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濤
(貴州民族大學 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毋庸置疑,存在主義先驅(qū),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 ~1855)對人生問題的深刻思考對此后存在主義理論的發(fā)展、成熟具有重要作用。1843年,克爾凱郭爾在自傳體小說《重復》里,首創(chuàng)了現(xiàn)代哲學為之爭論不休的重復概念,此概念也是理解克爾凱郭爾整個存在主義思想的重要線索。同一時期出版的《恐懼與戰(zhàn)栗》是其重復思想的延續(xù)??藸杽P郭爾終其一生都在尋覓人的生存意義,他討論信仰問題,把人生、知識和真理結(jié)合起來,目的在于探究人如何才能構(gòu)建完滿的人生,實現(xiàn)自我。
克爾凱郭爾的代表作之一《致死的疾病》明確了人的使命:“它的任務是去成為它自身?!保?]P162這一任務正是在重復中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克爾凱郭爾的重復思想并不是對人們司空見慣的日?,F(xiàn)象的描述,而是從信仰角度探討人的存在問題。由此,對克爾凱郭爾重復思想的理解要注意避免兩個誤區(qū):
第一,克爾凱郭爾的重復思想并不是要超越概念有限性。古希臘與印度的哲學家根據(jù)自然現(xiàn)象的循環(huán)規(guī)律,把時間視為圓圈式的,在永恒的時間之輪下,一切生命都是重復。但是,克爾凱郭爾對時間的看法與古希臘人相反;古希臘人的重復是建立在過去,即記憶基礎(chǔ)上的,克爾凱郭爾的重復則意味著未來,是指向永恒的。基督的復活應證了基督教的線性時間觀;從創(chuàng)世紀到最后的審判,永恒在時間之上,并超越時間。時間不是向前或往后的無限延展,時間在經(jīng)驗中總是屬于現(xiàn)在,過去和未來,這不過是精神的抽象活動。重復在克爾凱郭爾這里意味著無論何時,永恒都會在時間中成為事實;重復的瞬間是通過信仰活動構(gòu)成的。這是一種新的可能性,是發(fā)生在現(xiàn)在中的未來的重復和對過去的恢復。這是宗教意義的重復,關(guān)涉信仰;與歷史和自然界的重復無關(guān)。
第二,克爾凱郭爾的重復不等于希望。他認為,重復不僅意味著對未來的期待,還具有現(xiàn)實意義;重復是對美好期待的實現(xiàn)。重復是另一種可能,是對我們曾經(jīng)擁有卻又失去之物的恢復??藸杽P郭爾巧妙地對重復進行比喻:“希望是誘惑力十足的果子,回憶是可憐的無法滿足欲望的硬幣;重復是糧食,讓人果腹,帶來福祉。生活有變化時,就能看出人是否有勇氣理解,生活就是重復,欣賞重復,樂在其中?!保?]P132在克爾凱郭爾看來,讓人飽腹的食物,正是重復的特征之一,重復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觸摸的,重復是對實在生活的擁有。
克爾凱郭爾的小說《重復》,講述了康斯坦丁(即克爾凱郭爾)與未婚妻雷吉娜訂婚和解除婚約一事。康斯坦丁與雷吉娜從相識到相戀,似乎與當時所有丹麥年輕人一樣,即將沿著既定的生活軌跡走下去。然而,訂婚之后,康斯坦丁卻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他理想中的生活,他的內(nèi)心時刻在婚姻生活與追求個人的精神信仰之間掙扎。最終,康斯坦丁作出了解除婚約的決定?!吨貜汀繁磉_了克爾凱郭爾內(nèi)心世界在信仰和現(xiàn)實生活間的困難選擇,揭示了個體生存中對情感、欲望、想象等的追求與困惑。從與雷吉娜相戀,以及此后成為陌路,克爾凱郭爾在基督教信仰與個人生活信念之間歷經(jīng)了痛苦的心理煎熬。他渴望的自我是對人生目標的完善,而這一目標并不是柏拉圖式的“理念”圖式謀劃好的,不是對人的本質(zhì)和定義的約定和規(guī)范,不是為鮮活的生命提供具體評價標準和參照指數(shù),而是為個體提供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意識的方向,它使自我成為真正“為己”的生存。
