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麗 芳
(1.安徽工程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蕪湖 241000;
2.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角色轉變與認同下大學生黨員發(fā)展解困新探
孫 麗 芳1,2
(1.安徽工程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蕪湖 241000;
2.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教育部[2013]22號文《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學生黨員發(fā)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高度重視高校作為黨員發(fā)展和教育的基層黨組織的重要性,進一步對學生黨員培養(yǎng)和教育提出新目標,既維持“量”,又苛求“質”。面對復雜發(fā)展困境,必須扭轉既有思路,以學生黨員角色轉變與認同為新的思考維度,在轉變中尋求認同,在認同中謀求互動,構建一個以角色認知和定位、角色轉變、角色認同和承認、角色互動為主體的四維一體機制。
角色轉變;認同視域;黨員發(fā)展;新維度
目前,高校是黨員發(fā)展的重要基地。截止2014年底,學生黨員已達224.7萬名。黨的力量不僅體現(xiàn)在黨員數(shù)量上,更體現(xiàn)在黨員質量上、體現(xiàn)在作用發(fā)揮上。多年來,高校學生黨員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理想信念更加堅定,思想政治面貌發(fā)生明顯變化。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高校黨員發(fā)展和教育管理服務工作中還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有的高校黨組織對發(fā)展黨員把關不嚴,發(fā)展黨員質量需要提高;一些高校對學生黨員管理服務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流動黨員管理機制還不健全;個別學生入黨動機不夠端正,少數(shù)黨員政治素養(yǎng)不高、組織紀律不強等。概而述之,學生黨員發(fā)展任重道遠,多重困境伴生。
首先,“質”與“量”嚴重失衡。主要體現(xiàn)為高校在發(fā)展學生黨員時僅能維持“量”的穩(wěn)定增長,受制于資源和時間的客觀限制,無法達至高“質”要求。大學生主體的流動性特質使高校在應對高“質”黨員的培養(yǎng)時捉肘見襟,在“量”的累積中難以實現(xiàn)“質”的飛躍。
其次,學生主體入黨動機多元化,身份定位錯位與主動性嚴重缺失。其主要體現(xiàn)為:“90后”大學生入黨動機復雜,思想多元化特征突出,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和誤導;學生與黨員兩者身份混淆不清,界定不清晰,學生主體性缺失,培養(yǎng)組織功能出現(xiàn)“越位”,致使培養(yǎng)對象主動性弱化,被動性、從眾性行為凸顯。
再次,個別高校發(fā)展程序不嚴謹,教育體系不完善,學生黨員權利難以得到有效實現(xiàn)。發(fā)展程序“倒掛現(xiàn)象”嚴重,體現(xiàn)為先發(fā)展,后補材料,發(fā)展程序缺乏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團內推優(yōu)程序缺乏監(jiān)督、引導和科學規(guī)范;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教學與管理制度虛弱無力,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脫節(jié)嚴重;黨員的流動性與學業(yè)壓力使學生黨員的繼續(xù)教育和培養(yǎng)缺失或者功效性不足;學生黨員參政、議政權利虛設,意愿表達途徑缺失。
最后,宗教信仰對黨員發(fā)展前后的滲透影響逐年增強,黨內腐敗與黨的純潔性教育悖論導致誠信與信仰危機;黨員活動經(jīng)費短缺,管理者出現(xiàn)結構性缺位;黨員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黨員退出機制不規(guī)范等,致使發(fā)展工作陷入多元化、多層次困境。
困境的本質在于忽視學生黨員的特殊身份,對其主體特質認識和分析缺乏深度和準確度,從而源頭上出現(xiàn)偏差。21世紀以來,黨中央發(fā)布多個文件,高度重視高校學生黨員發(fā)展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發(fā)揮黨的政治優(yōu)勢和組織優(yōu)勢,高度重視學生黨員發(fā)展工作,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把優(yōu)秀大學生吸納到黨的隊伍中來?!?010年,《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修訂版)再次對高?;鶎咏M織設置、主要職責、黨的紀律檢查工作、黨員教育、管理和發(fā)展、干部和人才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黨組織對群眾組織的領導進行詳細闡述,著重闡明大學生黨員發(fā)展與培養(yǎng)是高校基層組織黨建工作的重點。