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

2015-04-11 10:48:51常春雨王延波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天人合一儒家文化

常春雨,王延波

(太原科技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

常春雨,王延波

(太原科技大學,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為了實現(xiàn)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人類無節(jié)制地向自然索要資源,這種行為已經(jīng)嚴重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智慧,形成了人與物是一個世界的世界觀,“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超越于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文章從實現(xiàn)人與自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天人合一”理念、“以時禁發(fā)”的休養(yǎng)生息途徑,以及“民胞物與”的和生境界三者有機統(tǒng)一的視角出發(fā)對中國儒家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進行闡釋。

[關鍵詞]儒家文化;生態(tài)智慧;天人合一;以時禁發(fā);民胞物與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1.028

“生態(tài)”一詞,古已有之,多是形容人的美好姿態(tài)或物的生動意態(tài),而現(xiàn)代“生態(tài)”的含義卻與之相距甚遠。我們現(xiàn)如今所謂的“生態(tài)”,更多的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或生活狀態(tài),以及他們之間和他們與其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態(tài)文明、生態(tài)倫理、生態(tài)體驗等概念都是在“生態(tài)”的現(xiàn)代含義的基礎上生發(fā)的,本文所論生態(tài)智慧之“生態(tài)”亦是在此意義上言說的。

伴隨著工業(yè)革命和科技革命的進程,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能力的增強給人們帶來的不是對自然的感恩,不是對自己生活的滿足,而是更難填的欲壑。在欲望的驅(qū)使下,人類更瘋狂地向自然界攫取著,從而導致自然界內(nèi)部系統(tǒng)紊亂、人與自然的關系緊張、自然反噬著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明”,使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tài)危機”。面對危機,人類開始“心慌”,開始反思,極盡所能地尋找可以解決危機之對策。

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智慧,從中我們可以窺視自然的無私奉獻,知曉人們的知足常樂,看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為此,本文擬從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來尋覓解決當前生態(tài)危機的良策,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一、“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

“天人合一”的思想貫穿著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始終,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疤烊撕弦弧敝疤臁保诠糯兄S富的內(nèi)涵,馮友蘭先生將其概括為五義:物質(zhì)之天,主宰之天,運命之天,自然之天,義理之天[1]。既然本文之主題是談論生態(tài)智慧,那么物質(zhì)之天、自然之天理所當然就是重點,但這也并不意味著義理之天就應該排斥在外。相反,義理之天在規(guī)范人們處理其與自然的關系時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孔子在談“自然之天”(自然之天也就是大自然)時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296(論語·陽貨篇)自然不曾說話,春夏秋冬按其自然規(guī)律自然而然地運行,萬物按其內(nèi)在機理而“元亨利貞”。這里的自然是純粹的自然,沒有摻雜任何人的行為;這里的自然是充滿“生”意的自然,是為人類提供各種所需的自然。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生”不僅僅是自然意義上的“生”,而且還是道德意義上的“生”?!吨芤住は缔o傳》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的這種博愛之“生”是人應該效法的,其在人類社會中的表現(xiàn)就是“仁”。而“仁”正是“義理之天”的主要內(nèi)容?!叭省痹诳鬃拥乃枷胫懈嗟氖侵溉伺c人之間的關系;但在孟子的思想中,“仁”的范圍得以擴大,“仁”的論證得以獲得內(nèi)在化和“形而上”的根據(jù)。孟子認為,仁義內(nèi)在于人心?!皭烹[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盵3]218(孟子·告子上)“我固有”之“仁”是秉天之“誠”而得的,人可以通過“盡心”進而“知性”進而“知天”,從而完成“天人合一”的貫通。

如果說孟子之“天”是義理之天,那么荀子之天則彰顯了天的自然意義。“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4]308-309荀子還提出“?!边@個概念,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人只有按著這個“?!鞭k事才會“吉”。荀子雖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這個不是大多數(shù)人所誤解的“天人相分”,它被提出的目的是告誡人們:天有天的職分,人有人的職分,人不能仰仗自己的能動性去僭越人分外之事。盡管如此,人不是“天”外之人,人可以與“天”相參,天人相參是“天人合一”的應有之義。

