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陳學仕
雅布賴:鹽神的子孫
文圖/本刊記者 陳學仕
“井神井神你快張口/黑黑的鹵水冒出來/天街的火把打起來/咚咚藤鼓敲起來……”“身著紋繡的瓦罐盛滿汗/汗神漬出白花花鹽”,這是詩人李自國先生《鹽場歌謠》中的詩行,也是詩人對其家鄉(xiāng)四川自貢井鹽的贊頌。
海鹽、池鹽、井鹽,這是鹽神的三個子孫。在我國,沿海多用海鹽,西北多用池鹽,西南多用井鹽。我雖然沒有機會實地了解和感受井鹽乃至海鹽的生產情況,但對池鹽的了解卻具有天然的地利之便。在金昌北部100多公里的內蒙古雅布賴,雅鹽的開采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曾供應西北的甘肅、內蒙古、青海、陜西和新疆等省份。
雅布賴茫茫的鹽池分布于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之間的漠漠黃沙之上,它是天神不小心遺落在人間的一塊鹽巴。
從河雅公路一路向北,穿越茫茫的戈壁灘、神奇的九棵樹、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相夾的漫漫沙海,一不小心就闖入了雅布賴的懷抱。
雅布賴是銀色的。一堆堆銀色的鹽坨、一塊塊銀色的鹽池、一個個銀色的鹽湖、一疊疊銀色的云朵,構造了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腳下鋪滿了鹽霜的路面,發(fā)出“噌噌”的似乎要硌腳的聲音,提醒著一個個步入雅布賴的人們,雅布賴的土地是堅硬的,雅布賴的骨骼和靈魂也是堅硬的。而鹽池中忙忙碌碌的挖掘機、轟轟隆隆的震動篩、來來往往的運鹽車又告訴我們:開采是多么辛苦,勞動是多么偉大,而在這片看起來有些蒼茫的土地辛勤付出的人是多么無私。我想,在雅布賴人的心里,也許每天都唱著類似于《鹽場歌謠》般的勞動號子:“我是鹽神的子孫/我寬闊的胸膛像鹽池/我堅硬的骨骼像鹽巴?!?/p>
雅布賴又是紅色的。走在銀色的鹽田之中,偶爾會看到一兩塊紅色的鹽田。你會驚異于那種秀美的紅色,比沙漠的顏色還要純凈和通透。
雅布賴是蒙古族英雄林丹王絕路逢生的地方。雅布賴由蒙古語“雅巴賴”演變而來,其意為“走”。相傳,鄂爾多斯部的林丹王在從東北渡黃河逃往青海的途中,被敵軍圍困在雅布賴山的烏蘭浩特饒峰頂。正當林丹王絕望之時,夢見一位神仙向他示意“雅布賴”。林丹王立即從夢中驚醒,面前的懸崖絕壁中出現了一條新路。林丹王感激地撲倒在地,叩頭謝恩:“雅布賴啊,您可是救我的恩山、父山!”遂帶領手下人馬沿著新路而去。
雅布賴鎮(zhèn),因雅布賴山而得名,地處內蒙古阿拉善盟西南緣,東靠曼德拉蘇木,南與甘肅省民勤縣相連,西與阿拉善右旗旗府所在地額肯呼都格鎮(zhèn)接壤,北隔巴丹吉林沙漠與阿騰敖包鎮(zhèn)相望。雅布賴鎮(zhèn)建立于1985年。1999年9月,薩日臺蘇木、雅布賴蘇木并入雅布賴鎮(zhèn),它是一個以工業(yè)為主體,農牧業(yè)和服務業(yè)為補充的新型集鎮(zhèn)。
雅布賴,因鹽而出名。
挖掘機采挖作業(yè)
從巴丹吉林沙漠遙望雅布賴
