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民俗,地方史,情感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14)09-0028-05
一、教學目標
通過“應接不暇”的圖文、實物展示,讓學生了解四川濃郁的民俗文化,指導學生通過多渠道搜集相關(guān)資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圖文資料的能力,通過了解四川濃郁的民俗文化,增強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感。
二、學情分析
一堂完美的歷史課,不是教師的個人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所以上課之前應細致研究教學對象。初中學生對歷史有興趣,但是缺乏系統(tǒng)和理性的認識;他們想學好這門學科,但是由于中考壓力又不能對歷史投入太多的精力;他們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缺乏耐心,對知識缺乏落實;他們喜歡動口、動手,但是又不愿意深入理性地進行分析;他們喜歡個人展示,但是缺乏團隊合作學習的精神。這些都是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必須要考慮的。
這堂課是2013年全國歷史學會年會的展示課,借班上課,學生我是第一次見,談不上默契,怎么拉近和學生的距離,讓他們大膽發(fā)言,有話可說,在這么多的老師面前不會緊張,這些可能比擔心知識點是否遺漏更加重要。
三、突破方式
首先是感知,雖然是自己家鄉(xiāng)的“那些事”,但是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一些獨具特色的民俗已經(jīng)離學生的生活越來越遠。感知以后才能有所思考、討論、最后形成意識。一堂45分鐘的課不能奢望學生從此就樹立多高的理想,但是不愛是因為不了解,以興趣來帶動學生學習熱情,激起他們在課后還想繼續(xù)研究的沖動,那我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四、教學設計
師:四川被大家稱為“天府之國”,因為四川的富饒和獨特的歷史造就了它別具一格、濃郁的四川特色民俗文化!一說到四川,說到成都你腦海中浮現(xiàn)的第一個詞語是什么?
生:天府之國、熊貓、選秀……
設計意圖:好的導入就是成功的一半,因為是借班上課,所以一開始從學生身邊的感受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讓每個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這樣我的課就成功了一半。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不需要舉手,哪怕是大喊大叫都可
以,這個環(huán)節(jié)不在乎他們要答出所謂的“正確答案”,在心理學團隊輔導中這個叫“破冰”。
師:今天我要給同學們展示一幅絕美的川西風情畫,就在這扇門的后面,在推開這扇大門之前,同學們知道門上貼得是什么嗎?對,綿竹年畫!我們推開這扇大門,看到里面這個字了嗎?——耍。
大家用四川話給“?!苯M個詞語!
生:耍安逸、耍巴適!
設計意圖:“?!笔亲罹咚拇ㄌ厣囊粋€字,同時四川的文化中隨處可見這個字對四川人生活和文化的影響,四川人喜歡耍,要耍得安逸、耍得巴適,要耍出味道!這個問題的設計再次調(diào)動學生回答問題的欲望,讓學生感覺到我的課并不是遙不可及,這樣也為后來他們的積極配合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氛圍。同時也很自然地引出第一個話題:那你知道什么地方最能體現(xiàn)四川人愛耍呢?——茶館。
(一)川茶
背景音樂:
王婆婆,在賣茶,三個觀音來吃茶。后花園,三匹馬,兩個童兒打一打。王婆婆,罵一罵,隔壁子幺姑說閑話。
設計意圖:這是一首在四川家喻戶曉的兒歌,本課的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展示各種四川的民俗文化,兒歌當然是其中最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形式。和學生一起做“手指操”,一起唱“兒歌”,把學生拉回到兒時的回憶中,也許孩子們并不喜歡喝茶,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茶文化其實已經(jīng)深入到四川文化的方方面面。
師:四川人諺語說:“頭上晴天少,[前茶館多?!焙炔枋撬拇ㄈ松钪胁豢扇鄙俚囊徊糠?。作為“國飲”的茶文化據(jù)考就發(fā)祥于蜀地,歷盡滄桑而不衰,且在川西生發(fā)出“茶館文化”一支來,不是沒有道理的。也難怪有人把川西茶館同巴黎的酒吧、維也納的咖啡館相提并論。
1.茶葉
師:你知道哪些四川名茶呢?
生:四川名茶有名山的蒙頂茶、峨眉山的峨眉茶、都江堰的青城茶、屏山縣的屏山毛尖,以及紅茶、茉莉花茶等。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學生不一定能回答對。在實際課堂上很多同學答出了“鐵觀音”“龍井”等不是四川的代表性茶葉。但是我們的課堂上允許學生出現(xiàn)問題,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成的課堂。各地名茶在四川的匯集也恰恰說明今天我們四川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2.蓋碗茶
師:蓋碗茶具,有碗,有蓋,有船,造型獨特,制作精巧。為什么要設計成這樣呢?
