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英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芣苢》主題解讀的時代性
沈英英
(重慶師范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1331)
摘要:《詩經(jīng)·周南·芣苢》篇主題眾多,大致有群歌互答、婦人樂有子、治療婦人難產(chǎn)、令婦人墮胎、傷夫有惡疾等多種觀點。分析《芣苢》篇主題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可以啟迪我們反思《詩經(jīng)》文本解讀的褊狹,促使我們關注經(jīng)典解讀方法的多樣性、有效性和合法性。
關鍵詞:《詩經(jīng)》;《芣苢》;主題;時代性
收稿日期:2014-11-28
作者簡介:沈英英(1991-),女,陜西安康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識碼:A
文章編號:編號:1008-6390(2015)03-0035-05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這是《詩經(jīng)·周南》中的《芣苢》。清人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這樣評價《芣苢》:“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xù),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婦人,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焉。”[1]此乃詩人言詩,極盡曼妙之想象,詩思之美由此傳布,文學解《詩》漸成學界主導。但稍微梳理一下《詩經(jīng)》研究史,歷代關于此篇的主題眾說紛紜,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的復雜面相就呈現(xiàn)出來了。
一、《芣苢》主題概說
(一)群歌互答
這是近代以來學界比較認同的一種說法,清人方玉潤首發(fā)其端。方氏說:“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然后他以詩性的筆觸為讀者勾勒了一個古代婦女采摘勞動的生活畫面,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xù)”,我們似乎已經(jīng)可以看見,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里,一群年輕的婦女手提竹筐,相互之間有說有笑,奔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一邊呼朋引伴,一邊往芣苢多的地方走去。尋到長勢良好的芣苢,就高興地采摘起來,采摘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婦人們的勞動熱情也越來越高漲,采摘的動作一直在變換著,嘴里還不停地哼唱芣苢歌。一曲罷了,引來陣陣喝彩。人們就在這樣的歡聲笑語中結束一天的勞作。詩中一直在重復“采采芣苢”一句,一連用了“采、有、掇、捋、袺、襭六個動詞來描繪采摘芣苢的動作,用反復和遞進的修辭手法將氣氛烘托到了高潮,呈現(xiàn)了婦女們采摘芣苢勞動場面的歡快和諧,數(shù)千年的生活情景復活了,扣動著讀者的心弦。接著方氏再證以當世采茶之風習,所謂“今世南方婦人,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焉”[1]。翻檢今日通行《詩經(jīng)》讀本無一不是對方氏之說的推衍。如程俊英、蔣見元在《詩經(jīng)注析》中說:“這是一群婦女采集車前子時隨口唱的短歌。這首詩從勞動的發(fā)展過程,表現(xiàn)了心理的發(fā)展過程。不斷的采取,隨著不斷的歌唱,越來越多,越唱越高興。語言的反復,篇章的重疊,表現(xiàn)了對勞動的熱愛?!盵2]高亨《詩經(jīng)今注》云:“這是勞動婦女在采車輪菜的勞動中唱出的短歌?!盵3]陳子展、杜月村《詩經(jīng)導讀》說:“《芣苢》是一群婦女在野外采摘車前子時,互相唱和的詩歌。詩分三章,在重章疊奏中,隨著采芣苢由少而多……就把婦女們勞動輕快、歡樂的形象給烘托出來了。”[4]
(二)宜子說——“婦人樂有子”
