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倫理思想差異探析
李銀兵,楊正軍
(玉溪師范學院政法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是古希臘哲學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但二者在對公正和至善的社會追求上卻存在諸多的差別。從倫理學的視角入手,探討他們倫理思想產生的背景、內容、目標及影響上的不同,進而可加深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思想的理解和認識。
[關鍵詞]蘇格拉底;柏拉圖;倫理思想;比較
[中圖分類號]B50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652(2015)02-0107-06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簡介]李銀兵,男,四川資中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民族學、倫理學研究。
懷特海曾經說過:“公正的說,關于西方哲學最令人信服的特征就是一系列對于柏拉圖思想的注腳?!盵1]128柏拉圖享有如此地位,那么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的奠基人,西方哲學思維的啟蒙者。他一生過著簡樸的生活,但卻酷愛知識,追求真理,提出了“德性即知識”的命題,把德性和知識統(tǒng)一起來,為理性主義倫理學奠定了基礎。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弟子,是一名貴族哲學家,他一生都在追求“理想國”的政治夢想。在倫理學方面,“理念論”是其倫理思想的核心。他把倫理和政治融為一體,希望通過實現(xiàn)“善理念”來實現(xiàn)正義之邦——理想國。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作為西方哲學史上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哲學家,深受古希臘文化的熏陶,在哲學思想上帶有古希臘的文化理性、理想、現(xiàn)實等特點,但也存在一些差異。基于此,這里從其倫理學思想入手,闡述和分析兩位哲學家倫理思想產生的背景、形成原因、主要內容及其影響上的不同,以此來深化對兩位西方哲學大師的認識。
(一)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倫理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
特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個特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狀況在人的思維領域內的反映。道德倫理思想的產生是特殊時代的產物,是復雜的政治形勢和復雜的階級關系在倫理學思想上的反映,也是人在認識史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如馬克思所說:“不是人的意識決定人的存在,相反,是人的存在決定人的意識?!盵2] 82
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產生于希臘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蘇格拉底一生經歷了雅典的全盛時期和開始衰落時期兩個階段,他親身體驗到了一個王朝的巔峰及衰落,所以他的思想反映出當時希臘城邦的現(xiàn)狀,是古希臘時代的產物。希波戰(zhàn)爭(前500-前449年),這場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爭奪戰(zhàn),最終以雅典的勝利而告終,而且戰(zhàn)后“提洛同盟”的建立使雅典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而稍后出現(xiàn)的伯里克利時代則是希臘城邦繁榮的極盛時期,奴隸主階級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得到了全面發(fā)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蘇格拉底的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生產關系基礎上產生的社會形態(tài),也就是說當時希臘經濟上的發(fā)展為其政治和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希臘繁榮時期的城邦狀況,導致人們在倫理道德上的思考,人們希望在大希臘時代背景下,通過制定大原則和規(guī)范來維持城邦的繁榮和穩(wěn)定,進而在實際生活中,廣泛地利用一些道德的概念和準則,并從相互的利益關系中去理解道德,用道德的力量去維護城邦或同盟的整體利益。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開始積極地去探討和思索善與惡、正與邪;思考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這就使各種道德理論在普遍的爭論和思考的基礎上得到迅速地發(fā)展和傳播。當然,這種特殊的政治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為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成長的土壤。
