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雪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作為青年的佼佼者,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建設者和主力軍。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更是保證我國高級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影響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作用和地位給予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然而,社會轉型期的部分大學生表現(xiàn)出缺乏學習動力、求知欲薄弱、學習積極性不強、上課毫無精神且易受干擾等現(xiàn)象。這些思想和行為直接導致大學生學習效率不高,生活沒有明確方向,大學就在混沌度日中告一段落。
1.學習動力呈現(xiàn)出多樣性與復雜性,且功利性凸顯。根據心理學知識,決定人的有機行為的潛在因素即“動力”。新時期的大學生學習動力表現(xiàn)不一且呈現(xiàn)明顯功利與差異。部分學生學習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待;部分大學生是學業(yè)有成以后,為將來出人頭地打好基礎。然而,部分學生受到功利主義觀念的影響,將獲得一紙文憑作為其學習的唯一和終極動力,并且他們當中流行這么一句話“60分萬歲”,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在學業(yè)上投機取巧,部分學生平時不努力,考試前后想盡各種方法尋求老師的“幫助”,當無法完成及格以上的目標,只能推到畢業(yè)清考,給學校制造負擔。
2.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較為缺乏,隱性逃課較多。部分學生進入大學,遠離父母的管制和束縛,像是“掙脫牢籠”的鳥恢復了自由卻失去了自覺性和主動性,身在教室卻未認真聽課,睡覺和玩手機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在校大學生的逃課現(xiàn)象也日漸明顯,公然逃課會受到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而部分科任教師的“消極應對”必然也不利于制度的執(zhí)行,無形之中縱容了學生逃課。
3.學習的努力程度和端正態(tài)度不夠,認識上有偏差。浮躁心理是當代部分大學生學習態(tài)度上的一種不良情緒。有的大學生忙于各種兼職,在喧囂的社會大熔爐中忙于各種賺錢“事業(yè)”,使得自己無法靜心學習。為了取得獎學金,亦或是為了通過考試,不得不鋌而走險作弊,或者挖空心思的拼湊論文等。這些都是他們在學習上努力程度不夠導致惡性循環(huán)的結果。
4.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氣氛容易讓學生動搖自己的學習動力。如果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真正深入人心并且落實到位,那么高校學生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也會珍惜在校的時間和資源,認真學習。然而,縱觀我們身邊,無論是在網絡世界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都充斥著各種誘惑,簡單的縮小到學生宿舍這個范圍——四個大學生,三個沉醉于網絡游戲,其中兩個談戀愛的經常把朋友帶到大家面前“秀恩愛”,難能可貴的是還有一個是想學習的,但是僅僅依靠他的意志力去抵制舍友的影響,堅持自己的選擇,很難想象他能堅持多久。
從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維度出發(fā),社會希望教育是一臺智能機器,可以生產出適應社會的各類高質量的人才,學校希望學生都是高智商高素質的全能人才,能夠自覺主動學習;家長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學有所成、光耀門楣。然而社會轉型期的大學生面對社會的變革,時代的變遷以及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其學習動力也發(fā)生了相應遷移,更嚴重的是帶來了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現(xiàn)狀。綜合分析,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是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社會層面。人們總說社會就是一個大熔爐,紛繁復雜,有著千絲萬縷的人際關系,而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和要求卻日益提高。在擇業(yè)中,企業(yè)享有大部分的主動權,求職的在校大學生顯然缺乏“主動權”。與此同時,由于整個社會缺乏一種公平競爭的大環(huán)境,使就業(yè)競爭夾帶了一些社會關系的競爭,社會選擇中包含了某些利益關系的選擇,隨著“富二代”、“官二代”事件的頻頻發(fā)生,有一部分學生以偏概全地認為財富和出身是取勝的法寶,沒有家底、沒有背景的學生即使在校學習非常努力、成績優(yōu)秀,面對各種筆試、面試也只會成為別人的“炮灰”,將來走上社會也只會被別人輕易甩在后面。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逃避學習的任務,把“宅”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把電腦當成“親密愛人”,或者沉醉于戀愛中,無心學習,更不關心學業(yè),不關心將來。尤其是當一批批大學生畢業(yè)即失業(yè)時,他們對比一下小學同學、初中同學當初沒有參加高考,幾年后光鮮亮麗、華麗轉身,這些失落的大學生會偏激地認為自己在大學中并沒有掌握實用的知識,白白浪費光陰,埋怨學校沒有教會他們更多適應市場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抵制學校的課程設置,進入茫然、混沌的狀態(tài)。
2.學校層面。初高中時期的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按教學進度進行復習,并有班主任和家長的輔助監(jiān)督,可以說是有人牽著手在學習;邁入大學課堂,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大學的教學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思考和探究學習的自覺性。大學里課程科目多、課時少,教師一個課時可以串講幾個章節(jié),這樣一來,如果學生一時還沒有從中學的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轉換過來,很容易產生學習適應困難。加上大學教師沒有課后輔導學生,對于有些較難自主學習的科目,學生會積壓很多疑難問題,越積越多,便會沒有信心繼續(xù)該科目的學習,繼而影響學習的身心狀態(tài)。課堂睡覺,大范圍的“釣魚黨”成為常見現(xiàn)象;更值得關注的是,“低頭黨”也日漸成為大學課堂不容小覷的現(xiàn)象,學生們開始習慣于用電子產品打發(fā)自己的“課堂時光”。