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的“天”是含混的原始的統(tǒng)一(自然之天與義理之天),孟子側重于義理之天,而荀子則側重于自然之天。義理之天的“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和萬物皆由天所生,是平等的,人應由“仁”而“仁民愛物”,“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盵3]281(孟子·盡心上)這是孔子“忠恕”思想推于自然的必然結果。董仲舒進一步詮釋了“仁民而愛物”,“質(zhì)于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將道德關懷的對象擴展到了自然界。自然之天的“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和自然各有各的職責,人要遵循自然的規(guī)律,人不是道德地對待自然,而是理性地對待自然。在理性地對待自然這一方面存在一個問題,即如果人不能理性地對待自然,任由人的欲望泛濫,那么人就需要外在的規(guī)范來節(jié)制人的欲望、約束人的行為。荀子就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禮”,認為禮至矣,禮不僅規(guī)范人的行為,而且其本身就是自然、天然之“理”?!疤斓匾院?,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節(jié),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不亂,貳之則喪也?!?《荀子·禮論篇》)

由此可知,中國古代儒家的思維方式是“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人和萬物一樣,都是由天而來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人是世界中的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統(tǒng)一的而不是對立的,其世界觀是一個世界的世界觀,其進路是綜合的進路。與之相對應的是西方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西方人一開始就把自己與自己所在的世界分別開來,以“主體”的姿態(tài)來審視己之外的客觀世界,并追問世界從哪里來。尤其在近代,這種思維方式愈演愈烈,演變成“人類中心主義”,“把人看成是自然界進化的目的,看成是自然界中最高貴的東西。自然界中的一切看成為人而存在,供人隨意驅(qū)使與利用,按人的主觀需要安排宇宙?!盵5]“人類中心主義”認為:“自然界為人的理性所安排,成為一個僵死的、被動的、無意義的、物理化的機械世界,擁有理性能力的人類,凌駕其上,對其隨意驅(qū)使和利用。”[5]這種主客二分觀將人看成目的的思維方式使人與自然處于對立之中,其世界觀是兩個世界的世界觀,其進路是分析的進路。在“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中,人很“謙遜”,將自己看得很低;而在“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中,人很“傲慢”,將自己看成主人,看成目的。在維護生態(tài)平衡、化解生態(tài)危機方面,“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無疑比“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更具優(yōu)越性。需要說明的是,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并不是人們能動地、自覺地“保護”自然,而是由于人們在征服自然能力條件有限基礎上對自然界的積極順應態(tài)度,當代生態(tài)所需要的“天人合一”是在人們過度開發(fā)和征服自然引發(fā)一系列生態(tài)危機之后的積極反思性保護行為。即便如此,古代儒家“天人合一”智慧的價值不容抹殺。

二、“以時禁發(fā)”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

中國古代儒家所處的社會是農(nóng)業(yè)社會,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這決定了其“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進而決定了人們采取“以時禁發(fā)”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

孔子在《論語·學而篇》中說道:“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2]5治理好一個國家,“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三者皆不可偏廢。所謂“使民以時”,就是讓百姓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違背時令,不在生長的季節(jié)收獲,否則資源就會枯竭。這里的“節(jié)用”,既可指人們生活方式的簡潔、樸素,又可指人們對待自然資源的態(tài)度?!肮?jié)用”不是禁止人們從自然界獲取其所需的生產(chǎn)資料和生活資料,而是說人們不能過度地向自然“搜刮”。《論語·述而篇》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綱是指網(wǎng)上的總繩,宿是指歸宿在鳥巢的鳥。整句話是說,孔子用魚竿釣魚,但不用大繩拉網(wǎng)捕魚;用箭射鳥,但不會搗鳥窩??鬃酉敫嬲]人:向自然界索取要有度,要給自然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否則人將會把自己推向萬劫不復之地?!吨芤渍x》比卦第五爻的爻辭是“九五:顯比。王用三驅(qū),失前禽。邑人不誡,吉”[6]。王弼對“王用三驅(qū)”的解釋為“夫三驅(qū)之禮,禽逆來趣己則舍之,背己而走則射之”?!叭?qū)”通俗地說就是在打獵的時候網(wǎng)三面而留一面,對獵物不趕盡殺絕,使其有繁衍生息的機會,以致下次打獵的時候有獵可打。

