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世 敏
(上饒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
明中期商人新論
——以商人傳記中鹽商與木商異同為切入點
張 世 敏
(上饒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以明中期的商人傳記作為文獻基礎,以鹽商與木商形象的異同分析作為切入點,可以對明代商人研究領域的一些觀點進行反思。明中期傳記中的鹽商與木商70%以上屬徽籍,記的作者絕大多數(shù)是徽籍文人與江浙文人,這說明在沿江這一空間范圍內(nèi),“無徽不成鎮(zhèn)”說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傳記中的鹽商與木商都少有義行,說明“以義為利”并非明代所有行業(yè)商人的普遍特征。鹽商與士人關系密切,木商不重視與士人交往,緣于鹽業(yè)由官府壟斷,與士人交往會帶來更可觀的利潤。商人基于求利的需要,其經(jīng)營的行業(yè)是否由官府壟斷,決定了商人與士人之間的親疏程度。
鹽商; 木商; 徽州; 商人傳記
商業(yè)的發(fā)展與商人社會地位的提升,使明中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zhuǎn)折點,已被學界普遍接受。相關領域?qū)W者在論及明代商人時,基于歷史文獻提出了獨到的觀點,諸如基于第一大商幫而提出的“無徽不成鎮(zhèn)”之說,“以義為利”、重士向?qū)W是明代商人的重要特征等。本文以筆者在明中期文集中搜集到的160篇商人傳記作為研究的文獻起點*具體篇目見筆者《明中期文人別集中商人傳記文獻研究》附錄二《明中期文集中商人傳記目錄》,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以商人傳記中的鹽商與木商形象異同進行比較研究作為切入點,對上述學界差不多達成共識的觀點進行反思,認為當今學界對于明代商人的認識,不乏真知灼見,但也存在可以進一步商榷之處。
明清徽商在鹽業(yè)、木業(yè)、典當業(yè)等行業(y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幾個行業(yè)又以盛產(chǎn)富商而聞名,因此,明清以來,“沿江區(qū)域向有‘無徽不成鎮(zhèn)’之諺”[1](P39)。在徽商研究領域?qū)W者的論著中,不少都會提到“無徽不成鎮(zhèn)”一說,且前面多未加“沿江區(qū)域”這一限定。那么,“無徽不成鎮(zhèn)”是否真實客觀地述說了徽商在當時的重要性呢?
明清之時,富商大賈多出自鹽業(yè)、典當業(yè)、木業(yè)等行業(yè),在這些行業(yè)中,徽商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徽州與江浙一帶。以鹽商為例,當時鹽商經(jīng)營鹽業(yè)大多需要前往食鹽主要集散地淮揚,淮揚鹽商中,以徽商為翹楚。萬歷《揚州府志》載,在揚州經(jīng)營的鹽商,“新都最,關以西、山右次之”[2](P6)。這類記載反映,從明代中期開始,淮揚的鹽商中,徽商的風頭最盛,山陜稍居其后。明清木商中,徽商地位同樣很高。《歙事閑譚》載:“徽多木商,販自川廣,集于江寧之上河,資本非巨萬不可?!盵3](P603-604)這些文字說明徽州木商遍布了南方從四川、湖廣到江南之地,而且資本雄厚。雍正《浙江通志》更是說:“當杉利盛時,歲不下十萬,以故戶鮮逋賦,然必仰給于徽人之拼本盈,而吳下之行貨勿滯也?!盵4](P181)徽州木商的資本力量大到足以影響浙江一帶木材市場的行情。浙江在編撰地方志時,沒有為徽商夸飾的必要,因而其中的描述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張海鵬在《徽商研究》一書中論道:“木材貿(mào)易作為徽州商幫的四大支柱行業(yè)之一,發(fā)展最早,而衰落最遲,由此可知它在徽州商幫中的地位和作用何等重要?!盵5](P257)至于典當商人,當時民間則有“無徽不典”之說。
