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孫遠嶺 李繼君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 (上海 201203 )
·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
孫遠嶺教授運用保和丸治療兒科諸疾經(jīng)驗*
王 倩 孫遠嶺△李繼君△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 (上海 201203 )
目的:總結孫遠嶺教授使用保和丸治療多種兒科疾病的經(jīng)驗。方法:吾師認為許多兒科疾病病機皆是由于脾失健運,導致脾胃積滯所引起,可用保和丸加減治療。結論:孫遠嶺教授應用保和丸治療兒科病癥效果顯著。
保和丸出自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其組方嚴謹而藥味精簡,組成為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能消導脾胃積滯,宣暢氣機,升清而降濁,屬消積導滯之輕劑,多用于治療飲食內(nèi)積之證[1]。導師孫遠嶺教授從事兒科臨床數(shù)十載,常靈活自如地運用保和丸治療兒科多種疾病并取得較好的療效。筆者幸能跟師臨證,受益匪淺,現(xiàn)將其活用保和丸臨證經(jīng)驗加以總結。
1 汗 證 劉某,男,6歲,2014年8月10日初診。家長訴其子平素汗多,以頭面部及背部為甚,納食欠佳,口臭,大便秘結,小便調(diào)。查體:患兒形體消瘦,神清,精神可,舌紅苔中后稍黃膩,咽(-),脈滑數(shù)。辨證屬中焦積滯,熱迫汗出,治以消積導滯,清泄?jié)駸?。方以保和丸加減。藥用:白術、焦山楂、萊菔子各15g,茯苓、炒神曲、法半夏、連翹各10g,陳皮、黃連各6g,水煎服,1d1劑,1d3次。服藥4劑后,大便暢通,汗出減少,納食稍增。繼在原方基礎上,加用麥門冬、五味子各10g,服用7劑后,汗出已止,口臭、大便秘結之癥消失。
按:《景岳全書》云: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吾師認為患兒雖以汗證為主訴,卻未見表虛不固,陰血不足之癥,反見其納差、口臭、大便秘結、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等癥。若治以固表止汗或滋陰補血之法,則可謂雪上加霜。因小兒脾常不足,胃氣虛弱,若調(diào)護失宜,喂養(yǎng)不當,或過食肥膩生冷之物,皆可損傷脾胃,易致飲食停滯,積而不消形成食積,日久郁而化熱,迫津外泄則見汗出[2]。方中茯苓、白術、法半夏健脾和胃,山楂、萊菔子、神曲消積導滯,陳皮、法半夏行氣化濕,連翹、黃連清泄郁熱,麥門冬、五味子養(yǎng)陰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消積泄熱,固表止汗之功。
2 感 冒 譚某,男,8歲。2014年9月16日初診?;純毫髑逄?、鼻塞4d,伴見晨起后咳嗽,咯少量白色痰涎,自覺咽部不適,不欲飲食,大便可。查體:雙肺呼吸音清,咽部無充血,舌紅苔白厚膩。屬外感風寒夾滯證,治宜宣肺解表,消食化滯。方以保和丸加減:萊菔子、炒麥芽、焦山楂各15g,防風、桑白皮、牛蒡子、浙貝母、茯苓、法半夏各10g,杏仁、桔梗、陳皮、連翹、辛夷(包煎)各6g,水煎服,1d1劑,1d3次。同時囑咐患兒多飲溫水,忌食生冷、油膩的食物。服用4劑后,流涕、鼻塞等癥消失,但仍納食欠佳,舌苔白膩,遂在原方基礎上去桑白皮、辛夷,加白術10g,砂仁6g,服藥后納食增加,諸癥消失。
按: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外感疾病?!队卓漆屩i》云:“感冒之源,由衛(wèi)氣虛?!蔽釒熣J為小兒感冒的病位在肺,但與脾胃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小兒脾常不足,若脾胃損傷,脾失健運,土不生金,可致肺金虛損,肺的衛(wèi)外功能下降,易受六淫之邪侵襲。小兒肺臟嬌嫩,感邪之后,肺失宣肅,氣機不利,津液不得疏布而生痰,痰壅氣道,則見咳嗽;小兒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運失司,乳食停滯中焦,則不思飲食或伴嘔吐,此為感冒夾滯。保和丸能消食導滯,行氣化痰,配伍防風疏風解表,杏仁、桔梗宣通氣機,牛蒡子、浙貝清利咽喉,諸藥相合,達到培土生金的目的。