柏拉圖所處的時代則較晚一些,處于雅典民主制的衰落時期。作為城邦統(tǒng)治者和政治思想家們,他們的目標是為了阻止城邦的衰落之勢。柏拉圖的出生正逢“希臘世界大戰(zhàn)”,即提洛同盟與斯巴達為首的城邦之間的大戰(zhàn)——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前431-前404年)。在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后,雅典乃至整個希臘由盛轉衰,“戰(zhàn)爭結束了雅典的經典時代,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強烈的改變了希臘的國家?!盵3] 18這場戰(zhàn)爭給雅典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耗和人員傷亡。因此,社會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經濟狀況趨于惡化。人們思想渙散、社會生活混亂,社會的安定和諧受到沖擊。此外,戰(zhàn)爭導致自由民內部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城邦內部的階級矛盾也愈益加深,下層貧民起義和奴隸暴動不斷發(fā)生。每個城邦,不管是如何的小,都分成兩個敵對部分:一個是窮人的城邦,一個是富人的城邦。這就導致在政治領域的民主政體陷入危機,希臘城邦社會和精神生活解體,政治秩序陷入極度混亂的狀態(tài)。在思想領域,傳統(tǒng)社會倫理道德準則、信仰和法制也陷入混亂和危機的狀態(tài)。更加糟糕的是軍事上的失利以后,接踵而來的貪污腐化、背信棄義和道德的淪喪以及人性的普遍墮落。生活行為準則的劇變、狂熱的野心和貪婪的欲望成為合理動機和判斷美德的標準。除此以外,城邦內公民的生活環(huán)境變得極度惡劣。由于戰(zhàn)爭,死亡人口劇增,還導致了無法控制的致命的瘟疫。就連希臘民主政治的領袖伯里克利也全家染疫,妻子兒女全部死亡,他本人也于戰(zhàn)爭的第3年死于瘟疫。從此雅典的一切矛盾都顯露出來,政府失去控制、社會秩序失衡,繁榮昌盛和平被饑餓瘟疫和戰(zhàn)爭所替代,雅典從此一蹶不振。
由此可見,柏拉圖處于希臘城邦的衰落時期,衰落時期強調的是提出治亂措施,通過制定一些具體的措施來解決城邦的治理問題。生逢亂世,經歷戰(zhàn)爭,觀察和體驗到了城邦的內憂和外患,時代賦予他的政治使命是去挽救日趨衰微的城邦,因而他為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行走歐洲各地。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文化氛圍和時代政治緊迫感之下孕育了柏拉圖的倫理道德理思想,進而試圖為在道德層面上尋找“救亡圖存”的路徑提供理論基礎。
(二)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倫理思想的思想根源不同
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產生既是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發(fā)展在思想理論上的表現(xiàn),同時又是倫理學自身內部發(fā)展的邏輯必然。蘇格拉底所面對的是早期自然哲學家和智者學派的思想家們,他的倫理思想及他的整個哲學思想都是從批判早期自然哲學和智者學派開始的。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們對自然的理解從神話思考轉向哲學思考,但他們對哲學的思考卻缺乏人文關懷。他們以宇宙自然界為認識和思考的主要對象,探討關于自然萬物的本源和生滅變化。把人僅僅看做自然界的一部分,看不到人與一般自然物的固有特征,看不到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所以他們是從自然存在中理解人的存在。希臘城邦對人類的關注,直到智者學派的出現(xiàn),才真正看到人的存在的意義,體現(xiàn)出人文思考。智者們開始將視線從對自然的研究轉向對人類自身的關注,強調與追求人類存在的特殊性,提出了諸如“人是萬物的尺度”的人本主義思想。此外,智者們在雅典城邦推行的自由教育,也具有一種人文主義的啟蒙意義。智者們對于人的關注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比如,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智者派的思想走向了價值判斷的主觀性,主觀主義、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傾向明顯,以至于鼓吹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和各行其是的處世之道,其結果是產生了無政府主義的狀態(tài)和道德的混亂,嚴重影響了奴隸主階級的政治統(tǒng)一和社會秩序。但是智者們開啟的“以人為本”的倫理思想,則為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誕生起了催化作用。