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蓮
(天水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約伯記》是《舊約》中最雄大的作品,是修辭華麗的哲理劇詩。中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約伯記》的內(nèi)容,從個體的困惑與動搖中分析約伯對上帝的理解和執(zhí)著的追求;[1]具有自由意志的真正信徒才有條件對信仰提出懷疑,而在懷疑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2]本文將結(jié)合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分析《約伯記》中約伯和三個朋友的對話轉(zhuǎn)換,解析約伯信仰的構(gòu)建歷程。
復調(diào)小說理論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他(1988)通過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精細研究,認為陀氏最大貢獻在于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藝術(shù)思維類型,一種全新的藝術(shù)模式,這就是復調(diào)型藝術(shù)思維和復調(diào)小說,由此,巴赫金大膽提出他的“復調(diào)小說”理論。[3]
1)復調(diào)小說的對象不再是傳統(tǒng)小說中的客體主人公,而是主人公的獨立“意識/思想”,也就是巴赫金最愛引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個詞,“人身上的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復調(diào)小說的開山之作《罪與罰》本身也是一部“思想小說”,而不是所謂的驚險小說或者心理小說。
2)復調(diào)小說作者在對待這種“意識/思想”的時候,采取的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對于任何人的“意識/思想”(哪怕是全人類的公敵)作者都不加以對和錯的價值判斷,而是給以其最充分的限度去表述自己觀點的合理性。復調(diào)小說并不存在一個至高無上的作者的統(tǒng)一意識。
3)復調(diào)小說作者認為這種“意識/思想”具有一種未完成性(甚至連死亡本身也無法終止其存在和發(fā)展),所以作者描述的各種各樣的“思想/意識”都是共時性的,而絕非歷時性。正是因為這種未完成性的存在,所以復調(diào)小說沒有傳統(tǒng)小說意義上的結(jié)尾。
在《約伯記》中撒旦認為人對上帝的信仰建立在物質(zhì)的得失上,上帝否定了他對信仰的歪曲。認為真正的信仰不建立在物質(zhì)的得失上,他要人的信仰完全、純正,而純正的信仰是全身心地對神的仰望。于是,上帝與撒旦在約伯身上打賭以驗證各自觀點的正確性。撒旦先奪走了約伯的兒女與財產(chǎn),約伯對上帝的信仰沒有動搖;為讓約伯就犯他又奪走了約伯健康的身體讓他患上嚴重的皮膚病,但約伯仍沒有拋棄自己的信仰,依然像從前那樣虔誠地信奉著上帝。
作為一個凡人,約伯雖有信心剛強的一面也有人性軟弱的一面。接連不斷的苦難超出了他所能承受的限度時,信仰也在此處開始動搖。面對三個懷著極大的愛心來看望他的朋友,約伯先是沉默了七天七夜,但后來耐不住心中的苦悶,發(fā)出內(nèi)心的哀鳴。他仰首問天,正直無辜的人為什么有時反而大受痛苦?他咒詛自己的生日(3:1-7)和成孕的夜晚(3:8-19),以及哀嘆生命(3:20-26)。如:[4]
(Job 3:24)For my sighing cometh before I eat,and my roarings are poured out like the waters.
(Job 3:25)For the thing which I greatly feared is come upon me,and that which I was afraid of is come unto me.
(Job 3:26)I was not in safety,neither had I rest,neither was I quiet;yet trouble came.
