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鵬芳
[關(guān)鍵詞]工業(yè)革命時代,歐洲文藝史,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4)09-0008-07
2013年10月31日,我應(yīng)邀為江蘇省高中歷史骨干教師培訓班學員上了一堂《工業(yè)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地點在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東校區(qū)高二文科班。授課教室比較大,但不是會議室,也不是階梯教室,我可以在學生中自由行走,可以運用激光筆在學生座次中遙控幻燈片的界面,引領(lǐng)學生審美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的歐洲文藝史。
人民版教材《工業(yè)革命時代的浪漫情懷》,敘述的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期的歐洲文藝史,它在同一個時段呈現(xiàn)文學、音樂和繪畫三個不同板塊,聚焦于“浪漫情懷”的主題,使學生從不同的層面反復(fù)感受和理解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文藝是舊制度衰亡、資本主義上升和工業(yè)革命興起這一時代的精神表達。它對人的理性、冷靜和實用主義的反叛,既彌補了此前古典主義文藝的缺失,又“重現(xiàn)”了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并蘊含了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基因,更蘊含著對當下的物化社會的警示。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浪漫主義文藝的代表性成就,“認識”或“理解”其時代性。因此教學目標既要指向那個時代的文藝史事,也要揭示史事背后的時代精神。
(1)通過感受和閱讀有關(guān)文藝史的圖文、聲像等史事信息,漸次地知道浪漫主義思潮中的文藝家及其代表作,并能在新情境下再現(xiàn)和運用,條理清晰地陳述出來。
(2)在獲取和解讀文藝史相關(guān)信息的基礎(chǔ)上,走向?qū)Α袄寺髁x”概念的理解,闡釋其中蘊含的人文情懷,并能自主地有層次地闡述出來。
(3)在復(fù)調(diào)式地審美文藝作品的過程中,在獲取廣闊的社會視域的歷史信息中,概括和分析浪漫主義文藝的時代性。一方面能從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方面有層次地分析出它的歷史時代性,另一方面能適度地感受它對當下的啟示。
(4)基于對浪漫主義之后的現(xiàn)實主義文藝作品的比較,再次感知和理解浪漫主義特性,進而開掘和滋潤人的修養(yǎng)層面。
【序曲】
幻燈片呈現(xiàn)樹林、小溪的田園畫面,響起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第二樂章(2分鐘)。學生靜聽,教師站在學生中間做畫外音提示:陽光穿越樹林,溪流淙淙,綠草茵茵,貝多芬心情歡快;鳥鳴,聽,長笛和單簧管吹出的鳥鳴聲在樹枝上跳蕩。
師:剛才聆聽的是貝多芬的哪首樂曲?(學生猜測兩次后,說出了《田園交響曲》)
師:我們將隨著這首樂曲感受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期的歐洲文藝史。
第一樂章:欣賞文藝作品,陳述文藝史知識
學習行為1:朗誦雪萊《西風頌》并介紹與這首詩風格相似的同時代其他詩人及作品。
學習行為2:聽老師講故事,說明故事來源,關(guān)注作品與作家?;脽羝鍪?5世紀時卡西莫多的故事;19世紀上半期冉阿讓的故事。
教師并沒有完整地講故事,只是凸顯了巴黎圣母院故事中三位主人翁的姓名與形象特征,然后刻意描述了故事的最后場景:卡西莫多從刑場上抱回愛斯梅拉達的尸體遁入了墓地。幾年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們擁抱在一起的遺骸。(教室靜寂)
師:我的這個故事是誰在哪本書里講的?
生:雨果、《巴黎圣母院》。
接著,教師講第二個故事,凸顯了冉阿讓正直、善良、艱辛的生活線條,然后以近乎凄婉的聲調(diào)敘述了故事的結(jié)尾場景:多少年以后,珂賽特夫婦找到僅有一盞銀燭臺陪伴的冉阿讓,他們了解了自己的身世,但生活凄慘的老人走了,他的靈魂和芳汀、和所有在革命中死去的人相聚,庇護著一對愛人,迎向光明的明天。
師:這個故事又是誰在哪里告訴我的?