3 多發(fā)性抽動癥 葉某,男,12歲,2014年10月8日就診。其母訴患兒近3個月來出現(xiàn)擠眉弄眼,口角抽動偶見搖頭晃腦,并伴有納呆,噯氣,腹脹等癥狀,二便正常。舌紅苔薄黃稍膩,脈弦滑。觸診患兒腹部有壓痛。辨證為胃腸積滯,內(nèi)生濁邪,上擾清竅,治以通腑導滯,寧肝熄風,治以保和丸加減。處方:茯苓、法半夏、石菖蒲、枳實、鉤藤、郁金各10g,連翹、黃連各6g,雞內(nèi)金、焦山楂、炒麥芽各15g,生大黃(后下)3g,1d1劑,水煎服。并囑咐患兒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忌食肥甘厚味之品。服藥4劑后腹痛、腹脹減輕,但擠眉弄眼等癥狀無明顯改善。去生大黃后繼服10劑,患兒抽動、搖頭晃腦等癥狀消失,納食增加,諸癥悉愈。
按:吾師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小兒過食肥甘厚味而導致腸胃積滯。又因小兒肝常有余,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脾虛肝旺,肝風夾痰上擾則見抽動癥狀,“痰”即是多發(fā)性抽動癥的主要病理產(chǎn)物[3]。方中茯苓、枳實、萊菔子消食導滯,健脾行氣,生大黃加強消導之效,連翹、黃連清熱散結,配伍石菖蒲、郁金養(yǎng)心安神,豁痰開竅,鉤藤熄風止痙,祛邪不忘扶正,以達到肝脾同調(diào)的目的。
4 濕 疹 張某,男,5歲。2014年10月13日初診。患兒平素有濕疹病史,5d前因食用過量海鮮復發(fā)。患兒面部及背部可見密集米粒大小紅色丘疹及小水皰,局部潮紅腫脹,自覺灼熱癢痛,搔抓后水皰破潰。在外院就診服用仙特敏、爐甘石洗劑等藥,但效果不明顯?,F(xiàn)患兒不欲飲食,并伴有腹脹、口渴,大便干結,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中醫(yī)辨證屬胃腸積滯,內(nèi)生濕熱。治以泄熱通腑,保和丸加減,藥用:茯苓、連翹、生地、黃柏、澤瀉、車前子各10g,焦山楂、炒萊菔子、炒麥芽各15g,生薏仁30g,陳皮6g,水煎服,1d1劑,1d3次。同時囑咐患兒飲食以清淡為主,忌魚腥海味,牛羊肉、蛋類、辣椒等刺激性飲食,避免搔抓皮膚,忌用熱水、肥皂燙洗。服藥3劑后,患兒自覺癢止,水皰結痂,并無新疹出現(xiàn),腹脹減輕,大便正常。去澤瀉后,繼服4劑,皮疹部分脫屑漸至消失,再去車前子,加用白術10g、枳殼6g,繼服3劑后病情痊愈。
按:濕疹是一種常見、多發(fā)的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臨床主要自覺癥狀是劇烈瘙癢,表現(xiàn)為皮膚出現(xiàn)紅色丘疹或小水皰,日久皮膚可逐漸增厚,皮紋加深,浸潤、色素沉著等。吾師認為本患兒過食腥發(fā)之品,飲食失節(jié),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蘊濕化熱,濕熱外發(fā),又復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生濕疹[4]。濕性重濁粘膩,邪戀機體,日久可耗氣傷血,氣虛則衛(wèi)外之氣不足以抗邪,邪郁肌膚而瘙癢難忍,即所謂“有諸內(nèi)必形諸于外也”。故用保和丸加減,以獲消積和胃,清熱利濕之效。吾師在原方基礎上增加黃柏取其清熱燥濕之效,澤瀉、車前子清利濕熱,待濕疹緩解后,加枳殼行氣化濕、白術健運脾胃,達到標本同治的目的??梢娕R證時應仔細辨證,活用經(jīng)典名方,隨證變通,才可獲得良效。
[1] 王 ?。:屯鑳嚎婆R床新用舉隅[J].中醫(yī)兒科雜志,2014,10(1):48-50.
[2] 蘇月嫻,王新磊,潘瑞東,等.淺談從脾胃虛損論治汗證[J].四川中醫(yī),2013,31(8):21-23.
[3] 徐桂萍,侯元捷.健脾平肝法治療兒童多發(fā)性抽動癥療效分析[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0,26(1):5-7.
[4] 朱紅軍.辨證論治慢性濕疹 96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4):443-444.
(收稿2014-12-19;修回2015-01-27)
*上海市高校選拔優(yōu)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ZZjdyx12125)
中醫(yī)兒科疾病/中醫(yī)藥療法 保和丸/治療應用 中醫(yī)師 @孫遠嶺
R27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5.032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上海 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