從約伯發(fā)出的痛苦哀鳴可以看出他對為何突然遭受苦難甚感困惑:未曾吃飯就發(fā)出嘆息,唉哼的聲音涌出如水,因所懼怕的臨到我身,所懼怕的迎我而來,不得安逸,不得平靜,也不得安息,卻有患難來到。約伯對生命完全迷惘了,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
根據(jù)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多種聲音共同出場,聲音與聲音之間是平等的。在約伯與三個朋友的對話中沒有評判者,每個人之間是平等的。他們都自認為掌握著真理,都希望他人聽從自己的聲音。[5]《約伯記》中大量使用詩體的對話來揭示人物之間的沖突,全書由散文與詩文組成,除開頭的緒言和末尾的終局是敘事散文以外,都是以詩歌的體裁寫的。由三章一節(jié)起,作者記載約伯與三個朋友的對話,這段對話是全書信息的核心,且用極優(yōu)美感人的句子寫成,其文學風格是以希伯來語文的詩詞表達。作者在書寫這次對話的氣氛時,他的遣詞用字堂皇壯麗,詞匯豐富把各人的感情洋溢言表,又鮮明誠摯,文字栩栩如生,使《約伯記》在世界文學巨著中占數(shù)一數(shù)二的地位。
1 約伯與以利法的對話
約伯的朋友以利法率先回應(4:5),以利法堅信因果報應,認為約伯肯定是干了不道德的事,所以才惡有惡報(4:7-21);約伯是被上帝所管教,而上帝總會慈悲為懷,挽救他的兒女脫離苦難(5:9-26)。
約伯對此的回答是一長段的辯解,他認為自己的哭訴是有道理的,因為他的痛苦極深。他對他的朋友這樣攻擊他表示失望(6:14-16),他認為是上帝在逼迫他,并質(zhì)問上帝為什么要這樣對待他(7:20-21)。
2 約伯與比勒達的對話
約伯的朋友比勒達做答(8:1-22),他的理論是上帝待人是公正的(8:3-4)。作為一個秉持傳統(tǒng)的人,他堅決維護正統(tǒng)的因果報應信條:好人有好運,惡人會遭報,但他也希望約伯好起來(8:5-6)。
約伯對此的回應是質(zhì)疑(9)和再次的哭訴(10)。約伯再次陳明自己的清白,他認為上帝也知道他是無辜的,雖然自己的苦難仍在持續(xù),因為“善惡無分(別),(結(jié)局)都是一樣;所以我說:完全人和惡人,上帝都滅絕”(9:22)。他認為是上帝在與他過不去,而他無法與神對抗,他們中間也沒有一個調(diào)停者(9:32-33)。因此他再次痛哭自己的出生(10:18),請求上帝讓他在死之前或更多的苦難來臨之前讓自己稍緩片刻。
3 約伯與瑣法的對話
瑣法對約伯的講話更為嚴厲(11:1-4),呼喚上帝以他的智慧來使約伯認罪悔改(11:5-12)。不光如此,他指責約伯是罪有應得(11:6)。他認為一個人若不是一個悔罪的信徒,就是一個傲慢的罪人;而約伯是那后者,約伯不應再為自己辯解?,嵎ㄐ嬲f他的話語是純正的、是基于理性的神學。他總結(jié)說悔改是約伯逃避他目前的痛苦以及永遠的刑罰的唯一出路(11:13-20)。
約伯被他的話所激怒,以同樣有力的話語回擊,他堅持自己的清白,宣稱自己也是有智慧的(12:1-3)。而他們的信條是錯的,上帝掌管萬有,按自己的意思決定萬事與眾人的結(jié)局(12:4-12:25)。因此約伯認為上帝待己不公,約伯也再次強調(diào)了他對上帝的信心(13:15-16);他呼求朋友不要偏袒上帝而為自己說話(13:1-19)。他沮喪地向神提出兩項請求(13:20-14:22):1)他請求上帝免掉他的災禍(13:21;2),求上帝向他顯明自己的過失(13:23-24)。最后約伯感嘆人生短暫而上帝掌管著人的一切(13:28-14:22)。
從第15章開始了第二個回合的對話;約伯的朋友們還是試圖說服約伯認罪,并越來越不耐煩。他們懇求約伯悔改,但約伯拒絕,堅信自己的清白。
1 約伯與以利法的對話
以利法否定約伯的清白和智慧,認為他所說的都是愚頑之語(15:1-35)。他提醒約伯惡人當受的災禍(15:17-35)。他嚴厲譴責約伯,警告他這樣愚頑的可怕后果。他的話中越來越?jīng)]有安慰之詞。
約伯也對從他的朋友們這里得到任何安慰感到無望,他清楚他們對他所說的都持否定態(tài)度,他認為這事也是出于上帝之手(16:1-17)。上帝不僅使那些不幸的事發(fā)生在他的身上,現(xiàn)在還讓他成了他朋友們的譏誚的對象。即便如此,約伯第四次的發(fā)言仍相信上帝會證實自己的清白;他也希望他的朋友們能脫離偏見,看到他的苦情,在上帝面前為他辯護(16:18-17:16):“(即便)現(xiàn)在,在天有我(清白)的見證;在上有我(清白)的證據(jù)。我的朋友譏誚我,我卻向神眼淚汪汪。愿(有)人(能為我)得與神辯白,如同人為朋友(與別人)辯白一樣”(16:19-21)。