以上文獻證明,徽商在鹽業(yè)、典當業(yè)、木業(yè)中確實占據(jù)了重要地位,但其影響力主要限定在江浙之內(nèi)。那么,明代中期的商人傳記能夠印證上述觀點嗎?筆者搜集到的160篇商人傳記,其中可以確定傳主經(jīng)營行業(yè)的傳記,共有23篇的傳主或傳主之夫是鹽商,而鹽商傳主絕大多數(shù)為徽籍,資本雄厚的鹽商傳主幾乎都是徽籍。23篇鹽商傳記,分別是茅坤《黃烈婦傳》、汪道昆《沈文楨傳》《朱介夫傳》《許長公傳》《程長公傳》《潘汀州傳》《松山翁傳》《吳汝拙傳》《海陽長者程惟清傳》《吳伯舉傳》《世叔十一府君傳》《再從叔十六府君傳》、李夢陽《貞義公傳》、沈煉《金處士傳》、王世貞《許長公傳》、歸有光《歸氏二孝子傳》、宋儀望《仲玉翁傳》、方弘靜《吳季君傳》、耿定向《儒賈傳》、吳子玉《程次公傳》《程賢孝母傳》《韋庵記》、鄭若庸《味菜記》。這23篇鹽商傳記中,只有5篇的傳主不是徽籍,分別是《沈文楨傳》《松山翁傳》《貞義公傳》《歸氏二孝子傳》《仲玉翁傳》,傳主為徽籍的18篇,比例高達78.3%。
木商傳主絕大多數(shù)亦為徽籍。160篇商人傳記傳主為木商的共7篇,分別是金瑤《紀祁門李征君代償事》《百灘汪翁傳》《東泉金傳士傳》、汪道昆《沈文楨傳》、毛伯溫《賈尚德傳》、吳子玉《存六公傳》《吳樞傳》。7位傳主有5位是徽籍商人,惟《賈尚德傳》的傳主為陜西籍,《沈文楨傳》傳主為浙江四明人。木商傳主中,徽籍商人比例高達71.4%。
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商人傳記中傳主為鹽商與木商的徽商,比例高達80%左右,與當時其他文獻對于徽商的描述可相互印證,“無徽不成鎮(zhèn)”之諺,具有較大的合理性。如果再考慮到明中期的160篇商人傳記,傳主可以確定為徽籍的占99篇,比例高達61.9%,若將不能確定傳主籍貫的傳記考慮在內(nèi),比例還要更高。筆者所見,明中期共有50位商人傳記作家①,其中徽州5人,江浙地區(qū)30人,兩地作家占全國的比例為70%。也就是說,明中期商人傳記的傳主大多數(shù)都是徽籍商人,為徽籍商人作傳的絕大多數(shù)是徽籍文人或江浙地區(qū)的文人。因此,若以商人傳記作為衡量商人知名度的標準,徽州商人的影響力主要限于徽州與江浙地區(qū),這與前文中所提到的“沿江區(qū)域向有‘無徽不成鎮(zhèn)’之諺”合若符契。
總而言之,“無徽不成鎮(zhèn)”說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必須限定在“沿江區(qū)域”這個范圍內(nèi),若為了夸飾徽商的影響力,運用“無徽不成鎮(zhèn)”這一諺語時,有意地忽略了“沿江區(qū)域”這一空間范圍的限定,難免會產(chǎn)生偏見或誤差。
學界在論及中國古代商人時,往往將商人與儒家聯(lián)系起來,將其稱為儒商,受儒商概念的影響,今天的大多數(shù)學者往往將“義”作為古代商人的一大特征。例如,張海鵬在《徽商研究》一書中認為,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支配,徽商表現(xiàn)出了“以義為利”[4](P388)的特征。無可否認,這類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贾糯墨I,可知地方志中的商人傳記,包括鹽商與木商傳記,往往列于“孝友”與“義行”之中,與學界的觀點是相合的。
明代文集商人傳記中,絲帛商人、典當商人、以及經(jīng)營行業(yè)不明的商人,很多都有義舉。尤其是典當商人,到明代已把施行義舉提高到經(jīng)營理念的高度。金瑤《吳畏軒傳》中的傳主吳玠,將施行義舉與“市義”聯(lián)系了起來。不過,在肯定一些行業(yè)的商人多有義舉的前提下,我們也要看到,明代文集商人傳記中,傳主中的鹽商與木商絕少有義舉。以下將以文集中的商人傳記作為文獻依據(jù),分別論鹽商與木商少有義舉的特征。
(一)鹽商豪侈而少有義舉
中國古代的商人由于受到儒教、佛教、道教的影響,以及政治權力的逼迫與引導,到明代時,商人群體中多有善行與義舉之人。明代文集商人傳記中的鹽商,也有因宗教信仰而施行義舉者,如李夢陽《貞義公傳》中的傳主李忠:
任俠有氣人也,即小時而好解推衣食,衣食人。于是閭里人皆多處士公。處士公顧愈謹治生,日厚富有貲。郡中人用貲無問識不識,皆與次,于是郡中人亦無不多處士公。處士公載鹽過閭里,與閭里門斗鹽。及載菜,即又與閭里
①見筆者博士論文《明中期文人別集中商人傳記文獻研究》附錄一《明中期商人傳記作者小傳》。
菜。卒歲散鹽、菜數(shù)十車,于是閭里率歲不復購鹽、菜,而俗謂善人為佛,處士又治佛,號曰佛王忠。[6](P1262)
李忠散菜、鹽數(shù)十車給鄉(xiāng)鄰,以至鄉(xiāng)鄰不再需要購買鹽與菜,可以肯定與“處士治佛”之間有著密切關系。
