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法律社會學視角下的《人民調解法》探析

2015-03-26 23:40宋敏
關鍵詞:糾紛當事人制度

宋敏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150080)

法律社會學視角下的《人民調解法》探析

宋敏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哈爾濱150080)

人民調解制度是社會轉型期解決民間糾紛的重要方式,通過用社會關系網絡理論剖析人民調解制度,可以看出社會轉型削弱了人民調解制度的社會基礎?!度嗣裾{解法》建立了調解協(xié)議由人民法院確認的制度,改變了人民調解制度權威性差的弊病,使其在和諧社會中能夠發(fā)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人民調解;社會關系網絡;社會學視角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再次強調:“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xié)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調解是指當糾紛產生以后,雙方自愿在第三者主持下,依據(jù)社會共識和社會規(guī)范,通過合法的方式進行勸解,在平等協(xié)商狀況下,促使發(fā)生爭議雙方當事人和平解決爭端。調解作為我國沿用已久的化解當事人民事糾紛的基礎性措施,傳統(tǒng)性與制度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點[1]?!吨腥A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自2011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至今已經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緩解社會矛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法律社會學的視角探析《人民調解法》將有助于該制度的完善和推廣。

一、《人民調解法》產生的社會基礎

從我國歷史上看,千百年以來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對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作為法律制度之一的調解,與國人的價值觀念相吻合。調解是化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和諧穩(wěn)定就顯得非常重要且必要。這一制度,在歷史上雖然經歷了多次變動,仍被留存下來。調解制度反映了國人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凝聚了國人的智慧。

依據(jù)學術界的一般說法,中國社會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文化、資源占有方式和分配方式以及社會組織方式的三次變遷。一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二是1949年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方針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三是1978年之后的社會轉型時期[2]。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在經濟領域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我國的社會結構也由農業(yè)的、封閉的社會向工業(yè)的、城鎮(zhèn)的、開放的現(xiàn)代社會轉型;同時,社會轉型也對我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了重新組合。中國已經經歷了30多年的社會轉型,使中國的社會經濟體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變化巨大,中央的政策一直在對各階層的利益格局進行調整,社會大眾的權利意識不斷覺醒,能夠自覺的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在利益訴求多元化、糾紛解決合法化的背景下,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形態(tài)各異,這就要求國家能夠構建滿足社會不同主體差異化需求的糾紛解決機制,為社會公眾尋求糾紛解決途徑提供多樣化選擇。在這個要求下,調解借助其充分發(fā)揮社會主體的參與積極性,體現(xiàn)人性化和靈活性,避免了通過訴訟等正式化途徑帶來的不便,能夠充分保證社會主體的保密需求,也能夠及時高效的解決糾紛,因此在糾紛解決機制中占有重要地位[3]。尤其是21世紀以來,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而人民調解制度將是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較好的糾紛解決機制。

《決定》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共同作用的發(fā)揮?!比嗣裾{解的優(yōu)勢在于其在解決糾紛時,還能進行“道德重建”,為社會培養(yǎng)更高素質的公共道德。在進行糾紛調解時,主持人要進行勸導說理和道德規(guī)勸,使得雙方當事人從法理和情理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違背道德和法律,是一個自我完善和成長的過程。我國所處的社會轉型時期,最大的問題就在于“道德滑坡”,在拜金主義的主導下,社會公眾的心態(tài)失衡,甚至是非標準都發(fā)生了變異和模糊,這就是我國現(xiàn)階段社會矛盾尖銳的主要原因,已經深深引起國家治理者的憂慮和重視。試問在道德和社會規(guī)則都遭到嚴重破壞的社會里,即使經濟高度發(fā)展,也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深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決不能忽視這種情況的破壞作用。人民調解作為一種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最大的優(yōu)勢就在解決糾紛的同時能夠彌補社會公眾所欠缺的互助、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缺陷,使得糾紛解決和道德重建有機結合到一起。

二、“確認制度”的社會學視角分析

《人民調解法》規(guī)定:經過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并且達成調解協(xié)議后,在雙方當事人均認為確有必要的前提下,在調解協(xié)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人民法院提出司法確認的申請。人民法院則應當通過及時的對調解協(xié)議的審查來確認調解協(xié)議的效力如何。如人民法院依法確認調解協(xié)議有效,一方當事人仍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對對方當事人強制執(zhí)行。上述規(guī)定使得經過法院確認的調解協(xié)議產生了強制執(zhí)行力,增強了調解協(xié)議的權威性。

