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華銳藏族白牦牛文化的生成及延續(xù)

2015-04-09 04:38:37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5年6期
關(guān)鍵詞:華銳牦牛藏族

徐 燕

★歷史·文化★

淺析華銳藏族白牦牛文化的生成及延續(xù)

徐 燕

1973年,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zhèn)出土了一件碩大的牦牛青銅器,本文以該牦牛青銅器為切入點,嘗試探討作為自然之物的白牦牛為何會衍變?yōu)槲幕铩⑺质侨绾斡晌锘蜗笞兂晌幕柕?、這種文化符號何以被固定下來并得以傳承和發(fā)展等問題。

天祝;華銳藏族;白牦牛文化

一、前言——由一件牦牛青銅器引發(fā)的思考

某日,百無聊賴,隨意翻閱著一本名叫《天祝博物館文物薈萃》的刊物,突然被一件碩大牦牛青銅器的圖片所吸引。仔細看插圖旁的文字簡介,原來這件牦牛青銅器于1973年出土于我國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zhèn),身長118厘米,背高51厘米,前脊高61厘米,臀高52厘米,腹徑30厘米,角長40厘米,尾長30厘米,重75公斤,是目前我國出土的唯一以牦牛為造型的青銅器。

該青銅器以天祝白牦牛為原型,選擇牦牛佇立的姿態(tài),從它那粗壯有力的四肢和靈巧結(jié)實的蹄腕及其他部位特點,可以判斷出它具有雄性生理特征;其結(jié)實的脖頸、寬闊的前額,又使它平添了一種令人生畏的雄威,給人以力量與雄健的美感享受。牛首微微伸向前方,雙目圓睜,沉寂而暗涌著力量。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鑄造者對于犄角和牛尾的設(shè)計:彎度優(yōu)美、充滿鋒芒的雙角向上托起,卻在末端微微后抑,顯得鋒芒頓收,給人以強大卻和善的印象;牛尾向下低垂,與一對銳利的犄角前后呼應,使整個作品顯得勻稱、協(xié)調(diào)。整件牦牛青銅器碩大而敦實,形體結(jié)構(gòu)嚴謹、質(zhì)樸、氣質(zhì)雄渾,其鑄造和冶煉技術(shù)均堪稱一絕。

這件牦牛青銅器激發(fā)了我濃厚的興趣,仔細端詳著圖片上的器物造型,細細揣摩著圖片旁的文字說明,然后不經(jīng)意間冒出這樣一個疑惑:華銳藏族先民究竟出于什么樣的原因,鑄造了如此碩大的牦牛青銅器?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或許正如列維·斯特勞斯在《面具之道》中探討各式各樣的面具造型究竟為何制造、有何用途時所認為的——答案一定要在面具所屬文化體系中尋求——一樣,[1]要探討牦牛青銅器的鑄造原因,也不能就事論事,或者單從作為獨立事物的牦牛青銅器本身尋求解釋,而要將其放入所屬的文化系統(tǒng)當中去探索??梢源_定,在華銳藏族先民的心中,白牦牛一定有著特殊的地位,這種特殊性甚至超越了白牦牛作為自然之物的形象本身,上升到一種文化象征符號的高度,因而才出現(xiàn)了以其形象為原型的藝術(shù)作品。那么,作為自然之物的白牦牛為何會衍變?yōu)槲幕铮克质侨绾斡晌锘蜗笞兂晌幕柕??這種文化符號何以被固定下來,并得以傳承和發(fā)展?本文將致力于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從而進一步揭示華銳藏族與白牦牛之間的動態(tài)關(guān)系,并為建立一個人與物之間和合共生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體系提供啟示和思考。

二、白牦牛文化的生成及延續(xù)

在筆者看來,文化是一種廣義的賦意活動,是人們運用符號為生命、為事物賦予意義的過程。如上文所述,在華銳藏族先民的心中,白牦牛有著特殊的地位,出于這一特殊性,華銳藏族為白牦牛賦予了一定的文化符號意義,從而形成了白牦牛文化,作為華銳藏族文化體系的一個扇面、一個子集。以下,本文將具體探討華銳藏族為何賦予白牦牛一定的文化意義,即白牦牛文化為何生成、其生成途徑如何這兩大問題。