孟子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以時”思想,孟子在謁見梁惠王時,提出了“以時禁發(fā)”的思想。他說:“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盵3]5(孟子·梁惠王上)順自然本有的規(guī)律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谷、魚鱉就不可勝食,材木就不可勝用,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也就有了保障,太平盛世也就開始了。

“以時”保護自然資源的思想在荀子那里得到了更加系統(tǒng)的闡述。他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薄巴跽咧ā搅?、澤梁以時禁、發(fā)而不稅?!盵4]165不僅如此,荀子還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節(jié)用”的思想,并觸及到了“節(jié)用”的人性依據(jù)和外在規(guī)范“禮”。荀子認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荀子·性惡篇)如果對自然資源“好”,且“順”其所好之欲,那么自然資源必將受到極大的破壞,為此“禮”起。禮是對人們欲望的節(jié)制,如果不節(jié)制人對物欲的追求,不遏制人的貪婪之心,自然的供給與人的需求的矛盾還將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禮之節(jié)欲的標準是“義”,荀子說:“夫義者,內(nèi)節(jié)于人而外節(jié)于萬物者也,上安于王而下調(diào)于民者也,內(nèi)外上下節(jié)者,義之情?!?荀子·強國篇)除此之外,《禮記》對“以時禁發(fā)”的思想亦有闡述。根據(jù)《禮記·月令》的記載,每年的春季,當草木繁茂生長之時,要求人們“祀山林川澤,犧牲無用牝。禁止伐木,無覆巢,無殺孩蟲胎夭飛鳥”;“無竭川澤,無漉陂地,無焚山林”?!抖Y記·王制》:“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圍,諸侯不掩群?!?/p>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以時禁發(fā)”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比比皆是,主要表現(xiàn)為“以時”和“節(jié)用”兩個方面?!耙詴r”主要是給自然時間,讓自然自己調(diào)節(jié)自己、修養(yǎng)自己;“節(jié)用”主要是人自己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不濫用、不浪費自然資源。這種政策在現(xiàn)時代無疑仍具有重要價值。人們?nèi)绻肮?jié)用”,不過度地開采煤炭、石油,那么現(xiàn)如今的“溫室效應”、酸雨危害不致如此嚴重;如果不過度開采地下水,那么就不會出現(xiàn)地陷和海水倒灌的現(xiàn)象,等等。這種政策古人尚且把它納入“王者之法”“王者之制”,現(xiàn)在的人為何卻不能置之同樣的高度?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是人們存在的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沒有了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人也將不復存在,那么現(xiàn)在人所追求的一切亦只不過是“浮云”而已,他們的行為無異把本末倒置。所以,我們要借鑒古人的智慧,把“以時”和“節(jié)用”納入國家治理之中,并通過教育和宣傳,盡可能地使每一個國民都有所認識和覺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人和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人民的長期富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即“仁政王道”“和諧社會”。

三、“民胞物與”的和生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jīng)Q定了人們采取“以時禁發(fā)”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而“以時禁發(fā)”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施行,則可以帶來可能的“民胞物與”的和生境界,而“民胞物與”的和生境界又是“天人合一”的升華。

“民胞物與”,語出張載的《西銘》?!扒Q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7]張載將乾(天)坤(地)看成“我”的父母,這里的我并不是單獨的個體的小我,而是巋然屹立于天地間的“至誠至孝”的大我。人民百姓是我的同胞,天地萬物是我的朋友。在這里,物我的界限已經(jīng)被消解了,物被賦予了“人性”,人和萬物是平等的,對待萬物要像對待人那樣,戕害萬物就等于傷害自己的朋友。以如此的博愛之心和敬畏之神來對待自然,怎么可能出現(xiàn)現(xiàn)在所謂的生態(tài)危機?

