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返回潘吉魯?shù)隆罚荷饬x的探尋

2015-03-20 10:40河南大學閆吉青
外文研究 2015年1期
關鍵詞:詩人生命精神

河南大學 閆吉青

《返回潘吉魯?shù)隆罚荷饬x的探尋

河南大學 閆吉青

俄羅斯當代作家安德烈·沃洛斯的歷史小說《返回潘吉魯?shù)隆芬灾魅斯斶_基一生的悲喜遭際為主要線索,透過詩人對自己不幸命運的追溯與反省,力圖傳達某種關于生命本質的深層感悟與哲理思考:主人公歷經(jīng)苦難的磨煉與洗禮,最終得以從形而下的物質存在轉變?yōu)樾味系木翊嬖凇F渚竦耐懽兣c靈魂的升華表明:苦難是形而上生存的必要條件,苦修是一種主動受難的意義追求方式,一旦把精神修煉視為一種苦修形式,那么,人就超越了被動接受苦難的境界,而進入純粹的精神生存空間。

返回潘吉魯?shù)?;魯達基;生命的維度;苦難;生命的意義

一、關于生命的維度

當代俄羅斯作家安德烈·沃洛斯(Андрей Германович Волос)的長篇歷史小說《返回潘吉魯?shù)隆?Возвращение в Панджруд)(以下簡稱《返回》)榮膺2013年度“俄語布克獎”,小說主人公阿布·阿卜杜拉·賈法爾·本·默罕默德·魯達基(Абу Абдаллах Джафар ибн Мухаммад Рудаки)(858-941)是9至10世紀塔吉克-波斯的著名宮廷詩人。作者以細膩生動的筆觸,形象描繪了主人公魯達基詭譎波折、崎嶇坎坷的一生。魯達基是波斯語詩歌之父,現(xiàn)代波斯(塔吉克)詩歌的奠基人。他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其詩歌作品睿智優(yōu)美,深受人民喜愛。少年時代赴名城撒馬爾罕一所神學院學習,逐漸聲名大振;應薩曼王朝的統(tǒng)治者納薩爾二世(914-943在位)的邀請進入布哈拉王宮,被封為“詩人之王”,倍受尊崇,極盡顯赫。后來,由于宮廷政變,魯達基不幸成為政治陰謀的犧牲品,被貶出宮、挖去雙目、流放至故鄉(xiāng)潘吉魯?shù)麓?塔吉克語,意為“五條小溪”),在此了卻余生。

作者安德烈·沃洛斯出生于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后來考入莫斯科油氣工業(yè)學院,畢業(yè)后曾在家鄉(xiāng)杜尚別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和翻譯工作,后調至莫斯科工作至今。盡管他屬于俄羅斯作家,但他心系生養(yǎng)自己的故鄉(xiāng),一直致力于故鄉(xiāng)的文學和文化建設,一度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和翻譯工作,將塔吉克語的詩歌翻譯成俄語,并創(chuàng)作了許多以塔吉克斯坦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小說《返回》。

作品采用倒敘的手法。小說開篇,由于宰相古爾甘的攛掇,埃米爾下令將詩人魯達基挖去雙目,置身獄中,后放逐至故鄉(xiāng)潘吉魯?shù)?。從首都布哈拉到潘吉魯?shù)麓蠹s有二百多公里的路程,長路漫漫,年邁的詩人被迫徒步跋涉,由宮廷衛(wèi)士巴德里德金16歲的兒子舍拉夫康充當向導。后者起初并不知曉這就是聲名顯赫的“詩人之王”,在少年看來,魯達基性格乖僻、難以捉摸,對執(zhí)行父親委派的這項任務極不情愿。然而,出乎舍拉夫康意料的是:途中他親眼目睹了發(fā)生在老人身邊的一系列他之前聞所未聞的事情,不禁怦然心動。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愈發(fā)清晰地呈現(xiàn)在少年的面前:在他們兩人中間,真正的“明眼人”并不是舍拉夫康,而恰恰是這個“性格古怪”的盲人;不是少年在引導老人,而是對世事練達的老人魯達基在“引領著”稚氣未脫的少年舍拉夫康,預防了許多潛在的巨大危險;同時,老人不辭辛苦,孜孜不倦地教舍拉夫康讀書認字,向他揭示生命的真諦。舍拉夫康愈益折服于老人對周圍事物敏銳細膩的感知能力和富于洞見的睿智話語,深深陶醉于老人所講述的關于歷代王朝興衰更迭的傳奇往事……老人不知不覺間早已成為少年心靈上的導師與精神上的啟蒙者。