2 約伯與比勒達的對話
比勒達對此與他第一次的發(fā)言一樣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把約伯的話語稱為胡說(18:2-4),并預測說約伯既然這樣冥頑不化,假如他仍不悔改,那他定會滅亡(18:5-21)。他的言語多用生動的暗喻,給約伯描述了一幅陰郁和無望的畫面。
約伯第五次的發(fā)言懇求朋友們的憐恤,因為他們已經(jīng)變成了折磨他的人(19:1-6)。雖然康復和重獲神恩的希望渺茫,他也對上帝如此殘忍地對待他有著許多的抱怨(19:7-20),約伯仍然陳明了他堅韌的希望,他相信最終上帝他的救贖者必證實他的清白(19:25-27)。他最后以給他的朋友的警告結(jié)束(19:29)。
3 約伯與瑣法的對話
瑣法頭腦閉塞,也好給人定罪,對約伯沒有一點的憐憫之情,他不知道該怎樣回答約伯的問題,而約伯對朋友們的控訴也使他憤憤不平(20:1-3)。所以他第二次的發(fā)言是談論惡人和偽君子的可怕下場(20:4-29)。
對此約伯懇求朋友們的傾聽(21:1-6),他再次捍衛(wèi)自己的清白;認為災禍既會降給不正直的人也會降給正直人。有時不敬上天的人在一生中興旺發(fā)達,而敬天的人卻一生缺乏。他發(fā)言的焦點其實是從自己個人的苦難轉(zhuǎn)向了所有正義之人的苦難這個更大范圍的問題。約伯因此質(zhì)疑了當時主要的神學觀點,即他朋友們過于簡單的因果報應信條(21:7-33)。
約伯的朋友中只有以利法和比勒達參與了第三個回合也是最后一個回合的對話,而且他們的話也不多,約伯的發(fā)言則占據(jù)了八個章節(jié)(23-24,26-31)。最后的五個章節(jié)(26-31)是約伯的總結(jié)性發(fā)言。
1 約伯與以利法的對話
以利法對于約伯前面所說的話不予理睬,他進一步以具體的罪行來指責約伯(22:1-11),他再次指出惡人最終的可怕結(jié)局并懇求他悔改(22:11-30),他指出只有這樣約伯才會被上帝赦免并且東山再起。這看起來是在勸告約伯悔改,實際上是另一次對約伯的譴責。以利法似乎對于神學爭論很有興趣,他對約伯的安慰已變成了定罪,指控約伯實際上是個不敬神的人(22:21-22)。
約伯的第七次發(fā)言對他朋友們的話語不再理睬,而是專心將他的冤情向上帝陳述(23:3-4)。他再次表達了他對上帝的盼望和對上帝公義的確信,他堅信如果他能找到上帝,上帝必會理會他(23:6-7)。約伯也相信上帝知道他的清白,上帝使他受苦必有上帝的美意,雖然他現(xiàn)在真是苦不堪言、驚慌害怕(23:8-17)。
約伯自身的不幸遭遇使得他對邪惡和人類的苦難更為敏感,他接著問道:“全能者既定期罰惡,為何不使(那些)認識他的人看見那(罰惡的)日子呢?”(24:1)。人間有那些強暴的人:如作惡的人對無辜之人的壓迫、對手無寸鐵之人的迫害,還有那些暗地里作奸犯科的人;他們卻似乎能夠逃避及時的審判;事實上,似乎是上帝使他們安然無恙(24:2-21)。約伯實質(zhì)上是在討論人類恒久的發(fā)問:公義的上帝如何能允許不義的人亨通享福?而且,為何對他們的懲罰往往如此延后?對此約伯自己最后如此作答:“他們(那些作惡的人)被高舉不過片時,就沒有了。他們(被)降為卑,被除滅,與眾人一樣;又如麥穗被割”(24:24)。
2 約伯與比勒達的對話
比勒達第三次發(fā)言簡短,最后一次試圖譴責約伯。他責問道:人既有過失又無足輕重,在上帝面前,人除了順服和敬畏之外還能是什么(25:5-6.)?他的話聽起來有理,但他試圖使約伯認罪的意圖使得他的話顯得錯位和毫無幫助。
因此約伯在回答中反問他:“無能的人,(曾)蒙你何等的幫助?膀臂無力的人,(曾)蒙你何等的拯救?”(26:2)。約伯對他朋友們的勸告感到惱怒,他轉(zhuǎn)向?qū)ι系蹅ゴ竽芰Φ乃伎寂c描述(26:5-14)。約伯再次堅持自己的無辜和清白(27:5-6.)。他咒詛與自己為敵的人,相信不義和偽善的人最終會受到懲治,因為上帝是公正和仁慈的(27:7-23)。因為“神的作為,我要指教你們;全能者所行的,我也不隱瞞”(27:11),所以約伯接著談論在世之人應有的智慧,他總結(jié)道:“他(上帝)對人說:‘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保?8:28)。