黨建歷史證明:黨要發(fā)展和壯大,必須重視青年知識分子入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做好培養(yǎng)大學生黨員工作,是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青年群眾基礎的戰(zhàn)略選擇。2014年5月,《中國共產黨發(fā)展黨員工作細則》(以下簡稱《細則》)正式出臺,對黨員發(fā)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發(fā)展合格學生黨員,必須從學生黨員主體入手,以“質”“量”有機協(xié)調為目標,結合時代特征,主動轉變思路,以主體角色轉變和認同為新維度,通過審慎分析和思考,謀求有效解困之法。
角色認知與定位,是解釋個體或群體行為的必要前提和有效路徑。早在1959年,社會心理學家蒂博特和凱利就論述過角色和行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第一,角色是社會中存在的對個體行為的期望系統(tǒng);第二,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個體對自身的期望系統(tǒng);第三,角色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個體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1]基于此,可將主體角色的認知和定位歸納為兩重含義:其一是學生對自身黨員身份獲取的認知,對其角色的扮演、個體的內心世界、家庭與學校的雙向教育經(jīng)歷、同輩群體等進行不同角色分析,尋求準確定位;其二是基層黨組織根據(jù)上級要求和發(fā)展準則對學生黨員的預期或者期望,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既有規(guī)則的設定,依此規(guī)則經(jīng)過對比和評定當前學生族群的集體特征、表象而確定發(fā)展對象,其主要影響要素為黨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社會對學生黨員的效能預期及學生黨員在國內外遭遇突發(fā)事件時的行為示范與表率。只有從兩個層面各自入手,經(jīng)過推演與分析,對主體的特性進行全方位了解,并將其結果整合優(yōu)化,最終促使主體對其扮演的角色有準確認知和科學定位,從而將主體與角色融為一體。
從實際情況看,高?;鶎狱h組織在學生黨員培養(yǎng)過程中常出現(xiàn)一種應性誤判,即忽略學生對自身學生黨員角色的準確認知與定位,認為無論個體特質如何,只要經(jīng)過黨員統(tǒng)一培訓和引導,必然能夠成為一名正式的、合格的黨員,屬于典型的“體制化”模式。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90余年,如黨內腐敗問題根深蒂固,難以根除,形成惡性循環(huán),認真思量,其微妙之處在于“入門”困境?!俺墒煲粋€,發(fā)展一個”是《細則》一種約定俗成的原則,表面看具有既定合理性,多為發(fā)展過程中各級黨組織的考量原則和說辭,但形式化的表象卻常會導致忽略內涵所在,僅將角色自身的認知和定位變成其豐富內涵的表象與外化追求?!包h員”在入黨前對自己即將具備的黨員角色缺乏根本性思考,更不能說全面認知與科學定位。而“90后”大學生因其群體特質,在發(fā)展入黨時這種要求明顯更為強烈,那么,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認識角色的這種特性。
一般來說,角色成功的基本路徑為:耳濡目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反思提升。而前兩個階段是角色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與之相應的是學生黨員政治覺悟和行為素養(yǎng)養(yǎng)成和提升的關鍵階段,就在于由群眾身份向黨員身份的轉變,而此階段最易受到忽視。學生因出生環(huán)境不同、家庭教育各異、學校教育層次感突出,進入高校后,個體特征必然迥異,受日新月異時代變化影響更深。鑒于此,“隨著形勢任務的發(fā)展變化,發(fā)展黨員工作出現(xiàn)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細則》已經(jīng)不能完全適應工作需要”,“《細則》的頒布實施,對于深入貫徹黨中央關于黨員隊伍建設的新部署、新要求,保證發(fā)展黨員質量,建設一支規(guī)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yōu)良、紀律嚴明、作用突出的黨員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2相對于《細則》中對黨員發(fā)展質量的高度重視而言,學生對自我角色的認知存在嚴重偏差與定位扭曲,直接導致基層黨組織在吸納學生入黨時遭遇兩難困境:一方面,大學生要求入黨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素質層次差異明顯,甄別標準復雜多元,難以統(tǒng)一標準取舍;另一方面,由于預期不足,學生入黨前后的綜合表現(xiàn)差異性大,思想覺悟與原有設定標線仍存在一定差距,即重視程度與預期值之間出現(xiàn)結構性斷裂。