與《貞義公傳》相仿的還有歸有光所撰《歸氏二孝子傳》,該傳傳主有高義之行。明中期的23篇鹽商傳記,除了這2篇之外,其他鹽商并無值得稱道的義行,甚至有些鹽商自認為只要沒有不義之行,就是值得向后人夸贊的了。金通在教育后代時如是說:“吾與汝母平生未嘗行一不義,以累若等,若等有不肖者,必毋曰我父母之遺殃也。”[7](P43)即使有義行,其層次也都比較低,具體表現(xiàn)為:鹽商一般只對和自己有親緣關系的人,才會施以義舉。在對與自己無親緣關系的人施以義舉時,往往帶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大多數(shù)鹽商只對有親緣關系之人施以義舉,表現(xiàn)出親親之義,徽州鹽商靠家族抱團經(jīng)營而獲得成功,正是以這種親親之義為基礎的。王世貞與汪道昆都為鹽商許鋏作有傳記,根據(jù)這兩篇傳記的記載,許鋏對與自己無親緣關系的人,沒有什么可以值得稱道的義舉,但對自己的兄弟卻謙讓且遷就,其季父之子“金既得志,遂誣長公嘗侵季貲。長公不辨,益割橐而授之。人或謂長公衷也,而奈何授之橐而自居辟。長公第謝曰:‘金辟我衷,幸諸君知之,而吾又何恡也。且不忍倍吾季,’則長公橐日損?!盵8](P363)根據(jù)傳記可知,鹽商通常施行的義舉,與親情之間有著密切關系,《許長公傳》《程長公傳》等傳記中俱有類似記載。
鹽商還會為了獲取政治權力而施行義舉。如歙縣鹽商潘惟和,汪道昆在其傳中記述道:“境內(nèi)數(shù)苦兵,編戶去籍者半,僅筑一城以守,縣治且頹。公自歙鳩工,橐出三百金為之改作,且移書諸子:‘若等輸’。”[9](P740)潘惟和的義行是出資修城,與一般賑濟窮困之人有很大的差別。鹽商通過施行義舉而獲取政治權力的主要目的是讓商業(yè)經(jīng)營更加地順利,對此,鹽商程豪說得特別清楚:“大啟木分榆社,與里中父老朝夕講宴。鄰有斗,直取片言解釋,不復煩有司。立義倉義塾,繕梁除道,日費橐中裝不惜?!彼耆菫榱恕百Z且什倍”[10](P396)這個目的服務的。顯然,鹽商通過施行義舉,進而接近士大夫與權力中心,只是為了使得商業(yè)經(jīng)營有更好的發(fā)展。
鹽商是商人中財力最為雄厚的一個群體,他們擁有雄厚的財力,卻吝于施以義舉,其最典型的群體特征就是肥于奉己,豪侈以自恣。鹽商豪侈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多買婢妾。朱介夫“嘗賈妾武林,不數(shù)月而生子,家人欲弗舉”[9](P613);宋仲玉“入蜀十余年,乃更多買妾婢,為終焉計”[11](P389);吳汝拙“居淮陽,內(nèi)一姬,下車而容有蹙,既知良家之自出,不欲列諸寵人,輒蕃車載歸,無問采矣”[9](P789)。鹽商廣納妾婢,最能夠反映他們肥以自奉的特征。吳汝拙在納妾時,因知其為良家,不欲列諸寵人,載歸而不問采禮,他這個舉動被傳記的作者作為義行書入傳中,以此可知鹽商之義確非高義。
鑒于鹽商豪侈以自奉,且少有義舉,故明清時期社會對于鹽商的評價普遍不高。清人朱軾曰:“凡商賈貿(mào)易,賤買貴賣,無過鹽斤。”[12](P727)很顯然,少有義行,肥于奉己的鹽商,難以得到文人的認同。
(二)木商同樣少有義舉
明代中期木商與鹽商一樣,也少有義行。7篇木商傳記中,其中有6篇雖記錄了木商有孝順父母、兄友弟恭之行,卻沒有木商賑濟不相識之人的記載。唯有《紀祁門李征君代償事》中有勉強可算義行之事的記錄:
李子曰:“家君(李征君)兄弟五人,而家君長,性孝友,疏財崇義,尤好振人之急。少年客句容,有社友洪姓者駕木過河下,稱欠榷木價,懇家君為貸譚主人五十金以去。及償期,主人索之急。家君躬造其木所,始知洪為人駕木。洪無木,得前金逐手快意費盡,錙銖不能償。家君不得已,懋遷已有代之償。家君原不滿百金,既償而句容之業(yè)遂廢,因而抵家。訪洪家,徒四壁立,室人大小皆歸怨,而鄉(xiāng)里多為家君持不平。內(nèi)有讎洪者,謂家君:“洪猶有基并舍,若鳴于官,尚可償原貸無缺?!奔揖阅钤唬骸笆家耘f識代之貸,既不能償,代之償。若復鳴于官,壞其家室,使無居,不以德賈讎乎,非算也。古人有言:‘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人牛。蹊者固無情,而奪者則又甚矣?!瘜幦素撐?,無我負人?!盵13](P534)
從該傳記載的木商僅有的義行來看,李征君替洪姓社友貸五十金,是因為上當受騙所致,非純?yōu)榱x也;償期已到,洪姓社友不能償所貸之錢,李征君代償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今天的擔保貸款,貸款人不能償還債務時,擔保人有償還債務的連帶責任,兩者之間的道理是一樣的。故代償非因義之故也;代償之后,李征君不愿鳴于官,有出于不愿使洪姓社友居無定所之義,但同時也有不愿“以德賈讎”的想法。因此,李征君代人償債,可以稱為義行,但與其他行業(yè)的商人主動施以義行相比,要遜色一些。
