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檳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基礎部,安徽合肥,230001
?
自立軍大通首義始末與評析
章小檳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基礎部,安徽合肥,230001
根據(jù)史志資料,梳理了自立軍大通起義的經(jīng)過:維新人士秦力山等人以“討賊勤王”為名,率領自立軍前軍在皖江大通古鎮(zhèn)掀起了一場震駭清廷的史稱“大通自立軍起義”。自立軍以“勤王”相號召,矛頭直指掌握清朝實權的后黨頑固派,因事機泄露,匆忙舉事,加之康有為侵吞華僑捐款,兩湖方面起事時間一再延期,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只短短七天時間,便終告失敗。它的失敗標志著“勤王”改良之路已走到盡頭,促使改良派的分化和革命派的覺醒,完成了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從溫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向自下而上的武裝起義的過渡,為日后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教訓。
自立軍;大通;勤王;改良;革命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十五(公元1900年8月9日),在皖江古鎮(zhèn)大通爆發(fā)的自立軍“勤王”起義,是以清末著名政治活動家唐才常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在鄂湘皖贛沿江等地組織的反清武裝斗爭的首場舉義,這是一次聲勢浩大、影響頗為深遠的起義。本文根據(jù)史志資料,梳理這場舉義的經(jīng)過,評析它的深遠意義及影響。
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潛往海外,他們憤激于“后黨”的頑固不化,悲憫于光緒帝的有名無實。他們不甘失敗,“廣結志士,謀再起”[1]7。在這些結交的志士中,就有后來聯(lián)絡會黨在皖江古鎮(zhèn)大通等地掀起了一場“勤王”起義的唐才常、秦力山等人。
唐才常(1867-1900年),字黻丞,后改佛塵,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領袖,中國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早年入長沙岳麓書院就讀時便以治事、救世為急務,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后,積極響應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運動,在湖南興辦算學館,開辦時務學堂,倡導新學,創(chuàng)立《湘學報》和《湘報》,宣傳變法思想。由于帝后兩黨的矛盾,光緒皇帝積極推行的變法也隨著皇帝本人被囚禁和“六君子”被殺而歸于失敗。維新變法運動失敗后,唐才常經(jīng)由香港、南洋輾轉到達日本。在日期間,他謁晤了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等人,確立了“樹大節(jié),倡大難,行大改革”的政治抱負。1899年,唐才常與康有為、梁啟超欲謀武裝“勤王”,商定康有為在海外負責籌集軍款,唐才常則回國以會黨分子為基礎在長江流域起事,推翻當權的慈禧太后,營救光緒帝,促其重新掌權,以利新政之推行,完成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唐才常還經(jīng)畢永年介紹,與孫中山先生相見于橫濱,并與孫中山定殊途同歸之約:在長江、廣東惠州等地同時舉義。
