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琴
(大連廣播電視大學文法系 遼寧 大連 116021)
電影《狼圖騰》于2015年大年初一在全國進行公映,這部非主流、非娛樂、非商業(yè)性影片,意外地成為一匹黑馬,在“上映首日票房累計過億,成為七雄爭霸的春節(jié)檔中上座率最高的影片”[1],各個影院幾乎一票難求,在“電影《狼圖騰》的官方微博下基本都是關于增加排片的呼吁聲,有網友甚至自發(fā)組織前往院線微博下方聯(lián)名呼吁增加排片”[2]。毫無疑問,《狼圖騰》的確是足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一部恢弘巨制,自然的鬼斧神工與電影工業(yè)特效兩者間絕佳契合而出的視覺觀感,影片所傳達的“人-自然-狼”三者之間相互制約與平衡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以及電影中的絕對主角——“狼”所體現(xiàn)出的英勇、執(zhí)著、團結等等“狼性”特征,都對受眾產生了強烈的思想刺激,促使受眾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客觀地看待“狼”形象,如何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去消除人與物(包括植物與動物)之間的隔閡,尤其是文化上的隔閡。
一
《狼圖騰》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以動物作為主角的大電影。影片以狼的生存作為主線,拋開了歷史的拘囿,打破了占統(tǒng)治地位的狼性的負面形象,深刻地挖掘出了狼性性格的內蘊及其兇殘、狠毒性格的成因。在對狼的生存狀態(tài)、生存環(huán)境的歷史變遷中對狼性的一種展示,同時也是在對狼性的觀照中對人性的展示與深層思考。
以人與狼之間的相互對立、相互映襯為題材的影片在此之前已為數(shù)不少,然而此前的作品中大多以狼作為人性偉大力量的映襯物,居于從屬、次要位置。然而在《狼圖騰》中,狼是以主人翁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作品中,而人類反而成為其配角。這是對創(chuàng)作方法的一種顛覆,是對飛速發(fā)展的工業(yè)社會的一種顛覆與解構。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科技文明的不斷進步,與之同步而來的是人的欲望的極度擴張與放縱,是對大自然資源與財富的毫無節(jié)制的破壞與掠奪,是人的道德淪喪與精神失落。在個人的私欲得以局部滿足的同時,是自然物種的不斷減少與滅絕。當作為邪惡化身的狼因現(xiàn)代工業(yè)車輪的碾軋而不斷的失去棲息地以及人類的大量獵殺而導致數(shù)量驟減而成為國家保護動物后,有人開始反思,開始對人類的生存的困境有了一種深深的憂慮與恐懼,開始對社會、對現(xiàn)實、對自然、對人生表現(xiàn)出了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懷。
狼與人之間的關系構成了《狼圖騰》各種意義的源泉,其他意義都由此漫衍而來。影片開始之初,蒙古族牧民與狼在草原上和諧地生活了若干年。雖然彼此間也有矛盾與摩擦,但淳樸的蒙古族牧民總是按照“騰格里”的指示索取適度,保持著物種間的平衡。然而當“外來人”對草原予取予求時,草原原本的平衡開始打破,人與自然間的矛盾開始突顯,而狼為了基本的生存也開始與人類產生了矛盾,互相威脅著彼此的生存。沉溺于貪欲的“外來人”為了滿足個人的口腹之欲,將狼賴以過冬的黃羊搶掠一空,導致狼為了自身的生存而攻擊蓄養(yǎng)的羊圈;被金錢利益蒙蔽了雙眼人們,開著汽車、拎著獵槍,為了一張狼皮,“鍥而不舍”地追逐著最后的幾只狼。這時,狼變成了人,而人則變成了狼。狼死了,人也“死”了。狼的死亡,導致生態(tài)的失衡,導致自然對人類的懲罰。狼的死亡,是狼作為自然存在物悲劇的結束,同時也是人類的悲劇也開始了?!独菆D騰》潑灑出一派對世界、對人類、對人類未來的悲情。而在這悲情的背后,隱藏的是影片更為熱烈的對世界、對自然、對人類、對動物的前途和命運的憂慮與關懷。
文學評論家白燁在評價電影底本《狼圖騰》時曾經說過:“姜戎筆下的草原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現(xiàn)實的狼,也是歷史的狼。因之,這是一部狼的贊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盵3]此評論不僅僅適用于姜戎筆下的狼,同時也可適用于讓·雅克·阿諾鏡頭下的的狼。電影通過對狼意象的剖析,可以從中體味出許多令人深思的人文話語:狼作為自然物種,其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勇猛、頑強的生命本能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機智勇敢、團結合作、耐心等待等等精神,都是我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現(xiàn)在,在滾滾的商品大潮的推動下,狼沒有了,人的英雄、人的頑強、人的進取、人的忍性也沒有了,人的美好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只能作為一種懷想而存在了。狼的贊歌,狼的挽歌,最終很可能成為人類自己的一段贊歌,一段挽歌。所以,我們的社會是需要狼的存在的,既包括自然意義的狼,也包括人文意義的“狼”。