奴隸主階級逐漸地意識到智者們的思想帶來的危害性,意識到強調“普遍”“共性”和節(jié)制個人利益的必要。在這種社會思想背景下,蘇格拉底以人的“德性”為探討對象,為此提出了“德性即知識”的道德倫理命題,以此去探尋關于人的道德行為和價值的客觀標準。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認為最高的理念就是“善理念”,因而柏拉圖倫理思想思考的主要議題就是善與惡的關系問題。柏拉圖倫理思想以“善理念”為基礎,這種“善理念”來源于其師蘇格拉底關于“善”和“概念”的學說,是對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進一步深化。但從該思想的時代邏輯看,柏拉圖不滿足于某種具體的善,提出要在各種具體的善的背后尋找一種唯一普遍的和整體的善,即“善的理念”。這一命題概念在柏拉圖倫理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是圍繞這一命題,才建立起了柏拉圖倫理體系乃至哲學體系。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最偉大而又忠實的弟子,蘇格拉底主要從兩方面影響到他的學生。其一是他的教義;其二是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制法庭的處死,這激起了柏拉圖對民主制度的刻骨仇恨,進而影響到柏拉圖的整個思想[4]48。但是在倫理學上,“柏拉圖不同意蘇格拉底的觀點,即基本的知識是以內省為基礎的道德知識,他認為知識就是對獨立于人類學之外的真理的追求,而且是可以傳授的?!盵5] 219這促使柏拉圖不得不思考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現(xiàn)正義
的正確道路,那就是“探索如何使正義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肯定和保護,從而實現(xiàn)城邦和個人的幸?!钡膯栴}。
(三)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倫理思想的認識根源不同
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倫理思想在一定意義上說都是一種城邦倫理思想,他們的思想都是為城邦命運而做出的思考結果,只是二者的思考方式和認識的立足點是不同的。蘇格拉底是從城邦公民的角度,是從人性的角度來探討城邦倫理道德;而柏拉圖是從城邦即從統(tǒng)治者的角度出發(fā)來進行思考的。故而人們把蘇格拉底稱為“市井哲學家”,稱柏拉圖為“貴族哲學家”。因為在蘇格拉底看來,城邦內公民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個人之間的差異性,于是對每個公民都提出了同樣的倫理要求和原則,通過追求公民個人道德,提倡個人道德行為的自我完善。這是一種通過道德自律的方式來形成良好的風尚,從而實現(xiàn)城邦的道德理想。而柏拉圖則不同,他強調個人素質的先天差異性,認為人一出生就存在著本質的優(yōu)劣,根據(jù)這種先天等級差異性去改革城邦的政治體制;明確社會分工,各階層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社會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之后再來規(guī)定和實現(xiàn)個人的道德行為。也就是通過他律和自律相結合來實現(xiàn)社會的道德完善,進而實現(xiàn)個人和城邦的正義和幸福。因此,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倫理思想的認識根源是不同的。蘇格拉底從城邦的角度出發(fā),尋求一種類似自下而上的改革途徑來拯救城邦;而柏拉圖則是從城邦統(tǒng)治者的角度進行探索,潛心構思自上而下的改革藍圖。
(一)哲學基礎不同
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是知識德性論,他試圖通過追求和獲得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識來實現(xiàn)個人道德,于是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的命題,把德性與知識等同起來,得出了“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和“無人有意作惡”的結論。蘇格拉底認為趨善避惡是人的本性,是行善還是作惡,關鍵取決于人的知識,所以每個人在他有知識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無知的事情上便是惡的。他充分強調了知識對于個人道德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獲得知識?蘇格拉底的回答是“認識你自己”,也就是要承認自己在善惡的標準問題上是無知的,只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擺脫感性和經驗的束縛,從而通過理性去認識事物,獲得理性的知識,這樣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因此,要使人有美德,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獲得真知,而要獲得真知就必須首先要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樣蘇格拉底把德性與知識等同起來的觀點,奠定了西方理性主義倫理學的基礎。