由于長江中游一帶早有哥老會等會黨活動,有一定的革命基礎。唐才?;貒蟊銢Q定利用長江一帶的會黨為基礎,組織發(fā)展舉義力量。1900年春,唐才常在上海以日人田野橘次名義組織“東文學社”,實則為“正氣會”,并手訂正氣會章程20余條。為加快舉事步伐,唐才常等人加緊籌備?!罢龤鈺苯M織不久,旋改稱“自立會”,寓有“保全中國自立之權,創(chuàng)造新自立國”之意。這亦是一個近乎會黨的組織結構,成員大都來自維新人士、興中會員及長江沿岸諸省聯(lián)絡發(fā)展起來的哥老會眾?!白粤睂Ψ踩霑娜硕冀o以“富有票”一張,作為會員憑證。富有票票面上寫有:“證明為據(jù),遺失不掛。憑票發(fā)足典鈔一串?!北晨逃∫淮?,“日新其德,業(yè)精于勤”,此即寓含即將進行“勤王義舉”之意,是為起義秘密口號[2]。其時,孫中山已遣鄭士良入惠州,史決如入廣州,準備發(fā)動起義,是為相互協(xié)同策應。
1900年7月,唐才常邀集維新人士在上海英租界張園召開會議并成立“中國國會”,容閎、嚴復分任正副議長,唐才常為總干事。宣布“保全中國自立之權,創(chuàng)造新自立國”,請光緒帝復辟[1]233。在張園成立“中國國會”后,唐才常與林圭等人以長江中下游會黨分子為基礎創(chuàng)建了自立軍。自立軍建制分前、后、左、右、中五路,其中前軍駐安徽大通,由秦力山、吳祿貞統(tǒng)領;后軍駐安徽安慶,由田邦璇統(tǒng)領;左軍駐湖南常德,由陳猶龍統(tǒng)領;右軍駐湖北新堤(今洪湖市城區(qū)),由沈藎統(tǒng)領;中軍和自立軍總機關駐漢口,由林圭、傅慈祥統(tǒng)領中軍[3]。唐才常任全軍總司令,駐漢口,并直接指揮另設之總會親軍和先鋒營。屆時,自立軍總兵力2萬余人,聯(lián)絡共同舉義的會黨分子達10余萬眾。自立軍總部統(tǒng)一部署,等康有為海外籌集的軍餉一到,五軍便于1900年8月9日(農(nóng)歷七月十五)同時進行總起義。
同年7月底,前軍統(tǒng)領秦力山等秘密抵達大通,迅速與大通“哥老會”取得聯(lián)系,立即得到大通“哥老會”首領符煥章、秦老耀、高彪、唐二保等人的支持,同時又得到同鄉(xiāng)好友、哥老會會員、安徽巡撫衙門衛(wèi)隊管帶孫道毅秘密援助的軍械。由于康有為的海外匯款遲遲未達漢口總部,因而總部將總起義日期一再延期至8月23日(農(nóng)歷七月二十九)。但由于長江沿岸清軍實行戒嚴,總部信使不能通達前軍駐地,秦力山在大通未能得到起義延期的軍報,在起義準備漸已就緒的情況下,遂于大通設立前軍起義指揮部,決定如期起義。
8月7日(農(nóng)歷七月十三),離起義日期還剩兩天,自立軍前軍由秦力山、吳祿貞統(tǒng)領開始在長江北岸桐城境內(nèi)(今為樅陽縣屬)聚集。因自立軍成分復雜,舉義之事泄露,七名革命黨人被捕。秦力山、吳祿貞雖知起事計劃已泄,但起義已如在弦之箭不得不發(fā)。8月8日,秦力山率自立軍數(shù)百人舉行宰牲祭旗儀式,宣布起義。義軍四處張貼安民告示[1]340:
中國自立會會長為討賊勤王事:照得戊戌政變以來,權臣秉國,逆后當朝,禍變之生,慘無天日。至巳亥十二月念四日下立嗣偽詔,幾欲蔑棄祖制,大逞私謀。更有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名,賊臣載漪、剛毅、榮祿等陰助軍械,內(nèi)圖篡弒,不得則公然與中立為難。用敢廣集同志,大匯江淮,以清君側,而謝萬國,傳檄遠近,咸使聞知。
宗旨 一、保全中國自立之權。二、請光緒帝復辟。三、無論何人,凡系有心保全中國者,準其入會。四、會中人必當?shù)湼O嘁?,患難相救,且當一律以待會外良民。
法律 一、不準傷害人民生命財產(chǎn)。二、不準傷害西人生命財產(chǎn)。三、不準燒毀教堂,殺害教民。四、不準擾害通商租界。五、不準奸淫。六、不準酗酒逞兇。七、不準用毒械殘待仇敵。八、凡捉獲頑固舊黨,應照文明公法辦理,不得妄開殺戮。九、保全善良,革除苛政,共進文明而成一新政府。
8月9日(農(nóng)歷七月十五)清晨,自立軍前軍數(shù)百人由秦力山率乘船自江北桐城而下,與西上的裕溪會黨匯合,進攻大通和悅洲,打響了進攻大通的第一槍。清軍大通營參將張華照聞變,即派炮船4 艘渡江防堵,所載士兵多是自立會眾,船剛靠岸,兵士倒戈,且以炮反擊大通厘局,張華照投江自盡,于是清營水師士兵、炮艦軍火盡入自立軍,由秦力山掌握。自立軍旋即調(diào)集炮艦,反轉炮口,轟擊督銷局,拔之,繼而又占領了貨厘局,釋放了被逮捕的七名革命黨人。在攻占大通鹽局后,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之毗鄰長江,秦力山便設大通鹽局為指揮所,分兵多路,一鼓作氣拿下大通全鎮(zhèn)。
秦力山、吳祿貞等人在皖江大通起事后,得到了大通地區(qū)廣大鄉(xiāng)紳、商埠的一致?lián)碜o,他們聯(lián)名張貼安民告示:“大通于七月十五(陰歷)八點鐘,有自立會起事,大通和悅洲沿河兩岸居民秋毫無犯,其宗旨系為討賊勤王,不比尋常土匪滋事,我等甚為感激。為此,特行通知,免致他處居民紛紛逃避?!盵4]192-194