朋友無條件地服從信仰,以傳統(tǒng)的宗教觀點來解釋約伯的災難,認為上帝賞善罰惡,約伯遭受災難,無疑是他犯了罪。但是,約伯不接受這種解釋,不承認自己應受這樣殘酷的懲罰,因為他是一個良善正直的人。他不明白上帝為什么讓這么多的災難落在像他這樣的人身上,因此大膽地質(zhì)問上帝。但約伯沒有失掉信仰;他渴望能在上帝面前蒙嘉許,重新享受義人的光榮。
朋友的定罪激怒了約伯,他經(jīng)歷了信仰的考驗。在為自己的自辯中,一步步地堅定了自己原本動搖的信仰,使迷失的信仰覺醒并向縱深發(fā)展。約伯措辭激烈地與朋友爭辯,與神爭辯,對神埋怨,甚至對神動怒,雖然看上去對神不恭不敬但恰恰因為對神有強烈的感情。反倒表明他從不懷疑神存在的真實性,對神真實存在的信仰從來不因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他堅持自己的清白,宣告說從經(jīng)歷中來看,品德高尚的人和不道德的人同樣會受苦也同樣會富足;他認為自己的不幸不是源自于他的過錯而是由于某些更深層次的、只有上帝知道的原因。約伯也相信上帝知道他的清白,上帝使他受苦必有上帝的美意,他悲嘆自己凄慘的狀況和慘重的損失,并對朋友們不僅沒有安慰他反而指責他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根據(jù)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雙聲語對話都是由同一問題引發(fā),兩種聲音一旦進入爭辯,便形成對立,對話的一方絕對不可能說服另一方,因而具有未完成性。朋友因說服不了約伯就不再爭辯轉(zhuǎn)而保持沉默,只剩約伯一個人言說。約伯的信仰通過苦難的考驗完成了從迷失到發(fā)展再到成熟的構(gòu)建。
在約伯最后的總結(jié)性言說中(29:1-31:40),再次宣告他的不幸不是源自于他的過錯而是由于某些更深層次的、只有上帝知道的原因。約伯回想他以往的好日子(29:1-11);認為那是他敬虔和樂于助人的生活方式的結(jié)果(29:12-17)。他談到他以往的希冀和做法是使那樣的好日子一直延續(xù)到他死(29:18-25)。約伯對照以前人們對他的尊敬和現(xiàn)今人們對他的藐視(30:1-15),他認識到他現(xiàn)在所處的凄慘處境并認為他對未來所有的希望都已不復存在(30:21-23)。他認為憑上帝的本性上帝不會對他過于殘忍,但他現(xiàn)在的狀況實在是慘不忍睹(30:24-31):“已經(jīng)衰敗的人如果向他(上帝)哀求,他(上帝)肯定不會伸手毀滅他們”(30:24)。
約伯最后賭咒發(fā)誓捍衛(wèi)他的清白和無辜,他宣告他沒有放縱私欲(31:1-4),他所做的事都是正直的,他以仁慈和公義對待所有人(31:5-23)。約伯也再次陳述不論是在內(nèi)心還是在外面的行為上他也沒有偽善(31:24-40),所以“我必向他(上帝)數(shù)說我的腳步(所做過的事),必如君王進到他面前?!保?1:37)。約伯為自己辯白的最后一章是他最為堅定的宣告,他現(xiàn)在思路清晰、很有條理地尋求上帝對他遭遇不幸的答案。約伯對自己敬畏神,持守純正有堅定的信心,雖然遭受偌大的苦難,又受到三位朋友無知的論斷,他的信心仍然不動搖,反倒更加堅強。他有堅強的信心來面對神的公義,最后甚至以起誓詛咒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純正。
朋友對信仰的歪曲在于苦難是犯罪的結(jié)果。以利法基于經(jīng)歷,認為約伯遭遇不幸是因為做了不道德的事“按我所見(到的事我發(fā)現(xiàn)):耕罪孽,種毒害的人,都照樣收割(他們自己所種的)”(4:8)。他的推論是:既然約伯在受苦,很顯然是因為約伯干了不道德的事。比勒達則基于古訓“請你考問前代,追念(那些)他們的列祖所查究的(事)”(8:8),認為原因在于約伯是個偽君子。他也由此推論:既然困苦來臨而不去,約伯肯定干了什么不道德的事“你若清潔正直,他(上帝)(現(xiàn)在)必定為你起來(伸冤)”(8:6)。瑣法則譴責約伯話太多、態(tài)度過于放肆、為人不道德,他總結(jié)說約伯所受的苦不及他所應得的:“所以當知道神(所)追討你(的),比你罪孽該得的還少”(11:6)。