(學生高聲說:還是雨果,《悲慘世界》)
師:冉阿讓生活在昨天的悲慘世界里,雨果給了一個光明的充滿希望的明天。通過剛才的讀、聽、想,請同學們歸納19世紀上半期英法文學的主要成就。(請一位女生做了陳述)
出示名畫《自由引導(dǎo)人民》和《梅杜薩之筏》。學生很快說出了名稱。
師:既然已經(jīng)有人知道名稱了,那一定有人能夠欣賞。(一位男生上講臺描述第一幅畫,他講了一個大概,反復(fù)講述對自由民主的追求)
師:你是否緊盯著高舉三色旗的自由女神?(有學生笑)你看畫面上還有匍匐和仰望著自由女神的人,身著紅白藍三色衣服,這和女神形成了互動對應(yīng)關(guān)系。你能再描述一下嗎?
生:自由引導(dǎo)人民,人民渴望自由。
師:對畫面的感覺呢?(該生搖頭)
師(對該男生):你一定非常理性,也崇尚自由,請回位。大家借助教材的語言,說一說。
有學生說道:自由的主題,強烈的情感,色與光的融合對比,瀟灑奔放。
師:是的,我們能在畫面上感受到蕩氣回腸的激情。這種具有極大的情感張力的氣場,在《梅杜薩之筏》上同樣能夠感覺到。大海上漂浮著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巨浪翻騰,危難中的人一個推一個,直到最高處的人被高高舉起,揮舞著紅巾向遠方求救,遠處的浪尖上有一細微的船影,災(zāi)難前的窒息感與求生的希望對比交織。(教師突然停下來,問前排的一個女生)你能在畫面上捕捉到緊張情緒嗎?(女生點點頭)其他同學呢?(其他學生也點頭)
學習行為3:欣賞畫作,指出作品名稱、作者及其在藝術(shù)史上的地位。
學生集體答出作品名稱與作者,但關(guān)于地位的回答含糊其辭。教師請中間的男生回答,他答:籍里柯發(fā)出浪漫主義繪畫的宣言,德拉克洛瓦將浪漫主義繪畫推向高峰。師肯定。
幻燈片呈現(xiàn)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畫像,播放貝多芬的《歡樂頌》和舒伯特的《夢幻曲》(皆是片段剪輯,合計3分鐘,教室很安靜)。
學習行為4:聆聽音樂,說出德奧兩國的作曲家與作品。
學生迅速反應(yīng),作出了準確的集體回答。
說明:選用典型且簡明的材料,為學生認知提供順藤摸瓜的路徑,讓客觀史事類的陳述性知識也在情境包裹中被學生發(fā)現(xiàn),而不是教師直接告知學生。
師(小結(jié)):如此,我們了解了作品與作家的歷史?,F(xiàn)在請大家陳述歷史知識: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歐洲的文學、音樂與繪畫領(lǐng)域的名家名作與歷史地位。
教師隨機問一位女生:這些陳述性知識,你都知道嗎?她點頭,于是請她說給大家聽。但她未講全。教師請同座的補充后,又喊她站起來,問她有什么收獲。她較全面地復(fù)述了相關(guān)史事。
師:本課學習結(jié)果的第一個目標是:知道并陳述文藝史知識。同學們剛才已經(jīng)完成了陳述性知識的整合?,F(xiàn)在來檢測一下,大家是否在欣賞過程中真的知道這些基本知識了。(出示三道材料情境選擇題,留下一道課后完成的文藝成就填表題)
說明:用田園交響曲第二樂章導(dǎo)入新課,既契合本課內(nèi)容,又奠定審美、抒情的教學基調(diào),還利于學生安靜下來。隨后是基于文字、聲像并用的情境敘事,促使學生從中梳理文學、繪畫和音樂等方面的基本史事,再由分到合,推動學生的知識歸納和運用,輕松簡明地完成全部的陳述性知識的教學。
第二樂章:感受作品里的人性和風格
呈現(xiàn)拜倫的詩作《雅典的少女》(片段),教師邀請一位男生和他一起朗誦,并說:就像你向女孩寫情詩、表衷情。
(詩朗誦后)教師引用一段現(xiàn)代文學評論:
《悲慘世界》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靈魂之戰(zhàn),是一段完整的心靈朝圣歷程,它給現(xiàn)代人的精神生活以諸多有益的啟發(fā)。
說明:此處刻意強調(diào)了“靈魂之戰(zhàn)”和“心靈朝圣”,是凸顯本環(huán)節(jié)“人性和風格”的教學主題,也是從拜倫詩作的朗誦中自然引出的話題,奠基精神世界的伏筆。
幻燈片呈現(xiàn):“余音繞梁”——回響19世紀上半期的那些美妙樂曲;“畫面猶在”——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畫作里的自由主題、強烈激情、色與光的融合。
播放舒曼鋼琴曲《蝴蝶》的片段。要求在音樂聲中,凝望“畫面猶在”上的文字解釋,再現(xiàn)剛才看過的兩幅繪畫。
學習行為5:19世紀上半期的這些文藝作品顯露出什么特點?