對柏拉圖而言,“善理念”道德世界觀是其倫理思想的哲學基礎。“理念”是存在的一種最高級形式,是永恒不變的,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存在。在倫理學思想上,柏拉圖汲取了蘇格拉底關于善的思想并做了系統(tǒng)化的發(fā)展。他認為世界上有許多善的事物,除此之外還存在一個普遍的、最高的和絕對的善,即“善的理念”?!吧评砟睢辈攀亲罡叩?,是至善,是不依賴于具體事物的善而獨立存在的實體。相反,其他許許多多具體的善都可以歸類到一個單獨的概念之下,即歸類到一個善的理念之下。這個善理念不依賴于具體的善的事物,是決定具體的善,構成每一善的事物的本性[6] 168。這個善就好比太陽,可感的事物世界就是由某些具體的善的事物組成的,是由太陽主宰,有了太陽才使人有了視覺,從而才能夠感知未知世界的可感性。同理,“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統(tǒng)治,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靈之所以有認識理念的能力,皆是因為善理念的存在?!盵7] 74所以柏拉圖說,“善理念”是“給予認識的對象以真理并給予認識的主題以認識能力的東西?!盵8] 181于是柏拉圖把“善理念”本體化,認為它是一切人類具體道德現(xiàn)象之上的本體,它派生、制約著人類社會的道德現(xiàn)象,“善”具有更高的價值和榮譽。由此可見,“善理念”在可感的事物世界中處于本源地位,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倫理問題和道德現(xiàn)象都是由“善理念”派生而來的。那么“善理念”在理念世界中又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根據(jù)柏拉圖的觀點,每一類事物都有一個理念,這樣許許多多的理念可劃分為不同的等級,而“善”的理念則居于所有這些理念的金字塔之首,因此它是最為真實的存在。此外,他自身又包含著美的理念,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善自身就是“絕對的美”。這樣柏拉圖就提出了“真善美”統(tǒng)一的思想,“這個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善的理念,是柏拉圖倫理思想的第一原則。無論是他的人生觀還是他的理想國,都是以此為最高目的的,據(jù)此而構劃筑成的?!盵9] 50
(二)倫理思想獲得的方式不同
在蘇格拉底看來,要使人有美德的唯一辦法就是要獲得真知,要獲得真知就需要能夠對事物的概念進行認識和把握,這樣才能夠獲得德性,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而方法就是辯證法,即蘇格拉底“助產術”?!爸a術”是
蘇格拉底極具智慧的一種追求知識和真理的有效方式,通過發(fā)問與回答的方式,經歷反譏、歸納、誘導和定義4個環(huán)節(jié),運用比喻、啟發(fā)等手段,使對方對所討論的問題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一步步地逐漸深入,最后得出正確的認識,“猶如產婦經歷艱辛與陣痛,生下自己及孕育的真理的胎兒。”“反譏”就是要教育學習者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跨入智慧之門,才有可能獲得知識;進而可以通過“歸納”引導學習者靠近具有普遍性確定性的真實的知識;通過比喻、啟發(fā)等方式幫助學習者得出他們頭腦中的思想和結論,并對其真?zhèn)芜M行考證,而后通過“定義”而獲得確定的概念并牢牢地把握它。由此可見,蘇格拉底的方法,其實就是以具有普遍性的東西為主要目標對象,通過上述4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反復論證,追求一般性的知識,追求最高的德性,達到對善的最終把握,成為一個有知識、有德性的人。這就是蘇格拉底關于德性獲得的方式。
在柏拉圖看來,靈魂對理念的回憶是個人道德獲得的主要方式和途徑。柏拉圖的“回憶說”認為,靈魂是永恒的,它原本高居于理念世界之上,所以它關照著理念世界的領域,具備了一切知識。但是靈魂離開了理念世界進入肉體之后,受到軀體的干擾和玷污,原先所具有的理念知識也就被埋沒、被遺忘了。因此需要我們用學習、回憶的方法才可以重新獲得被遺忘的知識,包括道德的知識在內。他說關于美德的知識同樣是在人出生以前就已經獲得了,并且美本身、善本身和公正本身是通過回憶獲得。這就是柏拉圖的關于通過“回憶說”來對“善理念”進行把握的方式。
(三)倫理思想的目的不同