生: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nèi),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為托又免燙手之苦,又防止茶水溢出。且只需端著茶船就可穩(wěn)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愜意,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nèi),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zhuǎn),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
設計意圖:歷史一旦發(fā)生就不會改變,所以很多人覺得歷史課堂是枯燥的。但是“大膽的想象”是我們所有學科都應該培養(yǎng)的目標。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大膽想象,合理猜測,只要言之成理,教師就應該給予及時的肯定,并且讓學生學會鼓掌,學會欣賞,這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師:四川人喝茶還喝出了一定的文化,茶蓋不同的擺放有不同的寓意,你知道嗎?
生:蓋碗茶流傳于民間后,更豐富了其內(nèi)涵,形成了特殊的茶語!茶蓋翻轉(zhuǎn)在茶沿旁,要求續(xù)水;茶蓋平放在碗旁,表示座位有人,立馬回來!茶蓋翻轉(zhuǎn)平放茶碗之上,表示要結(jié)賬走人!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有一定的難度,其實是在教會孩子們一些飲茶的常識,但是實際上就已經(jīng)把一種風俗習慣上升到了“民俗文化”的高度。在我看來,初中歷史階段的歷史課堂應該始終堅持興趣是第一位的,我們沒有必要去強行給“文化”下定義,去灌輸我們的思想,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感悟,“文化”二字在不斷的感悟中已經(jīng)慢慢浸潤到了學生的心里。
師:那我們四川人用什么倒茶呢?
生:長嘴茶壺。
學生活動:觀看四川功夫茶的視頻,并到講臺上現(xiàn)場]示。
設計意圖: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深層次思考是基于學生活動體驗基礎上的,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在乎學生要掌握功夫茶的技巧,只是一種感受,一種接觸。今天我們有很多的民俗文化離學生越來越遠,往往只是聽說過、電視上看到過,沒有親自觸碰過、實踐過。所以在課堂上讓學生用真的長嘴茶壺親自倒茶,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真實地讓學生感受了這一民俗的獨特魅力。
3.茶館
師:那么我們在茶館里可以做些什么呢?
生:擺龍門陣、吹殼子、掏耳朵、看川劇、聽評書、打麻將。
師:四川茶館能引人注目,是由于它的“社會功能”。當初川人進茶館,是為了打聽消息,或把自己的新聞告訴別人,川茶館的第一功能是:“擺龍門陣”。
茶館的另一重要職能是作為社會文化娛樂場所。晚上茶館設有川劇“玩友”坐唱,俗稱“打圍鼓”。另外,有些茶館設有四川揚琴、評書、清音、金錢板等]出活動。坐茶館的人可以邊飲茶,邊欣賞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節(jié)目。
設計意圖:設問從學生的實踐出發(fā),從所看所思出發(f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立意。從簡單的設問“茶館里可以干什么?”上升到茶館的社會功能。在舊社會,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業(yè)、各類社團在此了解行情、洽談生意、看貨交易,所以茶館在四川人的生活中有特色的地位。
師(過渡):剛才同學們說到唱川劇,在茶館頭叫打“圍鼓”。四川人喜歡表現(xiàn)自己,戲劇在四川誕生也很早。
(二)川劇
1.蜀戲冠天下
師:這是葉老師在上海世博會四川館拍的照片,世博會上陜西館是雄壯的兵馬俑,山東館是儒雅的孔老夫子,四川館門口這個同學們認識嗎?——說唱俑。
學生活動:請同學上來模仿說唱俑的動作神態(tài)!
