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晴
(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大學,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一種文體、文風的價值和影響往往在當時不容易顯現(xiàn)出來,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會逐漸顯露。三十六體也是如此,其形成于晚唐,但有唐一代對其評價十分稀少,現(xiàn)存唐代文獻中迄今未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的記載和評說。直到五代及宋以后,關(guān)于三十六體的記載才逐漸增多,相關(guān)論述也隨之漸次弘衍。新、舊《唐書》之后,歷朝歷代對三十六體的理解和闡釋聚訟紛紜,莫衷一是。縱觀諸家之言,主要有三十六體是指駢文、詩或西昆三十六等幾種說法?,F(xiàn)就幾種主要觀點作一辨析。
《舊唐書·文苑下·李商隱傳》:“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從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隱,自是始為今體章奏。博學強記,下筆不能自休,尤善為誄奠之辭。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時號‘三十六’。”[1]這里所說的今體章奏、誄奠之辭都是指駢文。六朝以來,駢文一直被稱作“今體”或“今文”,是相對于先秦古文而言?!读簳肪砣杜嶙右皞鳌吩?“子野為文典而速,不尚麗靡之詞,其制作多法古,與今文體異?!保?]蕭綱《與湘東王書》更明確的把今文和今體與古文對舉:“若以今文為是,則古文為非;若昔賢可稱,則今體宜棄?!保?]這里把當時盛行的駢文稱作“今文”或“今體”。初唐駢文盛行,承襲六朝余風,因而沿用了六朝的說法。在唐代,官府的應(yīng)用文字及祭文、墓志多為駢體。中唐時期,由于古文運動的極力抨擊,駢文縮小了陣地,僅流行于奏議詔誥等官府應(yīng)用文之中,而書信、碑傳、吊祭等著述,則多用散體。隨著古文運動的衰微,駢文開始復(fù)興,但這些應(yīng)用文體仍然是駢文的主要陣地。因此這里的“三十六”非常明確是由于其共同的駢文風格而形成的三人合稱。
《新唐書·文藝下·李商隱傳》:“商隱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商隱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號‘三十六體’?!保?]這里,“儷”與“麗”通,《說文解字注·鹿部》:“麗,耦也。禮之儷皮,左傳之伉儷,說文之驪駕皆其義也。兩相附則為麗?!保?]P470“駢”,《說文解字注·馬部》:“駕二馬也。并馬謂之儷駕。亦謂之駢。并駢皆從并,謂并二馬也。王肅云。夏后氏駕兩為之麗。駢之引伸,凡二物并曰駢?!保?]P465“偶”即“耦”,《說文解字注·耒部》:“耕廣五寸為伐。二伐為耦。注:古者耜一金兩人并發(fā)之。……長沮、桀溺耦而耕。此兩人并發(fā)之證。引伸為凡人耦之稱,俗借偶。”[5]P184儷偶正符合駢文的主要特征,也是駢文與散文的顯著區(qū)別。至于文中所談到的“繁縟”,顯然也是就駢文而言的。晁公武在《郡齋讀書志》中就指出:“今樊南甲乙集,皆四六,自為序,即所謂繁縟者?!保?]因此,《新唐書》的這段評述應(yīng)該是指李商隱的駢文。
《唐才子傳》“李商隱”條云:“商隱工詩,為文瑰邁奇古,辭難事隱。及從楚學,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每屬綴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而旨能感人,人謂其橫絕前后。時溫庭筠、段成式各以秾致相夸,號‘三十六體’。后評者謂其詩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wǎng),綺密瑰妍,要非適用之具。”[7]這段話兼論商隱的文和詩。有人認為,其中詩文概念所指不清。但細繹文意,除順序有些許混亂外,其含義還是明確的。如果詩文所指相同,則兩者不可能在一段話里同時交替使用。仔細品讀,不難看出,從“為文瑰邁奇古”到“號‘三十六體’”,是就李商隱的文而言的。令狐楚的今體章奏在當時頗負盛名,很受皇帝賞識;而李商隱從令狐楚所學正是其章奏之文,而非詩,“屬綴”自然也指作駢文而言。