(一)白牦牛文化生成的原因

任何事物被賦予一定的文化意義,其根源都與人類的生存活動有關(guān),白牦牛文化也是如此。華銳藏族先民在最初的生存活動中,對白牦牛實用功能的認識與利用是白牦牛文化生成的根源。從商周時期羌戎駐牧,到明清時期不植五谷、唯事畜牧,可以說白牦牛始終與華銳藏族唇齒相依、休戚相關(guān),影響到華銳藏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交通運輸工具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白牦牛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形態(tài)和生理特征:全身毛色結(jié)白如雪,輕軟纖細,濃密厚實,享有“草原白珍珠”、“祁連雪牡丹”之美譽;四肢健壯有力,善爬山越嶺,負載量大;嘴唇圓薄,齒質(zhì)堅硬,擅采食高山草場的低矮型牧草,能耐寒耐饑;鼻孔大,氣管粗短,肺葉十分發(fā)達,能夠在空氣稀薄的高山峻嶺中長久負重而行;心臟和胸部發(fā)育良好。因此,白牦牛獨特的生理結(jié)構(gòu)特征,使其可在海拔3000多米、最高至6000多米處憩息,可在天寒地坼、雪虐風饕的天氣里,依然泰然自若地馱物前行。因此,在只能選擇動物為交通工具的年代,人們乘騎、馱物都依賴于白牦牛。盡管在華銳藏區(qū)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騾、馬等可用于乘騎、馱物的動物,但由于其生理特征不如白牦牛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在交通運輸中發(fā)揮的作用比較有限。由此,白牦牛便成為當時華銳藏族地區(qū)最常用的交通運輸工具,在華銳藏族社會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2.財富的象征

白牦牛的飼養(yǎng)歷史源遠流長,《涼州府志備考》中就有有“白牛食雪山肥草,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合旃檀”之表述。[2]可以說天祝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草原是白牦牛繁育成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長期的畜牧業(yè)生產(chǎn)實踐中,天祝的藏族牧民也積累了豐富的飼養(yǎng)管理經(jīng)驗。因此,天祝成為世界珍稀動物白牦牛的唯一產(chǎn)地,有著“天下白牦牛,唯獨天祝有”的美譽。[3]由于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天祝很多地區(qū)以畜牧業(yè)為主,而白牦牛生產(chǎn)則是畜牧業(yè)經(jīng)濟的基礎(chǔ),它的產(chǎn)業(yè)收入是黑牦牛的4倍,是其他普通牛的5倍。因而白牦牛成為華銳藏族的重要財富之一,華銳藏族民諺稱:“千金難買牦牛肉,稀貴更屬白牦牛。”*華銳藏族民諺,田野調(diào)查過程中從牧民哪里搜集而來。人們相互之間爭強比富常以白牦牛的多少為主要依據(jù),可以說,擁有白牦牛數(shù)量的多少成為華銳藏族占有財富量多寡的重要標志。

3.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白牦牛不僅是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和財富的象征,也是華銳藏族維系日常生活所需資料的主要來源之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

藏族的特色飲食主要由糌粑、肉類、奶制品、酥油茶等構(gòu)成,其中絕大多數(shù)食品或直接取自白牦牛,或用白牦牛產(chǎn)品加工而成。比如,牛奶是華銳藏族最常見的日常飲品,除了可直接食用外,還可以用來制作酥油、酸奶、奶渣、奶糕等奶制品,或熬制奶茶,這些都是華銳藏族極其重要的飲食;再比如,糌粑是華銳藏族最常見的食物之一,分為兩種,一種是將青稞、燕麥等炒熟磨制而成,稱為糧食糌粑;另一種是將白牦牛肉風干后制成,稱牛肉糌粑。牛肉糌粑本身所需的原料就源自白牦牛,而且糌粑的食用方式也與白牦牛有關(guān)——是用酥油奶茶將其調(diào)成糊狀后捏成團來食用的。此外,華銳藏族食用的肉類,主要有牛、羊、豬肉三種,尤以白牦牛肉為主。食用方式一種是制成牛肉糌粑食用,一種是佐以胡椒、鹽巴等調(diào)料,煮制成“開鍋肉”食用,還有一種是制成牛肉干食用,一般在夏秋季制作,冬季食用。其制作方法是把牛肉切成條狀,灑上鹽水,曬干或陰干。在藏族飲食中,不僅主要食品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白牦牛,就連熬茶煮飯所需的燃料——牛糞,也源自白牦牛。