雅布賴鹽湖出產的鹽俗稱“雅鹽”。由于品質優(yōu)良,雅鹽在歷史上遠銷甘肅、青海、陜西、新疆等地。雅鹽在民間又有多種叫法:因顏色青白,少雜質,被稱為“青鹽”,蒙古語稱“庫庫達布蘇”;以其質味優(yōu)良,曾作為貢品,又叫“貢鹽”、“皇鹽”;在歷史上,遠銷陜西的雅鹽因多系鎮(zhèn)番(今甘肅民勤)的駱駝馱運,故在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qū),又稱作“番鹽”。同時,因色味俱佳,“番鹽”比青海的“老鹽”價高一頭。
寂靜的鹽湖
在食用碘鹽出現之前,老家永昌百姓們吃的都是正宗的雅布賴青鹽。每到秋天,家家戶戶都要稱上好幾十斤大白菜或包包菜,用青鹽腌成一缸一缸的酸菜,以度過沒有蔬菜的冬天和來年的春天。條件好一些的,還會稱上一些胡蘿卜和辣椒,用青鹽腌成花菜。尤其在春節(jié)前剛剛殺了豬的時候,年老慈祥的奶奶會美美地炒上一大盤酸菜炒肉和一大盤豬肉粉條。奶奶把爐子燒旺了,將厚重的鐵鍋搭在爐子上,倒上清油,待鍋里微微飄起青煙時,將切好的豬肉片倒進鍋里面,隨著呲啦呲啦的炒肉聲,隨手從玻璃罐子里面抓出一把青鹽扔進鍋里面,再放入蔥段、蒜瓣、大香、花椒、醬油等調料。一年里難得吃上幾頓肉的孩子們,聽著豬肉在鍋里呲啦呲啦的翻滾聲,眼看著鹽顆子慢慢變小、融化,豬肉顏色逐漸變白,早饞得流口水、跺腳丫子了。奶奶會在酸菜和粉條進鍋之前,用筷子夾幾塊肉片喂到孫子們哈喇子早已流到胸膛上的嘴巴里。
雅鹽歷史悠久,在西漢時就已被開采,供河西地區(qū)食用?!稘h書·趙充國傳》中有相應記載,三國魏時期已有開采記錄。至明清,則有較大規(guī)模的開采,據《清統(tǒng)一志》記載:“西套界內有青鹽池、鴛鴦白鹽池、小白鹽池,皆在鎮(zhèn)番縣西北,明初曾設鹽司?!薄睹袂诳h志》記載:“明洪武十八年(1385)秋,魚海鹽豐,何海潮率民夫3000余眾,駱駝63峰往魚海撈鹽,不到十日,得凈鹽一萬多斤。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春日于魚海設鹽務驛,營署理鹽課,額征鹽例共30萬斤。未幾年,鹽竭即廢。”
雅布賴鹽場繁忙的生產場景
雅布賴也是民勤老鄉(xiāng)走西口的地方。今年7月17日,因《絲綢之路》雜志社安排,我和雜志社采編部主任楊文遠兄赴雅布賴鹽化集團有限公司考察采訪。在雅鹽賓館、采鹽現場、中泉子化工廠、雅布賴鎮(zhèn)的廣場和街道上,不論領導員工,還是退休老人,均為一腔民勤口音。一直陪同我們的采鹽分廠副廠長王永澤,18歲高中畢業(yè)就來雅布賴闖蕩,如今已是鹽場的技術專家,說到高興處,就一口一個“好家伙”地連聲贊嘆。而在采鹽現場,采鹽工人李師傅則說出了最能代表民勤方言特征的一個詞——彼(béi)。他說:“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剛來雅布賴干活的時候,彼家們就是師傅,我們是徒弟,一心一意跟著師傅采鹽?,F在下面沒人干活了,人員接不上?!崩顜煾翟捳Z中的“彼”,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那(那些)”、“他(她)”、“他們(她們)”等指示代詞,而在周邊地區(qū),還從沒聽到有其他方言中帶這個詞的,因此,我認為它是民勤話的一大典型標志。他們在應答時,則說:“嗯嘎——”比起普通話的“嗯”字來,不但多了一個“嘎”字,還拖著一個長長的尾音,似乎更肯定一些,也似乎顯得對所答應的人和問題更重視一些?!昂眉一铩?、“彼”、“嗯嘎”,這些方言詞匯是不是打開那個被稱作“鎮(zhèn)番”的地方、那些在遙遠的年代被發(fā)配至荒漠邊地的“番”們的歷史的一把秘鑰呢?
