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珠
(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四川 德陽 618000)
火針療法是將特制的金屬針燒紅,迅速刺入一定部位,并快速退出以治療疾病的方法[1]?!耙詿嵋裏帷眲t是指火針治病的一項原理,意為用其熱力破門泄邪,使郁結之火熱得以發(fā)之。筆者將“以熱引熱”引申為用溫熱性質的針灸療法治療內有郁熱的疾病的方法,用“以熱引熱”法治療多種皮膚病取得顯著療效。皮膚病多以“濕、熱、瘀、毒”為外在表現(xiàn),臨床上大多應用清熱化濕、涼血解毒之法治療,針灸也多采用放血、拔罐等方法來治療。但筆者用“以熱引熱”針灸法治療,亦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茲舉例如下。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臨床表現(xiàn)以成簇的炎性水皰,沿神經(jīng)走行單側分布,排列成帶狀,并伴有明顯神經(jīng)痛為特點的皮膚病。中醫(yī)稱之為“蛇串瘡”,病因為情志內傷,兼感毒邪,肝郁化火,火毒外泛肌膚所致;或因飲食不節(jié),脾失健運,濕蘊化熱,復感毒邪,以致濕熱火毒蘊積肌膚而發(fā)。因多夾雜濕邪,病情容易纏綿難愈。
例1 米某,女,66歲。2014-01-06初診。主訴反復右側腰腹疼痛伴紅斑水皰1個月?;颊?個月前出現(xiàn)腰痛,為灼熱、刺痛感,當?shù)卦\所診斷為腰椎骨質增生,予自制膏藥外用,無明顯好轉。后腰痛加重,伴瘙癢,即見右側腰背部、腹部出現(xiàn)蠶豆大小紅斑、水皰,當?shù)蒯t(yī)院診為帶狀皰疹,予西藥抗病毒及對癥治療7 d,水皰開始結痂,疼痛無明顯好轉。后服中藥治療,疼痛減輕,但前日又出現(xiàn)水皰及疼痛??淘\:右側腰背部、腹部散在分布簇狀水皰,部分結痂,見褐色沉斑,伴疼痛、瘙癢,納眠差,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治療:選取皮損對應之夾脊穴及皰疹四周進行針刺,留針20 min,每5 min行針1次,然后將燒紅的毫針對準未結痂的水皰進行點刺,每次不超過5個點,每日1次。第2 d患者即訴疼痛減輕,5次后疼痛已不明顯,水皰均結痂。仍以上法針刺,但不使用火針,在皮損區(qū)上方懸灸10 min,用梅花針叩刺拔罐,隔日1次,3 d后患者訴疼痛消失。
按:患者反復出現(xiàn)水皰,與其素體濕重,病邪與濕邪纏綿有關。用火針能溫陽散寒,破結散瘀,達到開門泄邪的作用。同時配合艾灸能溫化寒濕,扶助正氣,將深入之邪氣引至肌表,再用梅花針叩刺將其祛除,達到攻補兼施,扶正祛邪的目的。
痤瘡,中醫(yī)多責之肺胃熱盛,治療常以清熱解毒為大法。但筆者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很多患者雖然病情一時得解,但往往反復。這些患者常伴有畏寒肢冷,面色黯或萎黃,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無力等。女性患者還常常伴有月經(jīng)不調的情況。
例2 黃某,女,29歲。2013-06-28初診。主訴面部起丘疹粉刺1年余?;颊?年前面部起紅色丘疹粉刺,伴有輕微瘙癢,近來部分發(fā)展為黯紅色硬結節(jié),結節(jié)頂端時有膿頭,有癢痛感,曾求治于皮膚科,給予外用藥擦洗治療后上述癥狀無減輕。后服用中藥治療,癥狀時有反復??淘\:兩顴及下頜分布大小不等痤瘡,部分頂端有膿頭,局部皮膚硬并有色素沉著。月經(jīng)后期,量少色黯,舌淡,苔白微膩,脈沉細。治療:取突起的結節(jié)和囊腫為施針點,常規(guī)消毒后將燒紅的毫針垂直快速點刺皮損頂部,點刺深度以針尖透過皮膚病變組織,未接觸正常組織為宜,每周1次。然后將生姜片放置于大椎及雙側肺俞、腎俞上,其上放艾柱,灸至局部皮膚潮紅,患者感覺舒適溫熱為度,每穴每次5壯,隔日1次。采用上述方法治療2周后患者面部結節(jié)和囊腫消失。停用火針,于面部色素沉著集中處施隔蒜灸,每次5壯,隔日1次。治療2周后,患者皮損處皮膚變軟、光滑,色素沉著變淡。繼續(xù)治療2周,色素沉著基本消失。囑患者清淡飲食,少食生冷。6個月后隨訪未復發(fā)。