20世紀20—30年代產生的社會網絡分析是西方社會學一個重要的分支領域,社會網絡分析理論創(chuàng)造了一種與社會結構及其研究范式有關的新觀點,是人際互動模式的體現(xiàn),同時也反映了個人生活的重要特性[4]。作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的社會網絡分析,把探討個人之間的聯(lián)系作為重中之重,而不僅局限于關注個人或群體的特征[5]。在處于轉型期以前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國政府對鄉(xiāng)村一級的治理從用了無為而治的方針,繳稅、處理訴訟和力役是除外情況,其他事情均可由民間自行處理[6]?!爸袊鴤鹘y(tǒng)社會的社會關系網絡表現(xiàn)出如下特點:第一,建立在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基礎上的差序格局是社會網絡的表現(xiàn)形式;第二,人際關系互動以人情法則為基本原則;第三,人際互動中的價值取向為社會取向。”[7]中國傳統(tǒng)社會關系網絡表現(xiàn)為一種強關系,能夠抑制著個體違背群體規(guī)則。人類個體都有所屬的社會群體,每個社會群體都有群體規(guī)范將社會成員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統(tǒng)一起來,使得社會群體目標的實現(xiàn)和群體活動更具一致性。群體規(guī)范一經形成便是一種公認的社會力量。在調解糾紛過程中,法律、非正式規(guī)范以及政策和常理等都會被援用,法律規(guī)范與非正式規(guī)則之間會進行交流與融合。從社會關系網絡視角審視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間調解,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調解協(xié)議應該借助于在社會人所處的社會關系網絡中形成的群體壓力來得到履行。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社區(qū),人們比鄰而居,彼此都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既有單位同事,也有世代鄰居,流動性非常小,彼此之間的關系具有恒久、持續(xù)的特征。在“熟人社會”中維持平衡和關系的主要是“群體規(guī)則”,也就是長期共同生活在一個環(huán)境中所遵循的“禮俗”,而非高高在上的機關所制定的法律[8]。因此,傳統(tǒng)社區(qū)的熟人社會中人人之間的信任和尊重就為人民調解的存在提供了社會基礎,熟人社會中的糾紛如果通過訴訟解決會使雙方當事人感到很怨恨,使得糾紛解決的過程也成為了隔絕彼此情誼的過程,社會關系網絡的斷絕,付出的社會成本和機會成本都過于巨大,甚至有的當事人在訴訟后不得不搬離原有社區(qū)。因此,在傳統(tǒng)社區(qū)的熟人社會中,通過訴訟解決糾紛是極其不明智的,更好的辦法就是在社區(qū)權威的主持調解下,雙方心平氣和的將糾紛化解。

可是,社會轉型期的人口流動和城市化運動造成中國原有的“熟人社會”日趨分裂,社區(qū)關系陌生化,傳統(tǒng)道德連綴的私人網絡不再是社會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鄉(xiāng)村社會由于人口流動和職業(yè)分化,很多農村都成為留守兒童和老人的組合,人們之間的人際關系也日趨弱化。恰如不久前過世的社會學大師鄭杭生先生所說:“社會結構轉型造成社會流動加快和社會分化加劇。經濟體制轉軌又引發(fā)了人際關系疏松,并且使得傳統(tǒng)聯(lián)系減弱——上述情況都從各個方面促進市場經濟下陌生人世界的形成[9]。當前的中國社會已經進入“生人社會”。傳統(tǒng)社會中講究人情和面子等因素在抑止訴訟上體現(xiàn)了漸漸弱化的趨勢,熟人關系被社會流動所打破,重新建立了新的人際關系。在流動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社區(qū)權威的地位也不穩(wěn)固,這都對基于“熟人社會”的傳統(tǒng)人民調解制度的合法性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利用地方資源是基層調解最大的特點,特定的人際關系及環(huán)境等條件往往會促成和解的氛圍,而一旦人際關系,公共道德和習慣等因素對當事人失去了約束力,基層調解就很難發(fā)揮作用[10]。調解協(xié)議得到履行所依靠的“群體壓力”被削弱,使調解協(xié)議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城市中作為獨立個體的人的生活方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社會的生活方式,血緣、宗族不能再作為區(qū)別和界定身份的標準。作為個體存在的人是以平等民事主體的身份與他人進行民事往來,權利成為人最關注的問題。此種情況下,如若發(fā)生權利糾紛,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是當事人最為關注的問題。而對于個人權利的維護,在這里既不涉及人際關系的壓力,也與道德輿論的譴責無關。這種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具體到民事問題的糾紛解決上,就使得訴訟取代調解成為理想的解紛方式成為必然。在這種情況下,謀求人民調解的“準司法化”就成為最佳選擇。因此,《人民調解法》規(guī)定了“人民法院對調解協(xié)議的確認制度”,旨在維護轉型后中國“半熟人社會”里調解協(xié)議的執(zhí)行力和公信力。