幾天的考察采訪下來,我感覺整個雅布賴好像都是民勤人,就好奇地詢問陪同我們的雅鹽公司黨委副書記巴亙。巴書記笑著說:“是啊,人家說阿右旗和雅布賴鎮(zhèn)有90%的人是民勤人,我對旗上和鎮(zhèn)上的情況了解得不詳細,但就雅鹽公司來說,我覺得有99%的人是民勤人。整個公司總共也就四個蒙古族人?!卑蜁涥鹗种敢灰徽f明:“滿都拉、圖門、巖峰,還有我?!薄拔沂窃诎⒆笃扉L大的,從小讀書的時候,一幫子同學都是民勤人。1997年到雅鹽掛職鍛煉并落戶,至今,每天一起工作的是民勤人,抬頭低頭看到的是民勤人,開口說的是民勤話,張口吃的是民勤飯,可以說和民勤人打了一輩子交道。”“咱蒙古人手頭有一塊錢就能想著吃兩塊錢的肉,而民勤人有一塊錢能分成十毛來一毛一毛地花。民勤人吃苦、節(jié)儉,重視文化教育,對于雅鹽的發(fā)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雅布賴是民勤人的第二故鄉(xiāng)。”
甘肅省民勤縣,古稱鎮(zhèn)番,1928年,以“俗樸風醇,人民勤勞”而易名為“民勤”,素有“人居長城之外,文在諸夏之先”的美稱。據說,這里原是朝廷流放和發(fā)配犯罪的重臣的地方。民勤背靠騰格里大沙漠,東鄰阿拉善盟左旗,西北接阿拉善盟右旗。由于常年受騰格里沙漠的侵襲,這里風沙彌漫,自然條件惡劣。艱苦的生存條件,加上祖先的顯赫歷史,造就了民勤人民吃苦耐勞、生活節(jié)儉和崇尚文化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民勤人也像河南人一樣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外出勞動創(chuàng)業(yè),尤其是在甘肅其它地區(qū)、新疆、內蒙的西部,到處都能碰見操著一口方言的民勤人。
雅鹽,也叫“番鹽”。不論是歷史對于雅鹽的記載,還是現實中對于雅鹽的開采,都和民勤息息相關。尤其自清代以來,雅布賴及其鹽池的歸屬幾番變更都跟民勤有關。清代劃分盟旗疆界后,鹽池的主權歸阿拉善旗王府,并由王爺府派蒙兵駐守。當時,蒙漢民在鹽池交一定鹽稅后,便可自由開采,自由銷售至附近地區(qū)。鹽務向來是官府稅賦的重要來源,西漢桓寬著名的《鹽鐵論》就記載了當時朝廷關于鹽務政策的激烈爭論。由于運銷雅鹽的數量逐年增多,這影響了內地官鹽稅收。光緒三十四年(1908),甘肅省花定區(qū)榷運局出銀三千兩,將雅布賴等阿拉善旗所轄的八個鹽池租歸官有。雅布賴鹽池承租初期實行就地征稅,自由運銷的政策,但由于地處沙漠,交通閉塞,承銷者寥寥無幾。1918年,雅布賴鹽池正式試辦開采,并在鹽池派駐稅收員,專管鹽場征稅,鹽斤征稅后填發(fā)稅票,自由行銷各地。1925年,由于銷量漸增,供不應求,當局增加了開采量,在民勤設立了雅布賴榷運分局,一切行政業(yè)務均在民勤辦理??谷諔?zhàn)爭時期,由于蘆、潞、淮鹽被日寇控制,陜、豫、鄂北軍民食鹽均依賴西北接濟,雅鹽大量外運,機構也隨之變更。1942年9月,雅布賴場務所正式成立,人員設置10余人,隸屬民勤鹽場分署。1953年,雅布賴場務所升格為雅布賴鹽場(縣團級),生產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隸屬關系隨著行政區(qū)劃的幾次變更而一再變更,直至1979年又歸內蒙古管理。
不論行政區(qū)劃如何變更,雅布賴鹽場的開采,都離不開人的參與。而民勤惡劣的自然條件,導致這里的人們源源不斷地外出尋找更好的出路,加上離阿拉善很近,整個阿拉善地區(qū)就成了民勤人打工掙錢的好地方。尤其是雅布賴,更近,資源又豐富,更是民勤人淘金的寶地??疾觳稍L過程中,我們在采鹽現場遇到的民勤人,大多數已經是雅布賴的鹽二代了,也可以說,他們已經成了真正的雅布賴人。我們從中了解到,民勤人來雅布賴打工采鹽主要有兩個時間段,一是上個世紀20~40年代,二是解放后的50年代。
“您有沒有挖過老鹽???”