明代中期的商人傳記中,傳主為木商的只有7篇,以這7篇傳記中的傳主來代表明代中期木商群體,基本上還是符合抽樣原則的。從這7篇傳記可以看出,明代中期商人傳記中的木商大多是信奉“商職利”的商人,他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太重視與士大夫的結交,也很少有義行可書。雖然木商在明代沒有鹽商的名聲那么壞,但沒有高士化的商人,就連一般的義行也是少之又少。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集中的商人傳記,大多數(shù)都是收取潤筆費之后而撰寫的,難免會有諛墓之嫌。只要傳主有義行,作者都會用力夸飾傳主義行。在筆者所搜集到的160篇商人傳記中,絲帛商人、典當商人與其他行業(yè)的商人傳記,大多數(shù)傳記中都記述了傳主的義行。在典當商人傳記中,典當商人的渝行甚至被比做“薛公市義”[13](P595)。有諛墓之嫌的商人傳記所述傳主的義行,不一定都是可信的;相反,傳記中若沒有義行,則可據(jù)以認定傳主確無義行。明代文集中鹽商傳記與木商傳記中的傳主普遍少有義行,說明明代這兩個行業(yè)的商人生平之中確少義行可書。由此可以引發(fā)兩個方面的思考:第一,明代文集鹽商傳記與木商傳記80%左右的傳主是徽商,這兩個行業(yè)的傳主幾乎都少有義行,因此,“以義為利”是否是徽商的普遍特征,理應受到質(zhì)疑;第二,商人傳記中的典當商人、絲帛商人與其他行業(yè)的商人大多有義行,鹽商與木商少有義行,不同行業(yè)的商人在施行義舉之間反差巨大,其原因值得深思。
士商關系是商人人際關系中很重要的關系,從整體上來說,明代商人與士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了。不過,具體到不同行業(yè),士人與商人之間的關系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通過對明代中期文集中的160篇商人傳記進行考察,可知明中期與士人關系最為密切的商人是鹽商,木商則與士人之間的關系比較疏遠。
(一)重學喜與士大夫交的鹽商
張海鵬在論及徽州鹽商時如是說:“徽商在兩淮之能執(zhí)諸鹽商之牛耳,還因為占有文化優(yōu)勢。微商是一支以‘儒賈’為特征的商幫,他們雖是商人,但不少人又是文人,具有程度不同的文化知識和儒家的道德修養(yǎng)。”[4](P167)張海鵬所論的是徽州鹽商,但也可以反映出其他地區(qū)鹽商與士人之間的關系,只不過相對其他地區(qū)來說,徽州地區(qū)鹽商重學、喜與士大夫交表現(xiàn)得更加典型。
徽州休寧鹽商朱介夫“年十四,貫武林籍,補郡諸生……介夫故受《易》東越,乃得交東越士大夫,由是以好客特聞。諸士大夫畢至,即布衣來謁,一切周事之。甚者望介夫深,不啻外府”[9](P612-613)。歙縣鹽商許鋏“叔喜客,長公獨務為儉,佐客資。居常恂恂,即旅次,讀書不輟”[9](P635)。歙縣鹽商程長公“幼受儒術,矢將奮武,繩之學射,逾年業(yè)已當室。母太恭人嫠也,仲五年而孤。長公計守窮廬,兆頁仰且不給,寧去而賈,以紓家步”[9](P694)。歙縣潘恒和“初,公父處士命伯以儒,仲以賈。仲無祿早世,公不釋業(yè),代賈真州。家世用陶公,獨與時逐,或用鹽盬,或用木童布,或用質(zhì)劑,周游江淮吳越,務協(xié)地宜……雖托于賈人,而儒術益治,諸學士過真州者輒屏刀布相與挾策論文”[9](P739)。徽州程惟清“父息子四,叔則惟清。叔嘗為儒受經(jīng)矣。父命之曰:“潔爾!伯也、仲也賈,無如叔也才。而不遑儒,而其左右二昆,力賈以糊余口”[9](P800-801)。歙縣吳伯舉“少入成均,一再試不利,退而深念曰:‘古之有道者非征辟不行,乃今蓬首跣足以干有司,恥也?!灬尣┦繕I(yè),出藏書遍讀之,自《三墳》以及百家,獨觀大指,或當意,援筆數(shù)千言”[9](P808)。休寧金通“少博綜《墳》《典》,習為儒,弱冠喪父,遂棄去”[7](P43)。歙縣吳光升“在兄弟中最少而早慧,游太學亦有名,至鄉(xiāng)試則亦弗偶”[14](P237)。歙縣程豪賈于麻城,“有郭令者,嘗游王文成門,談良知學。子德悅而師之,為巍冠褒衣,趨繩視準,阛阓少年咸相目笑,子德益自喜。聞有從之游者,子德持麈高談,與相往復,彌日不較。阛阓少年復相詬曰:‘賈而欲贏,而迂言廢事,吾見其垂橐歸耳。’”[10](P395)休寧程元善“以簡重自居,言無阿撓,極意學經(jīng)書,屢試于有司不售”[15](P644)。徽州地區(qū)以外的鹽商亦重學,如宋儀望先祖仲玉公“早從中隱公受詩,已乃棄去”[11](P389)。