設計意圖:從這一典型的四川形象出發(fā),讓學生上臺模仿,一方面對這一形象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體會說唱俑夸張的面部表情所體現(xiàn)出來的四川人的樂觀、幽默,讓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對“四川人”的個性有了更深層的含義。并且這個形象的合理出現(xiàn)也對引出下一個話題——川劇,做了很好的鋪墊。
2.川劇
師:四川人的樂觀、潑辣造就了別具一格的川劇。
川劇,也稱川戲,產(chǎn)生于17世紀,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川劇是在四川花燈基礎上,融匯高腔、昆曲、胡琴、彈戲四大聲腔藝術(shù)而成的劇種。五種聲腔簡稱“昆、高、胡、彈、燈”。
川劇有四大派別。早年四川燈戲遍布四川全省,由于明清時期的政治變革,四川人口銳減,社會經(jīng)濟完全破產(chǎn),清初實行“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大量兩湖、滇、粵的移民充實了四川人口,加強了勞動生產(chǎn)力,繁榮了社會經(jīng)濟,隨著城鄉(xiāng)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昆劇、弋陽腔、秦腔、二黃調(diào)等,也在四川各地紛紛興盛起來,這些劇與四川的花燈劇融匯,在川劇鑼鼓、川劇嗩吶與四川方言的統(tǒng)率下,風格協(xié)調(diào)、渾然一體。
師(表]):現(xiàn)場]唱川劇高腔《情探》選段:梨花落,杏花開;川劇燈戲《裁衣》選段:此地有個王大娘,他家請我去做衣裳,尺子剪刀我?guī)г谏砩?,熨斗拿來背在背殼上?/p>
設計意圖:時至今日,川劇對學生來說已經(jīng)非常陌生了,很多學生可能看都沒有看過川劇。所以這個版塊的設計相對比較簡單,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選擇了最簡單的幾個方面來介紹。其中唱腔相對比較專業(yè),但是五腔共和又是川劇最大的特色。所以在設計的時候回避了“專業(yè)”二字,就是讓孩子們感受!最直觀的感受,最直觀的對比!而教師現(xiàn)場]唱會讓學生有一種新奇感,“老師居然會唱川劇”,一方面用教師的個人魅力去征服學生,更重要讓孩子們覺得川劇不僅僅停留在視頻資料里,現(xiàn)場的效果事半功倍。
師:你們看過哪些川劇呢?
生:《易大膽》《巴山秀才》《中國公主圖蘭朵》《變臉》等。
師:《白蛇傳》應該是川劇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了,尤其是里面的《金山寺》一折,有三大特技讓人稱奇:變臉、吐火、踢慧[。
川劇欣賞:川劇折子戲《金山寺》片段,展示其中的三大特技。
師:你還知道哪些川劇的特技呢?
生:滾燈、藏刀、褶子功、書法、提燈影兒、倒硬人等。
師:你怎么看的川劇“變臉”這一特技呢?川劇的變臉不是川劇的全部,川劇中的變臉就好比是川菜中的辣椒,有這個風味更佳獨特,但不是每道川菜都要放辣椒的,希望大家走進劇場去欣賞真正的川?。?/p>
設計意圖:講川劇,那么“變臉”是不能回避的,既然要講,就不能當成一個噱頭。把川劇特技放在具體的川劇劇目中更科學,更尊重這門傳統(tǒng)的藝術(shù)。學生對“變臉爛市”這一現(xiàn)象的看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對社會熱點問題關(guān)注、思考、反思。歷史教育不僅是講“事實”,培養(yǎng)的更是“思維”,學生們的看法也許稚嫩,也許偏激,但是只要合理就應該得到教師的肯定,讓學生在課堂上享受到成就感。
3.畫川劇臉譜
師:川劇臉譜比京劇更加生活化,更加夸張,有獨特的魅力。重點欣賞《四大天王》的臉譜。
學生活動:請發(fā)揮想象,設計一下川劇《真假圖》“玉蝴蝶”馬駿、《芙蓉花仙》芭蕉精的臉譜。
展示學生作品:進行適當?shù)狞c評。
師:川劇臉譜既是從生活出發(fā),又兼顧劇中人物性格,同時還表現(xiàn)出川劇藝術(shù)家們的美丑觀,貫穿著鮮明的愛憎,有著十分強烈的思想傾向。
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之一是學科整合,歷史學科作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科學,與地理、生物、政治、生命、藝術(shù)等學科都可以找到結(jié)合點。極具個性的川劇臉譜正好發(fā)揮學生的繪畫才能,更重要的是這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參考答案,也沒有標準答案,鼓勵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夸張”就是川劇臉譜一個重要的特色,這個活動很容易讓每個學生都在課堂上找到成就感,用[看、用耳聽、用腦想、用手畫、用心學,五位一體,成為本堂課最大的亮點。
教師過渡:同學們的想象力真的讓我感到自愧不如,看了這么久的川劇,不知道大家餓了沒有,想吃東西不!
(三)川菜
1.四川小吃
師:成都人對吃特別有感情,不管什么菜,好吃就是好菜??梢越裉扉_車到郊區(qū)雙流啃個兔腦殼,明天跑到郫縣稱斤“蔣排骨”。成都人對吃充滿熱情,凡到了成都的外地游客,無不對成都的川菜,小吃滿懷興趣。到了成都不吃美食,總讓人有入寶山空手而回的感覺。
師:我想到成都,肯定最先要吃的就是聞名中外的成都小吃了!下面我們來聽一首讓我們自己都要流口水的歌《四川小吃人人愛》你知道哪些成都小吃呢?