二
狼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往往是貪婪、狡詐、陰險、狠毒的代名詞。提起狼,人們腦海中涌現(xiàn)出的往往是厭惡的情感,中國近現(xiàn)代以至當代的文藝作品很少有狼的正面形象的出現(xiàn)。然而姜戎的小說《狼圖騰》以及由此改編的電影開始摘下傳統(tǒng)文化的“有色眼鏡”,揭開狼性片面狹隘的歷史外衣,欲洗涮千百年來狼性所蒙受到不白之冤,以客觀公平的看待狼性。
狼作為大自然的物種之一,自種群的角度而言,與人類有著天淵之別。然而,從“齊物”的視角而言,狼與人類也可以說是自然界的平等物種,應該與人類一樣,享有同等的生存的權利,并折射某種同人類相近的品性的光輝。
電影《狼圖騰》囿于時間的限制,在對狼物種所具有的風采的揭示相較于原著小說來說相對篇幅較少。但是從有限的篇幅依然可以看到物種狼形象所折射出本性的風采。這種風采甚至具有一種人性的品德,這與某些喪失了人性而表現(xiàn)出負面“狼性”的人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狼是團結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的,在圍捕獵物時,群狼合攏三面而留一口,以誘惑獵物出逃,從而最大限度的獲取獵物;狼是勇猛無畏的,當狼群落入狗陣時,群狼破釜沉舟、孤注一擲,終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狼是聰慧的,在與對手的較量中,狼充分地利用氣候、利用地形,將對手置于不利之處,以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或者族群;狼是高貴而充滿尊嚴的,在面臨死亡無所逃遁時,狼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狼也是充滿母性的,為了小狼崽的安全,獨自出去將獵人誘入遠方,這種偉大的親情何遜于人類?正是這種以前文藝作品中很少涉及的狼性的美好以及濃墨淡彩地刻劃出的狼性的不同風貌,使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振奮,從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與精神上的提升,展現(xiàn)出狼形象的多重內涵,使人們對狼性有了全新的認識。
其實狼性中的美好內蘊并非是本電影以及原著作者姜戎“發(fā)現(xiàn)的新大陸”。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和西方文學中早有載錄。《詩經·豳風·狼跋》以狼之形象贊譽周公“聞流言不惑,王不知不怨,終立其志,成周之王功,致大平”[4]?!抖Y記·玉藻》:“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以狼形象象征著英勇、神猛與力量。只是后來隨著游牧民族對中原地區(qū)的不斷侵擾,才使得中原地區(qū)的農耕民族對游牧民族產生反感,進而以游牧民族的圖騰——狼,指代游牧民族,來宣泄他們的憤恨,使得狼在歷史的傳承中形成諸多負面意象。實際上,在如今的許多少數(shù)民族中,狼依然具有神圣的屬性。如柯爾克孜族至今還有許多關于狼的信仰,他們認為狼是圣物,它的肉可以保佑婦女生育,它的拐骨掛在孩子身上,作為護身符,可以保佑平安;維吾爾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也保留著許多崇尚狼的習俗,如遠行時要將狼骨帶在身上作為護身符;產婦分娩后躺在新剝來的狼皮上;將狼的踝骨掛在嬰兒搖籃上用以避邪,并希望嬰兒能成長為勇敢的人;在木勺、樂器等器物上雕刻狼頭等。塔塔爾族相信狼有非凡的超自然能力,至今樂于珍藏狼的后踝骨[5]。滿族和達斡爾族、鄂倫春族、哈薩克族等一些薩滿教也有崇敬黑狼的信仰,認為它是英勇無敵、嫉惡如仇、除惡祛暴的薩滿護神與助手。
而在西方文學作品中狼性的神勇、英猛、健碩的意象更是一以貫之地得到了承傳。從羅馬神話中機敏、仁慈的哺育羅慕洛(Romulus)和勒莫(Remus)的母狼形象到杰克·倫敦《熱愛生命》中狼與人所共同的對生命極限、韌度、頑強所展現(xiàn)出的震撼心魄的魅力到前蘇聯(lián)作家艾特瑪托夫的《斷頭臺》中所刻劃的一對苦苦求生卻連連不斷地失去它們的“樂園”的草原狼頑強執(zhí)著、不到最后決不放棄的求索悲劇,狼意象始終是以積極健康的形象活躍于文藝作品中。
三
電影的成功首先在于獨特選材視角,避開了當今影視創(chuàng)作中選材過于集中、過于爛熟的范圍,選擇了一條較為冷僻的蹊徑,打破了人們慣常的思維定勢,吸引了人們追求新鮮變化的獵奇的眼球。然而這種冷僻又并非曲高和寡,讓人在冷僻中感受到熟識。同時作者又在這種冷僻的熟識中注入人文的思考,加深了作品的主題內蘊?!独菆D騰》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示了狼意象的豐富性,使受眾在產生情感上的互動與共鳴,并部分地改變了中國文化中狼意象較長一段歷史時間上的單純內涵,是值得進行深入思考的藝術現(xiàn)象。
