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健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題新解
王禮健
《魯濱遜漂流記》的整個情節(jié)可以看作人類的反叛、受罰、懺悔和獲救的過程,契合了《圣經(jīng)》的傳統(tǒng)主題——贖罪。笛福通過魯濱遜的荒島經(jīng)歷,體現(xiàn)了其強烈的加爾文宗的新教思想。本文運用“預(yù)定論”“圣經(jīng)的權(quán)威”“因信稱義”等新教原理,并結(jié)合作者當時的歷史和政治背景對這部作品進行解讀,有助于理解魯濱遜宗教思想發(fā)展的脈絡(luò)和小說的時代特征。
《魯濱遜漂流記》;主題;新教原理
丹尼爾·笛福是英國第一位真正的小說家,其寫實的風格對英國以及歐洲的小說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被譽為“英國和歐洲小說之父”。對于這部小說的主題,一般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幾種:1.以往學(xué)術(shù)界普遍從社會學(xué)的角度進行理解,認為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發(fā)展時期的奮發(fā)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對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肯定,希望通過知識和理性為標識的啟蒙教育來促進社會改良的主張[1]。法國作家盧梭稱其為“一本涵蓋了所有書本知識的書”,笛福的這種對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謳歌,這種對個人的關(guān)注遠遠領(lǐng)先了當時的其他作家。2.從殖民主義的角度進行分析,笛福本人強烈支持海外擴張、販賣黑奴等野蠻行徑。小說中的荒島是為主人公實現(xiàn)其理想的載體?;膷u給予了魯濱遜絕對的自由,免費的奴隸,富饒的資源,魯濱遜在荒島的統(tǒng)治模式反映了西方建構(gòu)父權(quán)帝國的基本模式[2]。3.也有學(xué)者結(jié)合清教倫理規(guī)范和資本主義精神的角度,從對于時間和金錢的態(tài)度以及個人在世俗社會的義務(wù)的責任的角度去分析其體現(xiàn)的時代精神[3]。
然而,從基督教的原理本身來分析,《魯濱遜漂流記》在一個非常深刻的層面上體現(xiàn)了基督教的傳統(tǒng)主題——贖罪,即通過某一個體的生活歷程來描述人類的反叛、受罰、懺悔和獲救的過程。在《圣經(jīng)》中:上帝創(chuàng)造了了人類;人類悖逆了上帝;上帝決定恢復(fù)人類與他的親密關(guān)系;上帝呼召一些人來服侍他,并讓他們將福音傳到地球。但是,和傳統(tǒng)中世紀的基督教觀點不同,這本小說深刻體現(xiàn)了加爾文派的新教理論,如“預(yù)定論”“圣經(jīng)的權(quán)威”“因信稱義”等等。
笛福作為啟蒙運動中的溫和派,具有了濃厚的宗教思想,小說貫穿了人和上帝之間應(yīng)該建立怎樣的關(guān)系和如何達成和解這一宗教命題。17世紀英國處于變革時期,笛福受到加爾文宗的影響,認為這種關(guān)系只能由上帝建立,應(yīng)該被看作是上帝的恩典而非人的作為。魯濱遜的荒島生活,實際上顯示出其是上帝的選民,是一個蒙神揀選、蒙上帝賜予恩典的人,也就是加爾文宗的預(yù)定論。
魯濱遜早年似乎一副浪子肖像,是一個沒有善惡觀念的人,不信上帝,不知道向善,不知道棄惡。如開篇他不顧父親的勸告去航海,不安于在家過一種似乎最幸福的中產(chǎn)階級生活。只有在海上遇見大浪、在一個人被棄荒島之后,魯濱遜開始責備自己:“我完全變成了一個麻木不仁、沒有腦筋、作惡多端的水手,在危難之中不知道畏懼上帝,遇救的時候也不知道感謝上帝。我能活命是不是由于上帝的特殊恩典;為什么上帝單單挑選了我死里逃生,其他人竟無生還。”[4]124加爾文認為,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無分別地把得救的指望賜與所有的人,卻是將就賜與某些人,對另一些人則加以拒絕。若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減損了神的榮耀,并減少真正的謙卑心。那么,既然上帝施恩于魯濱遜,又為什么讓他遭受二十八年荒島生活的苦難呢?