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目的是通過塑造一般的人,掌握對善惡的評判標準來為倫理學尋找根基——德性即知識。蘇格拉底倫理思想所關注的核心對象是人,但是這個主體對象的“人”,不是指某一特定的單個的人,而是泛指一般性、普遍性的人,是全人類,因而不帶有階級性。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產生于智者之后,智者把思想家們所研究的對象從大的自然宇宙的身上轉到人的身上,目的是希望人們關照自己的靈魂,用理性和智慧去追求知識,從而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此外,隨著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在理論思維領域和實踐哲學領域,人們開始注重道德的思考和倫理的研究,道德問題被普遍的提出和關注,而且?guī)缀踹M入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所有的因素都催發(fā)著人們對道德的思考,慎思明辨、多方研究,力圖形成一種規(guī)范,尋找到一種普遍的道德行為準則。蘇格拉底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必須是一個懂得道德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知識的人,否則就不可能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同時,如果說一個人了解了道德,不僅僅是說他在口頭上了解道德,而且是說他在行動上也符合道德的原則和規(guī)范,這樣才能算他真正了解道德的知識。這樣蘇格拉底就把知和行統(tǒng)一于道德,從而為倫理學尋得了德性即知識的倫理學根基。
柏拉圖倫理思想的目的是為政治統(tǒng)治的合理性做辯護。晚期的希臘社會形式動蕩不安,階級分化嚴重,政治陷入危機和混亂當中,傳統(tǒng)道德喪失,人們也不在信奉神諭,法制的威嚴也被損壞,從而導致了人性的普遍墮落,欲望充斥著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理性的價值判斷受到極度扭曲,整個城邦處于癱瘓狀態(tài)。當城邦內部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發(fā)展大不可調和的地步時,人們往往就會通過采用暴力斗爭的方式來解決沖突。然而在當時的希臘社會,戰(zhàn)爭并沒有給公民帶了福祉,于是要求得到社會的和平與安寧仍偏向于較為溫和、理性的方式。柏拉圖等思想家們殫精竭慮思考城邦的命運,他們意識到追求一種新的教義和信仰的重要性。不斷激化的矛盾促使他們去探索新的道德標和價值觀念,提出“道德救邦”,來為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的合理性做辯護,減少其實現(xiàn)統(tǒng)治的阻力。所以柏拉圖的全部哲學和倫理學,都是與他的政治立場相關的,為他的政治立場服務。所以他的倫理思想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政治色彩。
(一)對西方倫理學學術傳統(tǒng)和思路影響不同
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認識論傳統(tǒng)方面,而柏拉圖倫理思想的影響主要在實踐論角度。蘇格拉底被譽為“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人”,這是名符其實的。因為他從認識論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格拉底的時代”,即一個勇于追求知識和探索真理的時代??梢赃@樣說,他這種對知識的執(zhí)著、勇于探索和批判的精神開啟了西方人的智慧,在西方人探索知識和追求智慧的道路上開啟了新的認識論傳統(tǒng)。早期的蘇格拉底研究自然存在物,研究關于宇宙的本源和世界萬物的生滅變化。在后來的研究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感官得來的知識不是真實可靠的,而是要通過人的理性,運用推理的方法才能尋找到真理。于是蘇格拉底把西方人的視線從“自然”引向“人”,目的就是希
望人們能求得知識和真理。而獲得知識的手段就是具有啟發(fā)引導的“助產術”。蘇格拉底的這種認識論方法不僅直接為柏拉圖所繼承和發(fā)展,而且對西方哲學、西方整個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黑格爾將這種認識論內化于精神,將其發(fā)展為詳盡完善的辯證法體系。這就是蘇格拉底倫理思想對西方認識論傳統(tǒng)的重要影響,可以說蘇格拉底開啟了西方哲學的認識論的新路線。
與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相比較,柏拉圖倫理思想的影響主要在實踐論方面。柏拉圖被稱為“貴族哲學家”,從他的階級立場和出生背景來看,這也完全與他的身份相符。他的倫理思想乃至整個柏拉圖思想理論,都可以說是為其一生的政治理想服務,都是圍繞著“正義的城邦”而展開。柏拉圖的政治立場首先是反對雅典傳統(tǒng)的民主政治,因為民主政治會造成政治生活的混亂,這樣的國家會失去統(tǒng)一的秩序。他在批判民主政治的過程中提出了自己政治主張,即“理想國”的藍圖,這是一種斯巴達奴隸主貴族式的統(tǒng)治,主張一種共產共妻的“共產主義”來調解從中興走向衰落的奴隸主階級的內部矛盾,來鞏固奴隸主階級的統(tǒng)治。比如“哲學王”的提出、實行嚴格的等級分工、要求人們過理性的生活、根據(jù)上天賦予的品德認真履行對國家的職責等。由此可見,柏拉圖倫理思想則是強調把在理論上的認識與思考應用到城邦的實際建設當中,突出的是實踐的目的。很明顯,柏拉圖倫理教義起著麻痹平民斗志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功利色彩。