康斯坦丁的敘述最初是從比較兩類不同運動開始的:一類是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埃利亞派的信徒,另一類是憤世嫉俗的第歐根尼:“當埃利亞派的信徒們否認運動時,正如人們所知的那樣,第歐根尼作為反對者站出來;因為他一言不發(fā),而只是來回地走幾次,由此他認為已經(jīng)對‘否定運動’的觀點作出了反證?!保?]P131
埃利亞派把存在視為靜止不動的,每一物的本質(zhì)都是靜止的,都體現(xiàn)為“是”的;同理,任何事物,只要發(fā)生變化,就不能成為“是”的,在試圖描繪出對永恒權(quán)威的反對時,第歐根尼,正如克爾凱郭爾寫道的,“是真正的反對”。這一事件重點強調(diào)了古代與現(xiàn)代對重復的不同思考方式:一種是循環(huán)的,包含自身。另一種是不斷變化的,發(fā)展的??藸杽P郭爾把這兩類重復稱為:“‘回憶’(recollection)和‘重復’(repetition),‘回憶’指的是柏拉圖的‘a(chǎn)namnesis’”[4]P123,這是指對前世生活的記憶,陳述了知識是通過識別過程形成的。簡單的說,我們了解某事物,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對此具有某種先驗經(jīng)驗;在此之前,我們已經(jīng)有了對事物的了解?;貞?recollection)青睞過去,對于所回憶的,是不斷往后的追溯。與之相對,被陳述者稱為“真正的”重復則賦予了未來優(yōu)先權(quán)。在指向回憶(recollection)的運動中,記憶允許記憶者不是簡單的回顧已經(jīng)過去很久的從前,而是再次讓過去成為充滿期待的,能夠被把握的??邓固苟〔坏鲝垜獓栏駞^(qū)分兩者,甚至還深化了對兩者的情感表達。記憶讓人們僅僅去再次認知一件失去的事,或運動,記憶是令人不快的運動,而重復本質(zhì)上是愉快的。記憶指向過往,而重復面臨未來??藸杽P郭爾在《重復》中進一步指出:“重復和回憶是同樣的運動,只是方向相反;因此,如果重復是可能的話,這重復使得一個人幸福,而回憶則使得他不幸,也就是說,在這樣的前提下:他給予自己‘去生活’的時間,而不是在出生的一刻就馬上想要找到一個借口(比如說,他忘記了什么)去悄悄地重新溜出生活?!保?]P3
柏拉圖談的是:“意識里的重復,也就是回憶?!保?]P83克爾凱郭爾試圖說明,重復關(guān)涉的恰恰不是純粹意識行為,純粹意識行為只是導向柏拉圖式既往病癥難題,即回憶可能性問題,這是不斷回到過去,以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為摹本,在此基礎(chǔ)上不斷反復。克爾凱郭爾的重復關(guān)涉的是主體在某種生存形式里必然要采取的積極行動。這是朝向?qū)淼摹⑽粗?。康斯坦丁對重復的體會是:在重復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完全再現(xiàn)從前的一切是不可能的。這是其通過自身的行動不斷意識到的事實。
在一次重游柏林的旅行中,康斯坦丁回到這座城市后發(fā)現(xiàn),無論他多么努力把一切當做從前的樣子,一切都已經(jīng)歷經(jīng)變化。康斯坦丁回到“皇城劇院(K?nigst?dter Theatret)”[7]P30因為他聽說從前在這兒曾上演過的一出滑稽劇:“der Talisman(德語:護身符)”[8]P31會再次演出,但是這次演出的經(jīng)驗和上次已完全不同。他發(fā)現(xiàn)他已不能在曾經(jīng)坐過的位置上,像從前那樣被演員貝克曼逗笑,從前在觀眾席上引起他關(guān)注的女孩如今已無跡可尋。