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舟
一
《吳門憶夢》這個書名或許會讓人想象遺老遺少在無所事事的時候開始回憶歷史上最是風流繁華處的蘇州情調、江南味道、溫柔夢鄉(xiāng)。如果你帶著這種想象走進王嘯峰的這本散文集,瞬間就會被擊倒。這是另一種“吳門”,別一番“憶夢”。一看目錄你就知道,散漫的題材幾乎無所不包,花草蟲魚,吃喝拉撒,戲夢游園,大街小巷……看起來真的是無主題變奏,是隨意隨性的隨筆??赐赀@些長長短短的文字,令人想到一生寫了一千三百多篇隨筆的美國作家E.B.懷特說的話:“日常細物、家庭瑣事、貼近生活的種種瑣屑,是我唯一能帶著一點圣潔與優(yōu)雅所做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蔽蚁?,用“通達與睿智”替代“圣潔與優(yōu)雅”,可能更適合描述王嘯峰的散文寫作散發(fā)的氣息。
個人體驗的書寫無疑是這些文字最內在的驅動,這一驅動將我們帶入其間的入口是“憶夢”。正如大家都注意到的,很多篇什是作者關于青少年時代生活的回憶。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詩句:“兒童是成人的父親”,兒童眼里的世界才是最本真的世界,成人不該忘記自己來自那里。意大利兒童教育家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將這句詩引用到幼兒教育理論中指出,成人表現的一切情緒、智能、習慣和道德,都是由他童年時代的經歷所決定的。王嘯峰關于青少年時代的回憶性書寫,其理性的指向也正是這樣。他認為對我們的生活靠近了去看, 其“最密集的部分,是最初的幼年,我們生活最重要的特征被決定的階段”。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我們達到這一理性的指向之前,我們首先獲得的并非認知形態(tài)的東西,而是對具體的、瑣屑的日常生活的真切感受。
幼年往事的回憶,即便是不堪的往事,也總是充滿溫暖的調子,王嘯峰的散文像是與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們把盞聊天。就我個人的閱讀體驗而言,透過這些文字,不僅可以看到它打撈的記憶深處的點點滴滴,而且會因此而想起自己曾經的童年。有時候某個句子,某個細節(jié)甚至讓我暫停閱讀而縱情于自己的回憶。我不是蘇州人,但是并不妨礙這些文字對我的童年記憶的喚醒?;璋档臒艄庀峦馄抛鲠樉€活的身影,外公的慈祥和儒雅,小伙伴們在街巷里奔跑喧鬧的歡笑,對小貓小狗小動物的至深情感,對老師的恐懼、敬畏、惡作劇,難以忘懷的小點心的滋味,懵懂的愛,明朗的恨,樸素的情感,戲劇性的誤會……所有這些我們在青少年時期曾經體驗到的東西,都能夠被王嘯峰的散文重新喚起,雖然具體的經歷絕不一樣,但是其中的意味卻毫不陌生。我想,能夠以記憶的書寫觸發(fā)閱讀者的回憶,王嘯峰的散文無疑傳遞的是一種普遍的情緒,滿足的是一種普適的情感需求,讓你感到親切,產生共鳴。
二
《眼鏡》這篇文章的開頭,王嘯峰表達了對記憶本身的理解,我以為,這提示了我們進入這本“憶夢”文字的某些特質。“我嘗試回憶出完整一天的經歷,即使剛過去的幾天,卻也難以復原。腦子里有不少聲音在吵架,上演著‘羅生門。細想之下,一些最習以為常的事情卻清晰地留存下來。記憶的碎片,最真切”?!傲_生門”意味著對確定性、可靠性、真實性的動搖,所謂還原幾無可能。而最習以為常的事情能夠清晰地留存,或許意味著一種特殊的補償,它訴諸于個體選擇性和差異性極強的記憶機制。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那些最真切的記憶的碎片得以進入書寫。于是,對寫作者來說,接下來的更為實質性的問題是:這些經驗的事實,真切的“碎片”,如何重構為一個完整的文本存在。