按:痤瘡的病機實為“寒包火”,《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币虼?,借火針之力外通其寒痹,內散其瘀結,再借艾灸之力散寒活血,乃標本兼治之舉。大椎為“諸陽之會”,灸之可溫陽散寒;“肺主皮毛”,艾灸肺俞穴可散皮膚肌表之寒;腎陽為人身元陽之本,艾灸腎俞穴可補腎中之真陽,引虛火下行。另外,大蒜中含大蒜辣素和大蒜素成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及多種細菌具有拮抗作用,蒜汁滲透到局部可抗菌解毒,直接治療痤瘡[2]。
神經(jīng)性皮炎,中醫(yī)稱為“頑癬”,是一種慢性局限性皮膚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皮膚瘙癢及皮膚苔蘚樣變,好發(fā)于肢體受摩擦的部位,初發(fā)時皮膚瘙癢,皮紋加深,由于搔抓致局部皮膚逐漸肥厚革化,繼而出現(xiàn)不規(guī)則三角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醫(yī)認為本病是由于濕熱毒侵襲所致,當以清熱利濕、活血散結為主。
例3 梁某,男,38歲。2010-10-24初診。主訴雙小腿外側皮膚瘙癢、顏色加深3個月余?;颊?個月前無明顯原因出現(xiàn)雙小腿外側皮膚瘙癢,自購皮炎平、達克寧等使用無效,今前來就診。刻診:局部皮膚粗糙、角化,呈苔蘚樣變,約3 cm×7 cm大小,雙側對稱。瘙癢頻繁,睡眠差,舌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治療:消毒皮損處,將多頭火針燒至通紅,迅速垂直點刺皮膚,深度約為2~5 mm。結束后,行隔姜灸,每隔1 cm放置1個生姜片,其上放艾柱,每次5壯。以上治療每周2次,1周后患者即訴瘙癢減輕。治療1個月后瘙癢消失,皮損變軟變薄,觸之光滑。6個月后隨訪告知皮損顏色變淡,無不適癥狀。
按:神經(jīng)性皮炎以瘙癢為主要癥狀,中醫(yī)認為癢癥多與風邪有關?;疳槸煼ň哂虚_門泄邪、溫經(jīng)活血之功,可直接疏泄腠理,使風邪從表而出,又可借其溫熱之性,使血熱而行,血行風自滅,瘙癢自止。生姜本身具有散寒走表之功,用隔姜灸能加強灸法溫通氣血,燥濕止癢的作用,使風邪從表而解。
小結綜合以上3個病例,我們可以看出,皮膚病大多是以“濕熱”病邪致病為外在表現(xiàn),但因為夾雜濕邪,往往病情纏綿難愈,久則耗損陽氣,用火針結合艾灸治療則可以避其損陽之弊?;疳槸煼ǎ豢山杌鹬?,二可開門祛邪,三可以熱引熱。短時間的刺激,亦不會耗損陰液而出現(xiàn)助熱之弊。艾葉苦辛,性溫熱,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理血氣,逐寒濕,能透諸經(jīng)而除百病?,F(xiàn)代研究證實,艾灸產(chǎn)生的局部刺激效應能夠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與淋巴循環(huán)增強,從而增強局部皮膚的組織代謝,調節(jié)免疫功能[3]。所以,將這2種方法結合起來,能更好地起到溫陽化濕、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配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可起到攻補兼施,補瀉結合的目的。所以,“以熱引熱”法可作為治療皮膚病的常用方法。
[1] 陸壽康.刺法灸法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51.
[2] 梁欣,江瑜.圍刺結合隔蒜灸治療面部痤瘡24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4,20(4):36.
[3] 裴麗潔,楊文超,商建婷.艾灸聯(lián)合行氣散足底熱療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影響的觀察研究[J].河北中醫(yī),2014,36(3):40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