荒島之初,沒有任何可供生存的物質(zhì),魯濱遜幾乎絕望,“我渾身濕透,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更換;我又饑又餓,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充饑解渴。我看不到任何出路,除了餓死,就是給野獸吃掉?!保?]65而隨后他在荒島居然發(fā)現(xiàn)了水、山羊、葡萄和面包等生活資料,“葡萄”“面包”的意象不由讓人聯(lián)想到《圣經(jīng)》,《圣經(jīng)》中“葡萄”通常被喻為上帝的子民、“面包”在圣禮中象征為耶穌的肉身。笛福在《魯濱遜歷險記》中用了大量的葡萄意象,說明上帝并沒有拋棄魯濱遜,他仍是上帝的子民,上帝仍然記著他。即使在他流落荒島時,上帝仍然給他以恩惠——賜葡萄以拯救其生命,只要他信仰、敬畏上帝,尋求上帝的指示,并最終獲救。
可見魯濱遜被困荒島的苦難,都是神的安排,目的賜予他懺悔之心。神居然施恩于一個不敬上帝、一個本該死的人。也只有在荒島這種極端的環(huán)境中,魯濱遜才稍稍懂得去敬畏上帝的神力,特別是在上帝奇妙地將大船送到岸邊,給他提供了大量的、亟需的物品時候。在沒有任何獲救希望的時候,上帝居然沒有拋棄魯濱遜,可是他并未因此受到上帝的仁慈而感恩,懺悔自己的罪,僅僅是化作“平凡的快感”。顯然,對于魯濱遜這樣的罪人,依照他的本性,是不會自愿信主的。但是通過上帝的引導(dǎo),一個罪人終于開始悔改而獲救,盡管魯濱遜一次又一次違背上帝的旨意,但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名虔誠的基督徒。這也反映出“神若預(yù)定一個人得救,他就一定得救,甚至這人想要拒絕救恩,也不能”的預(yù)定論思想[5]256。
簡而言之,魯濱遜的荒島其實是神的恩典,仿佛是以色列人的迦南。
同樣,“預(yù)定論”的宗教觀也體現(xiàn)在他的奴隸“星期五”的身上?!靶瞧谖濉笔切疫\的,不僅性命得到了上天的拯救,而且被傳達了上帝的福音,靈魂也獲得了拯救,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后來被視為嚴重威脅的野人,卻被上帝遺棄。“殺”還是“不殺”那些野人?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激烈拷問著魯濱遜。主“殺”的魯濱遜和主“不殺”的魯濱遜互相辯難,而裁判者就是上帝。兩個魯濱遜所爭取的判定結(jié)果是一樣的:他們都想得到上帝的認可。兩者的最終理由似乎都取決于上帝的態(tài)度。最終,主“殺”的魯濱遜獲得了上帝的感召,讓他去救一個白人的基督徒。那些野人除了四個逃跑以外,其他皆殞命荒野??梢姟按诉x定只是出于上帝自由的恩寵與慈愛,并非由于上帝預(yù)見他們的信心、善行,或在信心與善行中的耐久性,或以被造者中其他任何事,作為上帝選定的條件或動因,總之這都是要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贊?!保?]
笛福所信奉的英國長老會的宗教理論“韋斯敏斯德公認信條”和加爾文宗一脈相承。宗教改革樹立了“圣經(jīng)原則”,即基督教義的根本只在圣經(jīng),一切教義是否合理在于有無圣經(jīng)的依據(jù),這也是支配加爾文神學(xué)體系的唯一原則。[6]加爾文認為,圣靈通過《圣經(jīng)》做工,而且圣靈通過默示《圣經(jīng)》直接賦予了《圣經(jīng)》權(quán)威,因此不需要《圣經(jīng)》權(quán)威的任何外界支持。而在天主教會,信徒不能擅自解釋《圣經(jīng)》,只有教會才能判斷《圣經(jīng)》的真實意義。魯濱遜受困于荒島,沒有任何人可以向其布道,唯一能使其獲救的只有《圣經(jīng)》和上帝的啟示(雖然他認為有時候擅自揣測神意,是一種褻瀆神明)。尤其在魯濱遜大病之后開始認真讀《圣經(jīng)》,通過誦讀和祈禱,魯濱遜感覺“思想變得高尚了,內(nèi)心也有了更多的安慰,這種寬慰的心情以前從未有過”。這體現(xiàn)了“信徒皆祭司”的新教思想。
對于《圣經(jīng)》的權(quán)威,魯濱遜是這樣論述的:
“世界上所發(fā)生的一切有關(guān)宗教的爭執(zhí)、糾纏、斗爭和辯論,教會行政上的種種計劃,對我們來說,大都毫無用處,圣經(jīng)是我們走向天堂的最可靠的指南——上帝的語言;同時上帝的圣靈也在用上帝的語言教導(dǎo)我們,領(lǐng)導(dǎo)我們認識真理,是我們自覺地服從上帝的指示?!保?]318