首先,電影《狼圖騰》顛覆了狼形象在普通受眾接受美學中的原有意蘊。在漢民族的美學接受范圍內,狼意象往往帶有極為強烈的貪婪、兇狠負面色彩。與狼相關的詞語大多呈現(xiàn)出貶義內涵,諸如“狼狽為奸”、“如狼似虎”、“鬼哭狼嚎”、“狼主”、“狼藉”、“狼外婆”等等?!独菆D騰》顛覆了受眾長期以來形成固有模式,從不同側面,較為真實客觀自文化人類學再現(xiàn)了狼作為一個自然物種所具有的種種自然屬性以及所附加的歷史學、文化學屬性。正如評論家孟繁華在評價小說《狼圖騰》時所指出的,這“在當代中國文學的整體格局中,是一個燦爛而奇異的存在:如果將它作為小說來讀,它充滿了歷史和傳說;如果將它當作一部文化人類學著作來讀,它又充滿了虛構和想象。作者將他的學識和文學能力奇妙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作品的獨特性。它的具體描述和人類學知識相互滲透得如此出人意料、不可思議。”[6]“橫看成嶺豎成峰”,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關照《狼圖騰》,可以得到不同的內核,狼意象及其所蘊含的文化也得到了全面而細致地反映。
其次,《狼圖騰》由于其主題的多義性,題材運用的多樣性,使得不同層次的受眾可以得到不同的啟迪與感悟。正如魯迅所說:“一部《紅樓夢》,道學家看到淫,經學家看到易,才子看到纏綿,革命家看到排滿”。不同的受眾看《狼圖騰》可以看到不同的內容:動物學愛好者可以看到狼的生活、習性;植物學愛好者可以看到草原植被的變化;生態(tài)學家可以看到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文化人類學家可以看得到人性、狼性的異同;商業(yè)學家可以看到經營的謀略與章法等。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曾經說過,“讀了《狼圖騰》,覺得狼的許多難以置信的做法也值得借鑒?!盵7]歌唱家騰格爾則認為:“《狼圖騰》是獻給《天堂》里偉大母親最美的情感、最柔弱的衷腸、最動人的戀曲……”[8]電影版《狼圖騰》同樣如此,不同的受眾在觀看影片時,根據個人的審美風格可以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
最后,《狼圖騰》展示了草原文化、游牧文化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了,喚起了受眾在更深層次上的文化思考,在對狼形象的展示中“直逼儒家文化民族性格深處的弱性”[9]。《狼圖騰》的主要拍攝場景是內蒙古大草原,這里世世代代生活著純粹的游牧民族,從遠古的羌族、犬戎、匈奴,直到現(xiàn)代的蒙古族,他們世代以狼作為民族圖騰,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這樣的民族信仰形成了蒙古族強悍、進取、粗獷的性格特征。這些性格特征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隨著民族的融合滲透在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骨髓中。然而,與游牧民族相比,儒家文化依然顯得較為柔弱,正如影片中畢利格老人所說:“你們漢人骨子里就是怕狼,跟羊一樣”。這話雖然有些絕對,但客觀上來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独菆D騰》所展示的游牧民族和草原狼身上所具有的勇猛、團結、執(zhí)著等等特點,都是受眾在思想上受到了一定的洗禮。當今在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時期,競爭、合作、創(chuàng)新、團隊,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的共識。草原狼之所以在一次次的物競天擇中存留下來,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就有極強的“團隊”意識、剛毅性格等。這是他們的取勝之道,也是當今“狼”現(xiàn)象引發(fā)人文思考的重要原因。
[1][2]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5-02-20/content_13262062.htm.中國日報網:《狼圖騰》公映首日票房累計過億網友抗議排片少.
[3]春秋.暢銷書:趨于理智和平靜[J].全國新書目,2005,(12):15.
[4]王志.周代詩歌制度與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06.
[5]富育光.薩滿教與神話[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1990:19.
[6]湯哲聲.中國現(xiàn)當代通俗小說賞析[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196.
[7]楊林.團隊精神[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
[8]姜戎.狼圖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封底.
[9]姜智芹.中國新時期文學在國外的傳播與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