據(jù)此分析,這種學生黨員角色具有雙重、多元性特征,雙重角色互動統(tǒng)一于唯一“個體”。學生身份是該角色的首重含義,它內在要求以學業(yè)為核心,綜合素質表現(xiàn)為主要參照。次重含義,則要求以黨員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既要政治思想覺悟高,入黨動機端正,又要紀律觀念強,黨性純潔,政治行為得體,合乎規(guī)范。但實際中,雙重角色之間往往出現(xiàn)分裂和斷層:一方面,學生獲取黨員身份后,對其角色要求和標準模糊不清,追求單純的“學霸”,而忽視對自身黨性提升,沒有充分體現(xiàn)其黨員角色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面,學生獲取黨員身份之后,獲得極大的精神鼓勵,對于參加黨組織的各項活動熱情充沛,學習激情下降,學業(yè)成績不如人意。部分學生黨員入黨后出現(xiàn)掛科、留降級現(xiàn)象,更有甚者為了繼續(xù)滿足其學生黨員的光環(huán),為獲取高分出現(xiàn)作弊違紀現(xiàn)象,從而受到黨規(guī)黨紀和校規(guī)校紀的雙重處理。究其內在原因,仍在于學生黨員從入黨伊始至入黨后對于學生黨員的角色認知不清,定位不明,致使兩者脫節(jié)。因此,要有效解決困境,學生黨員的角色轉變至關重要。
角色的層次性與迥異性體現(xiàn)在對身份的解析與定位上,角色轉變必須要明確該身份特質,其中身份認知與記憶尤為重要。伏爾泰在《哲學詞典》中對“身份”(identité)一詞定義為:此詞不意味著‘同樣的事物’。在法語中可以同‘相同性’(mêmeté)一詞表示同樣的意思。他進一步寫到:“只有記憶才能建立起身份,即您個人的相同性?!苯裉斓纳矸莺苊黠@來自于昨天的經(jīng)歷,以及它在身體和意識中留下的痕跡。[3]33記憶是對角色表象認知的基本源泉,記憶分為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集體記憶理論認為個體記憶是集體記憶的一部分,個體記憶依托集體記憶而存在,每個個體的記憶都不能離開所屬的群體和歷史而單獨記憶,都要受到集體記憶框架的約束,“只有把記憶定位在相應的群體思想中時,我們才能理解發(fā)生在個體思想中的每一段記憶?!保?]93“集體記憶”是后天的習得和傳承,它通過家庭、階層、學校和媒體來傳承。它的內容取決于中介者和培養(yǎng)者對歷史史實所做的取舍,他們有意或無意地扭曲詮釋,并強加給接受者。[3]34然而,個體在受到集體記憶框架制約的同時,也會因為性格差異,經(jīng)歷不同,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個體記憶??枴へ惪藸栒f:“任何一個事件的歷史,對兩個不同的人來說絕對不會是完全一樣的。而且人所共知,每一代人都用一種新的方法來寫同一個歷史事件,并給它一種新的解釋。”[5]289
記憶對于個體和集體來說,因為角色參照與動力源不同,必然存在差異。角色轉變本身蘊含兩種含義:一種是外在的、被動的轉變;一種是內在的、主動的轉變。舊有學生黨員培養(yǎng)中黨組織的作用突出,在引導、教育、培訓和實踐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占據(jù)主體與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黨員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包h的主體地位,是指黨員是政黨政治體系中的角色主體,在政黨黨內生活和黨的建設實踐中居于主體地位?!保?]30黨員的主體地位表現(xiàn)在:廣大黨員有明確的主體意識,黨員的民主權利能夠得到充分體現(xiàn)和保障,黨員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實際參與黨內事務及黨的教育管理活動,黨內事務能充分體現(xiàn)黨員主體的意志,以及黨建各項活動始終是以黨員為主體來展開的。[7]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保障黨員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以落實黨員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jiān)督權為重點,進一步提高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度,充分發(fā)揮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主體作用?!保?]因此,黨員主體地位逐漸受到重視,但是,就學生黨員而言,從學生角色與黨員角色轉變過程中的主體性卻依然被忽視。一方面,高?;鶎狱h組忽視學生黨員的主體性;另一方面,學生黨員的主體意識嚴重缺乏,被動納入培養(yǎng)過程。主動性是主體性的核心展現(xiàn),高?;鶎狱h組要善于轉變思路,認可新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群體對于中國共產黨發(fā)展至今的“集體記憶”,并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出屬于他們時代特征的“特殊記憶”,而這些,則成為引導其進入發(fā)展流程的“先天性存在”。