大通厘局知府許鼎霖將自立軍起義的信息急電密告了安徽巡撫王之春,王即派出統(tǒng)領武衛(wèi)楚軍的李定明、營官傅永貴率部會同定安后營李桂馨部火速進攻大通。起義軍與之展開激戰(zhàn),一日之內(nèi),起義軍擊沉清軍炮艇、小火輪多艘,殺傷清兵眾多。大通自立軍起義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慌,速命兩江總督劉坤一派“龍驤”“虎威”“策電”兵輪3艘,會同清長江水師提督黃少春調(diào)派長江水師3個營舢板船及30艘湖標舢板船趕往大通“會剿”。同時,又派營官蕭鎮(zhèn)江、李維義等部分赴池州、蕪湖等地,切斷自立軍的后路。一時,清兵四處馳援,勢力頓加,自立軍雖頑強抵抗,浴血奮戰(zhàn),終因腹背受敵,寡不敵眾,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全部退守在大通鹽局,憑天險與清軍激戰(zhàn)。由于外無支援,力量懸殊,起義軍傷亡越來越大,難以持久守戰(zhàn)。秦力山?jīng)Q定毀船突圍,8月10日,兵分兩路撤出大通,并命各路起義軍在青陽洛家潭村匯集,以保存實力,然后依山擊敵,等待武漢總部援兵。撤退途中,起義軍一路在丁家洲、橫港頭、戴家匯村、楊二耆等地與清軍激戰(zhàn);另一路在洛家潭、結嶺、竹木潭、六町村等地與清軍死戰(zhàn)。8月11日,起義軍犧牲80~90人。12日,秦力山率領義軍余部在南陵戴家匯村迎戰(zhàn)李定明部,陣亡120余人[2]。至8月15日(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一),義軍終因彈盡力竭,寡不敵眾而失利,共陣亡700余人[4]371,起義軍首領符煥章、于錦堂、向廣源、朱炳榮、佘老五、朱則徐等人被俘遇害,朱老大部40名義軍勇士在青陽腳嶺跳崖身亡。秦力山化裝走脫,從九華山潛至南京,經(jīng)新加坡再往日本。自立軍大通“勤王”首義遂歸于失敗。
大通自立軍起義后,長江一帶其他幾路自立軍相繼舉義,但由于一再延誤戰(zhàn)機,清政府早已布下天羅地網(wǎng)。 8月21日,張之洞勾結英國領事破獲設在漢口英租界的自立軍總機關。22日夜(農(nóng)歷七月二十八),唐才常等20余人被張之洞捕殺于武昌滋陽湖畔[1]455。自立軍長江舉義全歸失敗。
唐才常、秦力山領導的大通自立軍起義,歷時7天,終歸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自立軍的領導者如唐才常、秦力山等人皆是受過西學熏陶的青年知識分子,乃時之俊杰,仁人志士,有舍生取義、殺身成仁之志,而參加義軍多為會黨分子,“皆系散兵游勇,無識之徒,不知國民為何物”[5],撒野成性,目無法紀,難以馴服,若假以重賞或許以官爵,恐不難作出通敵報信、反戈一擊的舉動。實際上,作為起義中堅力量的會黨分子并不可靠,所以才有大通事泄之事。
其二,康有為的軍餉匯款未能如約,致漢口總部坐失戰(zhàn)機。“惟軍資尚虞不足,各路待款發(fā)動,均派代表駐漢、滬二處坐催。唐乃屢電海外,促康有為、梁啟超匯款接濟。僅由南洋邱菽園匯到若干,仍缺額甚巨……唐因是滯留上海,待款而行。”[1]367
其三,由于信息阻隔,兩湖方面起事時間一再延期,各地起義未能同時策應,以致這次起義孤立無援,而終陷絕境。正如馮自由在回憶錄中所寫:“秦力山在大通,因長江各口岸防范嚴密,未得展期軍報,及時起事,以后路不及響應,無援而潰”[1]378。盡管自立軍大通首義失敗了,但參加這次起義的戰(zhàn)士,主要是安徽的水軍和大通一帶的會黨群眾,他們?yōu)榫葒鴪D強而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英雄主義精神,給皖江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帶來深遠的影響。大通自立軍起義是自立軍整個舉義之首義,是維新人士以武裝斗爭開辟政治道路的一次嘗試,拉開了武裝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序幕。它“繼戊戌維新之盛軌,開辛亥覆鼎之先河,事業(yè)未成,影響實巨”[1]601,在安徽皖江近代革命史上也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自立軍起義也是戊戌變法的尾聲,是維新改良派的最后一搏。它的失敗,標志著“勤王”改良之路的失敗已無可挽回,也宣告自立會內(nèi)部早已存在的革命與改良的紛爭走向終結,從而也最終促使自立軍內(nèi)部的分裂和改良派分化。