(二)對西方政治社會的影響不同
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影響是表現(xiàn)在對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上,而柏拉圖則是對城邦等級思想產生影響。蘇格拉底對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在于他要做一個“立法的守法者”。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制判處死刑,其罪名是:第一是不敬神;第二是腐蝕青年。如果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蘇格拉底的罪名是“莫須有”,沒有確鑿的犯罪行為,其言論本身沒有導致對其他人的直接的傷害。但盡管這樣,他還是被判處死刑。按當時的雅典法律,蘇格拉底只要認罪,可以通過繳納罰金或選擇被放逐的方式替代死刑。此外,他的弟子們安排他越獄,但被他都一一拒絕了。因為在他內心里,法律是神圣的,不能逃避和背叛法律,他認為堅守良心和真理比生命更重要。有人說,蘇格拉底死于明主暴政,甚至有人說:“蘇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遠留下了一個污點。這乃是雅典的悲劇性罪行?!钡鋵崳嬲龤⑺捞K格拉底的不是民主本身,而是民主的審判,是背離了司法自身靈魂的雅典司法。司法的本質是一種理性的判斷,司法的過程是一個依靠理性和知識做出公正判斷的過程,是一個不能摻雜個人的利害關系在其中的推理過程,司法追求的目標是公正。而民主的本質是人民主權,對民主最簡單的理解即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因為在民主的視野中,人人應當是平等心。面對雅典司法的罪惡,蘇格拉底不畏懼生死,通過堅守法律來堅守自己的良心,因此蘇格拉底之死引發(fā)了人們對民主和平等的重新審視?!疤K格拉底悲劇”引發(fā)人們去通過司法的完善來追求公正、平等和民主,這對西方民主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相對于民主和平等思想,柏拉圖的倫理思想突出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其等級政治思想上。對等級差異性的影響主要反映在“理想國”的設計中。他根據(jù)天賦道德論,把國家的公民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第二等級和第三等級的階層分別為統(tǒng)治者、武士和農民,其中智慧是統(tǒng)治者的品德,其職責就是管理國家事務;勇敢是武士的天賦道德,他們的職責是輔助統(tǒng)治者保衛(wèi)國家;節(jié)制是第三等級的德性,他們是城邦公民中的最下層,其職責是從事生產勞動,為城邦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按照柏拉圖的設想,這三個等級的成員只要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就能達到“公正”的美德。這樣他就把智慧、勇敢、節(jié)制和公正加以統(tǒng)一協(xié)調,納入他的政治倫理說教軌道中。只有通過這三個等級、“四元德”的政治倫理制度,才能實現(xiàn)全體人民的幸福和國家的最大利益。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圖倫理思想的等級差異性特別明顯,強調個人素質的先天差異性和天賦道德。主張通過社會分工,讓平民安分守己地服從統(tǒng)治者安排。此外,柏拉圖倫理思想具有反動性,具有反人性的道德因素,比如“共產共妻”、消除財富差異達到絕對平均的目標等主張?!肮财蕖敝贫扔秀H藗惖赖隆A硗?,他還要求人們抑制自己的欲望和對利益的追求,要求他們安分守己,把希望寄托在來世的靈魂飛升上天。柏拉圖的政治倫理思想所強調的等級差異性在希臘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導引出西方倫理學中應然與實然的關系思考
蘇格拉底倫理思想是一種理想動機,而柏拉圖倫理思想強調的是實踐效果。就是在兩位思想家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倫理訴求中,我們看到了整個倫理學“應然”與“實然”關系辯論的開始。蘇格拉底倫理思想的主題就是“德性和知識”,呼吁世人“認識自己”,旨在希望人們通過對心靈的思考關注而追求德行。在政治上,蘇格拉底主張
各行各業(yè)乃至國家政權都應由經過訓練、有知識、有才干的人事管理。蘇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的民主制由先天的理性缺失而變成新的暴政生活,民主的理想最終導致非理性政治和暴民政治。蘇格拉底意識到直接民主制的局限,人民的決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可能會盲目行事和意氣用事,從而導致權力的濫用,這將使社會處于一個不穩(wěn)定狀態(tài)。因此,他希望通過對追求知識獲得德性形成每個人內心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個人行為,通過道德教化來實現(xiàn)個人修養(yǎng),從而達到城邦良好的和諧狀態(tài)。即蘇格拉底倫理思想是通過個人的道德來實現(xiàn)城邦道德的理性動機。總之,蘇格拉底倫理思想很現(xiàn)實,但卻很理想。
