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中“涵”類詞群的文化解讀
程碧英
(四川文理學院科技處,四川達州635000)
摘要:《朱子語類》是朱熹與其弟子講學問答的語錄匯編,集中反映了宋儒話語體系中治學問道和心性修養(yǎng)兩大主題,也匯集了眾多獨具特色的理學語詞。其中,“涵”類詞群最能典型表達宋儒居敬以持守心性、涵泳以窮理致知、體認以躬身踐履的文化心理。同時,解讀《朱子語類》中的“涵”類詞群,有助于后學增強經(jīng)典意識、完善實踐品格、提升人文境界,以實現(xiàn)“涵”類詞群強大的現(xiàn)實文化價值。
關(guān)鍵詞:《朱子語類》;“涵”類詞;文化心理;文化價值
作者簡介:程碧英(1972—),女,四川鄰水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漢語詞匯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H131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15-08-12
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
一、《朱子語類》“涵”類詞群釋義
《朱子語類》是朱熹與其弟子講學問答的語錄匯編,匯集了眾多獨具語料特色的理學詞匯,涉及心性涵養(yǎng)、義理學問、道德操持等語義領(lǐng)域。其中,“涵”類詞群最能體現(xiàn)以朱熹為代表的宋儒話語體系中的治學問道和心性修養(yǎng)兩大主題。在《朱子語類》中,“涵”與動詞語素“味”、“養(yǎng)”、“泳”等組合,構(gòu)成了“涵味”、“涵養(yǎng)”、“涵泳”等詞。除此外,在記錄宋儒講學及論著的其他語言材料中,還可見由“涵”語素構(gòu)成的“涵蓄”、“涵暢”、“涵濡”、“涵咀”等詞。下面對《朱子語類》“涵”類詞臚列釋義:
(1)太凡義理積得多后,貫通了,自然見效。……不然,讀得這一件,卻將來排湊做,韓昌黎論為文,便也要讀書涵味多后,自然好。端蒙。(卷九)
(2)讀《詩》之法,只是熟讀涵味,自然和氣從胸中流出,其妙處不可得而言。僩。(卷八0)
常和本原、心性、性情類詞搭配,主要指涵泳心性,修養(yǎng)性情。如:
(3)涵養(yǎng)中自有窮理工夫,窮其所養(yǎng)之理;窮理中自有涵養(yǎng)工夫,養(yǎng)其所窮之理,兩項都不相離。(卷九)
(4)學者須敬守此心,不可急迫,當栽培深厚。栽,只如種得一物在此。但涵養(yǎng)持守之功繼繼不已,是謂栽培深厚。(卷一二)
(5)如其窄狹,則當涵泳廣大氣象;頹惰,則當涵泳振作氣象。(卷八)
(6)《論語》一日只看一段,大故明白底,則看兩段。須是專一,自早至夜,雖不讀,亦當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卻把來商量。但一日積一段,日日如此,年歲間自是里面通貫,道理分明。(卷一九)
按:“涵”,《說文解字·水部》“涵,水澤多也”;揚雄《方言》“南楚謂沉為涵”;《廣韻·覃韻》“涵,涵泳”;《字匯·水部》“涵,沉浸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水部》“涵,所受潤澤多也”??梢?,“涵”乃沉潛、沉浸義。在語義發(fā)展過程中,“涵”類詞圍繞“涵”語素“沉潛”義而展開引申,語義領(lǐng)域逐漸拓展。如南朝宋謝靈運《撰征賦》“羨輕魵之涵泳,觀翔鷗之落啄”中,“涵泳”一詞用為本義,指輕魵潛游水中;唐韓愈《禘祫議》“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澤”中,“涵泳”引申為“浸潤”、“沐浴”義,詞義對象逐漸虛化。而在以《朱子語類》為代表的宋儒話語體系中,“涵泳”一詞更是具有方法論意義,成為了宋儒高揚的一種讀書之法,并深深影響后世儒者的治學論道活動??梢?,在宋儒話語體系中,“涵”表達的是一種深入其中、沉浸其中的修為方式。
又,見于《朱子語類》中的“涵味”、“涵養(yǎng)”、“涵泳”等詞在宋儒語料中亦多見,如:
(7)未知涵味其中者,誰是元翁得正傳。(宋董嗣杲《題濂溪書院》詩)
(8)朱子曰:“《論語》一日只看一段,大致明白底看兩段,須是專一。自早至莫,夜雖不讀,亦當涵味,常在胸次。”(宋真徳秀《西山讀書記》卷二四)
(9)學者須是潛心積慮,優(yōu)游涵養(yǎng),使之自得。(《二程遺書》卷一五)
(10)致知格物,孔顏學問從茲出。圣言句句皆真實。涵養(yǎng)功深,將見自家得。(宋沈瀛《醉落魄》詞)
(11)要見圣人,無如《論》、《孟》為要。《論》、《孟》二書于學者大足,只是須涵泳。(宋張載《張子全書》卷六)
(12)又須讀書,涵泳義理,以灌溉滋養(yǎng)之。不爾,便枯燥入空門去。(宋陳埴《木鐘集》卷一0)