說明:用回響、凝望、再現(xiàn)等細致行為要求,正面直擊浪漫主義文藝的基本特性,實施概念教學的第一步:分析歷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初步感知其內(nèi)涵。
師:讓我們把視線移向19世紀中期以后。巴爾扎克的小說精致細膩地描繪和分析社會的各個層面,其作品堪稱社會百科全書。相比之下,雨果作品是否精致細膩地描摹和分析社會現(xiàn)實?他使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舉例說明其小說人物的人性臉譜。
學生答出了第一個問題。教師使用語文課上學過的寫作知識提示,學生答出了想象、強烈對比、抒情等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教師再請學生結(jié)合教材回答第三個問題,學生舉出《巴黎圣母院》中三個人物的人性特點。
師:我們再來看19世紀中期出現(xiàn)的法國米勒的《拾穗者》(幻燈片呈現(xiàn)該畫作),畫面淳樸親切,色彩沉靜,像照片般的寫實和真切;相比之下,德拉克洛瓦的作品是否這么樸實和冷靜?(學生說:不是)其激越的情緒、未來的期待、理想的渴望是多么明顯!
學習行為6:19世紀上半期文藝作品中的人性訴求有哪些?表達人性訴求的手法是什么?由此,我們?nèi)绾畏Q呼其創(chuàng)作風格?
幻燈片呈現(xiàn)關(guān)鍵詞:自由美好的烏托邦想象,激情飛揚,直抒胸臆,崇尚理想;強烈的對比、想象和夸張。
說明:選用現(xiàn)實主義作品,以比照的方式側(cè)擊浪漫主義文藝的基本特征,實施概念教學第二步:強化歷史概念的內(nèi)涵理解。
師:其實同學們的第5個學習行為和第6個學習行為,都指向同一個話題,即對浪漫主義文藝的理解,它是從作品的主題內(nèi)容、人性訴求、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特性入手來引導(dǎo)大家去把握?,F(xiàn)在請大家自由地闡述對浪漫主義的理解。
學習行為7:理解浪漫主義文藝這一歷史概念。
生1:不滿社會現(xiàn)實,積極追尋理想世界。
生2:因此他們就耽于一種夢幻,用美好的憧憬來側(cè)面抨擊當時的社會。
生3:強調(diào)抒發(fā)個人情感,充滿人文主義精神(教師板書3位學生講話的關(guān)鍵信息)。
師:很好,而且很精彩,因為你們剝開了歷史概念的核心要素。但是歷史概念有沒有基本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定?
