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勇
(文山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文山 663000)
從哲學的源頭看,無論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還是古希臘和中世紀的哲學家,追問的都是世界本源(being)的問題。近代哲學發(fā)生了認識論轉向,把考慮“認識”的問題提到了“存在”的問題之前,在探究本質之前,先要思考“思”本身,與其說探究世界的本質,不如說一切本質都是哲學家自身的“所思”。20世紀的西方哲學研究發(fā)生了語言學轉向,把哲學問題解決的希望寄托于語言問題的解決上,是語言自身的問題導致了哲學問題的紛雜??季空軐W研究的三次轉向,無一不是“意義”的問題,唯一不同的是意義探究的高度提高了。離開“認識論”的“本體論”是盲人摸象,離開“語言”的“認識論”是緣木求魚。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認知語言學誕生了,它重視意義內在結構的研究,認為不僅詞匯有意義,而且認為構式本身有意義〔1〕,語法本身也是概念化〔2〕57,即語法也是意義。哲學家和語言學家說“人是語言的動物”,是相對于非語言動物的一種界定,人以語言的方式擁有世界;修辭學認為“人是語言的動物,更是修辭的動物”,是針對人如何更有效地通過語言證明自己、走近他人的一種描述〔3〕??梢姡J知語言學和修辭學都是把意義的研究放在了首位。因此,意義在人的精神生存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理性地說“人是意義的動物”。
意義結構群是語義表達、傳遞和理解的基本單位,通過研究意義結構群,探究人是如何處理意義與結構的互動關系,如何從結構上把握意義,又如何從意義上選擇結構。這些與人的認知密不可分,意義結構群的語法修辭研究是認知修辭研究的一個方面。
結構其實就是指語法結構,句子中的語法結構就是句法,所以句法也可以稱作句法結構。句法結構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一套句法術語,如主謂賓和主系表結構等;一種是邏輯語義表述術語,如施事(Agent)和受事(Patient)等。按照構式語法理論,大大小小的句法結構是構式,構式是形義配對體(Form-meaning pairs),語法就是構式的大倉庫〔2〕63。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法,更是把結構和功能意義聯結起來研究〔4〕。因此,結構與意義的聯結研究是語言學研究的趨勢。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出臺的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指南中,擬定的語言學重要選題中有“句法和語義的互動關系研究”和“構式語法理論與應用研究”,它們都與這個趨勢相關聯。本文就是順應這個研究的方向,提出了意義結構群的研究。
意義結構群指表達一個完整意義的結構群。如例①。
Young people need to commence with find?ing a line of employment that needs them,and quit looking for perfection in their initial position.
(年輕人應該從一個需要他們的行業(yè)做起,放棄在第一個崗位上追求完美。)
在此句中“Young people need to commence”“with finding a line of employment”“that needs them”“quit looking for perfection”和“in their initial posi?tion”都是意義結構群,這些意義結構群兩兩串起來可以組成較大的意義結構群,如“...commence+with…”和“…employment+that…”,這些較大的意義結構群又可以組成更大的意義結構群,比如“…commence with…+that…”,以此類推,就組成了一個最大的意義結構群。依上所述,意義結構群是一個分層次的群,是一層一層串起來的線性結構。另外,意義結構群不完全等同于短語結構,因為它們對應的參照點不同,短語是參照單詞而言的結構,而本文的意義結構群是參照句子而劃分的結構。
意義結構群的劃分有三個作用。一有助于提高朗讀的美感,使人聽起來有節(jié)奏感,也就是常說的朗讀中意群的作用;二有助于理解長句的意義和結構,使長句的理解有章可循;三有助于辨析長句結構的理據。下面分析一個比較“麻纏”的句子,以顯示意義結構群在語法和語義理解中的重要性。
Frogs can search for food underwater,hidden from birds of prey〔5〕.