以上所列傳記中的文字,足以說明無論是徽州地區(qū),還是其他地區(qū)的鹽商,都有重學的傾向,其文化水平相對其他行業(yè)的商人來說要高。
(二)不重視與士人交往的木商
鹽商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程度,并與士大夫有交往,才能更好地獲利。木業(yè)在經(jīng)營過程中,砍伐、長途販運需要大量的人力。兩個行業(yè)一為知識密集,一為勞動力密集。因此,明代中期的木商相對“儒賈”鹽商來說,呈現(xiàn)出文化程度不高,不注重與士人交往的特征。明中期文集中7篇木商傳記的傳主,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紀祁門李征君代償事》中,傳主之子為祁門縣學諸生,但從傳中卻不能看出傳主有入學經(jīng)歷。[13](P534)《東泉金處士傳》中的傳主金處士初為木商,后為典當商人,是一位崇信“商職利”[13](P588)、無入學經(jīng)歷的商人。《賈尚德傳》傳主賈懷,“少年時事商販”[16](P321),傳記亦不載其中年或晚年有讀書之事?!洞媪珎鳌放c《吳樞傳》中的傳主亦是如此。唯有《百淮汪翁傳》之傳主汪慶,有過一段很短的入學經(jīng)歷,該傳載汪慶:“少有至性,家貧,入小學僅九閱月,余時事樵采給二親爨燎。晚伴諸兄顧齋封君宿。宿則質(zhì)以小學所聞,故雖不日就小學,而所得于小學與諸幼等。年弱冠從商。”[13](P574)這段文字說明了汪慶入小學僅九個月就因家貧而輟學,即使是輟學之后,跟著哥哥完成了小學階段的學業(yè),也僅粗通小學而已,對于經(jīng)學、史學、諸子百家等當不通曉,故金瑤對他的評價是“翁為人厚重而穎慧,雖未學而行誼默與儒合”。并在該傳傳末論道:“不日在小學,而能記姓名,與達者通書問”,“未講道與義,而行事多與道義合?!盵13](P576)金瑤對汪慶的評價,確證了汪慶只是粗通文字,對于經(jīng)史之義理全然不知。
與木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相對應的是,木商們不太重視與士大夫們交往,這與鹽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7篇木商傳記中,能夠發(fā)現(xiàn)木商與士大夫有交往的記錄并不多?!都o祁門李征君代償事》僅記李征君為洪姓社友代償五十金之事,不及其他?!栋贋┩粑虃鳌穫髦魍魬c“子北,國子生。孫某,國子生。孫曾輩,大半易世業(yè)從士。北兄圻與予三男諸生應南為兒女姻,又予家去翁家僅十里,而遙聞翁跡為詳”[13](P576)。雖然后代已完成了從商到儒的轉(zhuǎn)型,但該傳沒有記載汪慶與士大夫交往之事。《東泉金處士傳》傳主為金瑤之侄,傳主沒有記錄有傳主與士大夫交往的事跡?!顿Z尚德傳》傳主賈懷“生子四,長曰禎,生從貴,任吏目;次曰順,子宗周,俱為太學生;次曰顏,□(原文缺字)府典膳、引禮、舍人,生子二”[16](P321)。賈懷之子孫,多學儒而有職官者,但《賈尚德傳》中并無記錄賈懷與士大夫交往的蛛絲馬跡。
《存六公傳》與《吳樞公傳》兩篇傳記,與以上四篇傳記稍有不同,其中記錄傳主與士大夫的結交,《存六公傳》曰:
蓋讀金陵梁舍人文,而知存六公功達之質(zhì)行云。當其丐乳以乳同產(chǎn)子聰,則與郄鑒、元德秀何異也。聰長游學庭,公資助之。應試上金陵,則與俱。以好文喜士聞于里中。[15](P740)
此處所載存六公助兄弟之子游學庭,并陪同至金陵應試之事,當不可與商人與士大夫之間一般的結交活動等而論之。傳載存六公“以好文喜士聞于里中”,但未述傳主與士人交往細節(jié)?!秴菢泄珎鳌份d傳主吳樞“與余御史之尊人藍田公善”,然藍田公也是“貨木駔儈”,吳樞與藍田公之間,完全是商業(yè)上的合作關系。