明朝方以智在《通雅·釋詁·綴集》中云:“二十四名,詩之流也;十二體,博學宏辭之科也;賦二十體,《賦林衡鑒》所析也;三十六體,儷偶之體也。元稹《樂府古題序》:‘詩之流為二十四名,曰賦,曰頌……’;博學宏辭十二體,曰制,曰誥……;范文正公《賦林衡鑒》析二十門,分其體勢如敘事、紀功……;《唐書》用儷偶相夸號三十六體,以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三人皆行第十六?!保?]在此,他解釋了元稹《樂府古題序》所言之詩二十四名,博學宏辭之十二體,《賦林衡鑒》之賦二十體及三十六體。其中,言“三十六體,儷偶之體也”,明確指出三十六體是三人的儷偶之體即駢文,把它與詩、賦及博學宏辭所設(shè)的制、誥等區(qū)別開來?!锻ㄑ拧分甲C訓釋向以博洽、準確見稱,《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九)評價說:“惟以智崛起崇禎中,考據(jù)精核,迥出其上,風氣既開。……窮源遡委,詞必有征,在明代考證家中,可謂卓然獨立矣?!保?]P1028因此,其關(guān)于三十六體的考證應(yīng)該是可信的。
駢文在元明兩代趨于衰微,到了清代,卻再度復(fù)興,出現(xiàn)了一批駢文大家。于是,關(guān)于三十六體的評說也驟然增多,出現(xiàn)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其中,不少人認為,三十六體是指三人的駢文。
清代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卷首云:“吾故曰:義山之詩,乃風人之緒音,屈宋之遺響,蓋得子美之深而變出之也。豈徒以征事奧博,擷采妍華,與飛卿、柯古爭霸一時哉!”[10]朱鶴齡認為,李商隱不光駢文能與飛卿、柯古齊名,并行于世;其詩遠紹風雅,深得杜詩之旨,尤非飛卿、柯古二人可比。
清人張金鏞《讀三李詩集各書一首·義山》云:“郁抑《離騷》心,婉孌《國風》旨。白傅愛君詩,至欲為君子。君詩麗萬有,顛倒隨所使。自定《甲乙編》,人詫卅六體?!保?1]從詩中可看出,三十六體是與《甲乙編》有關(guān)的。李商隱著有《樊南四六》甲乙集,共四十卷,所收均為駢體章奏、書啟等應(yīng)用文。在《樊南甲集序》中,李商隱云:“大中元年,被奏入嶺當表記,所為亦多。……因削筆衡山,洗硯湘江,以類相等色,得四百三十三件,作二十卷,喚曰《樊南四六》。”[12]其在《樊南乙集序》中又云:“弘農(nóng)楊本勝始來軍中,本勝賢而文,尤樂收聚箋刺,因懇索其素所有,會前四六置京師不可取者,乃強聯(lián)桂林至是所可取者,以時以類,亦為二十編,名之曰《四六乙》。”由是觀之,三十六體當是指其三人的駢文。
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七)中明確指出:“李商隱等三十六體,《唐書》本傳明云以表啟而名?!保?]1802他的觀點與《唐書》是一致的,認為三十六體是指駢文而言。
近現(xiàn)代學者中,也有很多人持此觀點。劉麟生先生認為:“唐代駢文,至李商隱始集大成。商隱與溫庭筠、段成式三人,號三十六體,蓋三人皆行十六也。四六之名,實始于商隱。”[13]再如,袁行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第二卷指出:“晚唐令狐楚、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長駢體文,其中李、溫、段三人齊名,時號‘三十六體’?!保?4]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三十六體是駢文的觀點,言之有據(jù),是客觀可信的。
三十六體本指李、溫、段的駢文。然而,自宋代以后,漸漸開始用它來指代三人的詩。并且這種說法一直延續(xù)至今,以至于有些人認為本來就是指詩,還有人認為它既是指駢文,又指詩。
三十六體是詩體的說法,最早見于宋代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李商隱)詩五卷,清新纖艷,故舊史稱其與溫庭筠、段成式齊名,時號三十六體云?!保?]很明顯,他認為李商隱之所以與溫、段齊名,是由于李的詩清新纖艷。因而,這里所說的三十六體當是指三人的詩。此書是南宋著名的一部私家提要書目,歷來被作為研究古代文學的重要參考文獻,觀點被很多人所采納。此后,代代相因,遂成一說。