小說有三條情節(jié)線索交織推進:第一條線索敘述詩人魯達基返鄉(xiāng)途中所發(fā)生的一切,這是小說的顯在線索,也是作品的主要內容,其他兩條線索均以此為基石;第二條線索——老人回顧自己拜師學習、漸至生命巔峰、繼而不幸墜落的生命軌跡;最后一條線索敘述薩曼王朝的形成、歷代王朝的更替、各諸侯國之間的混戰(zhàn)廝殺以及伊斯蘭教內部不同派別之間的激烈紛爭等。

王志耕先生曾經(jīng)說過:“物質是生命存在的基礎,但絕不是生命存在的本質?!?王志耕 2012: 9)小說《返回》恰恰印證了王志耕先生的這一論斷。作者以主人公魯達基一生的悲喜遭際為主要情節(jié)線索,透過詩人對自己不幸命運的追溯與反省,力圖向讀者傳達其關于生命本質的深層感悟與哲理思考。顯然,故事整體上是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從小說敘事中可以看出,書中人物盡管性格命運懸殊、身份地位各異,但總括起來,其生命維度的呈現(xiàn)無外乎兩種形式:一種是物質的、形而下的存在方式,其中包括主人公祖輩拉弓、射箭、騎馬等武藝、宮廷中那些被主人公瞧不起的末流詩人以生存為目的所從事的“寫作”事業(yè),以及詩人年輕時得意忘形、樂不思蜀時期的生存方式等;一種是精神的、形而上的存在方式,此時的詩人完全是為詩而生存,是為了一種精神需求而生存。

縱觀魯達基的生命發(fā)展歷程,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在其生命處于輝煌的巔峰時期,他所執(zhí)著的是自我的身心,即便在我們看來,心靈是與肉體相對立的一面,但在另一個層面上,肉體和心靈又是作為一個整體與精神這個整體相對立的,因為心靈之所向是由肉體“在體性欠缺”(劉小楓 2003: 251)所規(guī)定的,還是屬于個人意義上的,而精神則不為任何個人的東西所規(guī)定,它負責引領著個人。從這個角度來看,魯達基之前“為詩而生存”是個人心靈層面的、同時又屬于肉身層面的追求,而之后“為宗教而生存”卻是接受宗教的引領而不斷地得以超脫,換句話說,是宗教為他的超脫提供了動力,將其心靈不斷凈化,從而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哲人。

流放成為魯達基生命的轉折點,其生命形態(tài)由肉身這一物質層面的存在方式轉向純粹的精神層面的生存方式。那么,主人公是如何從形而下的物質存在轉變?yōu)樾味系木翊嬖诘哪兀?/p>

二、苦難的意義

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幸,主人公開始極力尋求對這種苦難感受的轉化。在周圍人的幫助和影響下,開始嘗試以一種新的精神去解讀苦難,從而獲取對苦難的新的感受和情感體驗,正是苦難成為魯達基形而上生存的重要契機和必要條件。當然,這種轉化過程漫長而艱辛。其實,苦難是人類的根本生存處境,自有人類社會以來,苦難便一直如影隨形,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始終,成為人類世世代代需要與之抗爭的最大不幸,于是,反抗苦難成為人類永恒的宿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宗教的存在具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旨在幫助人類擺脫苦難,使人類獲得拯救的美好愿望給飽受苦難肆虐的心靈以莫大的慰藉和溫暖,給苦難中的人們指出一條自我救贖之路,因此,苦難有如一劑良好的酵素,它能夠孕育并催生信仰。無論個體信仰還是集體信仰,均在苦難中萌芽并得以激發(fā)?,F(xiàn)象學大師舍勒曾經(jīng)致力于解釋受苦的意義,在其哲學邏輯中包含著“一種特殊的關于人之心靈動蕩的符號性意義”。舍勒認為,“造物的一切受苦和痛苦,皆有一種意義,至少有一種客觀的意義。正如亞里士多德曾經(jīng)認識到的,任何一種快感或不快感部分分別表現(xiàn)了對生命的一種促進或抑制作用”。(舍勒 1999: 631)舍勒在分析了四種類型的受苦方式,即享樂地逃避受苦、英雄地戰(zhàn)勝痛苦、斯多亞式鈍化痛苦以及基督教福樂式受苦之后,指出,前三種應對苦難的態(tài)度對人的生命只能起到抑制作用;而唯有建立在信仰基礎上的福樂式受苦,因其勇于承認苦難、面對苦難并且了解苦難對生命的意義,而能夠使苦難“從一個被人反抗的敵人變?yōu)殪`魂上受歡迎的朋友”,起到促進生命的作用?!爸挥懈返娜?,即與上帝同在的人,才能以正確的方式承當受苦,才能受苦并在必要的時刻尋求受苦。”(舍勒 1999: 632)