(2)服飾

除飲食外,華銳藏族的服飾原料大多也來自白牦牛。白牦牛的絨、毛輕柔典雅,保暖性強,以其為原料制作而成的衣服,美觀大方,別具一格?!侗笔贰じ絿鴤鳌?中就有“以皮為帽……衣多皮裘,全剝牛腳為靴?!钡挠涊d。[4]如今,白牦牛的絨、毛產(chǎn)品仍然是華銳藏族服飾的主要原料。

(3)其他

早在古代,華銳藏族先民們就已經(jīng)掌握了白牦牛絨毛易上色的特性,將其染制成各種纓穗,用于兵器、旌旗和帽子上,作為力量的象征。此外,用白牦牛毛制成的拂塵、長髯等也作為戲劇表演中的重要道具而被廣泛運用。除上述用途外,白牦牛的角、骨、蹄、牛尾,甚至內(nèi)臟等也都在華銳藏族的日常生活中有著重要的用途,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總之,就是因為白牦牛與華銳藏族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休戚與共,因而,華銳藏族與白牦牛之間形成了一種糾纏。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言:“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5]當華銳藏族將這種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編織到意義的圖景中時,就構(gòu)建出了以白牦牛為象征符號的文化體系,從而使作為自然之物的白牦牛被賦予文化的意義,衍化為文化之物。

(二)白牦牛文化的生成與延續(xù)

1.作為圖騰的白牦牛文化意義

正如費爾巴哈所言:“動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要依靠動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東西,對于人來說就是神。”[6]這便是白牦牛之所以成為華銳藏族先民部落圖騰的重要原因。在華銳藏族社會中,流傳著諸多由白牦牛圖騰觀念衍生出來的圖騰神話。這些神話,有的將白牦牛視為祖先或保護神,有的視其為化生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以口承或筆傳的形式流傳下來。如《王統(tǒng)世系明鑒》記載:“大臣洛昂篡奪王位,役使王妃為馬牧。一日,妃於牧馬處,假寐得夢,見耶拉香波山神化一白人,與之繾綣,既醒,則枕藉處有一白牦牛,倏起而逝。迨滿八月,產(chǎn)一血團,有如拳大,微能動搖。念若拋舍,肉自己出,未免不忍。養(yǎng)之,又口眼均無,遂以衣纏裹之,置於熱犛牛角中。數(shù)日往視,出一幼嬰,遂名為降格布·茹列吉?!盵7]這則神話表明了華銳藏族祖先的傳承系譜,即白牦牛與華銳藏族的祖先耦合,繁衍出氏族精英,從而部分解釋了華銳藏族的起源問題,是典型的白牦牛圖騰神話。又如,在華銳藏區(qū)還流傳著這樣一則神話故事:“華銳藏族的祖先華秀曾居住在巴顏喀拉大雪山下,擁有眾多的牛羊,但草場卻日漸不足。于是,華秀告別弟弟阿秀,帶著一部分人馬去尋找新的草場。他祈禱山神指明前行的方向,這時,一個騎著白色駿馬的神靈出現(xiàn)在天空中。于是,華秀一行人向著神靈前行的方向出發(fā)。當他們快要走出一個石峽的時候,黑牦牛群里卻突然發(fā)出悲愴的哞叫聲。這時,從身后的雪山深處,出現(xiàn)了一頭白牦牛,它哞叫著,向石峽方向奔去。說來也怪,白牦牛出現(xiàn)后,黑牦牛就都停止了哀哞,跟著白牦牛一起向石峽奔去。當華秀一行人緊跟牛群跑出峽口時,看到所有的黑牦牛都死了,只留下那頭白牦牛正和一個黑色的巨怪角斗。最終,白牦牛戰(zhàn)勝了巨怪。這時,之前騎著白馬的神靈又出現(xiàn)在天空中,于是華秀及部落牧民們趕著那頭唯一活下來的白牦牛,跟隨神靈繼續(xù)前進。最后,那神靈在馬牙雪山腳下停住,這里溪水潺潺,碧草如茵,是一塊駐牧的好地方。于是,華秀一行人便世代定居在這里。那頭唯一活下來的白牦牛喝了馬牙雪山的圣水,繁衍了一群又一群,從此華秀和他的部落牧民們便很幸福地生活在這里?!盵3]這則神話故事講述了華銳藏族與白牦牛的發(fā)生與繁衍歷史,為華銳藏族的族群來源及白牦牛的存在繁衍進行了歷史追溯與合理解釋,從而為華銳藏族的白牦牛崇拜提供了意識共鳴與情感支持。此外,古代一些有名的山神,如雅拉香波山神、崗底斯山神等,在一些神話故事中也都化為了白牦牛。如《蓮花生本生傳》中記載:“蓮花生大師來到先(年)保溝,先(年)保山神變成山大的白牦?!?。[8]總之,華銳藏族先民最初因“渾身是寶”的白牦牛對其生存所具有的重要影響作用而產(chǎn)生白牦牛崇拜,使得白牦牛從客觀生理存在走進人們的精神信仰中,人們將其視為圖騰崇拜物,賦予一定的文化意義,并通過諸多的神話傳說為其增添了奇幻色彩。人們看見白牦牛總會不自覺地記起相關(guān)的圖騰神話,白牦牛的文化意義便在這一次次記憶中被重新演繹。可以說,圖騰神話為白牦牛文化意義的生成提供了沃土。