例②摘自何兆雄主編的《綜合英語教程II》第二單元的練習“用所給詞的適當形式填空”。給出的詞是“hide”,教師用書給出的答案是“hidden”〔6〕。
此句考查的是有省略的分詞結構。此處“hide”的邏輯主語有三種可能的意義結構群,一是“frog”,二是“food underwater”,三是“Frogs can search for food underwater”。根據常識,首先排除第二種可能,青蛙的食物一般形體較小,猛禽“prey”不可能撲食它們,就算是青蛙撲食它們,青蛙總是撲食活物,動作“hide”應是主動態(tài),此處應填上“hiding”,因為“hidden”表示被動,因而不合邏輯。如果邏輯主語是“frog”,動作“hide”也是主動態(tài),“hidden”也不合邏輯,也應該是“hiding”。如果邏輯主語是第三種可能,那么主句后的分詞補充完整是“which help/make them hide from birds of prey”,省略為分詞結構是“helping/making them hide from birds of prey”。依據分析,例②中應填上“hiding”,其邏輯主語是“frog”,整個分詞意群“hiding from birds of prey”做目的狀語,其語法意義相當于“Frogs can search for food underwater to hide from birds of prey”。因此,教參給出的答案值得商榷。在《朗文當代英語詞典》中,筆者在“hide”的不及物詞性下查到相關的例句“Weiss spent two years hiding from the Nazis”,這同樣證明例②中填“hidden”是欠妥的。
下文從語法修辭視角,用比較“組合關系”(syntagmatic relation)和“聚合關系”(paradigmatic relation)變換的方法,分析意義結構群,以期識解長句結構中意義結構群的核心作用。
語法修辭是語法與修辭之間關系的界面研究,它一方面涉及具體的語義,另一方面涉及語法意義。語義由語言的具體義和語法義兩個層面構成,語法義高度概括,處于封閉狀態(tài),是骨架,詞匯義具體,數量多,是依附結構的血肉,兩者有機結合,構成語言的意義〔7〕。語言三要素的變異,形成語音修辭、詞匯修辭和語法修辭,但是傳統修辭對語音和詞匯修辭研究的比較多,語法修辭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主要關注語法異義界面的語法修辭〔8-9〕,語法修辭還包括不同的語法同義結構引起的語義效果。既然語法結構的變換能夠影響具體語義的表達效果,那么語法修辭應該是修辭研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
語法修辭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法因素以贏得積極表達效果的修辭活動,其中詞法因素、句法因素都可以作為修辭手段而發(fā)揮積極的作用〔10〕)。語法修辭的范圍很廣,理論上推導,有多少造成語法變異的因素,就有多少種語法修辭,但其核心應該是結構的變異——單位、關系和層次的變異〔7〕。語法修辭指從語法系統出發(fā)所進行的修辭即語法系統在言語流中的投影,并不是講語法和修辭平行的結合〔7〕。呂叔湘和朱德熙的《語法修辭講話》引言中處理語法與修辭的關系時,說“……先后難易之間不很妥當,才決定把這兩部分參合起來”〔11〕。這些說明語法與修辭交融的關系。語法修辭研究在一定的語境中提升語言表現力的語法手段界面及其表達效果。語法修辭是利用語法系統中的潛性語法關系,依靠聯想(Paradigmatic)的方法,來實現提高語言表達力的目的。索緒爾認為任何構成語言狀態(tài)的要素應該都可以歸結為句段理論和聯想理論,全部語法材料也應該安排在它的兩個自然的軸線上面〔12〕188-189。因此,下文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分析意義結構群語法修辭功能。
(一)組合關系重組
在話語中,各個詞,由于它們是連接在一起的,彼此結成了以語言的線條特性為基礎的關系,排除了同時發(fā)出兩個要素的可能性,這些要素一個挨著一個排列在言語的鏈條上面,這些以長度為支柱的結合可以稱為句段(Syntagmes),句段關系是現場的(in praesentia),它以兩個或幾個在現實的系列中出現的要素為基礎〔12〕170-171。一個長句的意義結構群安排的得體與否,可以通過變換群的組合順序比較分析出來。具體見例③的分析。
There are greater pressures at worrkk,greeaatteerr expenses at hoommee and in generalmore things that need to done in one day than what can be accomplished in two〔13〕.