小說《返回》的主人公以自己痛苦的生命歷程證實了舍勒的這一論斷,魯達基正是借由信仰,將自我肉體生命對苦難的痛感轉化為其精神生命的救贖和升華,從而實現(xiàn)苦難的克服與消泯。因此,魯達基的返鄉(xiāng)之旅,究其實質就是其心靈追尋上帝、仰望上帝的歷史,其宗教信仰在痛苦的自省中得以凈化和升華。

其實,當宮廷發(fā)生政變的時刻,魯達基本來可以明哲保身,全身而退;并且在事發(fā)之前,其親愛的叔叔、時任近衛(wèi)隊隊長的舍依扎爾力勸魯達基迅速離開首都布哈拉這一是非之地返回家鄉(xiāng)潘吉魯?shù)卤茈y。然而,魯達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但沒有聽從叔叔的勸誡,反而當即起身,前往宮中怒斥心術不正的宰相古爾甘,試圖勸諫新王努赫不要偏聽讒言,不幸遭到古爾甘的無恥殘害,當即被挖去雙目并鋃鐺入獄,飽受肉體和心靈的雙重折磨,后被改判放逐至故鄉(xiāng)潘吉魯?shù)?。是苦難(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從客觀上削去了他作為“詩人之王”的頭銜,撕掉了象征著他在這個繁華世界榮譽的“詩人之王”的名片,萬般無奈之下他才告別了深深眷戀并迷醉其中的首都和宮廷,憤然踏上返鄉(xiāng)之途。

圍繞在魯達基身邊的那些虔誠的朝圣者成為聯(lián)結此岸和彼岸世界的橋梁,是前來引渡詩人的使者,他們關于神圣事物的執(zhí)著信仰與不懈追求喚起了詩人心中沉睡的追求精神信仰的力量,從而使他逐漸擺脫曾經(jīng)的紙醉金迷,轉而回歸信仰,穿越苦難,得享精神的極樂,其生命在承受苦難并主動選擇苦難的過程中得以促進和發(fā)揚。從此,苦難不再是對主人公生命的消耗和無謂摧折,而是使其生命得以向高貴升華的不可或缺的助力。因此,“返回故鄉(xiāng)”其實質即是返回主人公精神的故鄉(xiāng),返回其靈魂的棲息地。

當然,這一切主人公是逐漸領悟到的。一開始他也感到痛苦,直到最后才達于平和與超越??梢哉f,對魯達基而言,眼盲是一種意味,說明他超越了可見的物質世界,而進入到了另一種視力方能看到的空間。王志耕先生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會從世人看來完全正常的社會行為中發(fā)現(xiàn)對人的精神完整性的損害內涵,從而揭示出隱藏在這些正常社會現(xiàn)象背后的邪惡性質。他的強烈的應激反應能力使他在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營造一個與現(xiàn)實相對抗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他獲得了一個超越的角度,從而可以看到身處于世俗空間中的人所無法看到的事物與規(guī)律”。(王志耕 2013: 282)這種超越的視角,即舍斯托夫所稱的“第二視力”(Шестов 2001: 34)。此時的魯達基能夠看到“超越于眾人包括他自己用舊眼光所見事物之上的東西,一種全新的東西。他用新的眼睛看到新的東西,仿佛不是人,而是‘彼岸世界’的生物所看到的,這樣,這個東西就不是‘必然的’,而是‘自由’的”。(轉引自王志耕 2013: 282)在舍斯托夫看來,人只有放棄了自己的世俗存在,放棄了自己世俗的肉體性立場,才能獲得這種看待世界的新眼光。我們認為,可以此解讀魯達基生命的突變與陡轉,從這個意義上說,魯達基正是獲得了“第二視力”的人?;蛟S,我們也可以說,魯達基這一形象的塑造,表明作家安德烈·沃洛斯獨具慧眼,是擁有“第二視力”的作家。