先秦時期,《芣苢》一詩并沒有明確的主題。直到《詩序》,給《芣苢》冠上了“后妃之美,婦人樂有子”的說法。《詩序》云:“《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薄多嵐{》曰:“天下和,政教平也?!笨追f達申述其說曰:“天下亂離,則我躬不閱,豈思子也?今天下和平,于是婦人始樂有子矣?!盵5]體諸家之意,“婦人樂有子”絕不是對女性生育的贊美,而是借此稱美文王之化,以贊頌太平盛世,包含有鮮明的教化主題,這顯然是經(jīng)學時代的解讀?!对娦颉返挠^點是經(jīng)學時代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后人解《詩》多據(jù)《詩序》申說。如袁燮撰《絜齋毛詩經(jīng)筵講義》曰:
臣聞《易》之《咸》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夫人心至于和平,則風俗粹美不可以有加矣。無以感之,豈能臻此哉。然則,何以感之,曰行遠自邇始,治外自內(nèi)始,未有其家不可教,而能化行于他人者。故宮闈之邃,風化之樞機也。后妃無妒忌之行,其心既和平矣。眾妾進御于君者,當如之何?詩人觀夫芣苢之采,既為之三詠三嘆,而序《詩》者則蔽以一言而曰“后妃之美”。蓋非后妃之賢德,其本心則必不能使當時之婦人亦皆遂其本心也。[6]
袁燮這段文字是對“后妃之美”的推衍,人心和平則風俗粹美,這是對《詩序》“和平”一詞的解說,《詩序》“和平”本義是指天下太平,袁氏闡釋側重于風俗。在袁氏看來天下風俗的粹美源于文王道德之化,文王修身明德以至家齊,后宮群妃無嫉妒之心。德化由近及遠,天下婦人感后妃之德皆有和平之心。解說充滿了對圣人文王的贊頌。范處義《詩補傳》又說:“《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镀]苢》之詩,所以為后妃之美者。蓋不妒忌之效,能使一家之和平為天下之和平,婦人皆以有子為樂。此豈一朝夕所致哉,其化之所被者深?!盵7]這一解說就明確地指出了婦人樂有子的原因。文王的德化深厚,后妃不嫉妒,天下和平,致使室家和平,婦人以有子為樂。這完全是對《詩序》觀點的申說。李樗、黃櫄撰《毛詩李黃集解》則曰:
諸家之說,多以和平為天下和平,惟程氏皆以為室家和平。其以和平為天下和平者,則以天下未治,兵革不息,為婦人者,我躬不閱,奚暇樂有子也?然觀《周南》之詩,自《關雎》以下,其言不妒忌,皆是總上文不妒忌之辭,惟其后妃不妒忌,故眾妾得以有子為樂,天下化之,亦以有子為樂也。故和平當言室家和也。[8]
李、黃不認同諸家天下和平之說,而取程頤室家和平的觀點。天下和平之說旨在贊頌文王的治理使天下和平,這種太平盛世為婦人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育環(huán)境,于是婦人以有子為樂。室家和平則強調了文王的道德能和諧妻妾,故后妃不妒,眾妾以有子為樂,而化及天下。二說無大異,后一解說似更切近文本本義。
季本《詩說解頤》則曰:“芣苢,車前,蓋宜子之草也,欲宮中之人宜子,而皆采芣苢,可以見后妃之不妬忌矣。”[9]這種解說從芣苢的藥用功能解釋了“宜子”的功效,并申說采芣苢是后妃不妒的表現(xiàn)。歷代學者也多贊同“后妃不妒,婦人樂有子”的說法。然芣苢與“婦人樂有子”的關系何在?聞一多的解釋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這個問題。聞一多考證認為芣苢與胚胎古音相近,進而明確古人根據(jù)一種類似律的魔術觀念,認為食芣苢即能受胎生子。[10]他從古音韻和巫術說的角度解釋了芣苢“宜子”的功能。又在《匡齋尺牘》中解釋《芣苢》說:“古代有種傳說,見于《禮含文嘉》《論衡》《吳越春秋》等書,說是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所以夏人姓姒。這薏苡即是芣苡,古籍中凡提到芣苡,都說它有‘宜子’的功能,那便是因禹母吞芣苡而孕禹的故事產(chǎn)生的一種觀念?!盵10]王充的《論衡》載此傳說云:“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11]即大禹是其母吞薏苡所生?!秴窃酱呵铩ぴ酵鯚o余外傳》也記載了這一傳說,謂“鯀娶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12]而《逸周書·王會解》說:“桴苡者,其實如李,食之宜子。”[13]“桴苡”即是“芣苡”。在古老的傳說中,人們將“芣苢”當作一種食之能生子的植物來描繪,輾轉相承,傳說被當成了真實的事件,而聞一多又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將這種思維方式呈現(xiàn)出來了。由此可見,“芣苢”宜子的說法淵源有自,《詩序》之說并非杜撰。今人李山、華一欣在《對話詩經(jīng)》中說:“將芣苢的子粒兜入腹前衽中,并且斂衽緊系于衣帶,詩篇精細地描寫這兩個動作,極可能是在暗示婦女的受孕與坐胎。因為以某種象征性動作表達某種祈禱意義,是巫術儀式的慣伎。這樣看來,詩篇所表現(xiàn)的,并不是實際的采摘芣苢的勞作場景,而是展現(xiàn)著某種祈求愿望的巫術儀式。表達‘樂有子’的詩篇,實際是祈子儀式上的樂歌?!盵14]這一說法完全是對聞一多說法的推衍,是在文化人類學知識背景下力圖發(fā)掘《詩經(jīng)》時代初民思維的一種努力。
