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鋒
底氣,指的是人基本的信心和力量。只要心中有底氣,不論你表現(xiàn)得多么謙卑、多么客氣,別人都能感受到你的自信。人沒有底氣,就會表現(xiàn)在處理問題、戰(zhàn)勝困難時信心不足、勇氣不足,不自信。沒有底氣,人就會沒有骨氣;沒有骨氣,面對誘惑時,就會迷失自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lǐng)導干部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基層,進村入戶,在基層汲取營養(yǎng),向群眾請教工作,注重并善于從人民群眾生動的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尋求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的辦法。要通過學習,深刻地認識到,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氣。”有底氣,做事才能不畏困難,勇于擔當,開拓進取。
領(lǐng)導有底氣,做事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清楚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什么是群眾需要,什么是群眾反感。領(lǐng)導的底氣,表現(xiàn)在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銳氣、有駕馭大勢的豪氣、有團結(jié)群眾的和氣、有廉潔自律的浩然正氣。領(lǐng)導的底氣來自哪里?肯定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頭腦中固有的,而是來自于“接地氣”,來自于“樹正氣”,來自于“去俗氣”,來自于“揚廉氣”。當一位領(lǐng)導“接地氣”、“樹正氣”、“去俗氣”、“揚廉氣”之后,就會鑄成“金剛不壞之身”。
底氣從“接地氣”中來。有道是:“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到基層中去,到群眾中去,到問題成堆、矛盾尖銳的地方去,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獲得群眾的認可和支持。群眾做后盾,才能坦然面對困難、面對矛盾、面對問題,才能戰(zhàn)勝困難、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如果不注重實踐積累,不加強學習,不重視從群眾中汲取力量,知識就會老化、能力就會退化、和群眾就會疏遠,肚子里的貨就會越來越“干癟”,以致面對問題時會手忙腳亂、束手無策。
底氣從“樹正氣”中來。俗語說:“一正壓百邪”。這里說的“正”,是身正,是心正。不是有“邪不壓正”一說嘛;“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鳖I(lǐng)導干部要樹正氣,首先要過廉潔公正關(guān),“公生明,廉生威”,凡事出于公心、嚴于律己,就能剛正不阿,說話辦事自然肩膀就硬、腰桿就直。“人不畏我嚴,而畏我廉;人不畏我能,而畏我公”。正氣在身,說話、辦事、開展工作底氣就足。
底氣從“去俗氣”中來。俗氣,指世俗間的惡濁氣息?,F(xiàn)在有的領(lǐng)導在交往中表現(xiàn)的很俗,喜歡“拉山頭”、“織圈子”,搞吃吃喝喝,拉幫結(jié)伙那一套;而一個人只有脫離了低級趣味,才能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純粹的人,做一個有覺悟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如果俗氣纏身,就會講享受,講安逸,講條件,講待遇,寧愿不做事,也不愿去擔事。俗氣在身,很難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侵蝕,很難正視矛盾、破解難題,很難少謀人、多謀事。
底氣從“揚廉氣”中來。近日,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紀委第四次全會上指出:“領(lǐng)導干部一旦在德上出問題,必然導致綱紀松弛、法令不行?!蓖踽秸f:“‘國家’是我們民族獨有的概念,國與家緊密相連、不可分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首要。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責任文化,講究德治禮序?!币晃活I(lǐng)導干部,如果沒有廉政之氣,浩然正氣,要想形成影響力,要想樹立好榜樣,要想傳播正能量,顯然是不可能的,甚至會帶壞班子,帶壞隊伍。
李飛龍在《領(lǐng)導的底氣》一書中認為:歷史反復證明,做官是件先修己而后治人的事情;領(lǐng)導者只有不斷修身自律,內(nèi)外兼修,在人格、境界、胸懷、謀略、遠識等方面提升和完善,具備一種堅實的底氣,才能辦事有魄力,身體有元氣,工作接地氣,事業(yè)聚人氣。與我們所說的“接地氣”、“樹正氣”、“去俗氣”、“揚廉氣”,終凝聚成底氣之說,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