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簽》卷八中指出:“段成式詩與溫、李同號‘三十六體’,思龐而貌瘠,故厥聲不揚?!保?5]P75明確指出,三十六體是三人的詩風。
清代喬億在《劍溪說詩》卷下云:“迨唐末三十六體并作,語多穢褻,其宮體之職志,詩人輕薄之號,有由然矣?!保?6]P1100“語多穢褻”、“宮體”顯然是指三人的艷情、戲謔之詩,他把這類詩作歸為三十六體。
余成教在《石園詩話·卷二》中講:“唐詩人以體名者:中宗時,上官儀工詩,效之者稱‘上官體’;憲宗時,元稹、白居易號‘元和體’;李商隱、溫飛卿、段成式以儷偶相夸,號‘三十六體’?!保?6]P1785上官體和元和體都是詩體,顯然,他認為三十六體是詩體。
現(xiàn)代有一些學者也持如是觀點。如王國安在《溫飛卿詩集箋注》前言中講到:“當時,有人稱李商隱、段成式和溫庭筠的詩體為‘三十六體’,這主要是指他們‘以秾致相夸’的一部分作品?!保?8]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三十六體既指詩又指駢文。元鋒和煙照在《段成式詩文輯注》的前言中就明確指出:“段成式與李商隱、溫庭筠被并稱為‘三十六體’,應(yīng)并指其駢文與詩歌兩者而言。”[19]
從現(xiàn)存作品看,段成式詩多戲謔之作,藝術(shù)價值也不高,確如胡震亨所說“思龐而貌瘠”,無法與溫李詩相媲美。溫李之詩則以清麗纖艷、繁縟秾密著稱,在晚唐自成一派。溫李并稱屢見于典籍,是文學史上通認的看法。皮日休《松陵集序》中說:“……有進士陸龜蒙字魯望者,以其業(yè)見造,凡數(shù)編,其才之變,真天地之氣也。近代稱溫飛卿李義山為之最,俾生參之,未知其孰為之后先也?!保?0]皮序以溫李并稱,當然是就二人的詩歌成就而言的。裴廷?!稏|觀奏記》下卷說:“(溫庭筠)詞賦詩篇冠絕一時,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保?1]宋代劉克莊亦云:“溫庭筠與李商隱同時齊名,時號溫李。二人記覽精博,才思橫逸,其艷麗者類徐、庾,其切近者類姚、賈?!保?2]明代胡震亨指出:“唐人一時齊名者,……其專以詩稱有沈、宋,錢、郎,又錢、郎、劉、李,元、白,劉、白,溫、李,……。至李、杜,王、孟,高、岑,韋、孟,王、韋,韋、柳諸合稱,則出自后人,非當日所定?!薄短埔艄锖灐?卷二十八)[15]P288胡震亨關(guān)于有唐一代以詩齊名者,羅列詳盡,辨析精微。如果三十六體是指溫、李、段三人的詩,那么《唐音癸簽》定會有溫、李、段之稱。而事實上,這里只將“溫李”合稱。可見,三十六體在晚唐不是指詩而言。胡震亨之所以認為“段成式詩與溫、李同號‘三十六體’”,是由于后人對三十六體的認識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即三十六體本來是指駢文,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們漸漸用其來指代溫、李、段的詩歌。胡震亨的這兩段話恰好證實了這一轉(zhuǎn)變過程。此外,紀昀在《李義山詩集三卷·內(nèi)府藏本》(《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一)提要中說:“商隱詩與溫庭筠齊名,詞皆縟麗。然庭筠多綺羅脂粉之詞,而商隱感時傷事,尚頗得風人之旨。”[9]P1297余成教在《石園詩話》中亦云:“飛卿才思艷麗,韻格清拔,隨題措辭,無不工致,……溫、李齊名,良有以也?!保?6]P1772
縱觀歷代以并稱、齊名論詩人者,只有“溫李”之號,并無“三十六”之稱。可見,“三十六”并非以詩名合稱。紀昀在《刪正二馮評閱才調(diào)集》說得很明確:“《唐書》所云三十六體,乃指章表誄奠之辭,亦不指詩?!保?1]P666
綜上所述,三十六體最初不是指詩。隨著駢文的演進與發(fā)展,加之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三十六體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衍變,遂有以三十六體指稱三人詩歌的認識。