從學生角色到黨員角色的獲取,到學生黨員角色的統(tǒng)一過程,主動性是角色轉變的關鍵誘因。以入黨動機為例,隸屬于主體的主觀意識,無法用固定標準進行衡量和測試,部分學生受限于自身的認知,思想覺悟弱化,從眾現(xiàn)象突出,受同輩群體影響制約性強,主動意識薄弱,一旦進入黨員發(fā)展和培養(yǎng)流程后,各種弊端將清晰呈現(xiàn),而且難以根除。因此,高?;鶎狱h組織必須改變隱晦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引導,正視功利性、目的性社會現(xiàn)實的存在,敢于在廣大學生中積極動員,主動宣傳,細化與深化學生結合自身對黨的“記憶”,真正從主體的內心和自我意識中引發(fā)對黨的承認和認同,徹底激發(fā)其主動性,最終才可能在以后的黨組織活動和學業(yè)生涯中產生主體意識,繼而在黨組織構成上實現(xiàn)主要環(huán)節(jié)的結構優(yōu)化。
主動性在角色轉變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是學生獲取黨員角色成為新角色——學生黨員的有效手段和路徑。主體主動性具有階段性特征,從既有學生黨員發(fā)展和培養(yǎng)情況而言,主體在前期即動員、發(fā)展階段,主動性較強,經(jīng)過初期教育培訓后,主體的思想覺悟會有較大進步,對黨的“記憶”與現(xiàn)實再次進行融合,進而提升主體的主動性。然而,一旦黨員身份獲取后,學生與黨員兩種身份之間常會發(fā)生角色沖突,加上內外多種因素影響,其主動性明顯下降。因此,激發(fā)個體的內在動力,保持主動性的持續(xù)性,必須進一步深化主體對角色的認同,明確新的角色扮演條件,最終承認角色的轉變與統(tǒng)一,這是解決當前黨員發(fā)展困境的有效路徑。
角色內在全面詮釋的基本結構為:認同—承認—互動實現(xiàn)。其結構主干為認同,認同分為三層含義:首先是自我認同;其次是同輩群體或者族群認同;最后是社會認同?!白晕艺J同”假定了反思性知覺的存在。安東尼·吉登斯在自我認同理論中提出:“自我認同:個體依據(jù)個人的經(jīng)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保?]275認同概念主要可追溯到三個來源:美國心理學傳統(tǒng)的“認同”研究,符號互動論,以及歐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的社會認同理論。雖然認同研究影響廣泛,卻存在原子主義、分裂主義等問題。“承認”理論可看作是對其的修正。在當代,“承認”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霍耐特,他區(qū)分三種“承認”的政治,把理論來源上溯到黑格爾的“承認”概念。與認同理論概念不同,承認理論把目標直接指向共同體的團結,并把團結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克服了“認同”概念的上述問題。[10]據(jù)此,將認同與承認有機結合,可將認同劃分為自我認同、族群認同和社會認同三個層次,內在自我個體與外在群體兩種類型。認同的起始源自于主體對目標形象的記憶碎片的整合與建構,而“建構形象只是手段和戰(zhàn)略,其直接目的是制造認同,良好形象是認同的聚焦,所有形象的建構,其直接訴求是制造認同?!保?1]18最終達到角色結構優(yōu)化與內在元素有機性互動,實現(xiàn)自我與族群價值。
高?;鶎狱h組織在學生黨員發(fā)展與培養(yǎng)工作中要承認其身份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它既是大學生、同輩群體中的先進代表;又具有黨員身份、并與支部書記是師生關系。因此,要激發(fā)學生黨員的主動性,更好發(fā)揮其主體作用,解決目前發(fā)展困境,必須重視學生黨員對其自身角色的認同,通過對其所扮演角色表象特征的集體記憶,剝離出對角色形象的認知,進而深入了解角色的特征,最終在大學生族群中構建出能夠得到族群“承認”的角色所承擔起來的共同體價值觀念。同輩群體或者族群對學生黨員的角色認同至關重要。生活環(huán)境、教育背景與成長的校園文化情景的相似性,在對歷史發(fā)展的共同集體記憶中,逐漸形成對黨員形象的認知,對學生身份向黨員身份的轉變鋪墊起一種價值觀念引導,促使主體在這種角色轉變與內化過程中激發(fā)起強烈的主動性,繼而從內心自我對照目標要求反思自我,最終形成對目標的多元認同。社會認同是一種外在的對學生黨員扮演的角色的期望,它立足于社會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受到國內外多元化文化沖突影響,從發(fā)展角度來看,這種期望值遠高于該角色的基本內涵,通過外界壓力強烈迫使角色功能進一步擴大與深化。黨員身份與學生身份的結合,將具備高層次思想覺悟與行為規(guī)范的、有組織和紀律性的黨員特性納入到青年學生角色中,最終實現(xiàn)能促進國家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目標,而這正是黨員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是“質”的本源性所在。
綜上所述,高?;鶎狱h組織在學生黨員發(fā)展中要高度重視學生黨員對其角色的認知與定位,明確其主體性,激發(fā)起內在動力,制造認同,承認其共同價值觀念,最終實現(xiàn)角色間互動,構建一個自我認同和集體記憶表象兼?zhèn)涞南冗M群體,繼而有效解決既有的發(fā)展“困境”。