可見,“涵”類詞群中的“涵味”、“涵養(yǎng)”、“涵泳”乃至“涵蓄”、“涵暢”、“涵濡”、“涵咀”等詞,是宋儒對義理學問深入感知的表達,為一組近義詞。它們通過共同的表義語素“涵”表達了沉浸其中、深入其內(nèi)的行為狀態(tài)或方式;同時,詞義表達上又各有側(cè)重,其后一語素義便是整個詞義表達的區(qū)別所在。
二、“涵”類詞群與宋儒文化心理表達
《朱子語類》“涵”類詞是朱熹治學論道行為的表達,更是宋儒文化心理的真實體現(xiàn)。《宋史》卷四二九《朱熹列傳》就朱熹為學進行過如此評論:“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嘗謂圣賢道統(tǒng)之傳散在方冊,圣經(jīng)之旨不明,而道統(tǒng)之傳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窮圣賢之經(jīng)訓?!盵1]其實,不僅朱熹如此,宋代士大夫都有著面對儒術(shù)衰退的深深憂慮,朱漢民《宋儒身心之學的雙重關(guān)懷》一文中談到:“宋儒面臨社會關(guān)切、個體安頓如何統(tǒng)一的難題,故而其身心之學包含著道德修養(yǎng)與個體生存雙重涵義。宋代士大夫努力將個體身心與性理連接,是為了化解必然面臨的社會關(guān)懷與個體安頓、憂患意識與從容安樂的矛盾,最終達到憂樂圓融之境?!盵2]這樣一來,宋儒治學便有著強烈的主體生命自覺,其文化心理表達通過“居敬”、“涵泳”、“體認”三個治學問道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又互動關(guān)聯(lián)。
“敬”乃恭敬,敬肅義。《說文解字·茍部》:“敬,肅也?!薄队衿て埐俊罚骸熬?,恭也?!薄兑住だぁ罚骸熬泳匆灾眱?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徳不孤。”唐孔穎達疏:“內(nèi)謂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內(nèi)?!痹凇吨熳诱Z類》文本中,有“居敬”、“主敬”、“持敬”之說,是涵養(yǎng)心性與修持德行的重要術(shù)語。“居”、“主”、“持”是一組同義表達,皆有持守義?!吨熳诱Z類》卷九:“所謂持守者,人不能不牽于物欲,才覺得,便收將來?!痹偃纾?/p>
(1)學者工夫,唯在居敬、窮理二事。此二事互相發(fā)。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卷九)
(2)所謂功夫者,不過居敬窮理以修身也。由求只是這些功夫未到此田地,不若顏子,故夫子所以知其未仁。銖。(卷二八)
(3)主敬、窮理雖二端,其實一本。(卷九)
(4)只如主敬、窮理,不可偏廢。這兩件事,如踏一物一般,踏著這頭,那頭便動。如行歩,左足起,右足自來。(卷一一九)
(5)持敬是窮理之本;窮得理明,又是養(yǎng)心之助。夔孫。(卷九)
(6)然持敬行恕,便自能克己;克己,便自能持敬行恕,亦不必大段分別。時舉。(卷四二)
國學大師錢穆指出:“五代離亂,迄于宋,隱士道流之風益甚。故自宋言之,當時所謂學術(shù)思想者,惟道院而已耳,惟禪林而已耳。蓋儒術(shù)衰歇,自晚漢而已然。雖以傳統(tǒng)尊嚴,制科所在,注疏詞章,僅為利祿。粗足語夫?qū)W問之真者,轉(zhuǎn)在彼而不在此也。惟長生久視之術(shù),既渺茫而莫驗,涅槃出世之教,亦厭倦而思返,乃追尋之于孔孟六經(jīng),重振淑世之化,陰襲道院、禪林之緒余,而開新儒學之機運者,則所謂宋明理學是也。”[3]這樣一來,宋儒窮理致知便有著深遠的重振儒術(shù)的使命。
朱熹早年廣涉博學,《朱子語類》記述其為學功夫時說,“某舊時亦要無所不學,禪、道、文章、楚辭、詩、兵法,事事要學,出入時無數(shù)文字,事事有兩冊”。[4]朱熹對經(jīng)典的廣泛涉獵和精研細琢,“思索義理,涵養(yǎng)本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虛心涵泳”讀書法?!吨熳诱Z類》卷一二一“所謂‘涵泳’者,只是子細讀書之異名”,體現(xiàn)在其講學中的“涵味”、“涵養(yǎng)”、“涵泳”之道。朱熹強調(diào)在持守心性的基礎(chǔ)上,深入體會義理,反復感悟玩索。同時,有了操存涵養(yǎng)之功,進學窮理也就有了保障,誠如朱熹對程頤的推崇:“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p>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言:“在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禪宗注重內(nèi)心直覺體驗的思維方式不僅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也影響到了理學家的心性修養(yǎng)。……事實上,在人生境界和修養(yǎng)工夫方面,如何改造吸收佛老莊禪的生存智慧和心性修養(yǎng)工夫,作為儒者提高心性修養(yǎng)的方法,一直是理學家所關(guān)心的問題?!盵5]在這個問題上,朱熹提出了“切己體認”之道?!吨熳诱Z類》匯集了“體”類詞群中的“體當”、“體察”、“體會”、“體究”、“體看”、“體認”、“體貼”、“體驗”等詞,表示對義理學問要切身體察,進而加以驗證,方能融匯貫通,從而實現(xiàn)對義理的涵泳和審美境界的提升。如:
