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琴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強調,“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fā)展的個體差異”。解讀《指南》精神,讓我明白了,要尊重理解孩子的發(fā)展,并對孩子做出科學評價,必須關注孩子,做到觀察與記錄先行。因為觀察與記錄最能真實反映幼兒的發(fā)展狀況。
一、引領教師奏響觀察記錄“三步曲”
觀察與記錄是教師運用多種感官全面觀察,通過文字、圖標、音像等載體,科學記錄孩子在自然情景中的言行舉止和所發(fā)生事件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它可分為“觀察、記錄、評析”三步曲。教師在進行觀察與記錄時,必須熟知每一步的要領,并熟練操作。
(一)敏銳觀察
指導教師了解觀察的基本常識。觀察是教師在自然狀態(tài)下,全面觀察孩子、其他人的行為和事件發(fā)生前因后果的具體過程,包括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它可分為隨機觀察和有目的觀察。而有目的觀察又可分為個案觀察和專項觀察。
培養(yǎng)教師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無論哪種觀察,都需要教師具有敏銳地捕捉教育信息的能力。首先教師要有“順風耳”。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孩子講什么,往往可以了解他在想什么,因此注意傾聽孩子們的交談就可以看出許多門道來。其次教師要有“千里眼”,時刻細心觀察孩子的各種舉止,善于從每一個細微之處獲取信息。最后教師要多種感官齊動,眼睛“察言觀色”,耳朵聽音辨聲,口鼻感覺周邊氣息,心靈感受孩子情緒。但任何一種觀察都切忌帶著預設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督促教師把握觀察的基本原則。做一個靜靜的觀察者——不貿然干預。老師在觀察記錄孩子時,自己的言行神態(tài)一定要“藏得住”,不貿然干預,否則孩子在非自然情景下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就不真實了。隨之,觀察也顯得無意義了。
例如,在一次餐后活動時間,我和帶班老師看到梁啟夢小朋友在帶領五位孩子學做新的器械操,時而用口令來指揮動作,時而用歌唱來提示動作……我們見狀高興地笑出聲來。結果,孩子們看見老師在注意他們,立刻散開去玩其它活動了。事后,我想:如果我們當時能不打擾孩子,只做個靜靜的觀察者,或許之后還會有更多的精彩呢!
(二)科學記錄
教師的觀察是全方位的,記錄的內容也應是豐富多彩的。既有孩子課堂上的精彩,又有孩子生活中的故事;既記錄孩子學習活動的歷歷過程,又捕捉孩子游戲玩耍的點點滴滴。但記錄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師應篩選出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進行記錄,不能為完成任務而隨便記錄。如甲教師的觀察記錄是這樣的:今天孩子們能靜靜地吃好午餐。顯然,這種記錄是毫無意義的,看不到任何隱藏的價值,是不可取的。
記錄方式方法要多樣。我們指導教師要依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記錄,可以是即時記錄,也可以是事后記錄。記錄的方法也有多樣,可借用紙筆用文字、圖標進行記錄,也可用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進行記錄。
記錄要注意真實有效。做一個科學的記錄者——不流于形式。首先,要根據(jù)觀察到的內容實事求是客觀地記錄。其次,記錄要抓住重點,突出要點,要盡量避免漏記關鍵內容,要把場景中孩子的言行舉止生動地記錄下來。這樣的記錄就可在重溫時身臨其境,評價時有據(jù)可依。
(三)客觀評析
要以人為本?!吨改稀吩谡f明部分強調:“要遵循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在發(fā)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fā)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xiàn)的發(fā)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边@就是希望我們分析觀察記錄時,教師要避免主觀意識,要以孩子為本,從孩子的角度客觀地進行分析,注重與原有的經(jīng)驗水平做對比,而不是統(tǒng)一標準來衡量。
要多元分析。教師要透過記錄下來的資料和信息,從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多維度解讀孩子的言行。這樣的分析,才有價值所在,而不是只偏向其中的某個方面,更不是作為文檔的收集。
