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
《南都周刊》年度溫度榜的會場上,一個身材高大的德國青年背著旅行包,身著運動裝,踏著紅色地毯走進會場。在清一色的西裝革履中間,他的裝扮看上去有點不合時宜,他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顯露出羞澀的模樣。
但很快,有人認出了他,“hi,雷克,我給你的書寫過書評,標題叫《雷克比我們大多數人更中國》?!?/p>
“因為我是自干五?!崩卓嘶卮稹?/p>
“自干五雷克”是他最近的稱號。從去年12月開始,他每天都在網上發(fā)布一段三分鐘左右的視頻,以自干五的身份,點評中國的新聞。自干五是“自帶干糧的五毛”的簡稱,“五毛”在中國的政治立場一般被定義為偏左,他們懷念毛澤東時代,并會自發(fā)地在網絡上針對批評政府的言論進行反擊。由于自發(fā),這些人并不像網絡水軍那樣拿錢發(fā)帖,所以自嘲為“自帶干糧的五毛”。在外來者雷克看來,在中國擺放自己的政治立場是件很困擾的事情,“我在德國是微左,歐洲的國家比較偏左,社會福利很好,作為一個小左派,我覺得很好。
有一點很肯定,雷克非常討厭“五毛” ,他告訴記者“自干五雷克”是他自黑的角色,這樣看不懂的五毛會覺得“啊,雷克你說得太棒了!”果然,微博上留言罵他“傻逼”的人減少了很多,“誰都不想被人罵,對不對?”
每日一條的“自干五”視頻,讓雷克成為微博上最活躍的外國人之一,他的微博粉絲數達到了56萬,騰訊微視也找雷克進行了合作,他正在打算把“自干五”經營成一個獨立的自媒體品牌。
雷克今年33歲,自認為帥氣,五官有點像年輕時候的貝克漢姆。雷克一直在西德長大,柏林墻倒塌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所以他“正在忙著過生日,什么印象也沒有”。
2005年,24歲的雷克作為德國慕尼黑漢學系的交換生來到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攝影,兩年之后,交換結束。那年秋天,雷克決定從北京徒步回慕尼黑。路程行至烏魯木齊,他的中國女朋友小象和他分手了。他傷心欲絕,停止了他的徒步之旅。
不過長達4646公里的旅程已經足夠雷克完成一次吸引人眼球的行為藝術。臨出發(fā)前,雷克把頭發(fā)和胡須剃干凈,在接下來的一年,他像阿甘橫越美國一樣,任由頭發(fā)長長,胡須長得遮住了半張臉,他用視頻和照片記錄下一年以來的變化,等走到新疆,雷克看上去像個野人。
他把視頻剪輯成一段5分多鐘的紀錄片,上傳到y(tǒng)outube上,并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The longest way,walk through China and ?grow a beard!”,這部片子在YouTube上收獲了超過794萬的點擊量,有一天,德國的一家出版社找到雷克,“嘿,要不要把你的徒步旅行寫成書?”
雷克認為自己在中國的走紅得益于微博這個言論相對自由的平臺,除了自由發(fā)言,在微博上很容易就能夠召集到屬于自己的受眾群體。這是他通過對比得出的結論:最開始,雷克只是在國外YouTube和Facebook上建立了個人的專屬頁面,很少人會對他在中國的見聞和對中國社會的看法有興趣。
等到他使用微博之后, “一下子就很喜歡上了”,因為這是“中國人發(fā)泄和認識自己的地方”。微博似乎把平常飯桌上中國人隱匿的表達欲望全部激發(fā)了出來,這讓雷克感到很意外:在他的印象里,中國人對于政治是寡言而謹慎的,但是現在,每當雷克開始評論中國,都會有網民熱切地給他留言互動。有的中國網民非常欣賞雷克在微博和書里表現出來的“獨立思考”的特質,他們覺得雷克的語言“風趣幽默,像個憤青一樣”,“在這個充滿中國特色的世界里,我們很需要這么一位跳出來的第三方視角,以他獨具幽默的筆觸,講一講這個嚴肅國度里的人和事”。甚至,有的人把雷克當成了“知心姐姐”,發(fā)私信給雷克:“我想要出柜,但不知道怎么跟父母說,你能給我一些建議嗎?”