由此,康斯坦丁意識到:“唯一的重復是重復的不可能性”[9]P50。不可能性,換句話說,是指重復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再生相同,相反,康斯坦丁發(fā)現(xiàn):“重復根本不存在,并且通過‘以各種方式重復了這一點’而確證了這一點。”[10]P51正是柏林之行讓作者確定了復原過去只是心理上的期盼而已,這類重復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康斯坦丁用行動證明重復意味著更新:“重復的辯證法是容易的,這是因為重復已經(jīng)生成——另外,它不可能被重復——事實是這使重復產(chǎn)生新生物?!保?1]P149
重復的核心內(nèi)容被具體化為皇家劇院的演員貝克曼的表演。他的天才不僅是表演,而是他來回走的能力。這一行為象征重復。此外,在塞繆爾·貝克特的作品中,“來”和“去”不但是最受歡迎的表達方式,而且成為一種生存機制,正如作者一再暗示的,生命意味著一切尚未結(jié)束,生命活動是在“來和去,去和來”的運動中得以維系的。由此,克爾凱郭爾確信,重復是對變化的肯定,完整的對過去的重復是不存在的??藸杽P郭爾對重復的新解,實質(zhì)是對西方本質(zhì)主義哲學傳統(tǒng)的批判。因為柏拉圖的回憶,為此后的傳統(tǒng)重復觀找到了摹寫的依據(jù),這讓在先的預設(shè)具有主宰地位??藸杽P郭爾的重復則直指未來,消解了原型的先驗性。
《恐懼與戰(zhàn)栗》中用《舊約》中亞伯拉罕的故事闡述了信仰是人類自我實現(xiàn)的關(guān)鍵。亞伯拉罕是虔誠的基督徒,膝下無子。上帝為了肯定他對信仰的堅守,在亞伯拉罕百歲時賜予他兒子:以撒。然而,上帝對亞伯拉罕的考驗并未到此結(jié)束,上帝讓亞伯拉罕把兒子以撒在摩利亞山上獻祭給他,亞伯拉罕經(jīng)過痛苦的掙扎,決定服從信仰的召喚,當他正準備對兒子下手時,上帝派天使制止了他。亞伯拉罕經(jīng)受住上帝的考驗,兒子的失而復得讓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喜悅和新生,重新回到了從前的生活,克氏借此故事寓意:信仰幫助人鑄造自身的完整形態(tài),亞伯拉罕在信仰的支持下,堅定的成為自己。
面對上帝,亞伯拉罕一方面是恐懼的,這是因為上帝的力量。另一方面,當亞伯拉罕拔刀時,他的內(nèi)心又是不安和戰(zhàn)栗的,親手殺死至愛兒子的決定是需要巨大勇氣的,但成為一個信仰者更需要勇氣。這也正是亞伯拉罕的偉大之處,因為他經(jīng)受了信仰的考驗:“信仰的人是偉大的,因為他成了他真正的自己,他在信仰所需要的不安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并通過信仰的決斷成為了自己?!保?2]P80此外,克爾凱郭爾在日記中明確提出,在基督教里面生活,在一個人生活里表達基督教即是重復。重復即指成為一個人所表白的那樣。這是說,重復是按照基督教的教義來生活;即在神諭的指示下,言行一致,內(nèi)外統(tǒng)一,這表明,從信仰的角度看,重復意味著服從自我??耸显凇吨貜汀分卸匆娏舜嬖谛灾貜偷囊x,他抓住重復的存在意義,并用圣經(jīng)中約伯的故事具體深化;約伯對上帝的信仰引起撒旦的不滿,上帝對約伯的信任加強了撒旦對約伯進行試探的決心。由此,撒旦幾次降禍到約伯和約伯的家人;約伯被剝奪了天倫之樂、遭受體膚之苦后,仍舊堅定信仰,不為撒旦的試探所誘;此舉感動了上帝,上帝再次降福約伯,重新賜予約伯在試探中被剝奪的一切:財產(chǎn)與子女。這讓約伯重新回到過去曾經(jīng)擁有的幸福生活中,一切得以重復。但是,此時的約伯已經(jīng)具有不同從前的生命體悟,約伯堅守了信仰,服從自我的內(nèi)在意識,確定了生命的實際意義是再次獲得失去的存在意義,對此,有學者認為:“《重復》在一條線索中,被當做一種空洞而平庸的現(xiàn)象展示出來,而同時,另一條線索則關(guān)聯(lián)到,《舊約》中約伯的故事(上帝剝奪了約伯的一切,而又把一切重新給予了約伯),克爾凱格爾也是把‘重復’作為一種淵源于宗教基礎(chǔ)的倫理范疇來理解的。在克爾凱格爾《重復》之后的其他哲學和神學著作里,這個概念也進入了對人的各種可能性的定性,以求在一種更新了的形式中重新贏得人所喪失的直接性?!保?3]P97