(三)治療婦人難產(chǎn)
學者由芣苢宜子之說進而延伸為對芣苢藥用功效的科學考證,由此產(chǎn)生了芣苢“治療婦人難產(chǎn)”的觀念。陸璣說:“芣苢,一名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shù)老?,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shù)酪?,今藥中車前子是也。幽州人謂之牛舌草,可煮作茹,大滑,其子治婦人難產(chǎn)?!盵15]明確提出了芣苢子的藥用功能。此后學者多有遵循這一觀點進行解說的。朱子《詩集傳》曰:“采之未詳何用,或曰其子治產(chǎn)難?!盵16]朱子應當是借用陸璣的觀點,但對“芣苢”功效的解說還有猶疑。朱子的弟子輔廣在《詩童子問》中說:
毛氏以芣苢為宜懷妊,陸璣以為治難產(chǎn),而先生獨取陸璣之說者,蓋以今醫(yī)治難產(chǎn)者,用其子故也。毛氏以為宜懷妊者,亦只是陸璣之意,非謂其能治人之無子也?;兴酌?,室家和平,使為婦人者相與采此以備難產(chǎn),則其樂有子之意可見矣。[17]
輔廣認同朱子芣苢子有治療婦人難產(chǎn)的功效,并實以當時醫(yī)療例證。明確否定了芣苢子使人有子的說法,婦人采芣苢子以備難產(chǎn),實乃婦人樂有子之期盼。輔氏認為《詩序》之說和陸璣觀點異曲同工。朱子之學漸成學術主流,其說影響日大。宋人羅愿在其《爾雅翼》中曰:“芣苢,婦人所采,今車前草是也。大葉長穗,生道旁,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又名當?shù)酪病S闹萑酥^之牛舌草,江東呼蝦蟆衣,可煮作茹,其子主易產(chǎn),故婦人樂有子者以為興?!盵18]羅愿認為芣苢能治婦人難產(chǎn),采芣苢實則婦人樂于有子的心態(tài)呈現(xiàn)。明梁寅所撰《詩演義》說:“芣苢,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旁……或曰其子治難產(chǎn)?!盵19]以上皆學者之說,猶有可致疑處,而藥學書之論說則無可辯駁?!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說:“澤瀉,味甘,寒。主風寒濕痹;乳難。”[20]“乳難”就是難產(chǎn)的意思。《本草綱目》亦曰:“澤瀉,主頭旋耳虛鳴,筋骨攣縮,通小腸,止尿血,主難產(chǎn),補女人血海?!盵21]這幾種觀點很客觀地從“芣苢”的藥理入手,申說芣苢治療難產(chǎn)的藥用功能,否定了芣苢宜子的觀點,但依然認同婦人樂有子的主題解說。
(四)令婦人墮胎
學界亦有從藥理學角度反駁芣苢宜子之說的,如宋人王質《詩總聞》曰:“芣苢,旁近皆有,車前草也,與卷耳同,不必幽遠。故衣袵可羅致,蓋婦人及時采藥,以為療疾之儲者也。初茁亦可啖?!犊偮劇吩唬骸瞬葜粱?,在婦人則下血,非宜子之物;在男子,則強陰益精,令人有子,非婦人所當屬意者也?!盵22]王質明確表示芣苢在男子有宜子功能,但在女子則非宜子之物,認為芣苢“非婦人所當屬意”之物。在王氏看來婦女采芣苢則有宣淫之意,這一解說無疑帶有道德說教的迂腐之氣。明代豐坊《魯詩世說》推衍王氏之說,曰:
考《本草》曰:“車前子味甘,寒,無毒,主氣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濕痹。久服輕身耐老。”乃《神農(nóng)》本經(jīng)之語,初無懷妊之說。至《唐本草余》等始云“強陰益精,令人有子”,蓋因毛說而附會之也。滑伯仁:“車前性寒,利水,男子多服,則精寒而易痿;婦人多服,則破血而墮胎。豈宜子乎?毛萇陋儒,必欲以《二南》為婦人之詩,故妄為鑿說如此。且強陰益精,宕子所欲,而婦人采之,則淫婦耳,豈文王之世所宜有哉!”[23]
這一解說先考證了《本草》中對車前子的藥用解釋,認為車前子是延年益壽的藥,本沒有婦女宜子的說法?!短票静荨芬俗拥挠^點是附會《詩序》而來。又引滑伯仁的話,以極其尖銳的語言推翻了宜子的觀點,認為芣苢性寒,不宜多服。在豐坊看來采強陰益精之藥乃淫佚放蕩之行,《芣苢》一詩則為誨淫之詩,非文王德化之世所當有。這一觀點徹底否定了《詩序》之說。
(五)傷夫有惡疾
今文《魯詩》《韓詩》兩家認為《芣苢》主旨是贊揚婦人有貞德之性,傷夫有惡疾而不離棄。此說與《毛詩序》完全不同,魯說曰:
蔡人之妻者,宋人之女也,既嫁于蔡而夫有惡疾,其母將改嫁之,女曰:“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適人之道,壹與之醮,終身不改。不幸遇惡疾,不改其意。且夫采采芣苢之草,雖其惡臭、猶將始于捋采之,終于懷擷之,浸以益親,況于夫婦之道乎?彼無大故,又不遣妾,何以得去!”終不聽其母,乃作《芣苢》之詩。君子曰:“宋女之意,甚貞而壹也?!盵24]
《韓敘》曰:
芣苢,傷夫有惡疾也?!俄n說》曰:“芣苢,澤舄也。芣苢,臭惡之菜。詩人傷其君子有惡疾,人道不通,求己不得,發(fā)憤而作。以事興芣苢雖臭惡乎,我猶采取而不已者,以興君子雖有惡疾,我猶守而不離去也?!盵24]