[1]周曉紅.認同理論: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分析路徑[J].社會科學,2008,(4).
[2]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發(fā)展黨員工作細則[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4.
[3][法]阿爾弗雷德·格羅塞.身份認同的困境[M].王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美]卡爾·貝克爾.什么是歷史事實[A].段涓譯.宣兆鵬,張金言校.[英]湯因比,等著.張文杰編.歷史的話語:現(xiàn)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楊東廣.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的機制構建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7]劉益飛.持之以恒地確立黨員主體地位[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6,(3).
[8]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9-09-28.
[9][英]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10]曹衛(wèi)東.從“認同”到“承認”[J].人文雜志,2008,(1).
[11]龍小農.從形象到認同——社會傳播與國家認同構建[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Approaching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 Pli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le Change and Identity
Sun Lifang1,2
(1.Teach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 and Ideology,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0098,China)
The 22nd public document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he year of 2013,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Universities,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primary party organization in student party members’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nd launches new goals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which requires that the“total member”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be maintained,and at the same time their qualification as a party member be strengthened.Under a more complicated circumstance,the already existing thoughts must be geared to taking the role-change and identity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as a new dimension,seeking self-identity in the change,and seeking interaction in self-identity so as to construct a four-dimensional integrated mechanism,which takes cognition and orientation,role change,role identity and recognition,role interaction as the main part.
role change;identity horizon;party member development;new dimension
H159
A
1672-0040(2015)04-0025-05
2015-03-22
安徽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有效性研究”(2013szxm039)。
孫麗芳,女,甘肅慶陽人,安徽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魯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