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熙如 劉延超(.陜西中醫(yī)學院 陜西咸陽7046;.鄭州市中醫(yī)院 鄭州45000)
“癲”字在古典醫(yī)籍中始見于《內經》,但與癲字形義相近的字還有巔、顛、癲、瘨四字,其中“巔”字出現26次,“癲”字18次,“顛”字2次,“瘨”字1次(根據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顧從德翻刻宋本《黃帝內經素問》及明·趙府居敬堂刊本的《靈樞經》)。
關于巔、顛、癲、瘨四字之所指,先賢近士爭議頗多。明代醫(yī)家吳崑:“巔、癲通用”,清末文學家、醫(yī)家莫枚士:“癲,經文作巔”等等?,F代亦有學者認為《內經》成書之初并無癲、巔二字,而是在后世流傳中出現的,且《內經》中顛、巔、癲、瘨四者用于疾病時是相通的,為異體字[1]。還有學者認為,巔、顛、癲三字通,或指狂、或指癇[2]。
《內經》中巔、顛、癲、瘨四字,字義相同但涵義有別,其癲病有三指,或指癇證、或指狂證、或指頭部及頭痛病。
1.1.1 以“癲”為癇 《靈樞·癲狂》癲與狂并論,但其所言“癲”應指后世之“癇病”之疾。該篇所論癲病,從先兆期“不樂,頭重痛,視舉目赤,甚作極已而煩心”、“暴仆”,到強直期“反僵,因而脊痛”,再到痙攣期“身倦攣急大”,以及伴隨癥狀“引口啼呼喘悸”、“嘔多涎沫”,與《難經·五十九難》所論述的“癲疾始發(fā),意不樂,直視僵仆”完全一致。《靈樞·癲狂》更進一步把“癲疾”分為了骨癲疾、筋癲疾及脈癲疾,文下均有“嘔多沃沫,氣下泄,不治”之語,據《甲乙》、《太素》注解“沃”當為“涎”,“嘔多涎沫”,說明此病具有嘔吐涎沫的癥狀,且在論述脈癲疾時提到“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與《難經·五十九難》中的“其脈三部陰陽俱盛也”相同。
此外《素問·長刺節(jié)論》明確指出了“癲疾”為一種發(fā)作性疾病,不給予治療則會越來越重,發(fā)作越來越頻繁,原文曰:“病初發(fā),歲一發(fā),不治,月一發(fā),不治,月四五發(fā),名癲疾”,告誡癇證應盡早積極的采取規(guī)范的治療。
1.1.2 以“瘨”為癇 “瘨”字在《黃帝內經》中僅出現一次,見于《素問·腹中論》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藥,石藥發(fā)瘨,芳草發(fā)狂?!贝颂幷撌隽嗽谥委熌撗L邪留于腹中的熱中,以及氣虛血脫而為的消中之虛滿時忌用芳香類草藥和礦石類藥物,因芳香辛香類的藥物,性升散屬陽,多食會使人發(fā)生狂病;而煅煉金石類藥物,性沉重屬陰,多食會使人發(fā)生癲疾。故此處“瘨”同“癲”,為今人所言癇病。
1.2.1 以“癲”為狂 《內經》中出現“癲”字18次,僅1次指狂證,見于《素問·厥論》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jié)M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薄肚Ы鸱健ば∧c腑·風癲》注解:“凡發(fā)狂則欲走?!薄短亍ぐd疾》曰:“弛走妄言等謂之狂?!贝送狻端貑枴り柮髅}解》曰:“陽明厥……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逾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能也……妄言罵譽,不避親疏?!辈浑y看出此“陽明之厥”的表現與《素問·厥論》所屬之“癲”如出一轍,與狂病以精神亢奮、狂躁不安、燥擾不寧、罵詈毀物、動而多怒為特征的定義相符[3]。
1.2.2 以“巔”為狂 “巔”字在《內經》中出現26次,除指巔頂頭部位或頭痛病外,僅2處指狂證。《靈樞·經脈》曰:“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實則狂巔?!薄端貑枴り庩栴愓摗吩?“二陰二陽皆交至,病在腎,罵詈妄行,巔疾為狂?!碑斒侵敢陨裰拘袨橥齺y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癲疾,即狂病。
1.3.1 以“癲”為頭痛病 “癲”字在《內經》中除指癇證、狂證外,僅有1處代指頭部疾患,《靈樞·九針論》曰:“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痹;邪入于陽,轉則為癲疾;邪入于陰,轉則為喑?!贝颂幇d,“巔”為是。該句與《素問·宣明五氣論》“邪入于陽則為狂,邪入于陰則為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義同。有學者認為“搏”是“搏擊”之意,“搏陽”則是陽氣受損而受邪的虛證,而邪入于陽屬實證[4]。筆者認為,此“搏”當為:交媾,結合,搏結之意,與《靈樞·九針論》中的“邪入”均為實證,均是由于陽氣過盛而向上逆行,造成了頭痛、頭暈、目眩等一系列巔頂部位的疾病。
1.3.2 以“顛”為頭痛病 “顛”字在《內經》僅出現2次,一處見于《靈樞·刺節(jié)真邪》:“顛倒無?!?,另一處指代頭痛病,見于《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心脈……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顛疾”。氣屬陽,血屬陰,寒也屬陰,心脈“澀”意味著陽氣不足,陰寒偏盛,陰血容易淤積,則維絡之脈不能輸精達于上竅,精不上承則上竅失養(yǎng)故耳鳴。當然,伴隨耳鳴的還可能有頭痛、眩暈等巔頂部位的疾病。另外,從厥與巔疾的關系也不難看出此“顛疾”應為“巔疾”,即《素問·脈要精微論》:“厥成為巔疾”“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可見此“顛疾”實指頭痛病。