要做出評價。觀察記錄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評價孩子,而評價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師可以將評價結果正面地、明確地、完整地、客觀地告知家長和同事,讓他們了解孩子的發(fā)展狀況,使家園合作更上一層樓,使教學策略更加優(yōu)化。孩子得到老師的賞識或激勵評價,學習會更積極主動,隨之會帶動個體的全面發(fā)展。
二、觀察與記錄提升了教師的評價能力。
在教師能開展科學有效地觀察與記錄之后,我們可以引導教師合理運用觀察與記錄的結果,以此為基點來優(yōu)化對孩子的評價,并促使教師的評價能力逐步提升。
(一)觀察與記錄,讓教師對孩子的評價更具全面性。
以往,我們對孩子的評價總以結果為重,忽略過程中的精彩。如今,《指南》更強調過程性評價,指點我們要通過觀察記錄孩子的活動過程,全面性地評價他們在情感、態(tài)度、能力等方面的表現(xiàn)。這種評價法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避免了以往評價的片面性,
例如在一次晨間活動玩沙包時,我觀察到這樣一個情景,并用手機把它拍攝下來:中班的孩子健健在玩沙包時不小心將沙包投到樹上去了。他想把它拿下來,想了好多辦法,如跳起來用手去拿,站在花壇邊上拿,用笤帚柄去拔。盡管努力得滿臉通紅,但還是不能將沙包拿下來。恰巧新新和涵涵過來了,健健連忙叫上他倆一起搖樹,見沙包沒下來,他又叫了三位幼兒來幫忙搖樹,“哇,掉下來了,掉下來了!”旁邊的小朋友也一起欣喜地叫了起來,健健那喜悅的臉上寫滿了自信與成功。
這段觀察記錄,讓我清晰地看到孩子從樹上取沙包的全過程。我在解讀這段錄像時,感慨萬分,原來孩子的學習是這么自主,能用這么多方法去取投在樹上的沙包,在這過程中,孩子的自主性、堅持性、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情感的變化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的學習潛能簡直超出了我的想象。從那以后,我改變了以往對健健形成的調皮搗蛋的印象,開始修正對孩子的評價,原來孩子們有著自己特殊的學習能量,我們應該利用觀察與記錄全面地評價孩子的發(fā)展。endprint
(二)觀察與記錄,讓教師對孩子的評價更顯客觀性。
記得在一次美術活動“畫畫我的爸爸”中,倩倩小朋友跑過來告狀,說楊揚小朋友畫爸爸時,卻把爸爸畫成了媽媽!我?guī)е苫螅呓鼦顡P身邊,猛然想起了《指南》在藝術領域中的強調: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xiàn)的想法和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于是,我蹲下身,輕輕地問:“楊揚,你為什么把爸爸畫成媽媽呢?”“老師,我不想讓爸爸太兇,想讓爸爸像媽媽一樣溫柔!”
哇,這是一幅多么有思想的畫呀,這個作畫意圖是多么的靈動和高超!
那時那刻,我更加明白了,我們在評價孩子時,要多觀察記錄,以孩子的角度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客觀正確地評價,切忌只從一點或一面的了解主觀片面地評價孩子,以免“誤傷”孩子。我慶幸剛才沒有對他進行武斷地評價。
(三)觀察與記錄,讓教師對孩子的評價更富實效性。
《指南》在說明部分指出,“在實施時,應關注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顯然,這里的關注,指的就是觀察記錄,它是教育評價的基點。在實際工作中,不光老師可以評價孩子,孩子也可以通過老師的觀察與記錄來評析同伴的言行,最終真正實現(xiàn)評價育人的教育功能。
例如,在“好玩的拼圖”區(qū)域活動時,隨后到了戶外活動時間,有些孩子就一撒手走了,任拼圖亂七八糟地扔著;而有些孩子不但能把自己的拼圖整理好,還能幫著別的孩子整理。老師就可以將這兩種場景拍下來,在晨談時回放,讓孩子共同觀察現(xiàn)場,評價這兩種行為,誰的做法好?為什么?今后我們應該怎么做?這樣一來,老師的觀察記錄從另一角度來說轉化為孩子的觀察記錄了,教育的及時性和實效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也為孩子的行為習慣樹立了正確的標桿,這遠比老師的空洞說教要好得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為本,觀察先行。”“沒有科學有效的觀察記錄就難以對孩子實施正確的教育?!比缃?,觀察記錄已成為我們教師評估孩子發(fā)展的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它不但更新了教師對孩子的認識和正確的評價,而且這種在理論和實踐之間的來回追溯,更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如雨后春筍快速地成長。在今后工作中,我們要一如既往地抓好觀察與記錄,用好觀察與記錄,科學有效評價孩子,讓孩子們朝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方向幸福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