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華
(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試論公儀休及其與子思學派的關系
孫德華
(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子思學派是戰(zhàn)國時介于孔孟之間的重要儒家派別,但除了子思和子上二人外,學界對子思學派成員的構成尚難達成共識。對相關史料的鉤稽,公儀休極可能是子思學派之成員。公儀休的為官之道及不與民爭利的思想,在現(xiàn)在看來仍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先秦儒家;公儀休;子思;子思學派
子思學派是由孔子之孫孔伋在戰(zhàn)國初期創(chuàng)立的重要儒家派別,在孔孟之間的儒學傳承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上У氖?,學術界對于這一派別的成員有哪些尚不能達成共識。本文通過對史料的鉤稽考索,認為縣子極可能為子思學派成員。
公儀休,《孟子·告子下》作“公儀子”,《孔叢子·公儀》作“公儀僣”,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中作“公儀潛”?!靶荨迸c“僣”、“僣”與“潛”都是因字形相近而互為假借,當指同一人。《孟子·告子下》載戰(zhàn)國時人淳于髡云:“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于國也!”宋朱熹注云:“公儀子,名休,為魯相?!盵1](p342)《史記·循吏列傳》載:“公儀休者,魯博士也?!笨梢?,公儀子即公儀休,與子思同朝為魯穆公的臣子,并作過魯國的相和博士?!犊讌沧印す珒x》曰:“魯人有公儀僣者,砥節(jié)礪行,恬于榮利,不事諸侯,子思與之友。”《高士傳》卷中亦云:“公儀潛者,魯人也,子思與之友。”顯然,這里的公儀僣和公儀潛為同一人,是子思的好友。公儀子應名“休”,字“潛”,“休”有“潛”意,“潛”亦有“休”意,名字正相應?!抖Y記·檀弓上》有“公儀仲子”,《釋文》云:“公儀,氏;仲子,字。魯之同性也,其名則未聞?!盵2](p163)魯是姬姓國,故公儀氏當為姬姓。有關公儀休的具體生卒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與魯穆公和子思同時期的人物,生活的年代大約在戰(zhàn)國早期。
公儀休的思想與子思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應該與他們同朝為官,又互相為友有關。從現(xiàn)存史料來看,我們可以歸納出與子思的以下兩個相似點,即講究為官之道和不與民爭利。
(一)講究為官之道。
1.公儀休“辭魚”。公儀休“辭魚”,實際上體現(xiàn)了他的為官之道,很有教育意義。其事最早出于戰(zhàn)國后期的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右下》載:“治強生于法,弱亂生于阿,君明于此,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
爵祿生于功,誅罰生于罪,臣明于此,則盡死力而非忠君也。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則可以王矣。昭襄知主情,而不發(fā)五苑;田鮪知臣情,故教田章;而公儀辭魚?!边@里的“公儀”即是指公儀休。韓非子把公儀休辭魚的舉動看作是“臣通于不忠”的典型,這里的“不忠”是“非忠君”之意。在韓非子看來,要想有爵祿必須通過立功來獲得,而犯罪則會受到誅罰,那么,為了得到爵祿避免受誅罰,則臣子必須“盡死力”,但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忠君”。韓非之說的對與錯暫且不論,古時君臣的利益是相統(tǒng)一的,有所謂“富國,家自富;利君,身自利也”。[3](p804)《韓詩外傳》卷三則載:“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人獻魚而不受。其弟諫曰:‘嗜魚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魚,故不受也。受魚而免于相,則不能自給魚;無受而不免于相,長自給于魚。’此明于魚為己者也?!边@里說得很清楚,公儀休辭魚的目的是“長自給于魚”,即從自己的長遠利益考慮,而這是與國君的利益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公儀休講了一個很辯證的道理,認為做了大官就不能接受別人賄賂的魚,因為自己的俸祿足以買魚吃;如果接受了賄賂,自己就會丟官,官丟了國君就不會發(fā)俸祿給自己,沒有了俸祿就沒法去買魚吃了。他的結(jié)論是如果想長久地吃魚,就不要接受別人賄賂的魚,以免丟官之后無魚吃。這正說明了公儀休是多么的“通于不忠”。此外,在《淮南子·道應訓》及《史記·循吏列傳》等史料中亦載有其事。