三、受理案件種類的社會學視角分析

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調解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已經不適應社會結構的實際情況,致使近20年來人民調解數(shù)量持續(xù)萎縮。這種現(xiàn)象的深層背景是: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民間調解賴以存在的社會關系網絡基礎逐步削弱。與此同時,中國的“公民社會”逐漸成型,政治體制正從高度集權向多元社會政治模式轉型。公民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權利意識逐漸覺醒,面對糾紛能夠理性解決。同時,國家為了減輕司法壓力和訴訟成本,實現(xiàn)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國策,漸漸將一部分的糾紛處理權限讓渡給社會組織和市場,在糾紛解決機制中引入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在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實現(xiàn)“中國夢”都需要引入柔性的糾紛解決機制,人民調解制度最符合這個基本精神內涵,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公民社會的典型特征在于對公民權利的充分尊重,實現(xiàn)公民的權利本位,給予公民更多的自由選擇權,提供平等機會,提倡民主參與和多元互動。法國的社會思想家福勒認為:調解不是把規(guī)則強加于對方,而是使雙方當事人重新定位對方;調解的目的不是引導當事人認同一些正式規(guī)范去指導他們將來的關系,而是協(xié)助當事人去接受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并且相互信任的關系[11]。

基于調解的特殊功能,21世紀的人民調解制度同樣最適合解決在社會關系網絡內部存在的,在群體成員交往中涉及的利益或風險相對較小的糾紛。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糾紛主體并不希望情感關系破裂,他們還是希望維系現(xiàn)有的社會關系網絡。同時,社會成員之間一旦發(fā)生糾紛時,他們并不是一定要嚴格的去要求利益。因為,他們所要求的利益是難以用具體的標準量化的收益,并不僅僅是純粹貨幣化的收益。這就是為什么婚姻、家庭、鄰里,贍養(yǎng)、撫養(yǎng)、繼承等發(fā)生在沒有陌生人的社區(qū)共同體內的這一類型的案件最適宜的解決方式便是人民調解的原因。上述類型的案件用訴訟的手段來解決顯得不適當,這是因為訴訟雖然從表面上排除了糾紛所引發(fā)的社會矛盾,但是當事人的心理對抗卻不能消除,更有甚者還會增加當事人雙方的對立情緒,割裂社會關系網絡建立的感情基礎,使群體成員間在今后的交往中形成長期的對抗。由此可見,對于那種具有臨時性、單一性并且是偶然發(fā)生的法律關系,在解決和處理時采用訴訟的方式更為恰當。糾紛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通常是一次性的并且是無須顧及未來的關系。

四、認可和推廣人民調解制度的社會學視角分析

美國法社會學家龐德認為:“法律用懲罰、預防、特定救濟和替代性救濟來保障各種利益,除此之外,人類的智慧還沒有在司法行動上發(fā)現(xiàn)其他更多的可能性?!盵12]從中可以看出,法律的作用更多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但是對于復雜的人類內心評價的調整卻無能為力。在運用法律解決糾紛之后,如何修復被損壞的內心世界卻很復雜。也許只有調解才能夠使得雙方當事人彌補內心的裂痕,帶給人類真正的安寧。日本法學家棚懶孝雄認為:“如果調解表現(xiàn)為在糾紛的解決成本和解決內容兩個方面,并且都能充分發(fā)揮通過合意來解決糾紛這一固有功能,這樣就可能預期帶來審判所無法達到的良好社會效果?!盵13]調解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便捷和高效,在調解過程中不必像在訴訟中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證據(jù)審查和事實認定,也不用進行激烈的辯論,甚至于不需要精通法律的律師來參與,當事人在充分協(xié)商的基礎上,能夠直接進入糾紛的核心部分,在調解人的主持下,充分評估自己行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在感情和法理之間進行平衡,只要能夠合理的解決雙方當事人的糾紛,可以在程序上盡量簡化。在糾紛解決過程中,調解人還要盡量進行雙方當事人的感情修復。因為人民調解所具有的感情修復特點,確立了其在糾紛解決機制中的獨特地位,也就因為這我們不能將公力救濟作為糾紛解決機制的首要選擇,不能確定公力救濟解決一切糾紛的壟斷地位,必須確立人民調解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的特殊地位,構建和完善人民調解制度是很有必要的[11]。人民調解制度的現(xiàn)實情況表現(xiàn)為:第一,人民調解委員會所受理的案件大多數(shù)都是以相鄰關系糾紛為主,個別情況也會涉及家庭內部糾紛。鄰里間輕微矛盾往往不以財產給付為訴訟請求,極少采用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第二,選擇調解的方式作為民事糾紛解決方式的主體大多數(shù)是老年人,中青年很少采用這樣的方式。第三,調解成功率與案件標的額通常表現(xiàn)為反比關系:標的額數(shù)額越大,成功率就越低;而標的額的數(shù)額越小則成功率就隨之越高。第四,調解時,法律法規(guī)并不是唯一的依據(jù),而“情理”則成為調解的重要指標。第五,調解成功之后,相同當事人就同一事由一般不會再發(fā)生糾紛[1]??梢?,人民調解的適用人群以及案件的數(shù)量都是相對確定的,即老年人和輕微民事糾紛。這也就意味著不符合這上述兩個條件的其他民事案件應該選擇其他方式來解決。