雷克覺得這才是真正的中國,一個極其“豐富” 的中國。在他沒有來中國之前,他唯一接觸到的中國人是教他中文的兩個中國老師,兩個老師都姓王,以至于他一度以為他們是夫妻。雷克回憶起他們:“王老師和王老師很可愛,一直笑,其實我們沒有把他們當老師,只是覺得他們很可愛?!?/p>
“中國人很可愛”,是雷克最初來到中國的一個刻板印象,包括和他一起前往中國留學的十個同學。他們組建了一個聊天群,總是互相比較誰更能夠融入中國,表現的方式就是秀自己交的許多“可愛”的中國朋友,雷克心想:“中國人難道真的都是這么可愛嗎?”
雷克初至中國的時候,希望能成為同學中最能融入中國的那位。但是他發(fā)現,這些事情都已經被一個人做到了很完美的地步,他身穿漢服的海報在北京城的大街上隨處可見,每個中國人對他的親切甚至忘記了他本來的英文名字是什么, 這個人就是大山。
雷克厭煩極了。這種情緒十分復雜,對于很多前往中國的外國人來說,大山是第一個會讓他們覺得討厭的人。大山的中文如此之棒,中國人喜歡拿大山做例子跟外國人比較,這讓其他外國人充滿了挫敗感。“到處都是大山,我當時真的很受不了,我就覺得大山你能不能消失了,我不想看到你了,我不想一直跟你比。”
“中國電視上的老外其實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很傻很天真的老外,一個是壞老外,但是沒有正常老外。”雷克希望自己在中國得到的認可并不依附于他的外國人身份。“那會讓你像個小貓一樣,是一種他們的客氣。小老外不要寂寞,小老外要覺得受歡迎,所以大家要給點面子。作為小老外我的角色只是一種配角?!崩卓藦膩聿粫诰W上發(fā)一些“類似我很喜歡中國文化”“中國發(fā)展好快”的微博,這被雷克統(tǒng)一歸類為“老外賣萌”類微博。而如果有網友在他的“自干五”視頻下面回復:“你的中文很好,很逗”,則會讓雷克覺得受到了侮辱一樣,“就像夸獎一個會說話的小貓”。
有時官員做活動,請雷克吃飯,希望雷克到場可以顯得活動很國際化。這讓雷克感覺沒有受到尊重,他完全知道怎么拍官員的馬屁,讓官員覺得,“哇,老外好可愛?!崩卓颂貏e反感這樣的做法,“如果我想在中國混得很舒服的話,我可以這么做?!?/p>
你可以說這是老外在中國的一種反叛,也可以說是中國發(fā)展到一個成熟階段之后,不同民族國籍的人之間交流趨于正常化的一個好現象。雷克說:“時間已經過了,中國已經沒有那么落后,中國人會慢慢習慣老外的存在,不把老外當成一個特別的人物。包括大山,最后留下的只有大山講段子的才華而不是他講中文的才華,不是因為他是加拿大人,而是因為他的段子逗?!?/p>
雷克曾經把自己寫的《徒步中國》的書寄給大山,他給大山寫郵件,首先自我介紹,然后詢問:“我可以把書寄給你嗎?”大山回復:“寄吧?!?/p>
“大山是中文最好的老外。雖然他不認識我,我已經認識他好多年,我可以對他表示一下尊重,這樣我就覺得心里踏實了?!崩卓私忉?。
中國人對大山的印象似乎依然停留在一個說中文極棒的老外,但這遙遠到是存在于上個世紀的事情。現在呢,大山在哪里?他在做些什么?