2.子思“辭酒脯”諸事。在生活中,子思也曾多次拒絕別人送的東西,如“辭酒脯”、“辭車馬”、“辭狐裘”、“辭鼎肉”等。《孔叢子·公儀》載:“子思居貧,其友有饋之粟者,受二車焉?;颢I樽酒束修,子思弗為當也?;蛟唬骸尤∪怂诙o吾酒脯,是辭少而取多也……子思曰:‘然!伋不幸而貧于財,至乃困乏,將恐絕先人之祀,夫以受粟為周之也。酒脯則所以飲宴也,方乏于食,而乃飲宴,非義也……度義而行也?!弊铀肌稗o酒脯”而取粟“二車”,在別人看來是“辭少而取多也”,而在子思看來,取粟是為了不“絕先人之祀”,而酒脯則是用來宴飲,是不義的。《孔叢子·公儀》載齊國的閭丘溫欲叛齊歸魯,魯穆公要求子思接納閭丘溫,子思即以“伋雖能之,義所不為也”為由而拒絕了。劉向《說苑·立節(jié)》載:“子思居于衛(wèi),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聞之,使人遺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之。子思辭而不受……子思曰:‘伋聞之,妄與不如棄物于溝壑……’”這里說子思在衛(wèi)國的時候,“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合于《孔叢子·公儀》中所說的“子思居貧”之狀態(tài)。田子方了解到這種情況,便派人送給子思狐裘,擔心子思不接受則說“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之”。而在子思看來,田子方的做法就是“妄與”,于是子思拒絕了田子方送的狐裘。《孔叢子·抗志》則記載了子思“辭車馬”的事跡,對此子思找出了兩點理由,第一,“度身以服衛(wèi)之衣,量腹以食衛(wèi)之粟”,“且朝夕受酒脯及祭燔之賜”??梢姡藭r的子思已衣食無憂,與《孔叢子·公儀》“子思居貧”、《說苑》“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的情況大不相同。第二,公子交賜子思車馬超出了禮制的規(guī)定,是不合乎禮的。因此,子思拒絕了公子交所賜的車馬。此外,《孟子·萬章下》則記載了子思辭魯穆公所賜“鼎肉”的事跡。
3.公儀休“辭魚”與子思“辭酒脯”諸事之比較。首先,在形式上是相同的,都是拒絕別人贈與的物品。但在內(nèi)容上卻是不同的,公儀休拒絕的是別人送的魚,子思拒絕的是別人贈與的“酒脯”、“鼎肉”、“狐裘”、“車馬”等,在內(nèi)容上比公儀休豐富得多。
其次,二者在拒絕的原因上或有不同,但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公儀子的“辭魚”并不是說明他不吃魚,而是為了能夠長久地吃魚,體現(xiàn)的是他的為官之道。子思“辭酒脯”諸事也不是說明他不吃或不用這些東西,而是因為這些東西不符合“禮”或“義”。在某種意義上說,子思拒絕接受這些東西,是為自己的長遠利益考慮。在子思看來,只有“度義而行”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這與《淮南子·道應訓》所載公儀休的“毋受魚而不免于相,則能長自給魚”在目的上何其相似!
最后,公儀休的“辭魚”與子思“辭酒脯”諸事客觀上都表現(xiàn)出二者的高尚氣節(jié)。公儀休的“辭魚”,雖然《韓詩外傳》、《史記》、《淮南子》等史料都表明其目的是不被免官而能“長自給魚”,但客觀上體現(xiàn)了公儀休的廉潔形象。與公儀休一樣,子思的“辭酒脯”諸事也體現(xiàn)出子思廉潔合義的一面。
(二)不與民爭利。
1.公儀休“拔葵”、“燔機”。有關公儀休不與民爭利的事跡,見于《史記》和《漢書》?!妒酚洝ぱ袅袀鳌份d:“食茹而美,拔其園葵而棄之。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云‘欲令農(nóng)士工女安所讎其貨
乎’?”記載的是公儀休“拔葵”、“燔機”的事跡。他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不愿與民爭利,因為為官者有足夠的俸祿去買這些東西,如果自己能夠生產(chǎn)這些東西,那么那些靠賣這些東西的商人就沒飯吃了,即《史記·循吏列傳》所說的“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薄稘h書·董仲舒列傳》中則提到“公儀子”,顏師古注是公儀休,從其事跡來看,也顯然是《史記》中所記載的公儀休?!稘h書·王莽傳》說:“昔令尹子文朝不及夕,魯公儀子不茹園葵?!鳖亷煿抛⒃疲骸肮珒x子,魯國公儀休也,拔其園葵,不奪園夫之利。”也顯然是對公儀休的同一事件的記載?!端囄念惥邸肪硭牧兜渎浴吩唬骸肮珒x休者,魯博士也,為魯相。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爭利?!笨梢?,不但是公儀休自己不與民爭利,而是以身作則地號召統(tǒng)治者們不與民爭利。