生4: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的歐洲。
師:要不要給它一個定性說明,讓歷史概念有自己的邊界?(學生有些怔)這里的浪漫是人的生活個性?是哲學思想?是你未來的愛情?還是別的什么?(有學生燦爛地笑)
生:是文學思潮。(師:僅僅文學?)還有音樂、繪畫等領(lǐng)域。
師:藝術(shù),很好!合起來說,是什么?一種文藝思潮(板書這四個字)。
說明:在學生分點表述浪漫主義特性的基礎(chǔ)上,就他們的缺略予以補充,實施概念教學第三步:嘗試歷史概念的要素歸納,突出其本質(zhì)屬性。
師:大家一起跟著我慢慢地、完整地合成浪漫主義的歷史概念。(師生同聲朗讀)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期,流行于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它崇尚自由、民主,以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批判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崇高的理想,抒發(fā)人的情感,張揚人的個性。(幻燈片同時呈現(xiàn))
說明:從浪漫主義的內(nèi)涵構(gòu)成到時空界定再到本質(zhì)屬性,漸次把控,拼圖式地接近,盡可能地將概念教學基于學習者的認知邏輯能夠允許的限度之上,實施概念教學的第四步:整合并坐實概念。
師:以上,我們學習了文藝作品里作為人性的歷史和藝術(shù)思潮的歷史,我們追求本課的第二個結(jié)果目標:理解并嘗試歷史概念的表達——浪漫主義。你浪漫嗎?(對著一位男生,男生點頭并笑)你想浪漫嗎?(對著一位女生,女生矜持狀)我覺得,同學們該有浪漫的品質(zhì),我們這個時代太需要了。應(yīng)該從浪漫主義文藝作品里汲取人性和精神的養(yǎng)料。
說明:用生活中的“浪漫”一說,逗引學生,營造教學氣氛的同時,讓教學宕向教育,實施概念教學第五步:歷史對于生活的照映。
幻燈片呈現(xiàn)知識運用與檢測:
(1)約翰·史蒂文森《彩色歐洲史》:18世紀后期以來,文學和其他藝術(shù)的古典表現(xiàn)形式逐漸讓路于新的文化趨勢。這個時代的作曲家們以神奇的力量表達了人類靈魂深處的渴望和情感。貝多芬或許就是這種力量的典型代表,他性情暴躁,感情豐富,易于激動,卻是19世紀音樂界的天才人物。問題:①材料中新的文化趨勢指什么?摘引其中能夠佐證這個新趨勢的代表性詞句。②“彩色歐洲”,多么響亮!置身19世紀早期的英、法、德,你將怎樣“彩色和響亮”?(第②問,學生沒有反應(yīng),教師沒有等待或沒有期待他們作答,只說:我們真應(yīng)該憧憬彩色而響亮的生活,同學們課后會去想一想的吧?)
(2)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的文藝作品是浪漫主義嗎?真實地反映和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暴露社會黑暗,批判現(xiàn)實罪惡;重視環(huán)境對塑造人物的決定作用。(學生做出否定性回答)
說明:情境檢測,判定第二個結(jié)果目標是否達成,為下一步教學“輸入”尋找依據(jù),力圖使教學建基于學習者的跟進之上。聚焦“浪漫主義”的概念理解時,采用了閃回本身史事、比較他者史事、嘗試添加要素等教學方式,分解概念的若干特征,剖開——合成,推動“浪漫主義”這一闡述性知識的概括和提煉,并且嫁接貼近學生生活的元素和新情境材料,推動知識學習的順應(yīng)與同化。
第三樂章:透視文藝史中的社會史
師:浪漫主義文藝為什么會在那個時代誕生?讓我們第三次回望浪漫主義文藝。拜倫長詩《恰爾德·哈羅德游記》中的主人翁被稱作拜倫式英雄。他游歷歐洲時這樣歌唱:自由啊,你的旗幟雖然已經(jīng)破舊,但仍在天空飄揚著,招展著。透過“破舊”但“仍然招展”的字[,你能解讀英雄的內(nèi)心世界嗎?教材能幫你闡釋。(少頃)
生:他們孤獨、苦悶,又充滿自由的理想。
師:拜倫式的英雄,或者說浪漫主義詩人,為什么有這樣的內(nèi)心世界?
生(插話):“破舊”的現(xiàn)實讓他們不滿。
師:非常好,他們不滿,是因為社會破舊,理想得不到實現(xiàn)。問題是,當時的社會為什么會讓他們不滿?
師:(沒有答問。播放《命運交響曲》中命運來敲門的主題)貝多芬的《英雄》《命運交響曲》,寄寓了怎樣的情感訴求?