(1)今請歸家正襟危坐,取《大學》《論語》《中庸》《孟子》,逐句逐字分曉精切,求圣賢之意,切己體察,著己踐履,虛心體究。(卷一二一)
(2)每日讀書,只是讀過了,便不知將此心去體會,所以說得來如此疏。僩。(卷一一四)
(3)蓋此理直是難言,若立下一個定說,便該括不盡。且只于自家身分上體究,久之自然通達。謨。(卷二0)
(4)讀書,須要將圣賢言語體之于身。如“克己復禮”與“出門如見大賓”,須就自家身上體看我實能克己與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始有益。時舉。(卷四二)
(5)不可只把做面前物事看了,須是向自身上體認教分明。如道家存想,有所謂龍虎,亦是就身上存想。士毅。(卷八)
(6)讀書須是以自家之心體驗圣人之心。少間體驗得熟,自家之心便是圣人之心。義剛。(卷一二0)
從以上討論不難看出,“涵泳”之法是朱熹探討理義大本和切己體認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朱熹還就學問之道中的居敬持守、涵泳體認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進行了完整論述,《朱子語類》卷一二言:“學者須敬守此心,不可急迫,當栽培深厚。栽,只如種得一物在此。但涵養(yǎng)持守之功繼繼不已,是謂栽培深厚。如此而優(yōu)游涵泳于其間,則浹洽而有以自得矣?!?/p>
三、《朱子語類》“涵”類詞群的文化價值
郭學信《試論宋儒人文性格的時代特征》一文中指出:“受時代變遷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宋儒的人文性格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質(zhì)。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仕以行道’、以天下為己任的理想與豪情,嚴格的道德自律精神,深沉、濃重的憂患意識,參禪悟道、爭相趨禪之風尚,從一定意義上講,都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密切相聯(lián)。宋儒人文性格之形成與涵養(yǎng),涵攝了個人自身和與之相應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多重因素?!盵6]因此,解讀《朱子語類》“涵”類詞群,需在通過宋儒人文情懷的追求習得其讀書治學之道,以指導后學增強經(jīng)典意識、完善實踐品格、提升人文境界,以實現(xiàn)“涵”類詞群強大的現(xiàn)實文化價值。
一直以來,學界將朱子讀書法奉為經(jīng)典,尤其是其“虛心涵泳”之法,曹海東《朱熹的“涵泳”論》一文中說:“‘涵泳’是朱熹經(jīng)典解釋理論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朱熹十分推崇的一種經(jīng)典解讀方法。作為一種解讀方法,它要求讀者在虛靜凝定、灑落無羈、洞徹無蔽的精神狀態(tài)下,全身心地沉潛于經(jīng)典文本之中,反復感知,以整體直覺來深入體味和領(lǐng)悟其意義?!盵7]其實,宋儒煞費苦心地提倡讀書進學中的“涵泳”之道,其語義背景源于宋儒對當時學風的深入觀察與敏銳思考,他們直擊學者為學之弊,痛斥懈怠不實之風。因此,在傳承國學文化的今天,誦讀經(jīng)典關(guān)鍵在于掌握問津之道和進學之法,在親近經(jīng)典中走進汪洋浩瀚的文化世界,在傳承經(jīng)典中實踐當代學人的責任。
據(jù)《朱子語類》卷九記載,朱熹曾就經(jīng)典學習進行過生動比喻:“人之為學,如今雨下相似:雨既下后,到處濕潤,其氣易得蒸郁。才略晴,被日頭略照,又蒸得雨來。前日亢旱時,只緣久無雨下,四面干枯;縱有些少,都滋潤不得,故更不能蒸郁得成。人之于義理,若見得后,又有涵養(yǎng)底工夫,日日在這里面,便意思自好,理義也容易得見,正如雨蒸郁得成后底意思。若是都不去用力者,日間只恁悠悠,都不曾有涵養(yǎng)工夫。設或理會得些小道理,也滋潤他不得,少間私欲起來,又間斷去,正如亢旱不能得雨相似也?!边@表明,在進學過程中,涵養(yǎng)體認分外重要。涵味涵養(yǎng)涵泳,既是一種深入其中的方式,也是一種具體實踐的描述。完善為學實踐品格,既可以擺脫坐而論道游學無垠的空疏,也是涵泳學問切己體認的最好證明。