2.子思“利民”。與公儀休一樣,子思也有許多“利民”主張的?!犊讌沧印す珒x》載魯穆公問子思怎樣能治理好國家,子思提出三條建議,其中的第二條是“開公家之惠,杜私門之利”,這屬于國家的內(nèi)政,是“利民”之策,子思把利民之策當作興國安邦中很關鍵的內(nèi)容,可見其對百姓的重視。《孔叢子·雜訓》載孟子請教子思統(tǒng)治百姓的辦法,子思說“先利之”,即先使百姓得利,體現(xiàn)出子思利民的思想主張。如何利民呢?根據(jù)《孔叢子·雜訓》的記載,子思認為,利民有四種具體的方法,第一,“除非法之事”,即對無法可依之事進行立法而規(guī)避其風險?!逗鬂h書·袁紹傳》李賢注引曰:“兔走于街,百人追之,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為未定分也。積兔滿市,過不能顧,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雖鄙不爭?!崩钯t云:“《子思子》、《商君書》并載,其詞略同?!边@條被黃以周輯出納入《子思子》的佚文,[4](p100)表明子思不但提出了“除非法之事”的主張,還參與了具體的方案的制定。第二,“毀不居之室以賜窮民”,讓老百姓有地方住。第三,“奪嬖寵之祿以賑困匱”,把君王寵幸之人的俸祿拿出來救濟窮人。第四,使百姓沒有悲傷埋怨的事。如果做到這四點就可以做到真正的利民了。
3.公儀休“拔葵”、“燔機”與子思“利民”之比較。公儀休“拔葵”、“燔機”表現(xiàn)了其個人的處事風格或者說個人的修養(yǎng)理念,其目的是不與民爭利,子思的“利民”主張體現(xiàn)出儒家一貫的仁的主張,從這點上看,公儀休與子思是一致的。若把“利民”思想上升到政治高度,亦可以說是體現(xiàn)了公儀休的治國理念?!睹献印じ孀酉隆份d告子云:“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于國也!”《鹽鐵論·相刺》亦載:“昔魯穆公之時,公儀為相,子思、子柳為之卿,然北削于齊,以泗為境,南畏楚人,西賓秦國?!笨梢姡珒x休、子思當官時,魯國的國勢并不強盛,反而很弱?。罕泵娓畹嘏c齊國,僅以泗水為界;南面,懼怕楚國的勢力;東面,則受大海的阻隔??梢哉f,當時的魯國是四面受敵,國勢越來越衰弱,所以告子得出的結(jié)論是“賢者之無益于國也”。對此,孟子的回答是:“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說苑》卷十三載:“楚成王贊諸屬諸侯,使魯君為仆……大夫皆曰:‘不可?!珒x休曰:‘不可不聽楚王……’魯君遂為仆。”可見,公儀休的外交政策是很軟弱的,但就魯國當時的國勢而言,要想生存只能對大國妥協(xié)忍讓。從這一點來說,“畏楚國”的確是不得已的選擇。
綜上所述,公儀休姓姬,名休,字潛,公儀是其氏,他是魯國人,做過魯國的博士和相,與子思同朝為官,且與之為友。他在內(nèi)政上主張不與民爭利,在外交上主張妥協(xié),以保存自己的實力,與子思的思想相似,極有可能是子思學派的成員。在人格上,他與子思一樣,也是個人格高尚的人,因此受到子思的尊重,也受到魯穆公的重用。公儀休“辭魚”、“拔葵”、“燔機”的事跡,對我們今天來說還是很有警示和教育意義的。如果當政者有公儀休“辭魚”的精神,一定會減少索賄、受賄等腐敗情況的發(fā)生。如果能做到公儀休的“拔葵”、“燔機”,當政者就不會與民爭利了,就會減少官民之間的經(jīng)濟糾紛。用公儀休的事例來加強我們的官僚體系建設,相信一定會取得不錯的成績。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3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高思新
K231;B222
A
1003-8477(2015)11-0107-03
孫德華(1978—),男,歷史學博士,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子思學派思想對構建當代和諧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借鑒作用”(2014B229);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子思學派與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構建”(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276號);長春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子思學派人物研究”(長師大社科合字[2013]004號)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