由此可見,笛福從兩個方面堅決地捍衛(wèi)著《圣經(jīng)》的權(quán)威:其一,《圣經(jīng)》作為上帝的語言,不需要任何教會對其權(quán)威的認可,在《圣經(jīng)》中做功的圣靈應(yīng)該作為一切教會決議的最高裁判。其二,《圣經(jīng)》最為最可靠的指南,意味著個人無法置《圣經(jīng)》于不顧去直接得到上帝的啟示。上帝所啟示的真理包含并呈現(xiàn)在經(jīng)文之中,人類獲救必須依靠《圣經(jīng)》。誦讀《圣經(jīng)》是遵循上帝的吩咐,是盡人對上帝的天職。通過誦讀《圣經(jīng)》,受到圣靈的感動,使上帝的話豐富地存在各人心里,令他們可以用討神喜悅的方式去敬拜他,并借著《圣經(jīng)》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從而獲得得救的知識。
魯濱遜在荒島的二十八年是一個罪人蒙恩悔改并獲救的過程。當初,葡萄牙船長把魯濱遜從海里救出之時,對他慷慨仁慈,魯濱遜卻毫無悔改之心。第一次開始感到自己有罪是在他生病的開始,然而這只是在病重時勉強的禱告,只是受苦之人對上帝的哀求,而非真的對上帝的順從和對獲救感恩的信心。此時的魯濱遜并不具備獲救的知識。加爾文認為:“信心不是在于無知,乃是在于知識……當我們知道,由于基督所完成的復(fù)和,上帝對我們是慈祥的父,又知道父把基督賜給我們,為的是叫我們得著公義、圣潔和生命,我敢說,我們是由于這個認識,不是放棄認識,而得以進入天國?!保?]45而這獲救的知識只存在《圣經(jīng)》之中。當魯濱遜在病重之時尋找藥物來治療的時候,居然在箱子里發(fā)現(xiàn)了《圣經(jīng)》和煙葉,不由發(fā)出感慨:“這正是治療我靈與肉的良藥啊”。但是此時的他前景渺茫,幾乎不可能有獲救的希望。他開始疑問“上帝真的會把我從這個地方救出去嗎?”而當他讀到《圣經(jīng)》中的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懷疑“上帝豈能在曠野中擺設(shè)筵席的?”這部分的時候,信心產(chǎn)生了,開始感謝上帝并請求上帝賜予他悔改之心。開始了第一次合乎規(guī)范的方式祈禱,請求上帝將他從罪惡中而不僅僅是從苦難中解救出來。在第三年,魯濱遜每天堅持讀《圣經(jīng)》,幾乎從不偷懶,以盡對上帝的天職。這樣經(jīng)歷了幾個月之后,魯濱遜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懺悔中獲得了希望,感覺上帝已經(jīng)接受了他的懺悔,開始滿懷信心地等候上帝。
對于最后的救恩,魯濱遜是這樣論述的:“如果上帝不應(yīng)當救我,那么服從他的意志也是責無旁貸的。另一方面,對上帝的責任是對上帝充滿希望,祈禱,靜靜地服從他的指示和安排?!保?]222也就是說,魯濱遜認為是否獲救,是取決于上帝是否赦免自己的罪,自己能否“稱義”取決于上帝。而作為罪人,他的責任便是充滿獲救的信心,服從上帝,這也正體現(xiàn)笛福自己的贖罪觀。
自從宗教改革以來,新教改革者如加爾文繼承了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的教義。從而不同于中世紀天主教會的主張“因行稱義”?!胺Q義”指懺悔的罪人蒙上帝恩典而取得義人的身份。這里的義是上帝的義,或上帝的公義,是上帝行事的準則,是上帝的標準。這個標準很高,因為他是圣潔,無瑕疵。而人卻不是,是罪人。如果用一塊白布來代表上帝的義,人的布就是黑色的,不管你怎樣洗,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把它洗得達到上帝那塊白布的標準。而“因行稱義”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為首的教階制度和復(fù)雜的圣禮,參加教會組織的各種宗教活動,購買贖罪券等善行才能得救。在加爾文的理論中,稱義不能通過行善來實現(xiàn);各人必須依靠對獲救的確信來生活,接受并在基督和他的義上得安息的信心,乃是稱義的惟一憑借(手段);這種信心并非來源于人類自己,而是上帝所賜。正是這種信心產(chǎn)生了人頭腦中關(guān)于救恩的知識,一旦在心靈里起了作用,人在情感上必能覺察到自己對救恩的需要,開始悔改,渴慕耶穌并希望他救贖的功效能成就在自己身上。在行為層面,信心會衍生出種種善行(圣經(jīng)中上帝對人類的吩咐),會遵循上帝的律法,更加殷勤地侍奉上帝??梢?,魯濱遜開始的墮落,正是由于信心的墮落,“信心便是人與上帝的正確關(guān)系”[7]。
魯濱遜在荒島積累的財富是他獲得救恩的外在證明,而在荒島上的經(jīng)歷佐證了這種清教徒依靠信心來獲救的方式是有效的,這種虔敬的、純潔的侍奉上帝的方式也必是神所悅納的。這與羅馬天主教修道者誓愿“一輩子過獨身生活,自愿貧困”的這種脫離《圣經(jīng)》依據(jù)宗教觀是截然相反的,這種行為本是一種迷信,一種犯罪。因此,荒島生活堅定了魯濱遜成為清教徒的一種決心。他決定不去巴西,和羅馬天主教徹底地決裂,或去做個殉教徒,在天主教的法庭上被判處死刑[4]439。