我給大山寫了一封郵件,他的回復似乎和雷克有相同的反叛,“我近幾年似乎多了一些逆反,也許年輕時更多是一種學習的心態(tài),出來看看世界,了解中國,總是適應環(huán)境,跟著別人走。現在快五十了,開始感覺到什么叫‘知天命’,更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隨著自己的興趣,按照自己的理解,從跟隨到更主動的一種狀態(tài)?!?/p>
大山對雷克沒有什么印象,只是覺得雷克徒步中國這件事情挺有趣,“你說他在中國好做嗎?也蠻辛苦的?!?/p>
大山告訴我,他很快就要在北京的麻雀瓦舍舉辦一場脫口秀表演,這是他第一次個人專場脫口秀,因此非常緊張。脫口秀在中國的受眾面非常狹窄,幾乎不能給大山帶來實質上的受益,但是他顯然更享受脫口秀表演的隨意發(fā)揮。有一次,大山用快板講奇襲白虎團,“說的是在1953年美帝的和談陰謀被揭穿”,他突然停下,隨性岔了一句:“這段不行,不太適合演,因為今天來了很多美國朋友,你知道嗎?加拿大人和中國人湊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罵美國?!彪S后,全場爆笑。
大山在中國成名于相聲藝術。1988年,剛剛來到中國的大山出演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小品《夜歸》中的“許大山”,一夜成名。這次演出經歷改變了他對自己人生的規(guī)劃,他本來打算在中國留學一年,然后去香港找一個工作。上過春晚的舞臺之后,大山放棄了已經到手的芝加哥大學留學的機會。他相信自己在中國可以做一番事業(yè),這番事業(yè)并不僅僅是“上臺出洋相逗大家一笑”。
最開始,大山把事業(yè)的野心寄托在相聲藝術上。他在中國生活了七年,拜姜昆為師,學習快板,練繞口令。
“那些技術性的活兒都學會了,學完了怎么發(fā)揮呢?這個時候就遇見了創(chuàng)作上的屏障,我不知道怎么在相聲里面做原創(chuàng)的節(jié)目?!?995年以后,大山很少出現在相聲舞臺上,他回到加拿大,每年固定往返于中加之間,做一些文化交流的活動。
他反思,這條路走了二十多年,似乎一直沒進步。接受媒體采訪,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記者的問題依然停留在:你為什么要學中文,為什么要學習相聲,怎么拜姜昆為師的?”他也不喜歡中國觀眾見到他的反應:“大山,這么多年你都沒怎么變!”于是他刻意留起了胡須,盡管這樣看上去會顯得年紀大。
“外國人在中國媒體上的角色很固定。我們十年以來演小品的那些外國人還是剛學中文兩三年的,一直在這個水平。你看湖南衛(wèi)視的漢語橋和我八九十年代演的節(jié)目區(qū)別在哪里? ”大山抱怨,“但是我希望有進步,我不會在臺上給你表現一個1990年代初剛來中國的大山形象?!?/p>
不久前,大山去中央電視臺的外語頻道做節(jié)目,談論脫口秀在中國的未來。由于節(jié)目檔期預定在春節(jié)播出,大山特意穿上了紫色的襯衫和西裝,錄制之前,編導問:“今天這個節(jié)目穿唐裝行不行?”大山回絕:“這股風吹過了吧?!?/p>
老外不再靠賣弄中文和穿漢服贏取中國人的好感,不管對于雷克還是他曾經希望努力超越的大山來說,這是一個必然同時并不那么容易的轉變。外國人在中國生存的難度超過了一般人的想象,除了教中國人英語,很少有職業(yè)是向他們開放的。
雷克的德國朋友Carla,在結束了中國的留學項目之后仍然想留在中國發(fā)展。一開始她在一些跨國公司上班以獲得派駐中國的機會,但這顯然太難了。
她索性直接飛來中國尋找機會,雷克告訴Carla:“《人民日報》海外版需要一個會德語的編輯,你要不要來?”盡管薪水比德國要低,Carla非常珍惜這份工作機會,“為什么非要一個外國人做這個工作,中國人不行嗎?我覺得現在中國人在國外留學,水平已經很高了,他們不需要外國人了。”
中國正被視為一個飛速發(fā)展同時充滿機遇的國家,涌入中國的外國人人數激增,這從德國漢語系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雷克選擇讀漢學系的時候,漢學系只有不到五十名的學生,隨后,每年的入學人數比前一年多出一倍。除了那些對武術、中醫(yī)或者西藏感興趣的少數人,更多人有了更加務實的目標——去中國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
2008年雷克回到德國以后,開始了往返于中德的生活?!锻讲街袊烦霭嬉院?,他又出版了第二本書《中國,特色》,這是他在中國報紙上所寫的專欄的集合。談到未來的規(guī)劃,雷克的語言充滿了不確定,“到處混”。
“現在有一點混媒體,拍照、拍視頻、寫東西,就這樣?!?/p>
北京冬夜,雷克走進地鐵站,他住在海淀的一個如家賓館,每晚的房費是198元。
“貴嗎?”
“當然貴??!我是寫東西的,我不會賺太多?!敝袊牡土臅鴥r讓雷克抱怨了一陣。突然,他指向不遠處一個中國姑娘,“你看,那個妹子,長得很有明星范!”雷克露出小流氓似壞壞的笑容,“我應該去當一個攝影師,專門拍模特,但是在中國類似的機會太少了?!崩卓擞媱澰龠M行一次徒步,從新疆接續(xù)他因為女朋友的分手電話而中斷的旅程,這次他要一直走到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