二家的觀點基本一致,認為芣苢乃惡臭之菜,以興君子雖有惡疾,婦人守而不離。贊頌了蔡人之妻的忠貞,不因丈夫有病而離棄。但是,姚炳則對此觀點進行批駁,其《詩識名解》曰:
以芣苢為臭惡之菜比惡疾,此劉向傳經(jīng)之孽耳。即果有宋女之事,亦是引詩自況,非宋女之所作明甚。且惡疾之比,出《列女傳》,不出《韓詩》,《韓詩》但言傷夫耳。劉向謂宋女傷夫之惡疾而歌芣苢。薛君即取以實其詩,劉峻《辨命論》又因薛君之說而冤及冉耕,輾轉相因,訛成典故,不亦謬乎。舊有蝦蟆衣理患癩之說,據(jù)此則是以芣苢治惡疾,非以芣苢比惡疾也。彼謂芣苢為臭惡之菜者,誣矣。《本草》又稱,蝦蟆能治惡疾,李時珍謂蝦蟆喜伏于芣苢下,故江東號為蝦蟆衣,豈芣苢以藏伏之,故亦感其氣而能治惡疾與?[25]
這段文字指出了因劉向的誤導,造成了魯、韓的杜撰。而薛君和劉峻則完全是誤讀,恰因冉耕患有麻風病,因而將這一杜撰之事牽連到冉耕身上,輾轉相傳而謬。因此,芣苢只是治療惡疾的草藥,并非把芣苢這種惡草比作惡疾,芣苢也不是惡臭之菜。姚氏又以《本草》之說矯正了人們認為的芣苢能治惡疾的觀點,提出了蝦蟆能治惡疾,苢芣被稱為蝦蟆衣,乃因其喜伏于芣苢下。芣苢感蛤蟆之氣亦能治惡疾。
二、時代思潮對主題解讀的影響
縱觀上述觀點,關于《芣苢》的主題大致有三種解讀傾向,即經(jīng)學解讀、文學解讀以及文化人類學的解讀。
漢儒首先對《芣苢》主題做出解說,《毛詩》提出“后妃之美,婦人樂有子”的主題,成為主流觀念。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中說:“第今觀之,二《南》以《關雎》配《鵲巢》,《葛覃》配《采蘩》,《卷耳》配《草蟲》,《樛木》配《江有汜》,《螽斯》配《小星》,《桃夭》配《摽有梅》,《兔罝》配《羔羊》,《芣苢》配《采蘋》,《漢廣》配《行露》,《汝墳》配《殷其雷》,《麟之趾》配《騶虞》,各十一篇,整然相合,信其為房中之樂?!盵26]后世經(jīng)學家將其申說為后妃不妒,眾妾雨露均沾,皆懷孕生子。實際上,這是借稱美文王的德化惠及女子,來稱頌當時的太平盛世。又有經(jīng)學家給《芣苢》冠上“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的主題,以此突顯統(tǒng)治者的清明,致使天下太平,為婦人提供了“樂有子”的環(huán)境。后人贊同這一解說理路的大多脫不了這種教化的框架?!遏斣姟贰俄n詩》又提出傷夫有惡疾的解說,認為《芣苢》詩以采有惡臭的芣苢,興君子有惡疾而婦人不離?;蛘呓庹f為因夫有疾而婦人不離,作《芣苢》之詩。這類解讀似有另辟蹊徑之意,但終是反映婦人的貞順節(jié)操,仍然與教化的思路一脈相承。也有經(jīng)學家脫離了政治教化的解讀方式,從芣苢的藥理入手,對《芣苢》詩做出解讀的。這種解說,以比較科學的方式解釋了芣苢是一種能使難產(chǎn)婦人順利生產(chǎn)的藥。此觀點依然與政治教化有相通的地方。婦人擺脫難產(chǎn),就減少了失去子嗣的危險,婦人和孩子的平安,帶來了室家的和樂,間接地表達了婦人樂有子的主題。但是,也有人從藥理學進行反駁,認為芣苢不能使人生子,而是一種墮胎藥。解讀的理路與前面如出一轍,帶有鮮明的教化色彩,依然不出經(jīng)學解讀的框架。因此,在經(jīng)學解讀占據(jù)主流的時代思潮下,所有的解讀都未能脫離教化理路的影響。
經(jīng)學解讀的影響達千年之久,直到清代,才有學者開始擺脫政治教化思想的束縛,從文學的角度對《芣苢》做出新的解讀。方玉潤以為《芣苢》是描繪婦女采摘勞動的歌謠,并以詩意般的語言描摹了當時景象。馬克思主義“勞動創(chuàng)造說”的傳入,使得這一解說基本上成為今天的主流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學藝術起源于勞動”,即“人類在為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的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萌發(fā)和孕育了人類最初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審美意識。”[27]中國現(xiàn)當代的一些學者接受了這種文藝理論,認為《芣苢》是“婦女勞動的短歌”,即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們的審美意識,創(chuàng)造了表現(xiàn)審美的詩歌。