將人民調解作為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推廣人民調解制度,不僅在社區(qū)廣泛建立人民調解委員會,同時也應該逐步調整人民調解的對象和重點。在解決好婚姻家庭關系以及鄰里糾紛等傳統(tǒng)的常見的糾紛的同時,還應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容易引發(fā)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復雜糾紛和社會敏感問題上,如:征地拆遷、安置補償糾紛、外來務工人員增加所引起的拖欠工資糾紛等。

同時,積極建立新型人民調解組織,應當逐步建立、健全跨區(qū)域、跨行業(yè)和專業(yè)性糾紛人民調解組織。例如,可以嘗試設立道路交通事故糾紛調委會、醫(yī)患糾紛調委會、治安糾紛調委會,適應社會矛盾糾紛日益多樣化,專業(yè)化成為人民調解工作的發(fā)展趨勢。

綜上,《人民調解法》的實施彌補了人民調解權威性和執(zhí)行力差的根本缺陷,為人民調解制度在社會轉型期解決民間糾紛提供了法律保障。從法律社會學的視角探析人民調解制度,將人民調解作為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家庭社會工作、企業(yè)社會工作、司法社會工作中引入,使人民調解制度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

[1]吳江.中國傳統(tǒng)調解制度的古今之思[J].法學雜志,2011,SI

[2]卜長莉.社會資本與社會和諧[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94.

[3]王福華.中國調解制度轉型的若干維度[J].法學論壇,2010,(6).

[4]張文宏.社會網絡分析的范式特征———兼論網絡結構觀與地位結構觀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J].江海學刊,2007,(5).

[5][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版)[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39.

[6]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社會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5.

[7]汪明亮.社會網絡分析之犯罪學意義[J].法律科學,2010,(6).

[8]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48.

[9]鄭杭生.破解在陌生人社會中建設和諧社區(qū)的難題[C].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

[10]范愉.社會轉型中的人民調解制度——以上海市長寧區(qū)人民調解組織改革的經驗為視點[J].中國司法,2004,(10).

[11]馬新福,宋明.“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民調解與訴訟[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雙月刊),2006,(1).

[12][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1。

[13][日]棚獺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王亞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46-47.

[責任編輯:鄭 男]

DF0

:A

:1008-7966(2015)01-0036-03

2014-11-12

宋敏(1976-),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教授,法學碩士,主要從事經濟法學研究。

猜你喜歡
糾紛當事人制度
我不喜歡你
署名先后引糾紛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美國就業(yè)歧視當事人的訴訟權保障
用“情”化解離婚糾紛
糾紛
什么是贊揚激勵法?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东阳市| 铜鼓县| 凤冈县| 桐梓县| 凤城市| 红原县| 彰武县| 昌乐县| 谢通门县| 兴城市| 威海市| 南宁市| 成都市| 澄城县| 延长县| 咸阳市| 柞水县| 赤水市| 平江县| 金华市| 股票| 玛纳斯县| 清远市| 洪湖市| 将乐县| 合阳县| 依安县| 岳阳市| 乐东| 萝北县| 凤翔县| 准格尔旗| 修文县| 谢通门县| 永和县| 东海县| 久治县| 桓仁| 鲁甸县| 柳州市| 柘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