2.宗教信仰中的白牦牛文化符號

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環(huán)境,都被搬進了它的宗教里?!盵9]隨著白牦牛圖騰崇拜的日益倡興,白牦牛不僅扮演著氏族祖先或萬物創(chuàng)造者的角色,還被斌予神性,逐步納入藏族原始宗教——苯教龐大的神靈體系之內(nèi),占據(jù)著較高的地位。譬如苯教的跳神或祭祀活動中,都會用白色牦牛作為吉祥、平安、善良、美好的標志;苯教將白牦牛視為保護神,在其神舞表演中,常戴白牦牛牛頭面具,用以驅(qū)邪降魔;一些苯教寺院,對刻有符咒的白牦牛頭骨頂禮膜拜,以企盼世間五谷豐登,吉祥如意;另外,苯教的法事活動中,還用白牦牛牛角作為抵擋敵人的法器。在華銳藏區(qū)曾流傳這樣一則傳說:早在1600年前,今天祝的哈溪、毛藏、祁連一帶水草豐美,居住著很多的吐谷渾牧民。當時吐谷渾人信奉苯教,遇到大事小事,總要請苯布子苯布子卜算禳解。因此,當時苯布子在吐谷渾人中有著很高的權(quán)力和威望。有一年,吐谷渾人的牛羊成群地死,牧民們沒有辦法,只好請最德高望眾的老苯布子卜算。老苯布子推算出牛羊成群死亡的原因在于上天要求吐谷渾人為自己供奉一頭神牛坐騎。于是,牧民們請求老苯布子尋找神牛。老苯布子騎著自己的馱牛,一個帳圈一個帳圈地挑選。最終,他在毛藏的一個帳圈里,發(fā)現(xiàn)了一頭與眾不同的白牦牛。這頭公牛高大威猛,雙眼炯炯有神,四肢堅如銅柱,哞聲洪亮,群山回響。老苯布子認定這頭牛就是天神要的神牛坐騎。于是在征得牛主人同意后,老苯布子將它供奉給了天神。很快,畜群的疫情得到了控制。從此以后,這頭神牛就不時地在吐谷渾人的各個畜群中出現(xiàn),它到了哪個畜群,哪個畜群就興盛。這之后又過了很多年,突然有一天,神牛不再出現(xiàn)了,人們知道,隨著神牛的消失,災難又會降臨。于是,人們?nèi)フ埥棠俏焕媳讲甲?,老苯布子用盡平生最后一點力氣卜算出,吐谷渾人若想保住畜群就必須為天神造一頭永不消失的神牛。但是老苯布子仙逝得太早,并未說清楚如何才能造一頭永不消失的神牛。人們沒有辦法,只好去請教僅次于老苯布子的霍爾阿爸,霍爾阿爸指出,只要鑄一頭銅牦牛,就能保證永遠留存下去。于是人們在毛藏鄉(xiāng)一個叫銅匠溝的地方找到了很好的銅礦,開山取礦,砌爐煉銅,鑄造銅牛。后來,人們將銅鑄的神牛供奉在寺院中,讓它護佑著這方生靈。就這樣過了一百多年,吐谷渾國遭遇到了戰(zhàn)爭,為了避免銅鑄的神牛被毀,霍爾阿爸和他的兩個徒弟帶著銅牛南逃。最后,霍爾阿爸因不堪艱苦跋涉而倒下,他的兩個徒弟怕帶著沉重的銅牛連自身都難保,于是兩人將銅牛掩埋在了一塊向陽地,想等到戰(zhàn)亂后再取出,沒想到二人一去不回。就這樣過了一千多年,直到1972年,天??h哈溪公社的峽門臺在平整宅基地時發(fā)現(xiàn)了銅牦牛,才使得它得以重新造福這方生靈。[10]從這則神話故事中可以窺探到華銳藏族的白牦牛崇拜與苯教信仰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相傳,苯教的保護神是一位持長矛穿白衣的白神,因而苯教崇尚白色,在其統(tǒng)治時期,尊奉白牦牛為“神?!?。無論傳說的真實與否,該傳說及白牦牛被賦予的文化意義都在華銳藏區(qū)世代流傳。在一次次的傳承中,白牦牛被賦予的文化意義被一次次操演,同時,又被添加上新的內(nèi)容。因此,白牦牛的文化意義并不先天存在,也不僅僅凝滯于白牦牛自身,而是人為的、變動不居的、不斷積累應運而生的。