這是在“三十六體是指詩”基礎(chǔ)上的一種誤說。最早見于宋惠洪的《冷齋夜話》卷四:“詩到李義山,謂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僻澀,時稱西昆體?!保?4]他把西昆體效李義山,演繹為宋人稱李義山的詩為西昆體。此或許是其語言表達產(chǎn)生了歧義,抑或是其對西昆體的理解有誤,我們不得而知,然此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接著,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云:“西昆體,即李商隱體,然兼溫庭筠及本朝楊劉諸公而名之也。”[23]P690《滄浪詩話》是宋代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在詩歌理論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其論詩觀點自然也容易為后世所承續(xù)。明代高棅的《唐詩品匯》即繼承了嚴羽的觀點:“唐史本傳云:李為文章,瑰邁奇古,長于律詩,尤精詠史。與溫庭筠輩號三十六體,自稱玉溪子云。亦曰西昆體。”[26]在嚴羽的基礎(chǔ)上,高棅的論述中出現(xiàn)了“三十六體”的字眼,并把三十六體與西昆體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所說的“亦曰西昆體”是指李商隱體還是指三十六體,并不是很清楚,這容易產(chǎn)生歧義,甚至給后人以理解上的誤導。清代馮武把這種誤解更推進一步,他在《重刻西昆酬唱集序》中云:“元和、太和之代,李義山杰起中原,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皆以格韻清拔,才藻優(yōu)裕,為西昆三十六,以三人俱行十六也。西昆者取玉山策府之意云爾。趙宋之錢、楊、劉諸君子競效其體,互相酬唱,悉反江西之舊?!保?7]P342馮武的論述把西昆體與三十六體徹底合而為一。
從上引資料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一條傳訛的軌跡。其實,對于這一謬誤,清人早有辨析。如,紀昀在《刪正二馮評閱才調(diào)集》中批其凡例云:“《唐書》但云三十六體,無西昆字。楊大年《西昆唱酬集》曰:取玉山冊(與“策”同,筆者注)府之義,名曰《西昆唱酬集》。則西昆之名實始于宋?!保?3]馮班在《鈍吟雜錄》中也糾正了嚴羽的謬誤:“《西昆酬唱集》是楊、劉、錢三君唱和之作,和之者數(shù)人,其體法溫、李,一時慕效,號為西昆體,其不在此集者尚多。至歐公始變,江西以后絕矣。及元人為綺麗之文,亦皆附昆體。李義山在唐,與溫飛卿、段少卿號三十六體,三人皆行第十六也。于時無西昆之名,按此則滄浪未見《西昆集敘》也。”[28]錢曾對此也加以質(zhì)疑:“《滄浪吟卷》曰:‘西昆體,即李商隱體。然兼溫庭筠及本朝楊劉諸公而名之者。’按西昆之名,始自楊、劉諸君,及吾遠祖思公,大年序之甚明。其詩皆宗商隱,故宋初內(nèi)宴,優(yōu)人有挦撦義山之謔。今云即商隱體而兼庭筠,是統(tǒng)溫、李先西昆之矣。且‘及’之云者,楊、劉反似西昆繼起之人。疑誤后學,似是實非,積學君子,排斥嚴羽、高棅,不少寬假者,豈好辨哉?今世奉《吟卷》為金科玉條,何也?”[29]。其實對于西昆體的來歷,宋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已經(jīng)敘述的很清楚:“蓋自楊劉唱和,西昆集行,后進學者爭效之,風雅一變,謂‘西昆體’?!保?3]P266北宋初年,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奉命修撰大型類書《冊府元龜》,冊府相傳是古代藏書之所;閑暇時他們互相唱和,并將這些唱和詩編為《西昆酬唱集》。關(guān)于“西昆”之稱,楊億在序中言“取玉山策府之名”[27]P3,《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中說玉山在昆侖山之西,是西王母居住之地?!赌绿熳觽鳌分幸舱f到群玉之山,它是先王所謂的策府。楊億等在秘閣修書,秘閣是帝王藏書冊的地方,如同西昆侖的玉山策府,因此,《西昆集》之名蓋由“玉山策府”而得之。集中之詩大多宗尚李商隱、溫庭筠,文辭綺麗,典事繁密,后學者爭相效之,因而把這一詩歌體派稱為西昆體。值得一提的是,西昆體是宋初形成的一個詩派,唐代并無此名。正如翁方綱《石州詩話》卷七所言:“宋初楊大年、錢惟演諸人館閣之作,曰西昆酬唱集,其詩效溫、李體,故曰西昆。西昆者,宋初翰苑也。是宋初館閣效溫、李體,乃有西昆之目,而晚唐溫、李時,初無西昆之目也?!保?3]P1498雖然,西昆派作家如楊億、劉筠等也善作駢文,且其駢文也學習三十六體的風格,但就西昆體而言,它是一種詩體,并不包括駢文。晚唐三十六體與西昆體是兩個不同的文學體派,不能混為一談。
