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郁
我對教育最初的理解源于一段自己成長的經歷。記得那是初三第一學期的深秋,班主任要組織同學們星期天義務勞動,正巧那天凌晨弟弟突然發(fā)高燒,父母又都有急事,只能把我留在家里照顧弟弟。周一一進教室就感覺周圍的目光不像平時那么友好。果然,老師在40多個同學面前批評我:不熱愛集體,不熱愛勞動,懶惰自私,思想落后。老師的話就像刀子一樣刻在了我的心里,從那一刻起我告訴自己:我是一個壞學生!也是從那時起,我開始逃避,甚至渴望到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正是這樣的經歷讓我毅然放棄了繼續(xù)讀高中的機會,走進了師范學校的大門。今天看來,雖然當時我報考師范的動機并不純粹但是我很慶幸,正是在北京第一師范的四年讀書經歷讓我重拾自信和快樂,也讓我對教育有了懵懂粗淺的理解。
多年以后,當我重返母??赐蠋煹臅r候,班主任慈愛的目光、關心的話語讓我倍感溫暖,幡然醒悟:原來我也曾是老師喜愛的學生,只是老師當時簡單、武斷的批評超出了一個內心脆弱而敏感的孩子能夠承受的心理負荷。
從事教師工作以后,我對教育又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感悟。教育一定是基于尊重并充滿激勵的。雖然我們的孩子很小但他們也一樣敏感,渴望尊重和鼓勵,就像第一個登上月球的航天英雄阿姆斯特朗,沒有當初母親的一句鼓勵就沒有他征服月球的執(zhí)著和勇氣。不要輕視了表揚的力量,有時候我們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話語都會點燃一顆童心,影響其一生。教育也一定是基于寬容的。在批評孩子之前,讓我們從孩子的視角出發(fā)傾聽孩子的內心。作為教師,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純真、善良的,同時我們也要理解和包容他們,因為不斷地犯錯就是他們對這個世界探索的足跡。教育也一定是關注差異的。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因此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不要只看重結果,只要給孩子展示自己、證明自己的機會,讓孩子在過程中享受成長的樂趣就足夠了!
在培星小學,老師們都有一種共識:在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和獨特性的基礎上,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圍繞著“做最好的自己”這一核心理念,我們開展了廣泛的調研與交流,還制定了學生培養(yǎng) “六有目標”:良好的習慣、健康的身心、豐富的情感、廣博的知識、創(chuàng)新的素養(yǎng)、國際化的視野,并分低、中、高學段進行了細化。同時將“六有目標”的培養(yǎng)元素與學校的課程、管理、活動、評價等融為一體長期堅持,形成了學校特有的以激勵為主的學校文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成長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實現,而能夠承擔社會責任是一個人實現個人最大價值的最高精神體現。因此,多年來在培星小學,我們不僅鼓勵孩子們努力超越自我成為最好的自己,更倡導孩子們要成為有責任、敢擔當的社會人。所以,在校內我們特別重視師生的自主管理,實行項目承辦制:把各類活動的承辦權交給老師;把家長會的培訓權交給年級組;把專業(yè)教室的設計權交給任課教師;把?;?、校旗、校報的設計權交給老師、家長;把各類活動的申報和展示權交給學生。開設紅領巾義務勞動崗、義務服務崗,實現人人有崗位。同時,我們還充分挖掘學校特殊的地域資源,和周邊單位共同建立了六個實踐教育基地,堅持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走進社區(qū)志愿服務、走進軍營開展學軍、走進林場植樹養(yǎng)護、走進阜平革命老區(qū)的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有了刻骨銘心的人生體驗,也教會了他們奉獻愛心,懂得了承擔責任的意義。
教育的成敗直接關乎民族的未來。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敬畏教育、敬畏生命,用源自心靈深處的愛與尊重去影響每一個孩子,讓他們成為最好、最幸福的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