明代鹽商喜與士大夫交往,而木商與士大夫交往不多,兩者之間存在差異的根源在于鹽業(yè)自古與官府關系密切。《明史·食貨志·鹽法》載:“煮海之利,歷代皆官領之。太祖之初,即立鹽法,置局設官,令商人販鬻,二十取一,以資軍餉?!盵17](P1931)在官府壟斷的行業(yè)中經(jīng)營,學習詩文,與士大夫形成親密關系,對于經(jīng)營來說至關重要。如鹽商程惟清,其父讓他棄儒幫助兄弟經(jīng)營鹽業(yè)時說道:“伯也、仲也賈,無如叔也才。而不遑儒,而其左右二昆,力賈以糊余口?!盵9](P800-801)可見有一定的學識,對于經(jīng)營鹽業(yè)來說,很有幫助。另《儒賈傳》的傳主程豪經(jīng)營鹽業(yè),在訓其子姓曰:“吾家世受什一,不事儒。自吾一染指而士庶親悅,賈且什倍,由是觀之,儒何負于賈哉!”[10](P396)程豪之言,說明業(yè)儒能夠讓士庶,尤其是士人親悅,進而可以收十倍之利。相反,木業(yè)在當時并未由官府壟斷,明中期的7篇木商傳記的傳主,只有1位有過入學經(jīng)歷,與士大夫之間也未能親密來往,但并不妨礙他們成為富有資財?shù)拇笊倘?。通過明代鹽商和木商與士大夫之間的不同關系,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規(guī)律,當經(jīng)營官府壟斷的行業(yè)時,適當?shù)靥岣呶幕摒B(yǎng),注重與士大夫之間的交往,對于商業(yè)經(jīng)營來說是完全必要的;反之,經(jīng)營的行業(yè)未被官府壟斷,商人與士大夫之間便難以形成親密的關系。
總而言之,以明中期的商人傳記作為文獻基礎,以鹽商與木商形象的異同分析作為切入點,可以對明代商人研究領域中“無徽不成鎮(zhèn)”說,義商、重士向?qū)W是否是商人的普遍特征等問題進行反思。從籍貫來看,明中期傳記中的鹽商與木商80%都屬徽籍,數(shù)據(jù)證明,明清關于鹽商與木商的文獻記載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無徽不成鎮(zhèn)”之說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必須限定在“沿江區(qū)域”這一空間范圍之內(nèi)。從義行來看,傳記中的鹽商與木商都少有義行,與同為傳記中的典當商人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差別。兩個重要行業(yè)的商人,都少有義行,說明明代商人是否如學界說,具有“以義為利”的義商特征,是值得商榷的。從與士大夫關系來看,鹽商與士大夫關系密切,木商不重視與士大夫交往,原因在于鹽業(yè)由官府壟斷,拉近與士大夫的關系能帶來更可觀的利潤;木業(yè)未被官府完全壟斷,又是勞動力密集行業(yè),故木商不會汲汲于與士人交往。商人基于求利的需要,其經(jīng)營的行業(yè)是否由官府壟斷,決定了商人與士人之間的親疏程度。
[1] 許承堯.民國歙縣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2] 廖道南.萬歷揚州府志[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3] 許承堯.歙事閑譚(下冊)[M].合肥:黃山書社,2001.
[4] 張海鵬,王廷元.明清徽商資料選編[M].合肥:黃山書社,1985.
[5] 張海鵬.徽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李夢陽.空同集[M].四庫全書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 沈煉.青霞集[M].四庫全書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王世貞.弇州四部稿[M].四庫全書本[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汪道昆.太函集[M].合肥:黃山書社,2004.
[10] 耿定向.耿定向先生別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Z].濟南:齊魯書社,1996.
[11] 宋儀望.華陽館別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Z].濟南:齊魯書社,1996.
[12] 魏源.皇朝經(jīng)世文編[M].魏源全集本[Z].長沙:岳麓書社,2004.
[13] 金瑤.太函集[M].金栗齋先生別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 方弘靜.素園存稿[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Z].濟南:齊魯書社,1996.