3.家庭層面。家庭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家庭結構、家庭成員的社會關系、生活態(tài)度以及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和對子女的期望水平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狀態(tài)。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庭的經濟水平較好,缺少磨練的機會,進入高校后生活和學習無人監(jiān)管,無遠大的學習目標,不求進?。患议L不合理的期望及言行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4.主觀原因即最重要的因素,大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因素。第一,大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笆旰啊?,歷經高考磨礪的“青春派”大學新生步入心儀的學府,但很多同學一旦考上大學,實現(xiàn)近景目標,就以為學習活動告一段落,出現(xiàn)厭學情緒。在主題教育中,大部分學生看完電影《青春派》之后都無法相信自己當時是如何度過“高三刷題”的緊張階段,那時候的自己目標明確,只爭朝夕。而今,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變多了,可以參加的課外活動也更加豐富多彩,心里也極度迫切地想鍛煉自己,過量的時間和精力奔波在社團活動和學生聯(lián)誼方面,繼而對學習的需求漸漸淡化。第二,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夠。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大學生要進一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團中央也在2014年號召學生要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力所能及的事情。然而,就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言,部分學生往往偏重于個人利益得失,較少思考大學生對社會發(fā)展的責任,出現(xiàn)個人利益感強而社會責任感弱的錯位。第三,大學生缺乏專業(yè)認同意識。專業(yè)滿意度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態(tài)度,很多學生由于對高校設置的專業(yè)了解不深,盲目選擇或者聽從家長老師的安排,進校后發(fā)現(xiàn)不適應,不是自己所喜歡或者所能勝任的專業(yè),產生學習厭倦情緒;還有一些學生是被調劑到現(xiàn)所學專業(yè),覺得自己是被欺騙到學校,對專業(yè)認同不夠穩(wěn)定,學習動力不足。
1.加強和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發(fā)在校大學生的熱情。進入高校,離開父母的庇護,失去高中階段的“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感覺,奔波于學生會、校團聯(lián)合會以及各個協(xié)會的“招兵買馬”難于抉擇。因此,適時的入學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理想教育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可以幫助大學生盡快走出迷茫期、混沌期。要努力通過團委或團總支開展的各式各樣的“第二課堂”活動使大學生逐步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培養(yǎng)學生樹立高尚的遠景性學習目標,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熱忱。
2.細化大學生的學習目標,建立并踐行階段性目標。遠景性學習目標作為大學生的導航需要建立在一個個階段性目標實現(xiàn)的基礎上:一年級培養(yǎng)專業(yè)知識學習的興趣,參加一些學生活動、社會實踐,完成適應大學新生活的任務;二年級拓寬知識面,涉獵一些專業(yè)以外的知識,通過國家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三年級完成學校向社會的初步過渡,為畢業(yè)后走上社會做鋪墊,不管是考研還是就業(yè)都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四年級除了要完成實習的任務之外,應該奔波于各種考場和招聘會現(xiàn)場,完成由大學生向社會人的轉變。
3.重視和強調和諧的家庭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常言道:“憤怒使人愚蠢,愉悅使人聰慧”。倘若父母能相親相愛,親人和和氣氣,都關心孩子的健康與快樂,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倘若父母都能夠與孩子平等相處,那么隔代教育的劣勢也會減弱。相關調查表明,凡是家長對政治不感興趣或不重視的,學生一般也會忽視。因此,家長們的言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孩子,《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明確指出:“家長應當對社會負責,對后代負責,講究教育方法,培養(yǎng)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我國的家庭教育應逐步向民主性轉變,而不是一味的溺愛或者專制。
4.喚醒大學生自身思想主動性,進一步強化學習內驅力。喚醒大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意識到學習是學生的神圣職責,把學習作為發(fā)自內心深處的追求。這就需要提高大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教育機制應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激發(fā)學習動機的外部氣氛和情景,把不良誘惑降低到最小程度,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強制學習,只會把學生推向“低頭黨”、“釣魚黨”,教育者應使大學生常常處在一種緊張、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中,對學習的興趣自然地產生。
[1]劉運喜.醫(yī)專學生“兩課”學習動力不足歸因分析[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7,(1):82~85.
[2]沈國強.當代大學生學習動機探析[J].教育探索與實踐,2007,(7):39~41.
[3]周賢君.論大學生學習動力系統(tǒng)的優(yōu)化[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72~73,84.
[4]李群.大學生學習動力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1):96~99.
[5]潘玉芝.新時期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原因及對策探討[J].世紀橋,2008,(2):125~127.
[6]周嵐峰.大學生學習動力問題的調查與分析——以莆田學院為例[J],運城學院學報,2010,(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