而柏拉圖倫理思想主張的是重建斯巴達貴族式的統(tǒng)治,把“理想國”現(xiàn)實化。即柏拉圖把蘇格拉底的理想設計系統(tǒng)化和現(xiàn)實化,突出的是實踐效果。他站在奴隸主貴族派的立場,提出倫理政治改革方案,以期建立“理想國”挽救奴隸制城邦運命,他的這種“理想國”實質上是靠血緣關系維持氏族制度的。馬克思指出,柏拉圖的理想國“只是埃及種性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10] 405-406。他力圖用禁欲苦行來壓制窮人的反抗,強調平民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對利益的追求來麻痹平民的斗志?!鞍乩瓐D的理想國及其整個倫理思想,取消了人們的現(xiàn)實物質利益,扼殺了個人在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任何主觀能動作用?!盵11] 93在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柏拉圖想開歷史倒車來解決社會矛盾,很明顯這是一種空想。其實,連柏拉圖自己對其“理想國”的目標能否實現(xiàn)也是信心不足,他承認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原原本本地實現(xiàn)它,只要大致符合就行了。他在晚年的《法律篇》中已不再強調“理想國”,轉而依靠奴隸制法律來治理國家。但總體來說,“理想國”是柏拉圖整個倫理思想的歸宿點,通過建立一個倫理和政治相結合的社會制度來解決社會的階級矛盾來挽救城邦奴隸制度的衰亡,這是其一生的政治理想。總之,柏拉圖倫理思想很理想,但卻很現(xiàn)實。
總之,這里從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各自倫理思想產生根源、表現(xiàn)內容、道德目的以及倫理思想所產生的影響上做了比較分析。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倫理思想理理和實踐中,我們隱約看到了后來成為倫理學思想的一系列范疇及其范疇之間關系的影子,比如:理想與現(xiàn)實、神性和人性、超驗和經驗、動機與效果等范疇本身及其范疇間關系的“二律背反”。道德是理想的,道德又是現(xiàn)實的。從道德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中去看,蘇格拉底很現(xiàn)實,但卻很理想;柏拉圖很理想,但卻很現(xiàn)實。兩位思想家倫理思想上出現(xiàn)的這樣或那樣的差異,則充分地展示了倫理學學科本身的魅力所在,那就是:雖然倫理問題都是難題,人卻在迎難而上,試圖去選擇和解決這些難題,這恰恰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動力和源泉所在。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倫理思想也存在一些相同點,比如,對公平至善的追求、對理想社會的追求、知識倫理化的取向、倫理實踐的重視,等等。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建立和實踐的今天,我們應該從兩位思想家的思想中獲取教益,做一個“有知識、有德性”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會思考、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做事、履行好對社會的責任;自覺凈化心靈,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和認識水平,認真踐行社會公德和公民道德,做個倫理道德高尚的人。
參考文獻:
[1] [美]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楊照明,艾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古希臘]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M].謝德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4]黃偉合.歐洲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5]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6]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7]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8]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
[9]黃偉合.歐洲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章海山.西方倫理思想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