很明顯,通過譯文外國受眾理解的“知青”失去了它本來的文化內(nèi)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采用解釋性的翻譯方法,補充其中隱含的文化內(nèi)涵意義,可以將其譯為:Educated urban youth to rural areas in answer to Chairman Mao’s call of going to the countryside for revolution,然而考慮到景點名稱的簡潔性,“知青故居”不妨譯為Former Residence ofEducated Urban Youth toRural Areas。
二、要考慮西方受眾的思維習(xí)慣和認知特點。在思維習(xí)慣方面,西方人喜歡直線思維,多采用演繹推理;而中國人喜歡螺旋式思維,多采用歸納推理;在論述某個話題時,中國人往往喜歡迂回曲折,而西方人則喜歡開門見山,直截了當(dāng)。在閱讀認知方面,中國人多喜歡閱讀用詞優(yōu)美、華麗、大氣和結(jié)構(gòu)整齊的語言;而西方人則喜歡閱讀簡潔、樸實、符合邏輯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因此,在外宣翻譯時,要對原文話語進行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或刪減,使譯文話語符合西方受眾思維習(xí)慣和認知特點。
例如,“桂林的山,平地拔起,百媚千嬌,像高聳云霄的奇花巨葩,盛開在錦繡江南;漓江的水,澄明清澈,晶瑩碧綠,恰似翡翠玉帶,逶迤在奇峰秀山之間?!边@是一段十分典型的旅游外宣介紹,語言優(yōu)美華麗,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結(jié)構(gòu)整齊,大量使用四字結(jié)構(gòu)和對偶平行結(jié)構(gòu)。這與西方受眾平常接觸到的景點介紹明顯不同,英語中的景點介紹多風(fēng)格簡約,用詞平淡、樸實,注重信息的真實性和準(zhǔn)確性以及行文的邏輯性。因此,在翻譯上面的“桂林山水”的旅游外宣介紹時,譯者應(yīng)該摒棄漢語中那種辭藻華麗、結(jié)構(gòu)工整的風(fēng)格,用西方受眾熟悉的簡約、平淡的風(fēng)格翻譯為“Guilin is surrounded by abrupt rock hills rising straight out of the ground.The hills have a myriad of forms,some graceful,others grotesque.Among them winds the flowing Lijiang River which holds a mirror to them”。
3.運用合理的修辭勸說手段。為了有效地影響外國受眾,外宣翻譯還需要訴諸合理的修辭勸說手段。在西方古典修辭學(xué)家亞里士多德看來,成功的勸說手段有三種,即訴諸邏輯(logos)、訴諸人格(ethos)和訴諸情感(pathos),通俗地說就是在勸說他人的時候要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喻之以義”。當(dāng)代西方修辭學(xué)家肯尼斯·伯克認為,成功的勸說對方就是與其實現(xiàn)“同一”的過程,“若你要勸說一個人,只有當(dāng)你能用他那樣的語言說話,即通過言語、手勢、語調(diào)、秩序、形象、態(tài)度、思想等,把你的行為方式與他的同一起來,勸說才有效果”[6]158。
在外宣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努力使譯文話語邏輯清晰、令人信服,即“在譯語受眾認知結(jié)構(gòu)或思維定勢范疇內(nèi)具備足夠的真實性和或然性”[3]98。例如,“我們承諾:大力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chǎn)品和文化服務(wù),引導(dǎo)市民關(guān)注城市文化生長,不斷提高市民精神享受水平和生命價值訴求?!边@是一段典型的中國城市外宣語篇,乍一看,語篇邏輯上沒有什么問題。然而,仔細分析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引導(dǎo)市民關(guān)注城市文化生長”在原文語境中顯得較為突兀,意義與上文不夠連貫;除此之外,“不斷提高市民精神享受水平”搭配較符合邏輯,而“提高市民生命價值訴求”的這種動賓搭配就存在一定的邏輯問題,而且與整段文字的意義缺乏連貫性。很顯然,這樣缺乏邏輯和意義連貫的語篇譯成英文肯定難以讓外國受眾理解和信服。因此,譯者首先需要對原文進行適當(dāng)?shù)膭h減和調(diào)適,使原文邏輯清晰、信息明確,然后再翻譯成英語“We are committed to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y and provide our urban residents with more and better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soas to enable them to enjo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both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這樣的譯文才能經(jīng)得起推敲,令外國受眾信服。
同時,為了有效的影響外國受眾,譯者還需要使譯文話語讀起來感覺親切自然,能夠激發(fā)外國受眾的情感,獲得其情感上的共振共鳴,讓受眾在感動、感染中接受勸說。例如,上文提到的《于丹〈論語〉 心得》 的英譯名是 Confucius from the Heart—Ancient Wisdom for Today’s World,這就是一個在勸說手段上運用十分得體的譯文。如果從直譯的角度來看,該書名應(yīng)該譯為A Study of Confucius’Analects by Yu Dan,這樣的譯文給譯語受眾的感覺就是一個叫“Yu Dan”的中國人對儒家經(jīng)典《論語》的研究心得,除了專家和學(xué)者之外,恐怕一般的西方讀者很難對此產(chǎn)生興趣;然而,譯者運用訴諸情感的勸說手段,摒棄了說教的口吻,淡化了籠罩在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上的神秘色彩,從另一個角度突出《論語》中包含的智慧對當(dāng)今世界的作用,使譯語受眾倍感親切,很容易引起譯語受眾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閱讀沖動。
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現(xiàn)代修辭行為,外宣翻譯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修辭因素;作為一名外宣翻譯的譯者,不僅要具有良好的語言技能和文化功底,還需要有意識地加強自身修辭素養(yǎng)。在外宣翻譯過程中,譯者一定要時時關(guān)注其中的修辭因素,修辭性地進行譯文話語選擇,使譯文話語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p>
[1]沈蘇儒.關(guān)于中譯英對外譯品的質(zhì)量問題[A].《中國翻譯》編輯部.中譯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2.272.
[2]胡潔.構(gòu)建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0.9.
[3]陳小慰.對外宣傳翻譯中的文化自覺與受眾意識[J].中國翻譯,2013,(2):95,98.
[4]Herrick,James A.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An Introduc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12~13.
[5]羅念生譯.修辭學(xu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164.
[6]常昌富,顧寶桐.當(dāng)代西方修辭學(xué):演講與話語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8.158.
On the Rhetorical El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ong Pingfeng&Zhou Lili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330099)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rhetoric,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is a rhetorical activity involving cross-language and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With many rhetorical elements in such an activity,translators should figure out the differences of rhetorical trad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try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materials get close to the westerners’demands,and make the language of translation get close to westerners’cultural backgrounds,thinking habits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In addition,translators should also resort to proper rhetorical strategies.Only by this can the translation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achieve the ideal publicity effect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rhetorical elements,rhetorical tradition,getting close to,rhetorical persuasive strategies
H15
A
1674-0416(2015)01-0121-04
[責(zé)任編輯:王靖宇]
2014-08-17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2013年度批準(zhǔn)立項課題:“西方修辭視角下的旅游外宣翻譯研究——以江西省旅游外宣為例”(編號:YY1318)和2014年南昌工程學(xué)院青年基金課題(編號:2014SK015)的研究成果。
宋平鋒,男,1980年生,湖北荊門人,講師,文學(xué)碩士;周莉莉,女,1980年生,四川成都人,講師,文學(xué)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