付長珍《宋儒境界理論意義的界限》一文中指出:“宋儒在承續(xù)儒學傳統(tǒng)的同時,吸收佛道理論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建構(gòu)起精致化、系統(tǒng)化的境界理論,完成了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轉(zhuǎn)型。它構(gòu)成了儒家境界說的一個高峰?!盵8]確切地說,圍繞宋儒針對理欲之辯、群己之分、天人之別等所構(gòu)建的人文境界,對今人人文境界構(gòu)建和人文品格提升具有重要參照。如何認識這個身處其中的世界,如何在文化傳承中塑造理想人格,如何實現(xiàn)人生的現(xiàn)實價值,都是可以通過涵養(yǎng)學問實現(xiàn)的。
正如王金風《宋儒經(jīng)典詮釋中對事實與價值關(guān)系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宋儒普遍不主張求索學問于訓詁之間,認為對價值性的義理追求高于事實性的訓詁研究,經(jīng)籍的存在和學者讀經(jīng)都是為了重新獲得價值性的‘道’或‘理’,通過經(jīng)典求道知理已經(jīng)成為宋儒普遍的意識?!盵9]走過歷史,通過經(jīng)典求道知理也是今人一項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動。如何更好地親近文本,從經(jīng)典傳承中涵泳性情,啟迪新知,提升人文境界等成了我們應該思考的話題?!吨熳诱Z類》“涵”類詞群所提倡的沉潛其中,深入其內(nèi)的方式,更是告訴今人在喧囂中遠卻浮華,靜下心來,走進經(jīng)典文化中獲取營養(yǎng),以更好地建設書香家園和書香社會。
參考文獻:
[1] (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12769.
[2] 朱漢民.宋儒身心之學的雙重關(guān)懷[J].中國哲學史,2011(3):57.
[3] 錢穆.國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93.
[4]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2620.
[5]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6:268.
[6] 郭學信.試論宋儒人文性格的時代特征[J].孔子研究,2003(2):92.
[7] 曹海東.朱熹的“涵泳”論[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4):6.
[8] 付長珍.宋儒境界理論意義的界限[J].江蘇社會科學,2003(4):63.
[9] 王金風.宋儒經(jīng)典詮釋中對事實與價值關(guān)系的思考[J].哲學動態(tài),2014(7):51.
[責任編輯范藻]
Culture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Related to "Han" inAnalectsofZhuzi
CHENG Biy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AnalectsofZhuziis a book of quotation collection when questioning and answering between Zhu Xi and his disciples, which focus on the two subjects about how to do scholarship and how to be cultured, and in which a lot of unique Confucianism words are collected. Namely, the words related to "han" (涵) most typically express such culture psychology as "keep good temper by respectfulness", "know the truth by devotion" and "recognize by practice". Besid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s group is helpful for the successors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classics, to perfect the characters and to heighten the humanity so that the culture value of the words become true.
Key words:AnalectsofZhuzi; words related to "han"; culture psychology; culture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