“碎片”的真切總是靠細節(jié)的描繪來“鎖定”的,強烈的帶入感由此而來。像他寫浴室:“我四處閑逛,大堂里幾只老式吊扇呼啦呼啦轉,看得見幾爿木頭葉子片。高高的滑竿上,零零落落地掛著幾件老浴客的衣服。一只半導體收音機播放著‘徐調《三笑》。徐云志先生本來就慢,炎夏的午后,沒有人敵得過他的弦索幾聲,唱詞糯柔。時間停住腳步,浴室的朋友們,打起了鼾。”(《冰鎮(zhèn)酸梅湯》)如此生動真切的場景,其實已經將遙遠的記憶置換眼前的真實,儉省而精確的文字在描摹場景的動靜、人物、聲響等感官經驗的同時,也將特定的日常生活氣息與氛圍傳遞出來。在我看來,這般精確鎖定的效果,一方面在于它能夠喚起人們對書面語言的信心,另一方面則以高度逼真的真實感催生出仿佛是“假”的一樣的感覺,就像我們在對某物諦視長久之際產生的恍若夢境的虛幻之感。這在抽象的、終極的層面上,或許是人的記憶之海與遺忘之海既區(qū)隔又交匯,既交戰(zhàn)又妥協(xié)的結果,而借助語言,真切的“碎片”從中飄浮而出,超越了記憶與遺忘,而獲得建構與創(chuàng)造的意義。
這時候,我們已經隱約感覺到小說書寫的氣質與才能閃現于王嘯峰的這些命名為散文的文本之中。如果說,“碎片”的真切呈現還只是要求敘事的基本功扎實,那么,當我們矚目于王嘯峰的文本將這些“碎片”串接成敘事整體的時候,便會注意到它們在敘事策略上進行了更為自覺的探求,以致很多篇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當做小說來讀。這當然不是說這些文字是純粹的小說虛構,而是說它們注重以故事的牽引力,拉動記憶的呈現。像眼鏡的故事以小武兩次弄斷鏡架引出他爸爸的金絲邊眼鏡(《眼鏡》);從二舅永遠忘不了秋天的早晨二姑媽離家出走時的笑容,引出二姑媽殘缺與凄美的人生(《缺憾》);站在船幫上梳理羽毛的黃雀,勾起對一個叫阿二的人物的行狀的講述(《邊緣人》)……王嘯峰的散文中總有一些物象和人事,仿佛包蘊故事的內核,一旦釋放,即可演繹悲歡離合。
《缺憾》在進入二姑媽的故事講述之前,有一句話提示了王嘯峰展開這些故事的一個策略:“以下是二舅的講述,我整理了一下,剔除了好多形容詞”。這幾乎是元小說的方式,它帶有某種間離的效應,使敘述者與對象之間保持著適當的距離?!度焙丁凤@得很極端,在更多篇什里,這種間離隱而不顯。始終以第一人稱敘述,既保證了散文文體的基本邊界,又調控敘事視點的轉換和相應的故事剪裁,形成特定的節(jié)奏。像在《水生》 《評彈》中,“我”對與人物直接相關的描述,似乎就是那么幾個節(jié)點,卻構筑了一個人的生存軌跡、性格特征的框架,而在節(jié)點與節(jié)點之間的空白,又有遠遠近近的相關事物自由地進入,譬如“我”的情緒、情感,一些背景,一些議論,對主要事件的補充交代,等等。如此,王嘯峰的散文在敘事的高度控制中又葆有了自由與從容,每每在綴合記憶碎片的同時,打破了記憶的限制,拓展為更具想象力,也更有穿透性的空間。
三
這樣的想象力和穿透性,我想,應該歸功于王嘯峰對散文文體的開放性理解,歸功于他將小說筆法化用于散文創(chuàng)作之中的自覺而積極的嘗試,惟其如此,才能夠觸及時代精神、地域文化與個人體驗的互滲互動,傳統(tǒng)氣質與現代情懷彼此映照。這一點貫穿在王嘯峰的所有寫作中,這里我想以對《觀前街》的分析窺其一斑。