現(xiàn)代有學者認為這首詩是祈子儀式上的樂歌,這種觀點無疑得益于西方文化人類學理論的啟發(fā)。20世紀初,一批知識分子最先自覺地接受了各種西方思潮,聞一多是最早將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到《詩經(jīng)》研究中的,他認為采芣苢“宜子”,有“接觸巫術”的影響?,F(xiàn)在有學者認為《芣苢》是祈子儀式上的樂歌,就是根據(jù)聞一多的觀點推衍出來的。在原始社會,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還很少,將許多不能解釋的現(xiàn)象賦予神秘的色彩,以某種歪曲的觀念來解釋。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認為:“野蠻人的世界觀就是給一切現(xiàn)象憑空加上無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靈的任性作用?!糯囊靶U人讓這些幻象來塞滿自己的住宅,周圍的環(huán)境,廣大的地面和天空?!盵28]泰勒的觀點解釋了原始人的這種思維觀念。在母系氏族社會,人們并沒有認識到男性在生殖中的作用,以為生育是女性的事情,并且對女性的生殖能力感到異常驚奇。于是,就產(chǎn)生了生殖崇拜。但是人們不能解釋婦女是如何懷孕的,于是就附會上吃了什么東西或者干了什么事情,致使婦女懷孕。比如,簡狄吞燕卵而生商始祖契,姜嫄因為踩踏了天帝的腳趾印受孕生下了后稷,大禹的母親因為吞食了薏苡而生下了禹,女嬉因為食芣苢而懷孕等等。這種現(xiàn)象就是費雷澤所說的交感巫術中的“接觸巫術”,“事物一旦互相接觸過,它們之間將一直保留著某種聯(lián)系,即使他們已相互遠離”。[29]聞一多在解說《芣苢》的時候也提到了巫術的概念,認為古人是根據(jù)類似律的魔術觀念確信芣苢能受胎生子的。人們在這種思維下,形成了芣苢宜子的觀念。
縱觀《芣苢》的主題解說,可知文本解釋與時代思潮息息相關。經(jīng)學家的解讀,曾經(jīng)以鮮明的教化色彩引領時代潮流。但是,經(jīng)學教化已經(jīng)成為過去,“經(jīng)世致用”的理念不再適用于今天,代替它的是文學的解讀方式。人們完全拋開了《詩經(jīng)》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而以一種文學賞析的方式來解讀《詩經(jīng)》中的篇章,致使《詩經(jīng)》的解讀完全脫離了產(chǎn)生時代的文化土壤。因此,文學的解讀方式是難以觸及事實本相的?!镀]苢》產(chǎn)生的時代,是原始巫術思維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時代,人們的固有觀念認為“芣苢”一定與婦人的懷孕生子有關。未知事物的不可知性和神秘性都使芣苢被賦予了這樣的功能。而聞一多和當代文化人類學者的解讀試圖重現(xiàn)這首詩產(chǎn)生時期人們所具有的觀點、信念和認知世界的方式,探究這一時期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感知這個世界的。這種觀念當是最接近當時人們思維的一種解說。
三、結語
經(jīng)典的解讀一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今天我們在解讀經(jīng)典的時候,不能拋開時代背景和文化思潮,把《詩經(jīng)》僅當文學作品讀是無法獲得真切的理解的,且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廣度。對于經(jīng)典作品所蘊含的文化漠視必然帶來解讀的褊狹。我們應該認識到,經(jīng)典是一個民族思想文化的載體,經(jīng)典的傳承和理解影響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如何在更廣闊的視野下解讀經(jīng)典,運用什么樣的解讀方式才是合理的,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以免造成經(jīng)典的誤讀。另外,每一個時代對經(jīng)典的理解都帶有時代思潮的痕跡,經(jīng)學時代的教化觀,后經(jīng)學時代的文學解讀,以及西方文化傳入后的文化人類學理解,都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因此,經(jīng)典解讀要避免以今律古的偏謬,今人讀《詩》對漢儒教化說的尖銳批判無疑是缺乏歷史感的。
參考文獻:
[1]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85.
[2]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2013:20.
[3]高亨.詩經(jīng)今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8.
[4]陳子展,杜月村.詩經(jīng)導讀[M].成都:巴蜀書社,1990:76.
[5]孔穎達.毛詩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0
[6]袁燮.絜齋毛詩經(jīng)筵講義[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10-11.