“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意識,強調(diào)多元的和諧、異質(zhì)的協(xié)調(diào)與對立的消解,于有限中呈現(xiàn)無限,無限而又回歸有限,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圓融[8]。早在《國語》中,就有關于和的論述。《鄭語·史伯論西周必然滅亡》中提道“和生”,“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昂汀辈⒉皇峭锏暮唵蜗嗉樱遣煌镏g經(jīng)過矛盾沖突從而達到重生之“和”的過程。這個“和”包括方方面面,例如物與物的和諧、人與物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等等?!昂汀北旧砭桶吧钡暮x。如果人們不與自然實現(xiàn)“和”,那么就意味著人本身不能實現(xiàn)“生”;如果自然中物與物之間不能實現(xiàn)“和”,那么就意味著此物或彼物不能實現(xiàn)“生”。

所以,我們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平等的態(tài)度而不是主人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認識自然的規(guī)律并按其內(nèi)在規(guī)律利用自然,合理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爭取最終達到“仁者與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的和諧之境。只有“和”,才能“生”,也只有“和”,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和諧”二字亦是來源于傳統(tǒng)文化之“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亦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部分,而可持續(xù)發(fā)展亦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一部分。為此,我們需要“民胞物與”之和生境界的引領,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設生態(tài)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當前,我國依然是發(fā)展中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想謀發(fā)展,必然會向自然索要“資源”。西方工業(yè)化初期對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已使其自吞苦果,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對生態(tài)破壞的影響也日益顯現(xiàn)。在慘痛的教訓面前,我們決不能漠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給人類的警告,如全球變暖、臭氧層空洞、酸雨、霧霾等;我們決不能貪圖眼前的短期經(jīng)濟利益,卻要子孫后代付出更大的代價來償還今天我們對自然的欠債。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認真審視與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繼承和發(fā)揚,更是當前人們對“物”與“錢”的盲目極端崇拜下精神境界向自然的回歸。當“天人合一”“以時禁發(fā)”“民胞物與”等思想成為我們的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準則時,那么,我們所期待的“生態(tài)文明”“和諧社會”也定會盡早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5.

[2] 毛子水.論語今注今譯[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3] 孟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4] 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5] 趙梓博.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對生態(tài)文明的啟示[J].世紀橋.2011(11):38-40.

[6] 孔穎達.周易正義[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9:61.

[7] 張錫琛.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62.

[8] 鄭涵.中國的和文化意識[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14-10-26

[作者簡介]常春雨(1980-),女,山西大同人,太原科技大學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 王延波(1976-),男,山西長治人,太原科技大學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B222;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85(2015)01-0093-04

The Ecological Wisdom Contained in Confucian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Chang Chunyu, Wang Yanbo

(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It is the pursuit of moder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at drives human being to impose excessive demands on natural resources, which has already resulted in serious dangers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themselves. Yet, the Confucian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embodies rich ecological wisdom, and establishes the world outlook of human-matter unity and the thinking mode of "man-nature harmony", which far surpasses the thinking way of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in the West. In this article, the ecological intelligence implied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onfucian culture is expounded from the principle of "man-nature harmony" that is also defined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oth man and nature, the rehabilitation approach of "seasonal prohibi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c unity of the three realms, namely, "people people, and materialize materials" and natural life.

[Key words]Confucian culture;ecological wisdom;man-nature harmony;seasonal prohibition;people people and materialize materials

猜你喜歡
天人合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與盈余管理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二)
游覽中華大地,體會儒家文化(一)
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漢服形制研究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6
論太極拳拳義中的儒道思想
武術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8:46:33
淺析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美學之意境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3:56:30
“中國學派”動畫片的審美解讀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1:09:51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論工程管理中的“以人為本”
淺談傳統(tǒng)審美對當代藝術的影響
台北县| 五寨县| 大竹县| 容城县| 沧源| 南充市| 麻城市| 丽水市| 边坝县| 南投市| 松阳县| 纳雍县| 搜索| 勃利县| 新郑市| 桃源县| 渭南市| 威宁| 永昌县| 麦盖提县| 榕江县| 龙门县| 泸溪县| 确山县| 鹤壁市| 辽宁省| 门源| 会泽县| 咸丰县| 大同县| 永善县| 密山市| 德格县| 辽源市| 渝北区| 五家渠市| 东阿县| 简阳市| 海原县| 施甸县| 弥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