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俄羅斯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現(xiàn)象——圣愚。圣愚因其日常言行舉止異于常人而被認為是瘋癲。在對圣愚的文化理解中,人可以通過圣愚式的苦修而達到回歸精神空間的目的。(王志耕 2013: 278)圣愚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對世俗性(肉體性、物質性)生命的否棄,對絕對精神的追求;其實,這也是東正教的基本特征,他們苦修的目的就是否棄肉體;或者廣義地說,人類所有非生產性活動都帶有這種傾向,包括藝術創(chuàng)作。對魯達基命運軌跡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住在某村邊樹洞里的那位衣著寒磣、食不果腹的老人,恰恰酷似上述俄羅斯東正教中的圣愚。該村的村民們受到老人善意睿智言談的啟發(fā)和引導,在其信仰之炬的燭照下,似乎透過眼前厚重的霧霾隱約看到了未來的幸福之光,心靈暫時得以擺脫眼前的苦難而攀升到美好理想的境界。

沃洛斯以自己民族塔吉克民族詩人魯達基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這部歷史小說,其宗教語境為伊斯蘭教。其實,無論是伊斯蘭教還是東正教,在追求精神生命方面的基本教義與基督教是相通的,作者置身于俄羅斯東正教的文化語境中,諳熟俄文,必然會受到東正教思想的影響和浸潤,這一點自不待言,作者在這些宗教思想的基礎上找到了兩種宗教的一個共同特征——對精神生命的肯定。也就是說,無論何種宗教,其核心教義都是在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并且不約而同均認為,生命的根本意義在于純粹精神性的追求;而且,無論是在基督教(東正教)還是伊斯蘭教的教義中,苦難都是走向神的條件。所以苦修是一種主動受難的意義追求方式,一旦把精神修煉視為一種苦修形式,那么人就超越了被動接受苦難的境界,而進入純粹的精神生存空間。

三、生命意義的探尋

具體來講,主人公對生命意義的探尋和領悟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被貶之前——魯達基不自覺地為詩而生存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魯達基由于才華出眾,卓爾不群而榮登“詩人之王”的寶座,受到薩曼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埃米爾的器重,事業(yè)如日中天,春風得意,過起優(yōu)裕、奢華的生活。他在黃金地段購置了一套豪華的舍宅,雇傭了一群仆人,公務也不甚繁忙,因此,在一般人看來,魯達基游手好閑,常常偕同三五好友逍遙酒館、縱情游樂,過著與浪蕩公子無異的生活。然而,在擁有這一切生活的舒適的同時,魯達基在靈魂深處卻對種種物質享樂鄙夷不屑、嗤之以鼻。他目高于頂,心高氣傲,憤世嫉俗,因為他的心靈歸根結底是為詩而躍動的,詩才是他的生命,他有一種為詩而獻身的精神追求,寫詩就是他的生命存在方式,詩就是他的生命之道。不過,在這一階段魯達基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熱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天性,他僅僅是不自覺地在為詩而生存,而不是一種自覺的行為方式。換句話說,做詩只是他的心之所向,此時的他并不受某種崇高精神的統(tǒng)領與支配,他本人也未逃出“在體性欠缺”的藩籬,無法躍出肉身世界。

遭受酷刑后,詩人“從自己唯一的位置上抽象出來”,仿佛“脫離了自我”(巴赫金1998:49)。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從我唯一位置出發(fā)的負責行為”(巴赫金 1998: 49),而目盲則幫助他從“外位”的角度看待自我的唯一位置。對于自我被流放前所沉溺其中的游樂生活,詩人是當局者迷,這種自我一貫持守的生活既然毫無變化、千篇一律,那么自然也就不能為詩人提供一個看待自己過往生活的全新視角,這個自己當下生活的“外位”對他來說顯得遙不可及;而流放后的“新”生活則為他帶來了自我超脫的契機,也為他提供了一種之前不曾擁有過的新立場,他開始用異于以往的思維方式看待自己,進而完成了自我精神的超越。