在此之前,革命與改良兩者之間實際上并無明顯界限,彼此尚互有交集,即使是革命黨人,也曾對清朝封建官僚存在過幻想。例如,義和團在北方鬧事后,英國就曾鼓勵孫中山領導興中會與李鴻章在兩廣合作搞獨立,興中會也一度為其利用。再如,反清一貫甚烈的章太炎也曾上書李鴻章,以為“事機既迫,鈞石之重,集于一人”,要他“明絕偽詔,更建政府,養(yǎng)賢致民,以全半壁”[6]。
自立軍舉事失敗,血的教訓促使革命派和改良派逐步劃清界線,自立軍起義可認為是“勤王”與革命之間一大鴻溝,自此以后,革命派和改良派便分道揚鑣,各張旗幟。如舉事失敗后,再次東渡日本的起義領袖秦力山,“失敗的打擊及對西學的較多接觸,使之思想發(fā)生了變化,原來的改良思想受到?jīng)_擊,革命思想由無到有逐漸發(fā)展以至與改良思想發(fā)生了激烈沖突”[7]。特別是當他得知康有為侵吞華僑捐款后,痛斥“康有為致力于?;剩斍暗哪康氖菫榱双@取會款六十四萬金”[8]而已,激憤之余,棄改良而革命之思想則更為堅定,最終“宣布與康有為、梁啟超絕交”[1]512。其他部分會眾亦多趨之革命,“自唐才常、沈藎先后為滿清虜廷所殺,于是自立會、哥老會黨徒深恨清廷之暴,遂結不解之仇,結束前期維新‘勤王’之舊局面,開啟后期華興會革命運動之新局面。”[1]589再如,一些士林中人,過去以革命為大逆不道,唯恐避之不及,當他們看到“辛丑條約”的簽訂,看清晚清政府腐朽沒落的本質后,其反清的意識便開始萌芽,并且日漸顯張。
唐才常、秦力山領導的大通自立軍起義,以“勤王”相號召,矛頭直指掌握清朝實權的后黨頑固派,因事機泄露,匆忙舉事,加之康有為侵吞華僑捐款,兩湖方面起事時間一再延期,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只短短7天時間,便終告失敗,并未給后黨集團造成沉重打擊,但自立軍起義卻有極其重要影響。起義失敗直接導致了?;逝傻姆只透锩傻陌l(fā)展,特別是唐才常等一大批志士的殉難,給時人以極大的震動,使許多原先徘徊于改良、革命之間的人士幡然領悟,想通過清廷來拯救中國,無異于與虎謀皮,于是毅然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自立軍起義是改良與革命的轉折點,促使了改良派的分化和革命派的覺醒,完成了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從溫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向自下而上的武裝起義的過渡,為以后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教訓。
[1]杜邁之,劉泱泱,李龍如.自立會史料集[M].長沙:岳麓書社,1983
[2]李清巖.銅陵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3:473
[3]安徽省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安徽近現(xiàn)代史辭典[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201-202
[4]趙平.辛亥革命前后的銅陵[M]//銅陵文史資料委員會.銅陵文史資料:第五輯.合肥:方志出版社,1992:192-194
[5]唐才質.自立會庚子革命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3:82
[6]湯志鈞.章太炎政論選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637
[7]蘇有全.秦力山從改良向革命的思想轉變及其特征[J].南開學報,1996,5(6):28-30
[8]羅家倫.國民日日報匯編:第三集[M].上海:東大陸圖書譯印局,1934:798
(責任編輯: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3.012
2014-10-09
章小檳(1972-),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歷史學。
K256
A
1673-2006(2015)03-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