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霞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 提出: 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 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部分課文后面安排的“資料袋”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但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卻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巧用“資料袋”,使其與文本“相得益彰”呢?
【關鍵詞】“資料袋”;關注;巧用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在部分課文后面安排了“資料袋”。這些圖文并茂的閱讀材料,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關注并巧妙利用“資料袋”,讓其物盡所能。
一、關注“資料袋”
“資料袋”在教材中真真切切地存在著,可是很多老師卻視而不見。也有一些教師雖然知道編者的初衷,但也只是草草過場。如此種種,都是沒有較好地關注“資料袋”,忽視了它所承載的使命。
(一)“資料袋”的內容分布
(1)內容豐富。“資料袋”的內容有人物簡介,有動植物介紹,有科學小知識,有一些與課文相關的事件的描述,有與課文相關書箱介紹等。為了使這些材料更形象,更具吸引力,有些還配上圖片。
(2)分布集中。“資料袋”分散在各組課文中,但在同一組課文中,其內容也是相對集中出現(xiàn)的。比如:三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后的兩個“資料袋”均為人物生平及事件簡介;第四組課文后的兩個“資料袋”均為學生或好奇或陌生的事物介紹。
(二)“資料袋”的編寫意圖
1.閱讀文本的有效鏈接。
(1)掃除知識障礙。有些“資料袋”的內容看似簡單,但卻是解答了學生解讀文本時迫切需要解開的疑問,為學生掃除一些淺顯的知識障礙。例如:人教版第五冊《風箏》一課,風箏是我們江南孩子在春天里的玩伴,“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笨墒?,風箏名字的由來,風箏的演變史,我國的北方也放風箏嗎……這些問題想必是我們的孩子所不知道的,也是他們需要知道的?!百Y料袋”想在了老師的前面,給出了相關的這些信息,當然有助于孩子們學習課文了。
(2)突破重點難點。有些是在文本解讀的重點、難點處給出一些關鍵性的解說,讓學生在“資料袋”的補充閱讀中突破難點。例如:人教版第五冊《玩出了名堂》一課,“微生物”的認識是本課教學內容的一個重點,列文虎克用他的“新玩具”玩出了名堂——發(fā)現(xiàn)了微生物世界。 “資料袋”兩次使用:第一次是在掃除學生的知識障礙,知道微生物是什么;第二次是讓學生認識微生物的作用,從而認識列文虎克的發(fā)現(xiàn)之偉大。
(3)豐富文本內容。有些則在課文原有的基礎上,補充了一些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人教版第五冊《奇怪的大石頭》一課學習中,學完全文,學生已經(jīng)贊嘆李四光的執(zhí)著,佩服李四光的堅毅,再來讀讀課后“資料袋”的內容,知道了李四光對摘掉中國“貧油帽”的貢獻,這對他們內心的沖擊一定更大了,那份崇拜、敬仰被激發(fā)得淋漓盡致。
2.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
(1)培養(yǎng)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新課程倡導“語文綜合性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3~4年級)的階段目標中指出: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在第三學段(5~6年級)的階段目標中指出: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梢娫谛W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如何“搜集”?如何“整理”?“資料袋”作為課外資料的范本,給學生的語文實踐做了榜樣示范。在“資料袋”的指引下,放手讓學生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讓他們成為信息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奠定基礎。
(2)培養(yǎng)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資料袋”的出現(xiàn)正好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幫助。無論是對已有的“資料”進行處理,還是對所需要的“資料”進行搜集,學生均可以從中得到鍛煉。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需要對小學生來說顯得更加強烈。在“資料袋”的指引下,放手讓學生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既保護了他們這種與生俱來的“需要”,也讓他們成為信息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奠定基礎。
二、巧用“資料袋”
“資料袋”與文本息息相關,巧妙的運用“資料袋”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一)用在課前,喚起閱讀期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睂W生的“閱讀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閱讀能否深入。有些“資料袋”的內容用在課前預習,可以喚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如人教版語文第五冊《香港,璀璨的明珠》,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的預習作業(yè)是讓學生閱讀課后“資料袋”,了解香港的背景。學生通過預習,對香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初步的情感積淀, 對文本的閱讀期待自然而然地高漲。帶著這份期待,學生就更感興趣投入到文本的閱讀中去。
(二)用在課中,加深閱讀體驗
1.課始先聲奪人
語文教材題材廣泛,涉及面廣,有些文本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因此,需要在學生接觸一個相對陌生人或事物之前,給一個簡單的介紹。這樣,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如人教版第五冊《孔子拜師》一課,孔子,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物,雖對后世影響非常大,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相對陌生的。我就利用課后“資料袋”——孔子的介紹導入。
這樣,上課伊始學生對孔子就有了大概了解,尤其是講到孔子受到后人的尊敬,在國外的影響時,學生不由地心生佩服。奠定了這樣的基礎,學生在與文本對話時就有了情感基調,為更好感悟人物品質也起到了奠基作用。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導入時,教師不露痕跡地運用資料進行拓展教學往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課堂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課中直擊重點
在學生閱讀有些文本時, 尤其是重難點句子的品讀中,如果教師能巧妙地引入課后的“資料袋”,有時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如教人教版第七冊《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修改作文”這部分內容時,我在課堂上兩次出現(xiàn)“資料袋”——葉老為肖復興修改作文的原稿。同一個“資料袋”兩次出現(xiàn),背負著不同的使命:第一次出現(xiàn),是讓學生認識有哪些修改符號,可以在自己修改作文的時候加以運用;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學習了課文中對于“怎么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一句的修改后,再去找找類似的修改,既可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著作者肖復興的表述方法來表述另幾處修改,又可以通過這些細致的修改來感受葉老先生事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的品質。
一“袋”多用,不管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還是有不同的程度,都是為學生解決學習問題而服務的。讓學生有梯度地提升,“資料袋”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結課適度延伸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jīng)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币虼?,要引導學生進行后續(xù)的閱讀,而不少“資料袋”也理所應當?shù)爻袚鹩烧n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的橋梁作用。
如教人教版第五冊《奇怪的大石頭》一課時,我用上“資料袋”的內容進行結課延伸:李四光為我國的石油事業(yè)做出過巨大貢獻……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同學們可以去圖書館、網(wǎng)絡查找一些關于李四光的故事。古今中外像李四光這樣的科學家也有很多,他們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fā),把一本好書推薦給大家——《100個名人故事》。
從閱讀一篇課文起步,延伸到閱讀與其相關的一本書,一批書。像這樣閱讀拓展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從《丑小鴨》的學習到《安徒生童話》的閱讀;從《鳳辣子初見林黛玉》的學習到《紅樓夢》的閱讀;從《最后一頭戰(zhàn)象》到沈石溪系列動物小說的閱讀。“資料袋”好比是向學生打開了一扇門,門外,便是一片廣闊的語文學習天地。
(三)用在課后,提高語文素養(yǎng)
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顯得尤其重要。課文后的這些“資料袋”對學生搜集、整理資料起到示范作用。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整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收集、自主探究的過程。學生那些豐富多彩的、個性化資料袋可以成為一個繽紛的展臺,讓孩子們在展示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體驗成功。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教材只是個例子”,透過教材中的“資料袋”這個例子,我們既可以“拿來主義”,直接使用,并且進行巧妙地利用;又可以“學習主義”,學它的形式、學它的內容、學它的呈現(xiàn)方式,豐富更多的“資料袋”。因此,只要我們教師認真對待,這些“資料袋”將會為小學語文課程“錦上添花”。
(作者單位:浙江省江山市城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