3.日常生活中的白牦牛文化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滲透到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日常展演。白牦牛不僅被視為華銳藏族圖騰崇拜、宗教信仰中的象征符號,而且其文化意義被更多地演繹為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種演繹,反過來又鞏固和延續(xù)了白牦牛文化。

(1)用白牦牛頭骨降魔祛邪

在華銳藏區(qū),很多人家或寺院里,都會在白牦牛頭骨上鐫刻六字真言,掛在墻上或者門口,用以降魔祛邪。白牦牛頭骨祛邪的文化意義或許與上文當中所提到的,苯教常對刻有符咒的白牦牛頭骨頂禮膜拜,以企盼太平盛世有關(guān);又或許只是出于普通百姓趨吉避兇的心理——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如何能讓生活幸福美滿才是最實際的事情。因此,較強的吉兇意識使得華銳藏族在為白牦牛賦予文化意義時,表現(xiàn)出了樸素的趨吉避兇的價值觀。無論華銳藏族是出自什么原因用白牦牛頭骨消災辟邪,總之這種降魔祛邪、趨吉避兇的心理豐富了白牦牛的文化意義,使其得到了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由此可見,消災辟邪意識是白牦牛的文化意義生成及延續(xù)的重要推力。

(2)白牦牛舞

在華銳藏區(qū),有著很多以白牦牛為題材的舞蹈,有的反映華銳藏族對白牦牛的馴化過程,有的表達了白牦牛與牧人之間水乳交融的深厚情感,還有的歌頌白牦牛給華銳藏族人民帶來的恩惠……那些抑揚頓挫的旋律,曼妙輕盈的舞姿,給人醍醐灌頂般的大徹大悟與精神氣度。據(jù)藏文文獻記載,早在8世紀,吐蕃百姓就曾跳牦牛舞以慶祝桑耶寺的落成。由此可見,牦牛舞歷史之悠久。一般而言,白牦牛舞多為十三人左右,有時則多達上百人。傳統(tǒng)的十三人表演多反映華銳藏族對白牦牛的馴化過程,除一人(一般為年輕女子)扮演放牧人外,另外十二人分兩組分別扮演公、母牦牛。每兩人扮演一頭牦牛,一前一后,二者同披一張用白色毯子仿制的白牦牛皮。前者立身,頭戴仿制的白牦牛頭,身披“白牦牛皮”前半段,用以表現(xiàn)白牦牛的頭、頸,穿白色長褲用以表現(xiàn)白牦牛的前蹄;后者躬身,披“白牦牛皮”后半段,用以表現(xiàn)白牦牛的軀干及尾部,同樣穿白色長褲,用以表現(xiàn)白牦牛的后蹄。為了使舞臺效果更佳,白牦牛舞中所使用的道具在逐年改進,從用材質(zhì)地到外顯效果均有提升,比如用來表現(xiàn)白牦牛頭的道具就由簡單的白色面具演變?yōu)橛砂咨汉丸F絲支架仿制的白牦牛頭。該舞蹈中,先是一頭雄性白牦牛出場,銀光熠熠,豎角懸蹄,似從雪域高原走來的精靈。接著,牧人手拿皮鞭,吟著牧歌出場。隨后,其余白牦牛相繼出場,時而奔跑,時而嘶鳴,時而互相抵角嬉戲,嫣然一副野性十足的樣子。這時,牧人用皮鞭和馴導之詞將白牦牛逐個馴服,白牦牛便一一臥下,表現(xiàn)得溫順隨和。于是牧人便放下皮鞭,拿著擠奶桶去母牛那里擠奶。最后,牧人手捧潔白的哈達一一搭在被馴化的白牦牛犄角上,以表達對白牦牛所給予諸多恩惠的虔誠感激之情。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背景音樂時而洶涌澎湃,時而婉轉(zhuǎn)悠揚,在音樂的烘托渲染下,整個舞蹈起伏跌宕、曼妙蹁躚 ,不得不令觀者頗涉遐想。

