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成娥
愛迪生從小時的“低能兒”到后來的“發(fā)明之父”,是因為他的智力超人,當然還因為他愛好發(fā)明,為此,他廢寢忘食,這又是為什么?也因是興趣吧。
如果學生都饒有興趣地學習,何苦學不好呢?
因此,我們的教學是否可以花些心思用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綻放異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下面我就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稍作論述,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語文課堂現(xiàn)狀
一位教研員曾這樣說:“我從事教學研究十幾年,每年聽課一百節(jié)左右,總的看來,課堂氣氛不活躍、教學形式單一的課在50%以上,課堂教學效率高的只占20%。不要說青少年學生,就連聽課的老師也感到索然無味,不免打起瞌睡來。”這樣的課堂如何能提高教學效率,實施素質教育呢?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育不僅不應該使學生厭惡學習,而且應該使學生有被一種不可抵擋的吸引力誘導著學習?!边@種不可抵擋的吸引力就是學習興趣。適當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何愁教不好,學不好呢?
二、“趣”法紛呈,趣味多多
課堂教學的三要素是:教師、學生、教材。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只要用心研究、設計,真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每一個方面都可以激起樂趣,贏取學生的興趣。
(一)以“情”激趣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寓情感于語文教育教學之中,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態(tài)表情、良好的情緒和飽滿的教學熱情等,它可以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教師在備課時就要研究教材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方式,在授課的時候,更應注意情思、情感等感情投入。
如,在圣誕節(jié)的課堂中,學生想著過節(jié),注意力有些分散。不管學生怎么認真,課堂效率肯定很差。于是我就著學生興趣走,先祝福他們,讓他們感到老師和他們有相同感受,拉近距離。緊接著提了一個問題:西方人如何過圣誕節(jié)?學生對這個節(jié)日感興趣,但狹隘地把“圣誕節(jié)”僅限于年輕情侶、朋友之間的祝福,當我告訴他們美國人在圣誕這天是盡其所能表達對家人的祝福,他們在這一天不是為收到禮物高興,而是為別人收到自己送出的禮物高興而高興時,所有的注意點全集中到了我身上,我也借機告訴他們以后過圣誕節(jié)不要忘了最關心他們的人。只是幾分鐘,學生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注意力也集中了,我順勢利導引入課文。整節(jié)課,學生思想活躍了許多。
(二)以“境”激趣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若能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也必然會收獲頗多。
如,教學《核舟記》時,文中介紹核舟主體部位的內容較多,對舟中蘇軾、佛印、黃魯直的刻畫很細膩,可讓學生背誦就有困難了,學生常會把三個人的姿勢動作弄混淆。所以,當學生理解了課文后,讓學生分小組模擬舟中畫面,然后請兩組到臺上表演,學生興趣盎然。臺上暗中較著勁,臺下更是“導演”層出。在一番快樂的表演后,學生自然也就不用痛苦背書了。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還有很多,如,實物展現(xiàn)、語言描繪,圖畫再現(xiàn)、聯(lián)系生活等。只要用心研讀教材,創(chuàng)設情境,就能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推動教學活動向縱深發(fā)展。
(三)以“巧”激趣
要做到讓學生的興趣在語文課堂上持續(xù)保持而不是曇花一現(xiàn),就需要語文教師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結構中做精巧的教學設計。
1.創(chuàng)設問題——導趣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課上能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能否使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進而萌芽高漲的學習興趣,是衡量一個教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在教學中我們要巧妙地提問,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特級教師魏書生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愚公挖山時是幾歲?”問題一提出,便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有的說“九十歲”,有的說“九十幾歲”,有的說“快要九十歲”。爭論之后魏老師要他們找到根據,學生找到了“且”字的注釋,指出應該是“將近九十歲”。魏老師就非常善于運用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穿插故事——引趣
教學中,適當地穿插一些有趣的相關故事,不但不會沖淡教學重點,而且還能豐富教學內容,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蘇東坡在黃州上任時曾留下不少軼聞趣事,在教學《核舟記》時,結合“船頭”的內容教學,不妨穿插蘇東坡和佛印之間的故事:與蘇東坡友善的和尚佛印,常違反佛門清規(guī)吃葷。有一天,東坡去找佛印,見佛印把做好的魚蓋到銅罄底下,東坡說:“我見到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向陽門弟春常在。”佛印接著道:“下聯(lián)是‘積善人家慶有余?!睎|坡聽后,說“什么?罄里有魚?何不來嘗嘗?”說著就掀開銅罄端出魚大口吃起來。佛印苦笑不已。由此看出兩人親密的關系、幽默的情趣。學生聽后,開懷大笑,情緒異?;钴S。
3.相機調侃——激趣
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課堂中善意的調侃,就如同在單調的菜肴中加了味精,會使課堂充滿幽默、智慧、友善。一節(jié)語文課上,一只蝴蝶飛進了教室,并且圍著玻璃飛來飛去,有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就隨著蝴蝶轉來轉去。于是老師停了下來,說:“我現(xiàn)在提一個問題讓大家回答,你們說這只蝴蝶為什么在教室里飛來飛去不愿離開?”學生一時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好。老師接著說:“這就是‘蝶戀花,因為你們都是祖國的花朵嘛!”風趣的語言引得學生會心地笑了,笑聲中一位學生打開窗戶放走了蝴蝶,學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課堂的教學內容上來。
4.借用媒體——添趣
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之小學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形象思維能力依然占主導地位,他們對直觀形象的媒體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實物掛圖,特別是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出現(xiàn),給我們選擇這一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如,教學《安塞腰鼓》一課時,借助多媒體讓學生親眼目睹忘情的狂舞,親耳感受沸騰的鼓聲,學生很自然地被舞姿感染,被鼓聲震撼,個個坐直了,到朗讀時也是聲如鼓點。
語文課堂的激趣藝術是一門既普通又高深的藝術,它是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善于琢磨總結,就能將學生帶進一個趣味盎然的奇妙境界。
參考文獻:
王慧敏.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激趣藝術.祖國:教育版,2013(06).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