從另一個方面講,正是由于其心遠而對世事不諳,導致后來宮廷發(fā)生政變時,由于單純無辜而不幸成為宮廷斗爭、權力傾軋的犧牲品。在作家的筆下,魯達基這一性格形象不乏缺點、自相矛盾,然而,惟其如此,才更顯得血肉豐滿、真實可信??梢姡骷以谒茉爝@一形象時,并未將其加以美化拔高,沒有刻意回避魯達基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弱點。

第二個階段:失明之后——詩人自覺地為信仰而生存的階段。目盲成為魯達基生命的轉折點。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斷了詩人已然習慣了的平靜而志得意滿的生活方式,巨大的落差一度令他不堪忍受。此時,成為盲人的魯達基被迫與世隔絕,放棄塵世的一切誘惑,從而開始轉向自我內心的精神探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苦難成為推動詩人魯達基走向自我精神超越與升華的必經(jīng)之路,返鄉(xiāng)之旅轉而演變成為他心靈凈化與精神回歸的朝圣之旅。撫今思昔,主人公不禁感慨萬端,諸多往事一幕幕涌上心頭,沉浸于對過往生命的回憶之中……他不斷咀嚼、反復品味,從中逐漸體悟出一些深刻的生命內涵和哲理韻味。

在魯達基的記憶中,下列人物與其生命息息相關,對其生命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因而牢固地鐫刻在詩人心靈的深處,令其沒齒難忘。他們分別是:1)慈愛的爺爺。從小爺爺哈基姆對幼小孱弱的賈法爾關懷備至、疼愛有加,常常向他娓娓述說自己年輕時所度過的戎馬歲月。爺爺當年是一名驍勇善戰(zhàn)、智勇雙全的騎兵隊隊長,曾經(jīng)在不同的埃米爾麾下盡忠效力。由于功勛卓著而美名遠揚,深得埃米爾的賞識與器重。當魯達基即將告別家鄉(xiāng)前往撒馬爾罕求學時,爺爺對之諄諄教誨:“你明白嗎,任何好的東西都可以用某種品性不佳的同類的東西來衡量:一匹好馬值100第納爾,而10匹劣馬也值100第納爾;一匹好駱駝值100第納爾,而10匹一無是處的駱駝也值100第納爾;衣服、武器、珍寶等也是如此。但是,亞當?shù)膬鹤觽儾皇沁@樣的:100個無用的人不抵一個優(yōu)秀的人。要記住這一點!”(Волос 2013)*以下引文皆出自(Волос 2013),不再一一標注。正是在爺爺?shù)暮亲o和教導下,賈法爾勤奮學習,刻苦努力,最終像爺爺所期望的那樣,成為了一名熱情為人民謳歌、深受人民敬仰和愛戴的杰出詩人。2)諍友尤蘇福。尤蘇福質樸坦率,剛正不阿,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堅信真主一定會降臨人間拯救苦難眾生,使人類擺脫貧窮、不幸與痛苦,建立理想幸福的社會,尤蘇福對公正、美好的未來充滿了希望;為使真主馬赫迪早日到來,他嚴于律己、孜孜以求,并且屢次勸諫魯達基不可放任自流、恣意妄為。至今,曾經(jīng)與摯友尤蘇福關于“公正”、“幸?!焙汀罢取钡膶υ捜匀徊粫r縈繞在魯達基的耳邊,尤蘇福的話語在他的腦海中清晰可聞、記憶猶新。3)居住在樹洞中的老人。魯達基向少年舍拉夫康講述他所了解到的關于暫居比斯圖雅克村村邊樹洞中的老人的情形。這位老人衣衫襤褸,靠周圍人的施舍勉強維生,其生命賴以支撐的重要因素便是其堅如磐石的精神信仰——他同尤蘇福一樣堅信救世主馬赫迪遲早會蒞臨人世,救苦救難。老人不辭辛苦,啟發(fā)和鼓舞那些為不幸和貧窮所困的村民們,他熱情的話語如甘霖般注入這些不幸村民們的心靈,給這些極度渴望擺脫苦難、獲得救贖的卑微而柔弱的靈魂以極大的精神慰藉。由于老人的鼓舞,村民們的心中升起了一股積極昂揚、蓬勃向上的寶貴的正能量。老人篤定虔誠的信仰同時也鼓舞和堅定了魯達基對美好未來的信念和希冀。