這三個人都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結(jié)論:苦難是做不道德之事的直接后果,邪惡總會受到懲治;一個人物質(zhì)的富足或匱乏就顯明了這個人品德的高低。他們的總論點是: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好人一生平安富足;惡人遭遇不幸,只有認罪悔改才能免除禍患。他們沒有考慮到上天的祝福和懲戒會超出現(xiàn)世的限制,而錯誤地認為僅憑今生今世的現(xiàn)象人就能猜透天道、解釋天意。他們考慮問題的焦點是事和人。
約伯在不幸面前,他哭泣、他自憐、他申訴、他要與上帝辯論,但他沒有像撒旦所希望的那樣棄掉神(當面咒詛神,說神的壞話)。在人都棄掉他、不信任他時,他仍然轉(zhuǎn)向神,相信上帝知道他的清白,相信在這一切難解釋的現(xiàn)象背后,仍有神;他質(zhì)疑和丟棄了當時的過于簡單的因果報應信條,尋求自己認識上的突破。他信賴仰望的對象仍是上帝。他考慮問題的焦點是神。例如:
(Job 13:15)Though he slay me,yet will I trust in him:but I will maintain mine own ways before him.(他必殺我,我雖無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還要辯明我所行的。)
(Job19:25)For 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and that he shall stand at the latter day upon the earth:(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Job23:10)But he knoweth the way that I take:when he hath tried me,I shall come forth as gold.(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后,我必如精金。)
與朋友不同的是,約伯在懷疑中堅定信仰。他認為因果報應信條太過簡單,災禍既會降給不正直的人也會降給正直人。有時不敬上天的人在一生中興旺發(fā)達,而敬天的人卻一生缺乏。但這一切都掌握在上帝手中。上帝使惡人興旺或使義人受苦都有他的更深一層的含義,而非簡單的因果報應。既然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他也不明白他為什么會遭遇不幸,所以他切切地盼望見到神,向神詢問,尋得問題的答案。因此該劇的最后情景是上帝從旋風中給他說話,提升了他的境界和認識。他得到了他所求的。由此可以看到:希伯來文化和以此為基礎的基督教文化中對以神為本的神本思想和神的主權(quán)的強調(diào)遠超出對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和因果報應的強調(diào)。
運用巴赫金的復調(diào)理論分析了《約伯記》中約伯和三個朋友的對話轉(zhuǎn)換,解析了約伯信仰的構(gòu)建歷程。啟示人們在當今物欲膨脹的社會中,要摒棄一切功利主義,不要為了尋求苦難的根源才去信仰,而是依靠信仰去逾越苦難。證實了苦難是化了妝的祝福,苦難與偉大的信仰緊密相連。
[1]左英姿.《約伯記》:與神辯論者的追問[J].名作欣賞,2010,(12).
[2]馬榮.人信仰宗教的緣由——透過《約伯記》的隱喻看信仰[J].學理論,2011,(17).
[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
[4]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New York:The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1991.
[5]吳珊.《約伯記》對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學館的影響[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