克爾凱郭爾在《重復》中指出,重復就是在上帝面前再次成為自我,這一點可以從約伯和亞伯拉罕的故事中得到啟發(fā),克爾凱郭爾的這兩個英雄在考驗過程中曾有過不安和放棄的想法,但最后,他們的靈魂聚合為完整的力量,克服了人性的弱點,在堅定的信仰中死而后生;上帝也因此讓他們重復了過去的幸福生活。約伯和亞伯拉罕的故事對理解克氏的《重復》主旨具有啟發(fā)意義。關(guān)于康斯坦丁與雷潔娜娜·沃爾森(Regine Olsen)解除婚約一事常常讓讀者感到費解:這對傾心相愛的年輕人,在沒有任何外力阻擾的情況下,莫名解除婚約;克爾凱郭爾在解除婚約之后,內(nèi)心除了痛苦和不安,潛意識中仍舊希望恢復和雷潔娜的戀愛關(guān)系,讓此前的美好回憶在未來的現(xiàn)實中重復,即實現(xiàn)。這也正是他在上帝的召喚下放棄雷潔娜的原因所在,雖然克爾凱郭爾內(nèi)心出自本能地想留住雷潔娜,他的朋友們也反對他這樣做。但是,約伯與亞伯拉罕的故事卻暗示他,放棄意味著失而復得,意味著在時間中的重復;這樣,他可以再次擁有有血有肉的雷潔娜,并和她結(jié)婚。事實上,克爾凱郭爾很快就發(fā)現(xiàn),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從更高層次上說,他的確再次擁有了雷潔娜,她成為克爾凱郭爾所有作品的靈感所在,直到生命的盡頭,她的名字始終和他緊密相連??藸杽P郭爾的重復闡明了:個體生命中的重復是當上帝要求我們犧牲時,我們要摒棄世俗的算計并服從,我們必須明白重復始終在上帝的考慮中,上帝會返還我們獻祭的一切,只不過是在新的可能性下,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實現(xiàn)這一點。因此,我們之前擁有的不過是人類暫時的可能性,我們現(xiàn)在享有的是永恒的可能性。從此觀點看,克爾凱郭爾的重復具有神學范疇意味:個體生命的重復可能性基于基督受難、復活這一事實。希伯萊人追溯始源時代,也就是原罪尚未進入伊甸園的時代;那時,世界是完整的,伊甸園還是天堂,之后,伊甸園中有了原罪,世界遭到破壞,上帝隱匿起來,悲傷和痛苦變成了婦女,苦力和汗水成了男人的象征;死亡肆虐人間。但是上帝的諾言在重復中實現(xiàn),祈禱日到來,重建時代出現(xiàn),天堂再現(xiàn),新時代開始,原罪和死亡消失,野獸們和睦相處,戰(zhàn)爭停止……由此可見,希伯萊預言的核心思想就是重復,但是希伯萊人渴求的重復并不完全是人類蒙昧時期條件下的重復;只是重建伊甸園。在新世紀中,原罪不復存在,但存在新的可能性:和上帝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為對盡善盡美的可能追求。不過,正如克爾凱郭爾主張的,重復雖然指向未來,卻不是虛無的,而是當下的實現(xiàn),這樣,重復就轉(zhuǎn)化為對現(xiàn)實生存活動的關(guān)注,這也正是克爾凱郭爾積極主張的生命的審美生存:“沒有重復,何談生命。誰希望自己是塊布告牌,隨時由時間在上面刻上新字?誰希望自己是對往事的記錄?誰愿受制于那些一再溫柔地撫慰靈魂的、飄渺的新東西?……重復是現(xiàn)實性,是生活的嚴肅性。”[14]P81-82