There are greater pressures at worrkk,greeaatteerr expenses at hoommee and in generalthings that need to done in one day more than what can be accomplished in two.義結構群,見例④。
(我們承受更大的工作壓力、更多的家庭開銷、也有更多的事情,往往一天要做的事情比兩天能做的事情還多。)
例③中的意義結構群有“greater pressures at work”“greater expenses at home”“in general”和“more things that need to done in one day than what can be accomplished in two”,其中最后一個意義結構群可以細分為先行詞“more things”、定語從句“that need to done in one day”以及介賓結構“than what can be accomplished in two”,介賓結構中又包含一個名詞分句“what can be accomplished in two”。此句的主干部分是“There are greater pressures at work,great?er expenses at home and more things”,其中核心意義結構群是并列的三個群“greater pressures at work”“greater expenses at home”和“more things,其余部分是次要群。
為了更好地分析例③的表達優(yōu)勢,重新組合意(我們承受更大的工作壓力、更多的家庭開銷,往往一天要做的事情比兩天能做的事情還多。)
比較這兩個句子,盡管意義相同,但是例③比例④句段組織更緊湊,表達更有力。注意這兩個句子的不同之處,見例句中的斜體字部分,單獨看,這兩個斜體字部分意義沒有區(qū)別,可以說效果相同。但是,再注意黑體字部分,它們是并列的比較級結構“形容詞比較級+名詞”,其后跟的是斜體字部分。這樣一比較,“more things that…than…”的語法結構與并列的比較級結構更加相容,整個構成了一個并列結構;而“things that…more than…”就與前面的并列比較級結構不很合拍,盡管它也是比較級結構,因為“more”沒有直接修飾“things”,而是與“than”相鄰。因此,從修辭的角度看,例③的語法結構安排更加平勻,更加具有美感,緊湊感和表達力。
(二)聚合關系替換
在話語之外,各個有某種共同點的詞會在人們的記憶里聯合起來,構成具有各種關系的集合,它們不是以長度為支柱的,它們的所在地是在人們的腦子里,它們是屬于每個人的語言內部寶藏的一部分,我們管它們叫聯想關系,這種關系把不在現場的(in absentia)要素聯合成潛在的記憶系列〔12〕171。一個句中的意義結構群表達效果的強弱優(yōu)劣,可以通過比較分析聚合變換顯示出來。具體見例⑤。⑤They give the same emphasis to a traffic jamthatthey give a family argument〔13〕.(他們把交通阻塞看得與家庭糾紛同樣重要。)
為了更好地分析例⑤,聚合聯想出例⑥。
They give the same emphasis to a traffic jamasthey give a family argument.(他們把交通阻塞的重要性看得如同家庭糾紛。)
漢語譯文似乎是一樣的意思。但例⑤中的
“that”從句為定語從句,強調同一性。例⑥中的“as”從句為方式狀語從句,為“像……一樣”,是類比和相似。所以例⑤強調重視的程度高于例⑥。
在語法成分層面,從修辭角度比較分析不同語法形式的聯想替換,可以清楚地顯示語法形式之間在語義上的細微差異。如充當主語的語法手段,名詞、代詞、動詞不定式和動名詞的替換可以產生不同的語義效果。例如:
Tomakethesamemistaketwiceisunforgivable.Makingthe same mistake twice is unforgivable.The second occurrenceof the same mistake is unforgivable.
從“To make”到“Making”,再到“The second occurrence”句子的動態(tài)性逐次減弱,而抽象性依次增加。
意義結構群的提法迎合了人類的哲學訴求,突顯了意義對人類和語言的重要性。語言是離散的,但它同時也是意義結構群的,正如“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這并不矛盾。語言表述的“意義明確,倫次通順,詞句平勻,安排穩(wěn)密”是消極修辭的綱領〔14〕,明確和通順是內容方面的標準,平勻和穩(wěn)密是形式方面的標準。本文的討論既有內容方面的,也有形式方面的,組合關系討論的是形式,聚合關系討論的是內容。研究目的在于說明語言的內容和形式方面都以意義結構群為基本單位,在意義的表達、傳遞和理解中,意義結構群都發(fā)揮著核心作用,其作用與人的體驗認知密切相關。
〔1〕Goldberg A E.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24.
〔2〕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California:Stand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譚學純,朱玲.廣義修辭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5.
〔4〕Halliday M A K.功能語法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341-357.
〔5〕何兆雄.綜合英語教程:第二冊〔M〕.2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30.
〔6〕何兆雄.綜合英語教程教師用書:第二冊〔M〕.2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30.
〔7〕周日安.語法變異、語法潛義和語法修辭〔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25(3):153-155.
〔8〕李弘.語法、修辭與語法修辭〔J〕.山東外語教學,2000,81(4):29-32.
〔9〕周領順.試論Transition的語法義和修辭義〔J〕.外國語,1997,110(4):70-73.
〔10〕高更生.現代漢語知識大辭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1089.
〔11〕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4.
〔12〕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3〕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M〕.2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153.
〔14〕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