綜上所論,三十六體最初是指“三十六”的駢文的風格,而以三十六體指代詩則是后來在流變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種衍變。因而三十六體首先應(yīng)是駢文。三十六體的本來面貌,即李、溫、段三人創(chuàng)作的包括祭文、表、狀、書、啟等在內(nèi)的駢體應(yīng)用文。
[1][后晉]劉 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九〇)[M].北京:中華書局,1975.5078.
[2][唐]姚思廉撰.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443.
[3][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5.3011.
[4][宋]歐陽修 宋祁撰.新唐書·卷二〇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5.5793.
[5][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八)[M].清光緒甲申年.
[7]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0.277.
[8][明]方以智.通雅·釋詁·綴集[M].四庫全書本.
[9][清]永 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0][清]朱鶴齡.愚菴小集·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清]張金鏞.躬厚堂集·卷四[A].李商隱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1.818.
[12]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文編年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以下所引李商隱文皆據(jù)此本.
[13]劉麟生.中國駢文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83.
[14]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84.
[15][明]胡震亨.唐音癸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7][唐]溫庭筠著、[清]曾益等箋注、王國安標點.溫飛卿詩集箋注·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
[18]元 鋒,煙照編著.段成式詩文輯注·前言[M].濟南:濟南出版社,1995.5.
[19]全唐文·卷七九六[M].第8352頁.
[20][唐]鄭處誨 裴庭裕.明皇雜錄東觀奏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4.133.
[21][宋]劉克莊撰、王秀梅點校.后村詩話·新集·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3.208.
[22][宋]惠 洪.冷齋夜話[M].(叢書集成新編本第78 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19 8 4年,第386頁.
[23]嚴 羽.滄浪詩話[A].[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4][明]高棅編選.唐詩品匯·卷二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43.
[25][宋]楊億等著、王仲犖注.西崑酬唱集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26]馮 班著,何焯評.鈍吟雜錄·卷五[M].(叢書集成新編本第8冊).第715頁.
[27]錢 曾.讀書敏求記·卷四[M].(叢書集成新編本第2 冊).第5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