笛福的這種強烈的反天主教的特征,這也是與當時復(fù)雜的宗教和政治環(huán)境分不開的。笛福一生熱衷于政治,政治上傾向于輝格黨,一直保持不同于國教信仰的立場。在笛福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時候,英國正陷入了宗教和政治的沖突之中。盡管信奉天主教的皇帝詹姆斯二世被新教徒的威廉和瑪麗早在1688年通過光榮革命所取代,笛福還是參加了他的軍隊。但當安妮女王在1714年把皇位傳給不受歡迎的德國人喬治一世時,雖然喬治一世說他繼承英國王位是順理成章的事,可至少有五十多位信奉天主教的親戚都曾比他有優(yōu)先權(quán),托利黨人和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及余黨勾勾搭搭,對英國的政治和宗教的穩(wěn)定產(chǎn)生了嚴重的威脅。因此,對于笛福來說,反天主教成為了當時迫切的政治需要。
笛福在這部作品中,表面上講述了魯濱遜這個小資產(chǎn)階級的這段海外冒險經(jīng)歷,其實是用新教的思想系統(tǒng)闡述了“人如何贖罪”的這一宗教主題。這種幾乎以自傳的方式表達其宗教思想可謂獨具匠心。這在當時復(fù)雜的歷史背景下,可謂是對抗天主教的一篇戰(zhàn)斗檄文,其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我們深深回味。
[1]蔣承勇.英國小說發(fā)展史[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06:46.
[2]蹇昌槐.魯濱遜飄流記與父權(quán)帝國[J].外國學(xué)研究,2003(6).
[3]崔維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完美結(jié)合——對《魯濱遜飄流記》的再解讀[J].重慶大學(xué)學(xué)報,2008(6).
[4]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M].唐譯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6.
[5]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第3卷[M].錢耀誠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
[6]韋 斯敏斯德公 認信條 [EB/OL].http://www.pcchong.com/Westminster.htm,2015-03-12.
[7]麥格拉思.基督教概論[M]馬樹林譯.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161.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 ofRobinsonCrusoe
Wang Lijian
he whole plot ofRobinsonCrusoecan be seen as human being's rebelling,being punished,repenting,and being delivered by God,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me of Bible-the redemption of sinners.Through Robinson's adventure on the deserted island,Daniel Defoe presents his Protestantism which was derived from Calvinism.To interpret the theme of this novel from historic and religious perspective,the article helps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of Robinson's religious view and the epoch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ovel with some protestant principles such as"Predestination","the authority of Bible","Justification by Faith".
RobinsonCrusoe;theme;protestant principles
K249.3
A
1673-1794(2015)06-0039-04
王禮健,安慶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xué)(安徽 安慶246000)。
教育部英語國家級特色專業(yè)項目(TS12154)
2015-07-18
責任編輯:劉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