《觀前街》里對城里孩子與船工子弟馬建國的交往的講述,曲折生動,大平、阿馬和我的行為方式與個性特征,令人難以忘懷。尤其是阿馬的形象,是從街頭社會、邊緣人群中提取的一個極為鮮活的人物。他的野性與機靈、冷漠與仗義、豁達與卑微,還有他的價值觀,可謂特定年代里青少年亞文化的典型形象。而大平這個人物(他還出現在《聰明藥》等篇什中)的身上,本地人、城里人對外地人、鄉(xiāng)下人的態(tài)度頗為鮮明地顯示出來,他不無粗暴和邪惡的行為中,隱現出狹隘的排外感,莫名的優(yōu)越感。《聰明藥》里他對新來者的刁難與折磨,《觀前街》里他對阿馬最初的歧視與排斥,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的性情溫良、敏感甚至有些抑郁的特性,也在與小伙伴的交往中或得到彰顯,或得到平衡。
其間他獨自穿過深深的弄堂看奶奶的情景,傳遞出一個敏感的少年對環(huán)境的尖銳而陰郁的感覺?!拔掖┻^小巷時,總有一種錯覺,再往里走,通向的是陌生世界……可惜,我又準確無誤地走進了奶奶家的備弄。日漸破舊的建筑、潮濕的公用水井、鄰居家的飯菜香味、看我穿廳而過的眼神,我都瞄在眼里,但我一聲不吭,微微低頭直奔最后一進。鄰居們低聲議論的聲音,刺向我耳膜?!?。這種感覺同樣給我們提供了關于觀前街、關于蘇州城、關于江南生活的另一種感知視角。當它與三個少年的生活軌跡和生存狀態(tài)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尤其是與當阿馬作為外來者的身份發(fā)生關聯的時候,某種鮮亮的刺激開始讓沉悶潮濕的空氣變得明朗。因此我想說,像“阿馬話里夾雜的粗話,讓我過癮”這樣的敘述,既是真切的記錄,又是上述情境的隱喻。
這時候我們來看本篇的命名,或會體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在這里就如在其他一些篇什中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那種貌似隨意游走的筆墨,不啻是對蘇州這座城市的神話進行的溫和的顛覆。他寫觀前街邊的一條小巷:“小煙囪突突往外排黑煙”,“刺鼻的煙火氣、油煙味”。這樣的經驗,在回憶起來的時候,更多了理性的分析:“我想,古城中心顧家、陸家、吳家等大戶人家還是少數,更多的是平民,甚至流民”。觀前街一直是蘇州的地標,而王嘯峰的筆下的觀前街完全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它當然帶著強烈的時代印記,但卻穿越了時間的界限,探到了一條街的底部,觸摸到它關聯的神經。其中有一段特別提到蘇州名吃的創(chuàng)辦者都是外來人。“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觀前街的百年老字號,好多都是外埠商人創(chuàng)始。采芝齋,河南人金蔭芝;葉受和,浙江人葉鴻年;黃天源,浙江人黃啟庭等等。他們應當也是順著運河這條大動脈,飄到蘇州,扎下根來?!焙芏鄷r候,地域文化的形成中鮮為人知的融合過程其實就發(fā)生在毫不起眼的底層生活中,發(fā)生在如阿馬一家及其族群的遷徙至此、打拼生活的過程中。
在這本《吳門夢憶》中,無論是對名聞遐邇的觀前街、瑞光塔、平江路、獅子林、拙政園,還是對人們不太熟悉的北宮巷八號、丁香巷、石皮弄,抑或是不知名的老街、老宅,我們都可以看到,王嘯峰的散文都表現出對日常生活的敏銳感知和細心描述。這樣的書寫每每再現了蘇州大街小巷里真實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及其悄然變遷,深化了人們關于蘇州的認識,關于蘇州的刻板印象也會因此而渙然冰釋。在這里,蘇州不是作為歷史積淀深厚、文化底蘊十足的景觀端示給我們,而是作為日常生活的空間,作為與最普通人物命運相連的場景,作為無法抵御時間之流沖刷和磨洗的承載物,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驕傲和無奈的感覺,絢爛和腐朽的質地,永遠的菁華和易逝的風光……所有這些混雜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更為寬廣、更有生命力、更為本色的蘇州,所謂蘇州文化的真諦也就蘊含其中。我以為,只有真正地生活在蘇州,深深地愛著蘇州,不停地思考蘇州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蘇州。