生:夫妻肺片、擔擔面、鐘水餃、賴湯圓、肥腸粉、川北涼粉、龍抄手、鹵肉鍋魁、宜賓燃面、燈影牛肉、蛋烘糕,等等。
2.川菜
師:請客不能光整小吃,川菜名揚天下,人們都贊譽“食在中國,味在四川”。如果要點菜,你會點什么我們四川最有特色的菜!
生:回鍋肉肯定是最有特色的。
師: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在長征的時候,大家沒有吃的,樂觀開朗的鄧小平就組織了一個俱樂部,啥子俱樂部呢?吹牛俱樂部!羅榮桓說湖南的回鍋肉好吃,鄧小平說:你那個算啥子,我們四川的才好吃!就這樣進行精神會餐,堅持走完長征!
浙江電視臺曾經(jīng)這樣說過:四川人硬是厲害,一塊豬肉就可以做出上百種花樣:回鍋肉、鹽煎肉、粉蒸肉、水煮肉片、魚香肉絲,太安逸了,我這里還有一個《豬肉頌》,我們一起用四川話朗讀一下喃:
凈洗鍋,少著水,柴頭罨(yǎn)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早晨起來
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大家不要笑,這首詞是大文豪蘇東坡的大作,可見四川人對豬肉和川菜的喜好,正是如此才有了大名鼎鼎的“東坡肘子”。
設計意圖:從學生脫口而出的“成都小吃”到家喻戶曉最具特色的“回鍋肉”,學生在大聲呼喊的同時,一種濃濃的家鄉(xiāng)情懷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民間傳說、名人詩詞、社會調(diào)查、自我體驗全方位的展示“川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的不一般。
3.我是小小美食家
師:今天我們也請來了很多我們班自己的小小美食家,有的同學做菜非常厲害,有的同學品菜非常厲害。
學生活動:展示學生做菜的照片,并請幾個代表介紹自己的拿手好菜
教(過渡):吃飽喝足了,葉老師想去四川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去旅游一下,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好的推薦呢?
(四)耍在四川
師:四川有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我在網(wǎng)上查了一些,看看同學們有沒有去感受過的:自貢恐龍燈會、望叢歌會、新津龍舟會、龍泉桃花會、彭州牡丹會、新都桂花會、廣漢保保節(jié)、廣元女兒節(jié)。
師: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四川獨特的民風民俗呢?
教師展示學生參加四川各地民俗活動的照片,并邀請代表講解。
設計意圖:師生互動、生生合作是本課最成功之處。課前的積極準備,課堂的針鋒相對,師生之間的探究辯論,生生之間的互助學習。臺上、臺下、課前、課后、歷史、現(xiàn)實都得到了有機的結(jié)合。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不是枯燥的知識,而是自己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積極發(fā)揮著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來介紹自己做的菜,介紹自己在四川各地參與的特色活動,特別是在這么多人面前大膽展示,對學生來講是一種榮耀。
師:民俗文化是我們的母體文化。它是我們民族精神情感、道德傳統(tǒng)、個性特征乃至民族凝聚力、親和力的載體,是我們發(fā)展先進文化的精神資源和內(nèi)在基因,理當?shù)玫奖Wo與重視。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的時代大潮中,在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下,四川民俗文化多處于艱難和尷尬的境地,不少民俗事項和器物被沖淡和邊緣化,日漸萎縮和凋零,以至湮滅、消失。今天觀看川劇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四川小吃受到洋快餐的劇烈沖擊都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更好地保護、開發(fā)、運用民俗文化資源,促進民俗文化產(chǎn)業(yè)化?這是民俗文化的現(xiàn)實課題,同學們有什么好的點子嗎?
學生們回答(略)。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能力和課堂時間靈活處理,新課程要求歷史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要為學生留出充分的自由發(fā)展空間;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涉足生活。這種開放性的題目為學生發(fā)表獨特見解提供了平臺,增強了教學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結(jié):歷史是資源、文化是資源、民俗是資源,民俗文化是祖先留給當代的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資源。不要讓這些寶貴的四川文化成為歷史書上的“傳奇”,應該讓他世代相傳,搶救、保護、開發(fā)好民俗文化,進而推動民俗文化產(chǎn)業(yè)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
【作者簡介】葉德元,男,1982年生,四川德陽人,中學一級教師,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