舞蹈是一種以經(jīng)過提煉和藝術(shù)加工的人體動作表達人們內(nèi)心情感、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shù)。一個民族不同時代的文化因素,會作為一種特殊的標志反映于舞蹈中,從而折射出該民族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白牦牛文化意義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也與白牦牛舞的盛行密切相關(guān)。這不僅在于白牦牛舞本身就是集華銳藏族審美情趣、民族心理等于一身的文化現(xiàn)象,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為不同的形式,從而積淀并發(fā)展著白牦牛文化。同時還在于人們在觀看白牦牛舞表演時,能夠感受到華銳藏族的文化特征,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本民族文化的浸潤,從而傳承并延續(xù)著自身文化。

(3)文人墨客筆下的白牦牛

白牦牛文化意義的流行與延續(xù),與文人墨客的倡導附和密切相關(guān)——從最初的實際功用,到文人墨客們審美關(guān)照下的賦意,其文化意義在社會的發(fā)展中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完善。這些名人雅士賦予了白牦牛鮮明的人格色彩,通過理想人格的賦意,使白牦牛逐漸成為人格化的物,具有了新的文化意義。近年來,以白牦牛為體裁的文學作品、書畫作品、音樂作品燦若繁星,熠熠生輝,為白牦牛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積蓄了能量,提供了動力??梢哉f,文人墨客們對白牦牛的推崇與喜愛,為推介和發(fā)展白牦牛文化提供了助益。

(4)白牦牛工藝品

白牦牛工藝品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凝結(jié)于其上的各種紋樣、審美意識、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源于華銳藏族對白牦牛神態(tài)的捕捉,在親身體會、親眼目睹中,白牦牛的千姿百態(tài)被濃縮成了藝術(shù)創(chuàng)造,提煉成了審美意識。因此,可以說白牦牛工藝品是由濃厚的白牦牛文化打造出來的,是華銳藏族的生活藝術(shù),體現(xiàn)著他們的情感、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

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民族特色、本土文化氣息的產(chǎn)品更受游客的青睞。而白牦牛工藝文化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在旅游休閑文化的背景下找到了市場,從而由民族工藝品發(fā)展為旅游工藝精品,歷經(jīng)了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這一過程遠不是對民族工藝品的簡單延續(xù),而是在旅游休閑文化背景下對民族工藝品的創(chuàng)新,其創(chuàng)新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觀念的改變。作為一種現(xiàn)代生活,休閑旅游既有與傳統(tǒng)文化交叉重疊的內(nèi)容,也有超越傳統(tǒng)的新的拓展。因而,在打造旅游工藝精品的過程中需要關(guān)注旅游生活的時尚、審美等方面;二是新技術(shù)的介入。當民族工藝品作為旅游產(chǎn)品被開發(fā)時,由于生產(chǎn)規(guī)模被不斷擴大,因而,在其生產(chǎn)加工的過程中會不同程度地采用新技術(shù)和現(xiàn)代機器;三是工藝品性質(zhì)的改變。如白牦牛頭骨和面具等,過去主要是用以驅(qū)邪降魔,現(xiàn)在其神圣性漸漸淡化,甚至僅僅用于陳設(shè)和觀賞;四是在審美關(guān)照方面,開始將游客的需求納入考慮的范疇,從而糅合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既不失本土文化的特色,又增添了外來文化的風格;五是原材料的替代。這種替代,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可取的方面。其合理性在于,用可再生材料替代某些不可再生的原材料,可以有效保護資源。但有的原材料替代則不可取,如牛角梳的現(xiàn)代制作中,往往會摻雜一些化學制品,不僅降低了該工藝品的品質(zhì),而且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體健康也產(chǎn)生了不可輕視的負面影響。總之,傳統(tǒng)民族工藝品在旅游休閑文化背景下發(fā)展為旅游工藝精品,這一過程一方面對于促進華銳藏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豐富華銳藏族白牦牛文化的內(nèi)涵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另一方面,這一過程對華銳藏族白牦牛文化所產(chǎn)生的涵化作用也值得關(guān)注和反思。