我們認為,主人公魯達基之所以懷著崇敬的態(tài)度向少年述說“樹洞”老人的事跡,概源于后者對他的深刻影響。4)引薦魯達基的老詩人阿爾達什爾。是阿爾達什爾將魯達基引薦至上流社會,此前他苦笑著對魯達基說,他感到自己就是那條引誘夏娃偷吃禁果的蛇,因為“智者和有學問的人將宮廷比作難以抵達的山頂”,“在那兒綴滿美妙果子的樹木沙沙作響,它們的根部散落著許多珍貴的寶石,生長著能使人健康長壽的藥草,那兒的一切看似非常美好。但是在每一棵樹木的后面都隱藏著強大的獅子、兇猛的豹子或是嗜血的豺狼,而洞穴和縫隙則是毒蛇的巢穴。登上山頂很難,但想活著待在那兒哪怕是極短暫的時間則更難”。阿爾達什爾告誡魯達基,一個宮廷詩人如果在宮廷中沒有地位的話,就會橫遭驅逐,并且不經(jīng)意間很容易成為“豹子”和“老虎”們廉價的口中餐。要避免這些危險,就得壓根兒忘記這條路,不做宮廷詩人。而此時魯達基由于年少氣盛、涉世未深,一心渴求功名富貴,愛慕虛榮,對老詩人的肺腑之言未必了然于心,更遑論對其琢磨品味,因而置若罔聞。憑借阿爾達什爾的扶持和幫助,魯達基從此平步青云,繼阿爾達什爾之后很快受到埃米爾法爾努什的器重,后來被埃米爾納薩爾二世召進布哈拉的王宮,時常陪伴在埃米爾的身邊,成為受人敬仰的“詩人之王”,統(tǒng)領手下100多位宮廷詩人。而老詩人阿爾達什爾則借故向埃米爾告退,自愿讓出了第一詩人的位置,并且遠走巴格達,轉而從事歷史研究,之后再未回來。在致魯達基的信中,阿爾達什爾稱自己“懶散愚癡,徒有虛名,害怕時尚”,因而“不愿見人”。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這里,阿爾達什爾的處世方式與魯達基形成鮮明對比。前者見好就收;后者則樂不思蜀,越陷越深。他的同學兼諍友尤蘇福指責他只圖享樂、忘卻信仰,魯達基卻滿不在乎;爺爺4次派信使前往布哈拉催促他回去探親,后者均以公務繁忙為由予以拒絕,最后,爺爺在無望的等待中撒手人寰。這一切使后來的魯達基追悔莫及、傷心欲絕。也許,作者試圖以此告誡我們,“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陳鼓應 2009: 89)。

對過去的審視與回望使主人公的生命獲得了更加豐厚和充盈的內涵,上述人物的言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魯達基的生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他們的生命存在,使得后來當生命發(fā)生劇變時,魯達基能夠竭盡全力、咬緊牙關支撐下來而不至于萬念俱灰;他們崇高的理想和篤定的信念一直在激勵著詩人,一如同遠航的燈塔,指引著詩人不懈前行,使其能夠勇敢正視和堅強面對悲慘的現(xiàn)實。再者,路遇蘇菲教徒以及在旅店聽聞旅店香客們關于神跡的種種議論成為主人公返鄉(xiāng)途中的另一主要內容。他們邂逅的年輕的蘇菲教徒告訴他們,現(xiàn)在正在到處物色新的“奇利坦”(波斯-塔吉克語,意為“40個人”),據(jù)說,這是一些很有影響力的管理世界的圣人,是由40個人組成的秘密團體,他們的真實身份一般不為人知,通常以普通人的面貌出現(xiàn),多呈現(xiàn)為受人鄙視、衣衫襤褸的乞丐形象;若想成為“奇利坦”成員,需先經(jīng)受一定的考驗,符合條件,才能入選。成為“奇利坦”后,可以繼續(xù)生活在普通人中間,小心地隱藏著自己的圣人身份。但“奇利坦”們總是處于漫游之中,負責維護秩序并使人們擺脫不幸。其中有4位年長的,各自負責管理一方。如果“奇利坦”中有一人死去,須馬上從普通人中物色新人;只有心靈純潔、最誠實的人才有可能入選。關于“奇利坦”的神秘事跡及其為拯救他人而甘愿犧牲自我的崇高品質深深地打動和震撼著老人的心靈。