“挖老鹽需要非常強壯的身體,像我這樣的身體可不行?!?/p>
“您這么強壯的身體還都不行?。俊蔽液蜅钗倪h兄都非常納悶。
“呵呵呵!”朱師傅非常憨厚地笑了一下,連忙不好意思地解釋:“不光身體要強壯,關鍵是要能吃苦?,F在我們采鹽都是非常機械化了,不用吃這個苦了,以前主要是靠勞力,鉆鹽、拍鹽、耙鹽、脫水,靠的全是勞力,那非常辛苦。而且動不動就落下個關節(jié)炎、凍瘡的病來,不好對付?!?/p>
天空藍得透亮,和深藍色的鹽湖相互映襯,更顯鹽坨的白??諘绲柠}場里,震響著皮帶機、篩鹽機和來來往往運鹽車的轟鳴聲,空氣中飄浮著淡淡的鹽香味。
我貪婪地大口呼吸著,不解地問朱師傅:“好清香的鹽香味??!為什么空氣中會有鹽香味呢?平時都是這樣嗎?”
“咱雅布賴的鹽成分純,雜質少,沒有苦味,周圍的人都說我們雅鹽的質量好,有股香味。正好前一陣剛剛下過幾場雨,空氣是潮濕的,所以空氣中就有股鹽香味。”
縣級異地防汛會商視頻會議系統(tǒng)的建成,實現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防汛抗旱指揮部門的異地視頻會商,充分發(fā)揮了協(xié)同指揮和調度功能;同時,盧氏、欒川、南召等8個縣的異地防汛會商視頻會議系統(tǒng)延伸到了鄉(xiāng)鎮(zhèn)。異地防汛會商視頻會議系統(tǒng)已成為各級水利部門召開視頻會議、進行防汛會商的主要平臺。2012年7月3日,河南省防辦對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項目建設的縣級防汛視頻會商系統(tǒng)進行了應急演練,并對防汛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平頂山等市隨即召開了所轄縣視頻會議,對迎戰(zhàn)7月4日的強降雨進行了緊急部署;省、市、縣三級防汛視頻會商系統(tǒng)為應對此次強降雨提供了有力支撐,效果顯著。
“你們來得正好,以前可很少有這么晴朗的天氣。往常只要一下雨,風也就跟著來了。雅布賴的風,一年四季刮到頭,很少能夠遇得見今天這么好的天氣?!?/p>
雅布賴濕地
“你們看,我們這桌子上的橡皮墊子,都是用鐵卡子卡在桌子上的,不然就讓風刮跑了。”
我們這才注意到,身旁放茶壺的桌子上鋪著一張手指頭粗細般厚的橡膠皮墊,圍著桌沿,10多個鐵卡子將皮墊死死地卡在桌子上。
我們感慨地說:“朱師傅,你們工作真辛苦,這可真的是風餐露宿啊!”
朱師傅又謙和地笑了笑:“露宿談不上,風餐可是貨真價實的。每天早上6點就來上班了,一直干到晚上9點才能下班。早上來的時候,帶點菜和面,午飯自己在班上做著吃。每年4月份到10月份左右,都是采鹽期,天天都這樣,幾十年了,也習慣了。到天冷停止采鹽的時候,開始對機器和設備進行檢修,大約五個月的時間,上正常班,情況會好一些?!?/p>
提起風,我們想起了剛從場部出來時看到的梭梭林,據巴書記介紹,雅布賴人一邊治沙,一邊采鹽。雅布賴鹽場的生產史,同時也是一部治沙史。鹽場在每年三四月份的時候,專門安排三四天的時間組織職工植樹,種沙棗樹和白楊樹防風,種梭梭壓沙,場部附近一排排整齊的白楊林和沙棗林,都已經茂盛得能抗得住大風了。梭梭林也有2米多高,顯示出一種英武的氣質。雅布賴人一邊治沙一邊采鹽,同時還一邊養(yǎng)鹽一邊采鹽。雅鹽的儲量1400多萬噸,目前剩余六七百萬噸,若按照以前粗放式的采法,今后僅能開采二三十年的時間。雅布賴人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不再像過去一樣無限制地開采,而是有計劃地控制開采量,實行產養(yǎng)結合,人為地控制鹽的生長期,以實現鹽場的綠色發(fā)展。我們在鹽湖和雅布賴濕地,看到成群的鳥兒飛來飛去,但只要人一走過去,就又飛走了,巴書記說鳥兒依然怕人。我們仿佛看到了雅布賴的過去,也看到了它綠色的前景。
提起風,陪同我們采訪的巴書記和王廠長感慨萬千。巴書記說:“一個阿拉善盟,面積超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甚至比兩個江蘇省還要大。而沙漠又遍布全盟,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以及雅瑪利克、本巴臺沙漠,占了全盟面積的1/3多;戈壁面積比沙漠面積還多,沙漠化土地面積又占了總面積的1/5多。過去在盟里面開著車,跑上四五個小時都見不著一個人,像額濟納旗,不要說人見不著,就連草都見不著。在內地的話,所走的路程不要說幾個縣,甚至連幾個省都過去了。”
阿拉善的駝群
阿貴廟前的駱駝腳印
庫日木圖廟
看著我們詫異的神態(tài),王廠長補充說:“有時候跑幾個小時,像從額濟納旗往左旗跑約60公里的地方,周圍啥都不長。刮風時飛過來一個綠色的塑料袋,都感覺特別的親切?!?/p>
“有一次,從北京過來考察的專家和記者說,聽說你們這兒是非常神奇的地方,可是車開到這兒來,越走越荒涼。你們待著就已經不錯了,還做什么貢獻?。∧芑钪秃芎昧?!”