四
王嘯峰在散文文體上的積極探索,使他的寫作表現出的質地如范小青所指出的那樣,“完全與眾不同”、“極端個人化”。在我看來,除了寫作技術本身的有意探索,還有一個更為根本或者說更為原初的因素需要特別地提及,那就是這些文字的書寫始終伴隨著書寫者對書寫本身的追索。
我們看到,無數籍籍無名的普通人家、平平常常的街坊鄰居、邊邊角角的蘇州往事,消失于時光的隧道,遮蔽于宏大的敘事,而王嘯峰致力于用故事的講述使之復活。這些故事或許曾經在很小的范圍內口耳相傳,或許根本就沒有人在意它們的存在,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故事積累著,發(fā)酵著,在每一個普通日子尋找突破口”(《玉蘭花》)。王嘯峰的寫作似乎就是為這些故事而來,這些故事的突破口便是進入王嘯峰的寫作,從而也就成為王嘯峰的個體記憶書寫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從而獲得展開的軌跡和生長的空間。也就是說,這些故事不是外在于王嘯峰,作為他的寫作對象或題材存在,而是內化為他的自我意識,與“我”同在。
我們需要細細打量一下王嘯峰的文本中的“我”了。除了前面談到的作為第一人稱敘述者的“我”,發(fā)揮語言的功能,把控敘事的節(jié)奏與走向,在王嘯峰的散文寫作中,還有幾個層面的“我”的存在。一個是往事中的“我”,這是一種對象化的存在,是回憶的客體:少年往事中的,記憶深處走來的,曾經夢幻和臆想的……他們攜帶著過去的經歷,與諸多人事一起走入作者的筆端。還有一種是現實情境中作為行為主體的“我”,或游園,或奔走,或寫作;他們在時間的軸線上更靠近寫作的當下,但是,在精神上卻更多地連接著過去,或者說,他們的存在勾連了作為主體的“我”和作為客體的“我”,打通了過去與現在。就像《忠直簡樸話藝圃》里狀寫的那樣:“我再次站到‘曲池怪石邊,就在一瞬間,風里有了當年的味道?!币驗橛辛诉@一層的“我”的存在,不僅過去與現在,而且物與人、他人與自己,建立起對比、對立或對應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敘事、抒情、議論正是在這些關系中騰挪、閃回、切換,寫作的活力亦由此得到維系。作為全書開篇的《玉蘭花》,可以視為這種種情形得到全面、充分、典型的展示的樣本。
更重要的是另一種“我”,即身處寫作當下,作為一種內省的意識而存在的“我”。這個“我”作為一種寫作動力源泉,如此強大,推動著作者將生活的點點滴滴攝入文字的空間。王嘯峰似乎有意無意地暗示了這個“我”的存在:“深夜,我會聽見自己壓抑的內心一股力量被井蓋蓋住,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試圖掀起蓋子?!保ā队裉m花》)這個“我”還是光源,其光芒所及,照亮了前面提到的種種“我”的存在。有時候它疊加在作為行為主體的“我”身上,在感慨萬千、議論風生中顯形;有時候它借助背景的關聯賦予主體以意義;而最終它是作者關切的一個核心問題的回響: “再過若干年,現在的一切,又都成了我的夢和回憶。那是我的現實與夢境,又將‘流進或‘留給誰呢?!保ā秹艟场罚┻@樣的“我”的意識,使王嘯峰記人寫事狀物的筆墨每每獲得了一種參禪悟道的方式,有了通達與睿智的味道。要之,寫作的意義在這里變得自覺起來,即便面臨虛無,也能堅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