[7]范處義.詩補傳[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8.
[8]李樗,黃櫄.毛詩李黃集解[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53.
[9]季本.詩說解頤[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4.
[10]聞一多.聞一多全集[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2:121.345.
[11]張宗祥.論衡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4.
[12]趙曄.吳越春秋[M].徐天祜,音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79.
[13]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119.
[14]李山,華一欣.對話詩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3:62-63.
[15]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
[16]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5-6.
[17]輔廣.詩童子問[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12.
[18]羅愿,撰.石云孫,點校.爾雅翼[M].合肥:黃山書社,1991:33.
[19]梁寅.詩演義[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9.
[20]顧觀光,輯.楊鵬舉,校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47.
[21]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580.
[22]王質.詩總聞[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444.
[23]劉毓慶,楊文娟.詩經(jīng)講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67.
[24]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47.
[25]姚炳.詩識名解[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417.
[26]閻若璩,撰.黃懷信,呂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06.
[27]孫耀煜,郁沅,陸學明.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494.
[28]朱狄.藝術的起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131.
[29]費雷澤.金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38.
[責任編輯于湘]
Epochal charact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FuYi’s themesby SHEN Ying-ying p.35
There are various themes inTheBookofSongs·ZhouNan·FuYi, such as a group songs answering each other, happiness for having sons, treating dystocia, abortion, sorrow with husband’s disease. The analysis ofFuYi’s era background can enlighten us reflect on the literary text interpretation intolerance ofTheBookofSongs, and promote us to focus on 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methods in the diversity, effectiveness and legitimacy.
Key words:TheBookofSongs;FuYi; theme; times