結(jié) 語

總之,任何一種文化,其生成、延續(xù)和發(fā)展都與“人”的推介緊密相關(guān)。白牦牛的賦意是一個變動不居的發(fā)展過程,其文化意義并不先天存在,也不凝滯于白牦牛自身,而是人為的、應運而生的、不斷積累的。從本文的論述可知,盡管白牦牛相對于人而言,是自然界的獨立存在物,但由于華銳藏族生存發(fā)展的需要,與之發(fā)生了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性。因而,華銳藏族先民逐漸對白牦牛產(chǎn)生特殊的情感,不僅將白牦牛視為社會生活中重要的資源,還將其融入到精神寄托的層次,通過將其幻化為圖騰動物和宗教信仰的象征物,賦予其一定的文化意義。這一文化意義又通過日常生活展演和藝術(shù)作品等方式被不斷地呈現(xiàn)和操演,從而趨于定型,形成較為固定的文化意義。并最終在文人雅士的賦意和旅游文化的推動下,得以豐富和發(fā)展。由此,可以窺探到華銳藏族與白牦牛之間的動態(tài)關(guān)系,并為建立一個人與物之間和合共生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體系提供啟示和思考。

[1] [法]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著,張祖建譯.面具之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p14-16

[2](清)張澍.涼府志備考·物產(chǎn)[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p73

[3] 錢德云、靳萬龍.天祝風情[M].天祝:天祝藏族自治縣旅游局,1999年,p139、p139-140

[4](唐)李延壽.北史·附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p3193

[5]梅曉云.文化無根:以V.S.奈保爾為個案的移民文化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p148

[6][德]路德維?!ぐ驳铝兴埂べM爾巴哈著,王太慶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2年,p438-439

[7] 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西藏王統(tǒng)記(吐蕃王朝世系明鑒)[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p34

[8] 洛珠加措、俄東瓦拉譯.蓮花生大師本生傳[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p399

[9] 馬克斯恩格斯全集·卷二十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p63

[10]李占忠.天祝銅牦牛的故事[J].中國土族,2008年第6期

[責任編輯:林俊華]

On the Birth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White-yak Culture in Huarui Tibetans

Xu Yan

In the light of the yak bronze unearthed in the Haxi Town of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in 1973,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obe in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did the natural white yak change into a cultural white yak, how did it materialize into a cultural symbol, and how was thi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mbol fixed?

Tianzhu Autonomy County; Huarui Tibetans; white-yak culture

徐 燕,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14級民族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北京海淀,郵編:100081)

G127

A

1674-8824(2015)06-0049-07

猜你喜歡
華銳牦牛藏族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散文詩(2021年22期)2022-01-12 06:13:54
The Light Inside
跟著牦牛去巡山
株洲華銳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創(chuàng)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演變》《藏族少女》
青年生活(2019年14期)2019-10-21 02:04:56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討
華銳風電浮沉錄
能源(2018年4期)2018-05-19 01:53:48
目前牦??谔阋叩脑\斷與防治
華銳風電 兩海戰(zhàn)略走向成功
启东市| 仁化县| 称多县| 盘锦市| 阿合奇县| 水城县| 双牌县| 滨海县| 尉犁县| 广水市| 武安市| 朝阳市| 临武县| 兴海县| 嘉祥县| 株洲市| 新邵县| 米林县| 吴忠市| 曲沃县| 龙口市| 冀州市| 乳源| 嘉义市| 康定县| 内乡县| 伊春市| 精河县| 宜宾市| 启东市| 澄迈县| 阿拉善右旗| 怀安县| 磐安县| 安化县| 吴旗县| 丰县| 瑞安市| 松原市| 保定市|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