能活著就很好了的地方,雅布賴人不但活著,而且為地方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真的可以堪稱神奇。神奇的雅布賴,你神奇的雅鹽,是生命之鹽,不僅強健了你的骨骼,還強健了你的子民、你的靈魂!
當然,在如此荒涼和艱苦的土地上,活著的,不僅僅是神奇的雅布賴人,還有白楊樹、沙棗樹這些神奇的樹種,以及梭梭、白刺、蓯蓉、鎖陽這些神奇的沙生植物。
除此之外,還有山羊、綿羊、青羊、駱駝。
特別是駱駝。
正如朱師傅所言,以前的雅鹽,都是通過駱駝運送到外面的??梢哉f,在那條件非常艱苦的年月里,是駱駝陪著人們共同吃苦、共同戰(zhàn)斗,人類在這漠漠黃沙之中扎下根來,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神奇的故事。在前往雅布賴鎮(zhèn)的上一級行政機構阿右旗的時候,我們在剛進城的地方看到一個拱門上高高站立著一峰頭顱高昂、意氣風發(fā)的駱駝。駱駝啊,駱駝!你是雅布賴人的圖騰,你是阿拉善右旗人乃至阿拉善人的圖騰。駱駝不僅馱著這一擔擔的鹽巴,馱著雅布賴的肉類、皮制品等各種物資,將其運往甘肅、陜西、青海和新疆各省區(qū),還將塞內的絲綢、茶葉、面粉、大米、蔬菜等物資運回雅布賴,供人們使用。
楊文遠兄年初在阿左旗考察時曾采訪過幾位駱駝客,他說,一提到駝隊和駱駝客,人們往往想到的是駝鈴聲聲的詩意以及渾身武藝的駱駝客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闖蕩天涯的豪邁,哪曾想到他們不僅要抵擋嚴酷的風沙、寒冷的天氣,一路上還要小心盜匪劫掠。遇上冷天氣,凍得實在招架不住,他們就抱著駱駝脖子取暖。
那天,我們在巴亙那住持的陪同下,從庫日木圖廟前往阿貴廟的時候,在干涸的溪流中的一塊大石頭上,一只巨大的駱駝腳印深深地印刻在面上,腳掌窩和兩個腳趾的印痕清晰可見。什么是“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這就是?。⊙挪假?,鹽神的子孫,以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為這塊神圣的土地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庫日木圖廟和阿貴廟,是雅布賴人心中的神廟,廟里每年都舉辦廟會。我們帶著朝圣的心情去拜訪這兩座神廟,尋找雅布賴人堅硬性格的秘密。巴書記特意為了我們從雅布賴蘇木請來了一名向導——布和楚魯。這是一位虎頭虎腦的蒙古族小伙,身體壯實,話不多。布和楚魯看見我們只是憨厚地笑了一下,算是打了招呼,還順手拿出曬好的兩段鎖陽,讓我們品嘗。我倆咬了一口,不約而同地說:“好甜?!卑蜁浹a充說:“這可是雅布賴最好的鎖陽!”布和楚魯,漢語意思為堅硬的石頭。就像雅布賴的戈壁灘上那一塊塊滾圓的石頭,外表光滑堅硬,目光中透著堅毅。布和楚魯喜歡皮雕,還自己試驗種植黑枸杞。我們參觀了他的皮雕作品和試驗田,一邊幫他盤算著來年的收入,一邊由他開車帶領我們去拜訪兩座神廟。