值得一提的是,途中邂逅的許多人向魯達基表達了他們最真摯的敬意并熱心為他提供幫助,例如,他的一位經(jīng)商的學生得知老師的遭遇后涕淚交流,痛不欲生。分別之際,贈送魯達基50第納爾的金幣作為盤纏,并許諾等辦完事后再送給老師一大筆生活費;另外,他們所居旅店的店主,得知失明老人原來是詩人之王時,對他頓時刮目相看,照顧得無微不至;當魯達基要離開時,前者依依不舍,同時派人趕到魯達基下一個將要蒞臨的旅店,告知店主——自己的弟弟一定要善待詩人。此外,熱情好客的村民們也以其獨特別致的方式熱情迎接詩人的到來并精心款待,令魯達基感到非常欣慰。

這一切使得詩人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軌跡,逐漸體悟到生命的終極價值和真正意義。“無論你信仰哪個上帝,路只有一條。如果能夠思考、感受、寬容并且不生氣,那么你就在天堂,”——這是“詩人之王”對學生的教誡,也是他對生命的超越性思考與感悟。他懺悔自己以前對宗教信仰的漠視以及自己的恃才傲物,逐漸堅定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從內心深處徹底放棄了對外在物質的執(zhí)著,其中包括對自己身心的執(zhí)著,進入到純粹的精神生存空間,獲得了精神的自由。

四、結語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弗蘭克 1991: 57)魯達基生命的真實價值在這種痛苦的自我揚棄中獲得彰顯,從一度的彷徨和迷茫到不斷的追憶、聯(lián)想和沉思,擺脫了封閉、混亂和癲狂,心靈得到撫慰,理智得到恢復,此時,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旅途中,樸實平凡的花草樹木、潺潺的水流、沙沙的風響以及偶然聽到的馬車夫唱誦生命的動聽的歌聲、流浪狗卡爾馬特無聲的依戀不時觸動著老人因極度痛苦而已然封閉的心靈,喚醒了老人內心深處對生活、對過往事物深深的愛和記憶,老人以全副的身心重新感受到大千世界真實而豐富的存在。走出了混雜無序、混亂不清的內心世界,超越了狹隘的自我,他變得淡定達觀、心平氣和,對宰相古爾甘的刻骨仇恨也漸漸剝蝕殆盡。主人公憑借對善良人性的堅守,自救救人,贏得了精神的自由,實現(xiàn)了精神的重生。

小說《返回》選擇苦難作為信仰敘事的主題因素顯示出作家安德烈·沃洛斯的明智和敏銳;同時,對信仰缺失、精神迷惘的當代人而言不啻為一個有益的啟示。

Волос, А. Г. 2013.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в Панджруд[M]. Москва: ОГИ.

Шестов, Л. И. 2001. На весах Иова (странствования по душам)[M]. Москва: АСТ.

巴赫金. 1998. 巴赫金全集(第一卷)[M]. 錢中文譯.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陳鼓應. 2009. 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M]. 北京: 中華書局.

劉小楓. 2003. 沉重的肉身:現(xiàn)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舍 勒. 1999. 受苦的意義[A]. 舍勒. 舍勒選集(上)[C]. 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王志耕. 2012. 研究生培養(yǎng)的三個層面[J]. 高教探索 (3): 5-10.

王志耕. 2013. 圣愚之維:俄羅斯文學經(jīng)典的一種文化闡釋[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維克多·弗蘭克. 1991. 活出意義來[M]. 趙可式,沈錦惠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責任編輯 張 紅)

通訊地址: 475001 河南省開封市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廳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俄語布克獎’獲獎作品的歷史性研究”(2013-ZD-088)的階段性成果。

I512

A

2095-5723(2015)01-0072-06

2015-01-27

猜你喜歡
詩人生命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拿出精神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詩人與花
想當詩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