[15] 吳子玉.大鄣山人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Z].濟南:齊魯書社,1996.
[16] 毛伯溫.毛襄懋先生別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Z].濟南:齊魯書社,1996.
[17] 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責任編輯 邱忠善]
A New Study on the Businessmen of the Mid-Ming Period——from the angle of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alttraders and wood traders recorded in the businessman biographies
ZHANG Shi-mi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Based on the businessman biographies of the Mid-ming period, and taking th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alt traders and wood trader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article introspects some ideas in the studies of the businessmen of Ming Dynasty.80% above of the salt traders and wood traders of the native place is Huizhou,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biographic authors are literati from Huizhou and Jiangzhe, which indicates that “No Hui Native, No Town” sounds reliable along the coast. According to the biographies, there were few acts of righteousness, which means “to take righteousness as benefit” was not a general character for all the businessmen of Ming Dynasty. Salt traders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cholars, while wood traders seldom associated themselves with scholars. The reason is that salt trading was monopoliz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scholars would bring about great benefits. Thus, the degree of familiarity between businessmen and scholars was actually determined by the businessman’s need for benefit and by whether their trades were monopolized by the government.
salt traders; wood traders; Huizhou; businessman biographies
2015-05-07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ZGW1416)
張世敏(1982-),男,湖南邵東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明清文學思想史文獻研究。E-mail:zsmwzy@163.com
I207
A
1004-2237(2015)04-0074-06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