車子到了一個立著青羊標志的地方,向左一拐,不遠就到了庫日木圖廟。庫日木圖廟坐落在雅布賴山下,綿延不斷的雅布賴山,映著青鹽一般的鐵青色。特別的是,在青山和庫日木圖廟之間,橫著一段很長的紅色山體,就像雅布賴紅色的鹽田,又像住持巴亙那身披的紅色袈裟。廟宇腳下坐落著幾戶人家,寂靜的門扉緊閉著,茂盛的杏樹、沙棗樹靜悄悄地站立其中。門前,有幾只山羊輕輕走過,雪白的皮毛、飄逸的胡須、悠閑的神態(tài),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那一刻,我感覺雅布賴的百姓,雅布賴的每一個生靈,離神廟是那么的近,也許,他們離神也很近。不覺已走進了廟宇,住持巴亙那陪著我們一邊參觀一邊講解。庫日木圖亦為蒙古語音譯,其漢語意思為喇嘛們身上披的紅色袈裟。
悠閑的雅布賴山羊
像所有的蒙藏廟宇一樣,庫日木圖廟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等佛教領袖的佛像,里面沉淀著一種濃烈的佛教氛圍。我們穿過庫日木圖廟,去山里面拜訪阿貴廟。阿貴,還是蒙古語音譯,意為山洞。1860年,一個名叫烏藏的喇嘛從拉薩長途跋涉來此修行,在雅布賴山上發(fā)現一個山洞,就在山洞中清心面壁,潛心修佛,三年以后修成活佛?,F已傳至第五代,第五代烏藏活佛現在左旗。從庫日木圖廟赴阿貴廟的路是一段長兩三里的曲折峽谷,布滿了滾圓的石頭,個別低洼的地方還汪積著溪水,兩旁紅色的山體怪石嶙峋,寸草不生。偶有小鳥的鳴叫聲傳來,更顯出山谷的幽靜。巴亙那住持紅色的袈裟和紅色的山體相互映襯,使人心底升起一種赤誠的宗教情愫。在只有寂靜的峽谷中偶爾能看到幾棵樹,雖然不大,但長得極為茂盛,上面掛著各色的經幡,還有牛羊的肩胛骨。巴書記介紹,那是信徒們?yōu)楸辉讱⒌呐Q虺韧鲮`。對面的山崖上刻著六字真言。
我們跟著巴亙那住持走過一段不太長,但很陡峭的石階,就進入了烏藏活佛曾經修行的山洞。山洞約一人高,并不大。洞中鋪著毯子,供奉著幾座佛像,蠟燭的光芒一跳一跳地,照亮山洞里昏暗的角角落落。在洞口,昂首能望見蒼茫的藍天、悠悠飄蕩的白云;俯首能穿過兩邊山體的夾縫,看到茫茫的戈壁、渺遠的村莊。當年的烏藏活佛,是不是每天就盤腿端坐于此,思考佛的精義呢?
巴亙那住持介紹,當時的烏藏活佛每天就是在這里修行的。餓了,就采集山上的野果子充饑;渴了,就飲山谷里的溪水解渴。遇到天旱的年份,沒有溪水喝,就喝山里青羊的奶。我的眼前又浮現出公路邊拐彎處的那只大青羊。我們站在山洞外,久久沉思。烏藏活佛以他超強的意志力,克服了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以他修行的執(zhí)著和靈魂的光芒,照亮了茫茫沙漠戈壁的路,慰藉著這片廣袤艱苦的土地,以及在這土地上辛勞的人們,指引著他們超脫生命的苦難,向著靈魂的高處邁進和攀登。山洞對面的峭壁上,有石頭壘起來的香爐,據說當年修行的時候,烏藏活佛每天都要攀山去燒香。那香爐,也是烏藏活佛自己壘起來的。后來也有人曾想攀山去燒香,卻沒有誰能夠到得了那香爐的旁邊。我想,烏藏活佛是雅布賴人心中的佛,而那香爐,則是烏藏活佛心中的另一尊佛。
參訪結束的時候,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雅布賴,以及這里爽朗好客的人們。連綿的雅布賴山、茫茫的雅布賴鹽湖漸漸地向后退去。它們像兩只飛翔于漠漠黃沙之上的雄鷹,守護著雅布賴這片神奇的土地。
雅布賴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