從宏觀上看,克爾凱郭爾的重復是對主體生存狀態(tài)的哲學判斷,他追問重復的可能性,借此探究審美主體自我實現(xiàn)的可能途徑,不可避免的,這將在此引發(fā)思想界對原型與摹寫、起源與拷貝,同一與差異等西學傳統(tǒng)命題的反思。如果說生命是重復,是運動,那么假設(shè)沒有重復范疇,那么整個生命將淪為空洞、毫無內(nèi)容的喧囂。重復是任何生命形式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正是對生命個體存在意義的肯定讓克爾凱郭爾把批判的矛頭轉(zhuǎn)向桎梏人性的同一律,以及同一律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克爾凱郭爾反對黑格爾用空洞的邏輯體系掩蓋真正的運動,這種運動就是重復。正是重復關(guān)注生命和具體的存在:“真正的運動不是中介,而是‘重復’,與黑格爾描述的抽象的、邏輯的、虛假的運動相對立?!保?5]P52-67克爾凱郭爾爾指出,黑格爾哲學的三段式命題:正反合是同一命題的先驗預設(shè),這掩蓋了思維與存在的實際矛盾:“批判一種哲學——指黑格爾哲學——的罪過,這一哲學堅信,中介的符咒和命題——反命題——綜合的辯證三部曲程式,即使不解決,也消除了所有矛盾,尤其是思想與存在的矛盾。”[16]P100
不但如此,克爾凱郭爾還嘲笑同一律是愚民的謀略,一方面,這類看似神圣的思辨邏輯以科學、理性為外衣,到處宣揚其學說,另一方面卻漠視人性的合理性,否定偶然性與差異性:“同一反復是并且仍然是最高原則,思想的最高原則……這種同義反復是充滿悖論的、超驗的。它具有嚴肅、科學、有啟發(fā)性的形式。其公式為:當兩個量分別與一個量相等,與第三個量相同,則它們都相等。這是一種從量上的推理。這種同義反復在演講臺和布道臺上,當別人期待你發(fā)表深奧的講話時特別有用?!保?7]P24奧地利克爾凱郭爾研究學者康拉德·保羅·李斯特指出:“……克爾凱格爾則在對黑格爾的批判中認識到,個體性和偶然性是不可被欺騙的——就像歷史也同樣不應該被欺騙一樣??藸杽P格爾與黑格爾、馬克思不同,他不考慮系統(tǒng)和整體,只考慮處于生存狀態(tài)下的個體?!保?8]P3由此,克爾凱郭爾關(guān)注的主體內(nèi)心世界的激蕩和迷茫,個體心靈中的非理性認知以及人的意識世界中隱含的情感、欲望、想象等深邃、廣闊的心理活動,成為20 世紀以來,文學、哲學、心理學等學科進行廣泛研究的對象。
[1]Kierkegaard. Fear and Trembling/the sickness unto Death[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1.
[2][3][11]Kierkegaard. Fear and Trembling and Repetition[M]. Howard V. and Edna H. Hong,eds. and tran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
[4]Plato.Phaedrus,Phaedo,and Meno[M].In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Ed. Edith Hamilton. Princeton,NewYork:Princeton University,1961.
[5][7][8][9][10][13]索倫·基爾克郭爾. 重復[M].京不特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6][14][16][18]康拉德·保羅·李斯特(Konrad Paul Liessmann). 克爾凱郭爾[M]. 王彤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2]李鈞.存在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15]Crainte et Tremblement,transl. Tisseau[M],Paris:Abuier. Repetition.trans.and ed.tisseau.
[17]索倫·克爾凱郭爾. 非此即彼[M]. 陳俊松等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