生:期待民主自由的勝利,充滿勝利后的激昂和歡樂情緒。
師:貝多芬的作品有一種強烈的渴望情緒。問題是,為什么如此強烈地渴望著?
師:我們再來回溯雨果的小說。他的作品展示了自1793年法國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期間,法國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大全景,革命中與革命后的法國社會的黑暗、墮落和“悲慘世界”。這其實表明了雨果的失望和失望后的憧憬。他為什么失望?他的小說又為什么不以漆黑的沮喪來收尾?
學習行為8:社會怎么會讓詩人們不滿的?貝多芬為何那么強烈地渴望著?雨果的作品為何交織著對現(xiàn)實的失望和對未來的期待?結(jié)合教材,討論,回答以上問題的共同答案。
說明:三個問題漸次呈現(xiàn)時,已有部分答案隱現(xiàn)其中:“破舊”的現(xiàn)實,民主自由并未真正到來,失望的后面有著超越和憧憬,但學生似懂非懂,教師又欲放故收,使學生處于欲言還止的可能狀態(tài)。待三個問題連貫合成并推向“推理共同答案”后,再提供蘊含答案的材料去解析,揭開那捂住的蓋子,學習過程就能呈現(xiàn)憤悱之后的豁然開朗。
幻燈片呈現(xiàn):法國革命使這個理性的社會和這個理性的國家成為現(xiàn)實的時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論它較之舊制度如何合理,卻絕不是絕對合乎理性的;和啟蒙學者的華美語言相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恩格斯語)
教師要求利用教材正文,結(jié)合這段話加以概括。學生討論(約3分鐘)。
生1:法國革命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劇烈的社會震蕩,新制度并不理想。
師:“悲慘”“破舊”。
生2:啟蒙思想家倡導(dǎo)的理性的勝利是令人失望的,也是令文藝家們失望的。
師:很好。你的回答好在哪里?(該生囁嚅)你延續(xù)了前一位同學的思路,作了必要的延伸和概括,還將恩格斯的話與文藝家聯(lián)系起來了。你啟動了新的思考角度:從政治轉(zhuǎn)向了思想。
師:理性主義是啟蒙思想家的主張吧?啟蒙思想家中有盧梭吧?有休謨吧?啟蒙思想家休謨說:理性是激情的奴隸!盧梭還強調(diào)回歸自然,傾向于聽任人的內(nèi)心呼喚,他在《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中將“浪漫”作為形容詞來使用。原來,浪漫主義文藝是有思想源泉的。我們學過嗎?學過的,在教材專題六《理性主義與浪漫之聲》一課中,哪位同學能浮想聯(lián)翩?
生3:啟蒙運動還留下了浪漫主義思潮,凸顯人的情感和個性,豐富了人文精神。
師:人不能在冷冰冰的理性原則統(tǒng)治下生活,人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夢想。所以拜倫說“請把我的心,把我的心給你”。顯然啟蒙運動的華美語言既給浪漫主義文藝以批判的武器,也給浪漫主義文藝以建設(shè)的資源。其實批判和夢想合二為一的空想社會主義也為浪漫主義文藝輸送了血液?,F(xiàn)在,請同學歸納一下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
生4:法國革命帶來的社會震蕩與“理性的勝利”令人失望。教師追問:沒有別的了?
生5:(捧起教材)還有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師:好的。補充了老師還沒有講到的。恩格斯也說:“商業(yè)日益變成欺詐,金錢代替了刀劍,成為社會權(quán)力的第一杠桿?!鞭D(zhuǎn)向生3,請他復(fù)述已經(jīng)說過的。
生3:人文主義精神中對人的情感和個性的重視。
師:(繼續(xù)啟發(fā))以及圣西門、傅里葉、歐文的……空想社會主義。
師:很好!這樣就有了四個時代背景。本課學習的第三個結(jié)果目標是:分析并能夠認識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我們已經(jīng)抵達這個目標。但需要檢測一下,我們是否抵達了?;脽羝尸F(xiàn)兩道材料情境型選擇題和一道課后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