《難經·五十九難》簡明扼要的論述了癲證的癥狀,原文曰:“癲疾始發(fā),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也”。結合臨床癥狀,本難所謂“癲”非后世之癲病,實乃癇病。癇病是一種反復發(fā)作的、一過性神識障礙性疾病。其癥狀特點是發(fā)作之前,先有輕度的精神抑郁征兆,即文中說的“意不樂”;發(fā)作時出現神識昏迷,繼而不省人事、雙目直視、身體僵直倒地,甚或抽搐,醒后如常。其脈象特征是寸、尺兩部均見沉細脈,或者沉而緊脈,正合《難經·二十難》所言癲證的脈象特點“重陰者癲”之意,此句也是對《內經》癲證病機的高度概括。
《素問·奇病論》曰:“人生而有巔疾者……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fā)為巔疾”。先賢楊上善、張介賓均將此“巔疾”注釋為“癲疾”。當今,高校教科書[5]也記述此句是癇證病名的淵源;有學者認為該句首次提出癲癇病具有遺傳性[6]。對此筆者持不同觀點,而更贊同王冰、張隱庵的論點,即此“巔疾”應為頭痛病。首先,其母因受精神情志因素影響,造成母體“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其子才發(fā)為“巔疾”,而并未提及其母原本是否患有“巔疾”,所以該句只能表明此病具有先天性,并不能說明具有遺傳性,所以將該句評論為癲癇病具有遺傳性的最早記載過于偏頗;其次,該句出現在《素問·奇病論》中,如果此處所指為“癲疾”,那又為何不放在《靈樞·癲狂》篇呢?所以奇病“巔疾”與“癲疾”不能茍同;再次,從《內經》中關于巔疾病機的論述看,《素問·方盛衰論》曰:“氣上不下,頭痛巔疾”,及《素問·五臟生成》曰:“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都不難看出,頭痛巔疾的病機為氣上不下、下實上虛,這與《素問·奇病論》中其母氣暴上而不下,原本以養(yǎng)胎之精,隨氣而上,造成精、氣逆上,下元空虛的病機完全相同。綜上所述,《素問·奇病論》中的“巔疾”應為頭痛病。
《素問·脈解》曰:“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所謂甚者狂巔疾,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該句“狂巔疾”爭議頗多,大多醫(yī)家都認為此為“癲狂”[7],但筆者認為從上下文所提及的耳鳴及厥證不難分析出,該“巔疾”應指頭痛病。經文道出了耳鳴最基本的病機,亦如《靈樞·口問》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即耳鳴的基本病機為陰陽氣機升降失常。原文所指厥證應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但大多數能逐漸蘇醒的一類疾病。此類厥證的病機不外乎也是由于氣機升降失常而引起,正如《素問·厥論》曰:“陰氣盛于上則虛于下,下虛則腹脹滿,陽氣盛于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而巔疾發(fā)病機制為“氣上不下”“下虛上實”??梢姡撛乃撌龅摹岸Q”“巔疾”“厥證”病機均為氣機升降失常,故此“巔疾”應指頭痛病。
《內經》用“癲”表示癲癇病,與通常精神錯亂之“癲狂”含義不同;用“狂”表示后世的“癲”、“狂”兩種精神疾病。對于后世的癇證,亦首見于《內經》,“癇”字在《內經》中共出現6次,1次指小兒急驚風,5次指癲癇病,如《素問·大奇論》記述“二陰急為癇厥”“心脈滿大,癇瘈筋攣”等??梢姟秲冉洝窌r期對癲、狂、癇三種疾病的分類還十分模糊,時把癲和癇混合起來論述。至金元以后,癲、狂、癇三者才逐漸區(qū)分。因此,現在醫(yī)者在學習《內經》時,要把握疾病的征象及病因、病機,對經典著作中的疾病正確認識并準確分類,以達到學習經典,發(fā)揚經典的意義和價值。
[1]張國華,李金川.《內經》所論癲疾狂證淺析[J].浙江中醫(yī)雜志,1997(4):146-147.
[2]金棟,尹繼增.《內經》“癲疾”病考略[J].河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4(3):8.
[3]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M].第二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55.
[4]任延革.任應秋講黃帝內經素問(上)[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4:255-256.
[5]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M].第二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62.
[6]郭樹明,陳謙峰.《黃帝內經》癲癇與癲狂之辨析[J].中醫(yī)學報,2011,26(3):303.
[7]王洪圖.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